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联动脆弱性与解决机制

王丽平,栾慧明

(天津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摘 要: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是企业间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一种有效的生态组织形式,其网络联动脆弱性严重阻碍了工业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此,基于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内涵和结构,从敏感性、适应性及恢复力3个方面分析网络成员间联动脆弱性表现形式和根源,同时分别从提高网络敏捷性、加强网络柔性、增强网络弹性3个方面构建相应解决机制,为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联动脆弱性;解决机制

0 引言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三高一低”的传统线性发展模式已经被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模式取代。从生态与产业融合角度看,这种发展模式将生态资源环境作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在要素融入到经济体系中,提供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双赢的绿色协调发展道路[1]。据2016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8亿t,综合利用量为20.6亿t,综合利用率为62.2%,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资源深度化利用,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快建立绿色循环低碳新型工业体系。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对工业废弃物的再循环使用是以企业间合作关系形式进行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改变“资源消费—产品—废弃物”开环型单向直线物质流动模式,实现“资源消费—产品—废弃物循环再利用”闭环型反馈物质流动模式,其已成为工业废弃物高值、高效利用的创新组织形式[2]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属于共生联盟性组织,各类主体间具有高度关联性。由于网络参与主体成员存在差异,在网络运作各节点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不同[3],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利益博弈[4]、技术革新、节点企业经营状况、市场及政策环境[5]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并且,网络结构和关系复杂性加剧了这一不确定性[6],导致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多处关键节点在联动合作关系上存在瓶颈,使得网络不能及时应对外界干扰带来的废弃物回收不及时、处理不彻底等风险,网络联动脆弱性也随之加剧。因此,解决这些棘手问题变得十分迫切而富有现实意义,探索相关解决机制也势在必行[7]

本文基于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内涵、结构,运用脆弱性理论,从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敏感性、适应性和恢复力3个视角对网络工业废弃物供应、回收、资源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各类主体间的联动脆弱性进行系统性分析,厘清各影响因素与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别从提高网络敏捷性、加强网络柔性、增加网络弹性3个方面构建废弃物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机制、企业关系与能力强化柔性机制和网络内外部整合弹性机制,以降低网络联动脆弱性。本文一方面可以拓宽脆弱性理论在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为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提供决策参考,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1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内涵与结构

1.1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内涵

1969年,Boulding最早在“宇宙飞船理论”中提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概念。随着20世纪70年代丹麦卡伦堡模式的出现,工业废弃物循环产业链在不同企业之间逐渐形成。Sdiwarz&Steininger[8]认为,企业生产运作环节较为固定使得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无法被再次使用。因此,工业循环网络成为有效模式,即“上游废弃物”再利用通过企业间合作实现。刁晓纯、苏敬勤等[9]提出工业废弃物循环衍生出当前的产业生态网络,即通过企业合作方式减少环境问题并促进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网络关联系统。苏青福等[10]明确指出,生态工业园区的主要特征之一为废弃物资源化,园区内企业以资源共享化、废弃物交易化等形式形成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朱文兴[3]认为,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是指具有某种利益需求关系的企业将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废弃物价值互补而形成的一种集链接与合作、规模化与生态化为一体的动态网络形式。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内涵的界定从不同视角展开。本文认为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不仅体现为生产企业之间的废弃物利用,还体现为再生资源企业等对工业废弃物的再加工利用。因此,本文借鉴已有对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内涵的解析,将其定义为: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是指在社会工业生产及消费中,工业废弃物直接作为原材料进行生产企业间循环利用或者经过回收后间接加工进行再生利用而形成的具有融合性和复杂性等特征的相互衔接的网络形式。

1.2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结构

1.2.1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主体构成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是由内部各相关成员间以工业废弃物为资源纽带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企业作为废弃物的供应者和消费者,在网络运行中承担着交易关键节点的角色,其主要包括废弃物上游供应企业、下游需求企业、废弃物回收商、废弃物加工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和深加工企业等。在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运行中,由于上下游工业企业间存在资源需求上的互补性,上游生产企业产生部分副产品可以被下游需求企业作为生产原料循环利用,其中的副产品一定程度上属于可利用的废弃物;而另外一部分不可直接利用的废弃物将送往废弃物回收商进行回收分类。与此同时,下游企业和消费者产生的废弃物也会流向废弃物回收商。经过回收分类的再生废弃物通过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和深加工企业加工处理,成为再生原料供上下游企业使用,形成再生品并作为最终产品流向消费者。由此可见,工业废弃物在网络全部再循环过程中,实现了资源化再利用。

