技术资源优势系统集成能力与低端锁定突破的实证研究

杨水利,苏 贝,易正广

(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摘 要:发展中国家通过比较优势进入国际化分工,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陷入价值链“低端锁定”陷阱。基于模块再集成视角,将企业技术资源优势分为技术潜能和创新资源,将系统集成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将“低端锁定”突破路径分为同种模块再集成和异种模块再集成,研究技术资源优势、系统集成能力对“低端锁定”突破路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资源优势,即技术潜能与创新资源优势,对突破路径选择发挥正向影响作用;系统集成能力对突破路径选择发挥正向影响作用;技术资源优势对系统集成能力发挥正向影响作用。由此,企业应通过整合及运用技术资源提高自身系统集成能力,利用模块再集成路径突破“低端锁定”。

关键词:技术资源优势;系统集成能力;低端锁定;模块再集成

0 引言

发展中国家通过比较优势进入国际化分工,利用全球价值链创造发展和重组机遇,不仅获得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实现了自身快速发展。然而,通过比较优势进入国际化分工带来的并不全是益处,企业被限制在价值创造低端位置是不争的事实,产品附加价值大部分被发达国家企业获得。例如,耐克公司的年利润相当于中国年产90多亿双鞋的企业利润总和;苹果手机将产品系统设计与架构、软件开发等高附加值环节留在美国总部,而加工环节大多设在中国。价值链“低端锁定”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的危害不言而喻: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利用其品牌垄断优势,倒逼发展中国家企业屈于其构建的全球价值链低端位次,使本土企业固化为全球代工者,阻碍其获得发展所需的基本积累、妨碍其建立自身核心优势,难以实现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如何快速融入全球模块化分工协作网络,在实现自身产业升级的同时,避免陷入价值链“低端锁定”陷阱,成为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及产业面临的头号难题。

如何突破“低端锁定”、实现转型升级,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核心竞争理论认为,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前提[1]。发展中国家应学习与积累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获得相应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内外部资源体系,以提高整合资源能力,进而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2-4]。同时,通过分析生产价值创造环节及其附加值,垂直分离价值链,有助于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5]。全球化分工系统中的企业之间更富有粘性,使得集群动态升级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6]。产业升级的本质是强化竞争优势,通过模块再集成实现产品架构与功能双重嵌入,从而拓展自身技术创新空间,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7-8]。以上学者的观点可概括为几个方面:①利用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和技术溢出,将其吸收、转化形成自身核心能力;②关注国内价值链发展,强调通过在国内市场上形成技术与资本积累,重新参与国际化分工;③发展中国家企业应加大自身知识和技术投入,形成竞争优势以获得与发达国家抗衡的市场势力,改变国际化分工利益分配不均的局面。本文从企业技术资源优势和系统集成能力入手,将系统集成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探讨技术资源优势、系统集成能力对“低端锁定”突破路径选择的影响。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低端锁定”是指在全球分工协作网络背景下,跨国公司利用自身核心能力,制约发展中国家企业知识创造与竞争能力提升,使其被限制在价值创造低端位置。杨水利(2014)构建了基于技术势能的技术集聚效应模型,从专业化分工视角提出模块再集成是突破“低端锁定”的有效路径,并将模块再集成分为核心模块集成核心模块、核心模块集成普通模块、普通模块集成普通模块、同种模块的再集成4种类型。该研究成果有效地分析出模块再集成是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但是对于模块再集成实现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以及相关企业实现模块再集成的关键影响因素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在模块再集成创新过程中,技术资源优势如何影响突破路径选择,并从系统集成能力角度考虑其调节作用。

1.1 技术资源优势与突破路径

技术进步是模块再集成的内生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作为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与地位的重要保障。研究发现,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突破受限于技术创新空间狭窄。创新能力缺失必然导致利润降低,阻碍资本积累,而资本不足又会反过来制约企业研发创新投资,进而形成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全球化模块化分工的“恶性循环”,造成其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局面。处于价值链低端位置的中国企业通过模块再集成实现升级的关键在于,扩展技术创新空间、增强价值创造、形成原始积累。