1.2.2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辅助支持部分构成

在工业废弃物资源化过程中,政府扶持配合政策起关键作用,而促进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有效运行的相关机制与政策保障成为重中之重[11]。同时,围绕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运行的中介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扮演着支持者和监督者角色,是技术及资金来源。此外,公众是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践行者,对循环利用网络的最终实施起重要监督作用[12]。随着更多利益相关者的加入,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不断得到整合升级,从简单链条合作变为信息、资金、技术等多主体、多阶段动态融合网络,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2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联动脆弱性

2.1 脆弱性内涵

目前,脆弱性已经越来越被学术界重视,尤其在可持续性科学领域已成为重要研究视角和分析工具[13]。关于脆弱性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自然灾害领域,Timmernan P[14]基于系统遭受外界干扰后产生的结果,将脆弱性定义为系统遭受不利影响或损害的程度;Adger[15]将脆弱性定义为系统暴露于外界环境中,因适应能力不足而导致损害敏感的一种状态。随着学术界对脆弱性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脆弱性的概念也逐渐延伸到包含弹性、恢复力、应对能力、敏感性、适应性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在内的集合,内涵得到不断丰富与拓展[16]。从脆弱性视角研究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框架。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在废弃物供应、回收、加工、循环利用过程中,由于受企业间废弃物信息不对称等内部因素和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导致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表现出对扰动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不足,暴露出较强的联动脆弱性。研究对象和视角不同,脆弱性维度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通过对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其联动脆弱性可从敏感性、适应性与恢复力[17]3个维度考察。

图1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结构

2.2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联动脆弱性

2.2.1 敏感性视角下的联动脆弱性

敏感性反映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而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由于网络成员间信息的时效性及多变性使其格外敏感,这方面的压力和扰动容易影响网络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运行中废弃物供应企业与处理企业之间信息渠道不通畅、废弃物供求不匹配及价格不对称等,这些干扰容易导致网络呈现较强的脆弱性。本文从敏感性视角分析网络脆弱性,对降低网络因外界干扰而改变的容易程度提供理论依据。

(1) 废弃物信息渠道不畅。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目的之一就是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其核心步骤是上游供应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流向下游加工处理企业,即可以作为原料流向下游需求生产企业及废弃物回收商。然而,信息交流机制缺乏成为当前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联动运行的一个主要瓶颈。一方面,上游供应企业自有废弃物信息发布渠道不畅,而下游处理企业由于所需废弃物信息陈旧、缺乏或冗余等原因,也往往需要多次搜索才能确定,致使信息难以有效获取[18] ;另一方面,废弃物资源和信息流通不畅导致废弃物回收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工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由此可见,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加大了废弃物供应企业与处理企业之间的搜索、物流和交易成本,进而形成了废弃物流动信息瓶颈、时间障碍和费用门槛。

(2)废弃物供需矛盾凸显。一方面,废弃物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导致废弃物供应企业与废弃物消费企业之间存在冲突。当供大于求时,废弃物供应企业面临废弃物环境处理与下游合作企业市场势力的双重压力;当供不应求时,废弃物下游处理企业面临对上游废弃物供应商的重新选择和再次启用新原料[3]。另一方面,目前在回收加工处理环节,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和废弃物深加工处理企业由于需规范化处置再生废弃物,导致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投资成本较高,加之废弃物供应不足而长期处于“吃不饱”的闲置状态。这两种供求不平衡状况,都将导致合作企业间产生冲突。

(3)难以形成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工业废弃物由于处理生产工艺的多样性及标准化难度较大,导致废弃物供应企业缺乏直接有效的价格参考。此外,工业废弃物出售并非企业主营业务,所以企业未投入过多关注。废弃物供应企业一般会主动寻找几家回收商,对回收处置报价进行询问,但由于渠道与能力参差不齐,各回收渠道报价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差距,并且由点对点直接形成的报价也难以发现废弃物的真正价值。

2.2.2 适应性视角下的联动脆弱性

适应性反映系统对外界干扰的免疫力和承受力,而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成员间信任度、利益等是合作双方有效协调相互行为的关键因素,也决定了网络适应性强度。为此,合作企业间具体表现出的机会主义、利益分配、服务能力及应变能力等行为,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冲突并导致网络抵抗力下降,进而对网络运行造成一定干扰,甚至瓦解网络,使其呈现出较强的脆弱性。本文从适应性视角分析网络脆弱性,对网络灵活处理各种不利影响和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一是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上下游企业间进行废弃物循环利用,彼此之间形成一定合作关系[19],而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往往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例如,由于下游企业废弃物利用技术有限,当上游企业转变生产工艺后产生的废弃物与下游企业需求不匹配时,上游企业有可能提出不合理的废弃物对价作为价格补偿;二是目前在回收加工处理环节,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及废弃物深加工处理企业对废弃物利用处置保障能力不足。当市场价格高于契约价格时,回收商很可能将废弃物直接销往市场而未销售给协议企业利用[20],导致已经签约但不履行处置合同的现象普遍存在。

(2)下游生产企业的利益博弈问题。一方面,下游企业可以接受上游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经加工后作为自己本身的生产原料,这其中会相应地付出部分成本;另一方面,下游企业也会接受再生资源集散中心与深加工企业处理的再生原料,这样企业将在利用副产品和工业废弃物发生费用与购买再生原料之间进行权衡。如果上游企业供应废弃物再利用难度较大,而废弃物产生的经济价值远远低于加工成本时,即使技术上可行,此时对企业而言采取合作策略有待商榷[21]

(3)难以判断废弃物处理企业服务能力。生产供应企业在寻求废弃物处理企业过程中,对合作单位资质与服务能力等仍然玉石难分,从而影响企业服务质量,并对企业利益和形象造成一定损失。原因在于:一方面,服务资质缺乏的个体户在现有工业废弃物回收处理行业中仍然比比皆是,大体上是通过一些不正当方式进行服务单位竞标,如租借营业执照等,导致其实际服务能力与资质相差甚远;另一方面,部分废弃物处理企业为追求更多利益,在合作过程中通过进行一些违法操作行为达到减少服务成本的目的。生产供应企业对废弃物处理企业的历史服务诚信数据缺乏参照,加之废弃物处理企业在劣质服务对自身影响方面并不在意,由此降低了生产供应企业在环保方面的社会认可度。

(4)企业应变能力较差。首先,上游生产企业与下游废弃物处理企业经过长期合作已经在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等方面形成依赖,一旦发生转变,下游废弃物处理企业将因为上游企业产生废弃物、副产品成分不同而不得不转变自身生产环节及工艺技术,而下游企业受自身生态化技术发展水平限制,并不一定具备处理加工上游企业产出废弃物、副产品的能力,从而降低了合作企业间衔接、匹配的适应性,同时也影响合作风险和收益;其次,合作双方企业家偏好、理念、信誉和社会责任等差异也将导致内部动机不一致,进而影响合作双方利益。

2.2.3 恢复力视角下的联动脆弱性

恢复力是指系统遭到外界干扰超出其承受范围后能恢复到有序状态的能力,而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网络各类主体间不仅存在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交换,还存在着多方利益博弈与冲突行为,以及企业内部废弃物转化技术、政策环境、金融资金和公众支持、理解等不确定性因素,这是导致网络系统恢复力减弱的主要原因,极易造成网络崩溃,并使网络呈现出较强的脆弱性。本文从恢复力视角分析网络脆弱性,对网络自我修复和提高应对调控能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工业废弃物处理企业技术与工艺瓶颈。一方面,上下游企业及回收商在交易合作过程中的工业废弃物种类繁多且来源分散,由于废弃物处理技术水平限制使得分类处理和提炼回收难度不断加大,加上废弃物资源化成本过高等问题,从而很难将其转化为自身需要的生产原料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再生资源集散中心与深加工企业再生废弃物处理重大技术和装备水平比较落后,分级处理工艺不完善,导致再生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2)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领域相关政策滞后。一是政府监管不力致使一些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中的生产企业宁愿选择承担直接排污成本,也不愿将这些废弃物循环利用;二是政府对企业在工业废弃物处理税费方面的优惠与支撑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工业废弃物处理企业无法采用新工艺技术和设备,且投融资困难,总体发展缓慢;三是由于再生产品仍在不断研发,性能可能存在差别,目前对不同种类再生产品缺少统一标准与质量认证体系,所以质检单位也无法对再生产品进行统一认证。

(3)工业废弃物资源化金融资本匮乏。工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速度和规模与日益增长的工业废弃物处理需求之间的矛盾,反映的是工业废弃物处理所需巨大资金缺口问题[22]。一是工业废弃物收集、运输设备及规范的废弃物处理专项设施建设一次性投资费用巨大,并且运行成本较高,短期内废弃物利用经济效益甚微,资金难以就位;二是资金有限导致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研发成本不足,而企业又无自费研究相关技术的动力,致使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难以有效应用与推广。目前,绝大多数工业废弃物资源化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开展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作举步维艰。