技术资源优势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通过整合或运用技术资源以不断适应市场环境变换过程中形成的优势。模块再集成作为一种集成创新,表现出两方面的事实:更重视创新过程中各类技术资源在不同领域的融汇与集合;技术创新活动必然体现为某种形式的创新资源的集成或融合[9]。技术潜能是集成者实现不同领域技术资源集成的重要前提,表现为跨越技术门槛、获取相关模块技术、实现多项技术融合等,要求集成者具备识别及获取外部相关技术的能力。另外,在各类技术创新活动中,必然存在创新资源的集成与融合。因此,可以认为技术潜能优势与创新资源优势是一种更微观、更深层次的技术资源优势。

技术潜能与突破路径的关系。某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性能、质量和成本等方面具备超过竞争对手的技术能力,则认为该企业具有技术竞争优势[10]。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拥有其它企业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是其获得持续性收益的保障。技术潜能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拥有技术潜能的企业在产品架构设计、技术识别、外部技术获取以及技术兼容性方面的表现更加突出。模块再集成作为一种集成创新,强调创新过程中各类技术资源的融合,因而企业技术潜能优势成为企业再集成活动的基础。再集成过程中,若集成者相对于被集成对象具有明显的技术潜能优势,则将被集成对象的技术知识纳入自身模块的成功率更高。因此,集成者相对于集成对象具有技术潜能优势越明显,其采取再集成的可能性越大。

创新资源与突破路径的关系。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并非源自其选择的产业领域与定位,而是来自企业本身拥有的独特资源。Barne[11]作为资源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指出具有价值、稀缺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Hill等[12]认为,企业资源对创新路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资源是产品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但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不是正确的创新路径,而是拥有充足的创新资源。再集成作为一种特殊的模块创新方式,决定了再集成者的创新资源优势成为集成活动的基础。集成者在人员、经验、资金等方面具备较大优势,其研发效率将大幅提高,具有在短时间内突破集成对象技术门槛的可能;相反,若集成对象拥有独特的、难以被竞争对手仿制的资源,使得集成者的资源优势不明显或者缺乏优势,集成者有可能在研发项目未完成时耗尽企业资源。因此,相较于集成对象,集成者具有的创新资源优势越明显,其采取再集成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技术资源优势与突破路径存在相关关系;

H1a:技术潜能与同种模块再集成正相关;

H1b:创新资源与同种模块再集成正相关;

H1c:技术潜能与异种模块再集成正相关;

H1d:创新资源与异种模块再集成正相关。

1.2 系统集成能力与突破路径

系统集成能力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及维持企业技术和生产要素更新所表现出的动态能力,是以有效管理组织为基础、以技术学习为手段,通过不断对企业内外部技术知识进行集成与融合,强化技术系统的匹配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要求企业不再局限于局部技术突破,强调宏观层面对产品架构的整体把握。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整个分工协作网络中技术、资源的评估与监测,其目的在于吸收、转化或转移外部知识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相反,一些学者认为系统集成能力是一种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掌握的高层次能力,技术水平低的企业不易掌握系统集成能力,系统整合后的实施效果也会有所差异[13]。但需要指出的是,系统有复杂和简单之分,能力弱的企业可先进行简单系统的整合,随着能力逐步提升,再向高层次、复杂系统迈进。随着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使其在整合外部技术资源的同时,能够推进技术创新与技术能力养成。

系统集成能力弱是中国企业被锁定于低端位置的原因之一。发达国家企业主导全球模块化分工,主导整个产品的模块化划分,使大多数中国企业被分配到生产环节,而在产品架构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和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系统集成能力呈前者强、后者弱。同时,由于长期从事生产加工制造活动,使得模块供应商缺乏从产品架构层面考虑问题的视野,不利于其系统集成能力的形成。因此,系统集成能力成为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重要影响因素,系统集成能力是企业完成集成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满足技术系统需求的一种动态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2:系统集成能力与突破路径存在相关关系;

H2a:系统集成能力与同种模块再集成正相关;

H2b:系统集成能力与异种模块再集成正相关。

1.3 技术资源优势与系统集成能力

系统集成能力是指企业吸收与转化知识技术的能力,而技术资源优势影响企业对知识技术的吸收和转化[14]。因此,不具备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也不具备集成、整合知识技术的能力。企业技术资源优势会影响其在分工系统中的地位,进而影响企业获取外部技术的机会。一般认为,企业具备的技术资源优势决定其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模块化分工协作系统中,企业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承接价值链上不同的分工活动: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通常处于价值链高端位置;不具备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往往从事附加价值低的分工活动,通常处于价值链低端位置。

企业只有具备技术系统匹配度、技术系统冗余度的处置能力,才能够不断消化和吸收外部先进的信息技术,若其吸收和转化的外部信息技术层次较低,则不能积累大量的技术潜能。同时,技术处置范围的狭窄不利于技术识别以及应对市场环境变化[15],外部先进技术与自身已有知识整合的能力难以形成,致使其系统集成能力较低。但是,企业竞争优势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因而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也是随着企业竞争优势动态变化的。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3:技术资源优势与系统集成能力存在相关关系;

H3a:技术潜能与系统集成能力正相关;

H3b:创新资源与系统集成能力正相关。

通过以上分析构建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测度及问卷设计

2.1.1 技术资源优势测度

国内外技术资源优势衡量指标较多,但大部分是在特定研究背景下提出的,因而不能直接借鉴。通过前文分析可知,企业在模块再集成活动中表现出的技术资源优势,即为技术潜能优势与创新资源优势。青木昌彦等[16]认为,模块的增加与淘汰对产品更新换代具有重要意义,强调设计者对外部知识技术的获取能力和技术兼容性处置。本文强调通过技术集成和系统集成提高模块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其中,技术创新资源优势中的技术潜能表现为产品架构设计优势、技术识别、外部技术获取以及技术兼容性;创新资源优势表现为模块创新的资金优势、技术人才优势,研发平台优势、以及技术专利优势。模块化生产企业的技术资源优势分别用8个指标测度,如表1所示。

2.1.2 系统集成能力测度

Prahalad和Hamel[1]认为,系统集成能力应更重视不同技术融合集成的过程,强调技术整合过程中对冗余度、技术匹配度的处置能力以及界面标准设计能力。技术集成过程中吸收的新技术,也包含了无效或可弃用技术。技术冗余度就是用以衡量弃用技术占整体技术比重的指标,技术系统冗余度越小,技术系统集成能力越强;各分支技术在整合后相互融合、发挥整体最大效用的程度反映为系统匹配程度,系统匹配度越高,说明各分支技术因整合而产生的冲突越小,技术系统集成能力越强;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和编码化的界面松连接,在模块集成后的产品架构下,形成的新模块能容纳更多知识,而集成者需要了解模块的界面信息,并对原有模块的界面标准进行修正或重新设计,以保证模块信息交互的通畅性。系统集成能力测度指标如表2所示。

表1 技术资源优势测量指标

维度指标符号指标技术潜能JSI1产品架构设计JSI2技术识别JSI3外部技术获取JSI4技术兼容性创新资源ZYI1资金优势ZYI2技术人才优势ZYI3研发平台优势ZYI4技术专利优势

表2 系统集成能力测量指标

变量指标符号指标系统集成能力SCI1技术系统冗余度SCI2技术系统匹配度SCI3界面标准设计

2.1.3 突破路径测度

模块再集成的本质是企业通过集成其它模块厂商的模块技术,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同种模块再集成涉及实现同一功能的两个或多个模块。由于同种模块之间是“背靠背”竞争,在功能上总会表现出差异性,如某一功能技术参数的不同,表现为技术潜力的差异,而再集成后新模块的技术潜力应大于原有两个或多个模块的技术潜力之和。由于同种模块供应商掌握相同技术,因而不存在“隔行如隔山”的情况,从而任何模块在功能实现上的突出表现都会引来同类型模块供应商模仿。异种模块的技术复杂度均较低,二者的技术势能差也较小,集成者进行集成行为难度较低,但是与同种模块的区别表现在:技术能力不强的模块供应商对技术复杂度的提高比较敏感。集成商发起再集成活动需掌握的额外技术知识要与自身已有技术知识相当,增加了再集成难度。由此,针对以下两种再集成类型提出7个测量指标,如表3所示。