(4)废弃物循环利用后再生产品销售受阻。消费者作为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产品的终端消费,对再生产品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实中作为消费者的生产企业和公众对工业废弃物具有较低的认可度[23],认为工业废弃物一般为有毒有害物品,即使再循环利用,也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进而降低产品原有使用价值,所以在选取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再生产品时会有所顾虑,使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再生产品销售受阻。

3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联动脆弱性解决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暴露出较强的联动脆弱性。因此,亟需构建相应解决机制,达到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各成员决策行为与网络整体目标相统一,实现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有效运行。

3.1 废弃物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机制

废弃物线上线下交易机制是依托第三方中介机构构建的废弃物信息交流与共享交易平台,能够简化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节点企业运作环节涉及的交易并优化相关流程,提高网络面临不可预知变化时迅速转换行动方向或调整行动策略的能力,及时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灵敏反应,提高网络敏捷性,进而降低敏感性视角下的联动脆弱性,具体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废弃物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机制

(1)废弃物信息共享机制。打造线上服务平台,对信息进行分类发布及收集,主要包括订单预约、回收加盟、信息发布、平台管理等环节,通过供需信息资源发布与互动,推进资源预约、预售业务,继而提升工业废弃物回收效率及服务质量;建设线下服务平台,依据市场工业废弃物来源,整合物流资源并构建相应废弃物回收处理网络,运用线上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最终将线上交废与线下回收有机结合以及线上信息流和线下物流相统一,实现企业之间废弃物信息共享需求。

(2) 废弃物供需市场对接机制。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在线供需交易为核心,以大数据积累和分析为导向,通过市场经济致力于实现工业废弃物绿色流通,实现虚拟与实体相结合。该机制按照循环理念,对废弃物资源进行集成组合,确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节点企业上下游物流供给与需求关系,对接供需市场,建立废弃物动态信息数据库。废弃物产生者和再利用者可以在“废弃物交易平台”的联络下,对废弃物交换使用及回收加工处理等环节进行细致沟通,寻找废弃物交换使用及回收加工处理的匹配性。废弃物供应方和需求方基于互联网形成自主配对联系,并将具有潜在合作可能的信息反馈给废弃物产生者和利用者,形成双方满意的合作方案。

(3)交易价格灵活创新机制。借助工业废弃物交易平台可以对交易价格进行灵活创新。废弃物交易市场应积极拓展在线竞价、定价,废弃物智能评估系统根据实时同步工业废弃物行情,对市场进行分析,定期发布各类废弃物市场参考价格指数,建立相应价格指数指导废弃物估值,以此确定废弃物交易价格,结合定价、竞价交易模式灵活选择,通过大数据建设形成市场价格体系,增强主要工业废弃物品种的定价权,提高废弃物流通和交易效率,推动废弃物交易标准化发展。

3.2 企业关系与能力强化柔性机制

企业关系与能力强化柔性机制是通过政府、行业协会及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改善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过程中各节点企业间合作伙伴关系质量、规范企业自身行为并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尽快消除意外事件对合作关系的不良影响,加强网络内部成员间的柔性,进而提高网络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具体机制如图3所示。

(1) 企业关系契约双向机制。废弃物回收利用相关利益者之间可通过关系契约双向机制约束和协调相关主体间的责任及利益。一方面,上游供应企业与下游处理企业之间应签订明确的企业契约,这是防止双方间产生冲突的基本保障。合作双方企业共同遵守契约程序和规则,一旦相关利益主体间产生利益冲突,就能按照契约制度做到有法可依,直接或间接规范和限制企业行为,提高合作方之间的沟通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推诿扯皮和利益冲突[24];另一方面,回收主体与废弃物提供者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在双方交易过程中提供大量互惠支持,对于废弃物回收价格、回收种类等给予明确规定,进而保证工业废弃物回收链条完好并促使其良性运转。

图3 企业关系与能力强化柔性机制

(2)企业信用评级保障机制。首先,废弃物资源化行业协会参照科学的企业信用评估准则,利用规范化程序,采用领先分析方法并与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合作,对废弃物循环利用双方合作企业资本实力、质量信誉和安全评价等进行综合考察,对信用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判,建立一个企业信用动态数据库;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激励网络中相关企业重视自身声誉价值,在提高自身信用水平的同时有效防止机会主义行为,使废弃物供应企业、废弃物回收企业与获得资质的处理企业能够有效衔接;最后,通过“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对上下游企业进行事中事后监管,实施失信惩戒、守信奖励的监管新模式[25]