表3 突破路径测量指标

变量指标符号指标同种模块再集成TZI1遵守原有的设计标准TZI2模块技术性能的优化TZI3采用与模块相关的新技术异种模块再集成YZI1模块架构新技术YZI2模块功能的扩展YZI3模块功能的兼容性YZI4模块功能的替代性

2.1.4 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Likert5点量表打分法测度变量。问卷设计过程中,通过实地调查相关模块化生产制造型企业,与相关项目组技术人员交流,对各变量的维度和测量指标进行修正;与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讨论与分析,并对选取指标的合理性、准确性、清晰性进行调整与修改,形成最终调查问卷。

2.2 研究样本

本次调查通过电子邮件和现场发放问卷两种方式展开,为了避免问卷信息失真,对调查对象进行合理选择:筛选出产品符合模块化生产特征的电子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器机械设备等制造业企业92家;问卷发放对象为企业主管领导(一般为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或项目经理)、技术研发人员。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2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79份。样本企业行业类别、企业人数、调研对象情况的描述统计如表4所示。从整体看,样本数据代表性较好。

2.3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采用SPSS20.0和AMOS20.0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技术资源优势、系统集成能力,以及突破路径的KMO测试值分别为0.861、0.688、0.791,χ2值分别为796.704、98.126、615.716,P=0.000<0.001,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因子分析。本研究主要依据调查对象的态度倾向进行打分测量,因而选用Cronbach′s α系数作为量表信度评判标准,当Cronbach′s α大于0.6时可判定为高信度。表5中各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6,总体量表的Cronbach′s α值在0.8以上,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表4 企业及调研对象情况描述统计

分类标准取值样本数占比(%)所属行业电子通信设备6335.2交通运输设备3217.9电气机械设备2514.0专用设备2715.1通用设备1810.0其它制造企业147.8企业人数50人以下4927.450~200人5229.1200~500人3318.4500人以上4525.1调研对象职位项目管理人员4223.5项目开发人员10357.5其它3419.0

AMOS20.0软件的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如表5所示,本研究所有因子的因子负荷量均大于0.7,说明各变量所选取的因子是有效的。

表5 量表因子负载及Cronbachs α值

因子题项因子负载因子Cronbach′sα量表Cronbach′sα技术潜能 JSI10.8700.8540.882JSI20.829JSI30.819JSI40.865创新资源 ZYI10.8160.650ZYI20.910ZYI30.846ZYI40.758系统集成能力 SCI10.7480.800SCI20.793SCI30.730同种模块再集成路径TZI10.8280.685TZI20.836TZI30.852异种模块再集成路径YZI10.8770.623YZI20.935YZI30.862YZI40.763

2.4 中介效应检验

中介效应有完全中介效应和部分中介效应之分。通过研究可知,系统集成能力在技术资源优势与突破路径之间起中介作用,即技术资源优势直接影响企业突破路径,并通过系统集成能力间接影响突破路径。借鉴温忠麟等[17]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运用SPSS20.0软件分析系统集成能力的中介效应。

将自变量技术资源优势(X)、中介变量系统集成能力(M)和因变量突破路径(Y)数据的项目得分加总,并分别对其进行中心化处理,得到各变量的中心化值x、m和y,然后分别对方程y=cx+e中c、m=ax+e中a、y=cx+bm+e中b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各变量表现显著。因此,系统集成能力在对突破路径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技术资源优势不仅通过系统集成能力对突破路径选择产生间接影响,还对突破路径产生直接影响。

表6 系统集成能力(M)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

步骤标准化回归方程回归系数检验第一步y=0.732xSE=0.046,t=15.913第二步m=0.240xSE=0.023,t=10.323第三步y=0.531x+0.840mSEX=0.056,tX=9.534;SEM=0.153,tM=5.479

注:SE表示标准误差

3 模型检验

3.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运用AMOS20.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概念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技术资源优势、系统集成能力与突破路径之间的影响。在初始模型的路径检验结果中,技术资源优势对突破路径、技术资源优势对系统集成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对突破路径之间的结构模型指标均达到了拟合标准,具体如表7所示。

初始整体模型检验的主要拟合指标χ2/df=1.074,GFI=0.913,AGFI=0.898,RMSEA=0.023,绝对适配度指标为0.898(小于0.9),说明模型拟合效果不理想。采用残差法对模型进一步修正,修正后的模型主要拟合指标χ2/df=1.030,GFI=0.918,AGFI=0.901,RMSEA=0.014,拟合指数(NFI、RFI、CFI)均大于0.9,各项指标均达到拟合标准,说明修正后的模型拟合程度良好,具体如表8所示。

表7 初始概念模型适配度指标

指标χ2/dfRMSEAGFIAGFINFIRFICFI标准 <3<0.08>0.9≥0.9>0.9>0.9>0.9技术资源优势对突破路径 1.0200.0120.9330.9040.9530.9410.999技术优势资源对系统集成能力1.2250.0390.9460.9130.9560.9420.992系统集成能力对突破路径 1.0600.0210.9520.9170.9660.9530.998

表8 初始概念模型与修正概念模型整体适配度指标比较

指标χ2/dfRMRRMSEAGFIAGFINFIRFIPGFIPCFI初始模型1.0740.400.0230.9130.8980.9380.9240.6730.2690.995修正模型1.0300.0400.0140.9180.9010.9410.9270.3920.6660.998

3.2 检验结果

3.2.1 技术资源优势正向影响突破路径选择

技术潜能与同种模块再集成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64,创新资源与同种模块再集成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73;技术潜能与异种模块再集成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74,创新资源与异种模块再集成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55,且各路径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技术资源优势正向影响突破路径选择。同种模块再集成主要是对功能技术参数进行创新,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低。企业抢占市场先机对企业科技人员、资金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而同种模块再集成创新资源的影响强于技术潜能的影响;异种模块再集成的创新发生在模块间,对企业技术潜能的要求较高,虽然创新资源在异种模块再集成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技术潜能的重要性更显著。

3.2.2 系统集成能力正向影响突破路径选择

系统集成能力与同种模块再集成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44,系统集成能力与异种模块再集成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78,且各路径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系统集成能力正向影响突破路径选择。系统集成能力强调对整个模块化系统的把握,高层次系统集成能力要求企业掌握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同种模块再集成和异种模块再集成属于较低层次的模块创新,要求企业掌握一定系统层面的知识,但所需的系统集成能力差异不明显。因此,系统集成能力对同种模块再集成和异种模块再集成的影响相当。

3.2.3 技术资源优势正向影响系统集成能力

技术潜能与系统集成能力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66,创新资源优势与系统集成能力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36,各路径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技术资源优势正向影响系统集成能力。短期内,企业系统集成能力受到技术潜能的影响较为明显。但从长期看,企业的创新资源优势有利于知识技术吸收与整合,企业若要保持对自身知识技术的持续更新,需要建立长期资源适配能力。因此,创新资源优势对系统集成能力的影响更大。

表9 修正模型假设检验结果

影响路径 对应假设C.R.P路径系数检验结果同种模块再集成←技术潜能H1a3.684∗∗∗0.366成立同种模块再集成←创新资源H1b4.154∗∗∗0.436成立异种模块再集成←技术潜能H1c3.485∗∗∗0.344成立异种模块再集成←创新资源H1d2.8080.0050.278成立系统集成能力←技术潜能H2a2.9850.0030.264成立系统集成能力←创新资源H2b3.874∗∗∗0.373成立同种模块再集成←系统集成能力H3a4.033∗∗∗0.374成立异种模块再集成←系统集成能力H3b2.6820.0070.255成立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4 结语