(3)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工业废弃物生产者责任应延伸到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生阶段,加强信息公开,规范回收利用,强化生产企业信息公开责任,将工业废弃物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信息及零部件产品拆解、废弃物回收定向信息等向下游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企业公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详细规划和做好责任产品分类工作,防止企业“ 搭便车”等行为。

(4)企业柔韧应变机制。一是在工业废弃物处理企业采购、生产及销售过程中,提高企业技术变更、工艺调整等应变能力;二是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培养管理者及员工废弃物资源化理念、信誉及风险意识,提升分析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三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对外部变化,不断对人员作出相应培训,采取交叉培训与学习机制、技能深化与共享机制等管理方法,提高企业面对市场多种变化的适应能力。

3.3 网络内外部整合弹性机制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网络内外部的交互整合,构建网络内外部整合弹性机制可以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内部与外部环境协调度,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增强网络弹性,提高网络受干扰后恢复到原始状态或更理想状态的能力,具体机制如图4所示。

(1) 多部门联合协作机制。首先,由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产业政策,对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产企业、废弃物回收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及深加工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激励,鼓励企业进行废弃物再利用[26],对废弃物再利用项目在贷款利率、还贷条件、折旧方式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税收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使企业外部收益转化为直接收益;其次,对不同种类再生产品质量制定统一标准与技术准则,建立质量认证体系,使质检单位对再生产品进行统一认证,并对再生产品使用性能进行跟踪检验;再次,加强环境部门监督和处罚力度。政府应限制环境管理部门与工业废弃物排放企业之间的寻租行为,通过增加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和健全环境诉讼、听证制度,提高我国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透明度,进而强有力地监督企业污染行为;最后,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协助有关部门编制工业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准入的一些相关条件和细则,强化政策细化、接洽和落实环节,并以行会组织形式加以推广和贯彻,推动整个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图4 网络内外部整合弹性机制

(2)绿色融资整合机制。资金支持是维持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运转的关键因素,政府应通过直接投资或制定恰当政策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向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领域流动。尤其当废弃物处理企业处于建设初期阶段时,政府更应采取财税、金融管理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对重点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实行信贷优惠,设立专项投资基金等,引导绿色金融发展,使私人资本进入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积极扶持废弃物循环利用设备改造、升级[27]

(3)技术创新联动机制。工业废弃物资源化企业应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构建技术创新联动机制,以突破废弃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困境。一是科研院所及高校利用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科研设备,参与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发和扩散,如研究开发产业链延长技术、废弃物有效储存技术、“零排放”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及工艺优化技术等;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化企业与国外企业进行技术层面交流与合作,引进并消化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促进产业生态化技术创新及新工艺、新技术应用。一方面,工业废弃物因为处理技术上的创新而得到价值挖掘;另一方面,可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推动废弃物回收利用。

(4)再生产品销售导引机制。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对废弃物再生利用产品进行审查、公示与审定,并由权威机构检测认证再生产品,尽量消除消费者对再生产品的一些顾虑[28]。一是政府以绿色采购方式激励企业,并在采购过程中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性招标、限制性招标和谈判式采购等多种形式拓宽工业废弃物再生利用产品销路;二是社会服务组织应加大对废弃物循环利用再生产品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介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提高社会公众和生产企业等对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再生产品的认可,以此推进工业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应用,为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再生产品提供销售保障。

4 结语

本文从敏感性、适应性及恢复力视角对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联动脆弱性进行分析,通过提高网络敏捷性、加强网络柔性、增加网络弹性3个方面构建废弃物线上线下交易机制、企业关系与能力强化柔性机制、网络内外部整合弹性机制,协调网络相关主体间关系,确保废弃物循环利用过程中闭合价值链的完整性,促进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持续、快速、有序发展。本文研究结果为构建稳定的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实现工业废弃物价值创新与增值提供了新研究视角和解决思路。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从理论角度对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联动脆弱性进行描述和分析,后续还应对所提观点进行实证检验,通过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影响循环利用网络脆弱性的关键环节与要素,进一步探寻有效解决路径,增强研究的说服力和实践指导价值。

总之,废弃物资源化已成为全球废弃物管理趋势,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作为充分挖掘废弃物资源化价值、提高废弃物利用效率的创新途径,有助于推动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加速推进工业绿色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卢福财,胡平波.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运行绩效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管理,2015(12):145-153.