中国制造企业突破“低端锁定”、实现转型升级成为新形势下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本文基于模块再集成视角,结合目前中国制造企业发展特征,研究技术资源优势、系统集成能力对“低端锁定”突破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资源优势正向影响突破路径选择,技术资源优势中的技术潜能和创新资源对企业基于模块再集成的价值链“低端锁定”突破路径选择均具有正向影响,且创新资源对同种模块再集成的影响强于对异种模块的再集成,而技术潜能对异种模块再集成的影响强于同种模块再集成;系统集成能力正向影响突破路径选择,且系统集成能力对同种模块再集成和异种模块再集成的影响相当;技术资源优势正向影响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且企业创新资源优势对系统集成能力的影响强于企业技术潜能优势对系统集成能力的影响。

研究结论对处于价值链低端位置的中国制造业具有以下启示:①企业应通过技术集成与整合提升自身模块价值、扩展技术创新空间,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原始积累,从而摆脱价值链“低端锁定”;②避免将过多的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到附加价值极低的生产环节,应利用技术创新资源、整合、重构竞争优势,形成更高层次的系统集成能力;③培养主导模块化分工的系统集成商,改变当前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分工中利益分配不对等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M].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6.

[2] SCHMITZ H. 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M]. Edward Elgar, 2004.

[3] PFEFFER J,SALANCIK G R.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4] 毛蕴诗. 中小企业升级的专精发展路径[J]. 中国工业评论,2015(4):10-15.

[5] 丁宋涛,刘厚俊.垂直分工演变、价值链重构与“低端锁定”突破——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5):105-112.

[6] 汤临佳,池仁勇. 产业集群结构、适应能力与升级路径研究[J]. 科研管理,2012(1):1-9.

[7] 刘维林. 产品架构与功能架构的双重嵌入——本土制造业突破GVC低端锁定的攀升途径[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1):152-160.

[8] 潘宏亮. 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 经济纵横,2015(7):40-43.

[9] FIXSON S K, PARK J K. The power of integrality: linkages between product architecture, iinnova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J]. Research Policy, 2008, 37(8): 1296-1316.

[10] PATEL P, PAVITT K. The technological competencies of the world's largest firms: complex and path-dependent, but not much variety [J]. Research Policy, 1997, 26(2):141-156.

[11] 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99-120.

[12] HILL C W L, JONES G R, SCHILLING M A.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M]. Cengage Learning, 2014.

[13] 郭亮, 于渤, 郝生宾. 动态视角下的企业技术集成能力内涵及构成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12(5):11-18.

[14] PISANO G, SHUEN A, TEECE D.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15] MITH K G, COLLINS C J, CLARK K D. Existing knowledge, knowledge creationcapability, and the rate of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in high-technology fir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48(2): 346-357.

[16] 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

[17]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echnical Resource Advantages, System Integration Ability and the "Low-end Locking" Breaking

Yang Shuili,Su Bei,Yi Zhenggu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48,China)

Abstract:Developing countries realiz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s own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joi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but also fell into the trap of the "low-end locking".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dule to integrate, researched the influence of technical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system integration ability. Enterprise technical resources advantages can be divided into technical potential and innovation resources, system integration ability as intermediary variables, the "low-end locking" breakthrough path is the same module integration and heterogeneous module integration. Empirical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chnical resource advantages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path choice; System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path choice; technical resources advantages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system integration ability. Enterprise improved the ability of system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ed use of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to break through the "low-end locking".

Key Words:Technical Resources Advantages; System Integration Capability; Low-end Locking; Module to Integration

收稿日期:2017-03-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7214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GL007);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7JZ054)

作者简介:杨水利(1963-),男,陕西礼泉人,博士,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运营管理与公司治理;苏贝(1993-),女,陕西乾县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运营管理与公司治理;易正广(1989-),男,湖南醴陵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运营管理与公司治理。

DOI:10.6049/kjjbydc.2016120617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4-0001-06

(责任编辑:林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