[2] DONG H,OHNISHI S,FUJITA T,et al.Achieving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hrough industrial & urban symbiosis:a case of Kawasaki[J].Energy,2014,64(C):277-286.

[3] 朱文兴.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内组织间冲突研究[J].生态经济,2013(1):109-113.

[4] 卢福财,朱文兴.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中企业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利益驱动的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2(10):53-59.

[5] CAO J,LU B,CHEN Y,et al.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 improves e-waste recycling:government policies,enterprise,and public awareness[J].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6(62):882-894.

[6] 张广胜,刘伟.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网络脆弱性机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12):19-27.

[7] 付金朋,武春友.城市绿色转型与发展进程溯及[J].改革,2016(11):99-108.

[8] SCHWARZE J,STEININGER K W.Implementing nature's lesson:industrial recycling network enhancing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uduction,1995,5(1):47-56.

[9] 刁晓纯,苏敬勤,康宇航.工业园区中产业生态网络构建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 21(1):37-44.

[10] 苏青福,赵涛.基于HHM的生态工业园风险识别研究[J].求索, 2011(6):1-4.

[11] 刘光富,鲁圣鹏,李雪芹,等.废弃物资源化城市共生网络形成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2):36-40.

[12] PAQUIN R L,HOWARD‐GRENVILLE J.The evolution of facilitated industrial symbiosi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12,16(1):83-93.

[13] SMIT B,WANDEL J.Adaptation,adaptive capacity and vulnerability[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6,16(3):282-292.

[14] TIMMERMAN P.Vulnerability,resilience and the collapse of society:a review of models and possible climate appli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1981,1(4):396-396.

[15] ADGER W N.Vulnerability[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6, 16(3):268-281.

[16] 黄建毅, 刘毅, 马丽,等.国外脆弱性理论模型与评估框架研究评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5):1-5.

[17] 张其春,郗永勤.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网络的脆弱性及影响机理[J].经济管理,2016(10):168-183.

[18] 吴士锋,陈兴鹏,周宾,等.基于信息流导引作用的循环经济研究[J].情报杂志,2010(5):192-195+191.

[19] 李湘梅,肖人彬,曾宇,等.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的脆弱性[J].生态学报,2014(16):4746-4755.

[20] 黄训江,晋琳琳.工业园区废弃物交易生态协作激励机制[J].技术经济,2014(6):59-66.

[21] 卢福财,朱文兴.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中企业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利益驱动的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2(10):53-59.

[22] 张钡,李慧明.关于中国市政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融资模式的分析与思考——以英国为研究对象的参照模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9-104.

[23] 高青松,胡佳慧.市场逻辑、政府规制与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J].生态经济,2015(5):83-87.

[24] GULIPAC S.Industrial symbiosis:building on Kalundborg’s waste management experience[J].Renewable Energy Focus,2016(17):25-27.

[25] 郑秀君.“互联网+回收”背景下上海市废旧手机资源化政策探讨——兼论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企业信用评级[J].生态经济:中文版, 2016, 32(8):139-143.

[26] 何开伦,李伟,刘志学.工业园区废弃物物流系统发展激励机制研究[J].管理评论,2016(1):169-178.

[27]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李晓西,夏光,蔡宁.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论坛,2015(10):30-40.

[28] 高青松,谢龙.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链关键节点及产业发展驱动力研究[J].生态经济,2014(6):137-141.

The Linkage Vulnerability and Solution Mechanism ofIndustrial Waste Recycling Network

Wang Liping, Luan Huim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The Industrial Waste Recycling Network is an effective form of ecological organization for the recycling of industrial wastes among enterprises. The existence of network linkage vulnerability seriously hinder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green cycle low carbon industry system.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industrial waste recycling net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nifestations and root causes of the linkage vulnerability between the network memb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nsitivity, adaptability and resilience, and simultaneously improves the agility of the network, strengthens the flexibility of the network, Increases the flexibility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network to build the appropriate solution mechanism for the industrial waste recycling network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Key Words:Industrial Waste; Recycling Network; Linkage Vulnerability; Solution Mechanism

DOI:10.6049/kjjbydc.201708X301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3-0084-08

收稿日期:2017-10-16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TJYY16-020)

作者简介:王丽平(1966-),女,山东武城人,博士,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创新与创业管理;栾慧明(1993-),女,山东莱芜人,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