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创新资源与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选择的影响

陈国平1,2,李晓熳1,张 鑫1

(1.武汉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2.武汉科技大学 服务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81)

摘 要:我国现代服务业相对落后,后发企业大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赶超。聚焦服务型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及其前置影响因素,从资源、能力角度构建了服务创新资源与能力影响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概念模型。以现代服务业为背景,访问调查武汉、荆州、深圳三地服务企业,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服务创新资源与能力4个维度(新服务开发战略能力、聚焦新服务开发流程能力、市场敏锐性、IT与“互联网+”经验)均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且具有行业差异性;组织环境既能直接正向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又在创新资源与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影响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服务创新;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环境

0 引言

相较于世界领先服务企业,我国现代服务业中多数企业都是后发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技术能力、市场能力以及制度能力都处于相对劣势。如何发挥我国服务企业的后发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服务型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学术界已有很多研究,但多数是关于制造业的,而关于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聚焦于服务型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及其前置影响因素,从资源与能力角度探究以下两个问题:①服务企业创新资源与能力的各维度如何影响商业模式创新选择?这种影响的内在机理是怎样的?在各服务子行业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往研究大多从技术、需求和竞争角度研究企业内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技术和竞争环境)变化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偏于宏观和一般化,缺乏细致的结构化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如何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选择,且聚焦于服务型行业和企业,有利于深化和拓展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②在服务创新资源与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中,组织环境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尽管以往研究已关注组织环境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但这些研究要么将组织环境当作商业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1],要么研究组织环境变量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直接效应。本文依照 Woodman等[2]提出的创造性交互理论,探究组织环境与资源、能力整合在影响商业模式创新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考察组织环境在企业创新资源与能力影响商业模式创新选择的关系中是否存在调节作用,这是以往研究不曾关注的。本文将从理论上丰富和拓展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在实践上为我国服务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提供有益启示。

1 文献回顾

1.1 服务创新资源与能力

综合现有服务学者的观点,服务创新主要是指在服务过程中应用新思想和新技术变革现有服务流程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范围,更新服务内容,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3-5]。显然,服务创新活动离不开企业资源和能力。资源基础理论将资源定义为企业拥有的各种要素总和,可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能力学派则定义能力是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使其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资源的能力。资源与能力是无法相互独立存在的,获取异质性资源、资源合理化利用效率等都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组织能力,同理,如果企业无法拥有资源,那么能力则无从附之[6]。企业将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进行创新性的匹配和整合,即可形成自身独特的创新资源与能力。

关于服务创新资源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研究中仅指狭义的服务创新资源,即在服务创新的整个过程中,为保证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创新目标的实现所投入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总和。蔺雷和吴贵生[3]认为服务创新中的必要资源包括人员、技术、资金、设施等。服务创新能力是指服务创新过程中,通过利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不断将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吸纳到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能力。作为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研究的代表人物,Menor和Roth[7-8]系统提出并实证检验了服务创新能力的4个维度及其具体测量指标,包括新产品/服务开发战略、新产品开发流程、IT经验以及市场敏锐性。Hertog[9]认为,服务创新能力包括客户需求感知与技术选择能力、服务概念构建能力、服务组合与分拆的能力、共同生产和协作能力、服务范围扩展和延伸能力以及学习和适应能力等。国内学者蔺雷和吴贵生[3]从过程及功能两个方面对服务创新能力进行界定,归纳为6大类:管理创新能力、营销创新能力、生产创新能力、资源投入创新能力、顾客创新能力和员工创新能力。还有其他学者从具体行业角度提出了一些服务创新能力指标,但这些研究指标都缺乏科学的量表编制和实证检验。

为此,本研究整合现有文献中关于服务创新资源与服务创新能力的概念,借鉴Menor和 Roth研究中评价创新能力的指标并进行适当调整,增补“互联网+”经验,从而形成了服务创新资源与能力的4个指标,即新服务开发战略能力、聚焦新服务开发流程能力、市场敏锐性、IT与“互联网+”经验,作为本研究的自变量。新服务开发战略能力是企业配合总体战略而制定新服务产品开发战略,并确保新服务开发项目有效实施的能力。聚焦新服务开发流程能力指企业系统化、专门化的新服务开发实践、惯例和开发路径。市场敏锐性是指服务组织清晰地洞察竞争环境的能力,从而对顾客需求进行预测并提出对策。IT与“互联网+”经验指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提高组织内部或者组织间交流合作,促进新服务开发过程中信息流通的能力。

1.2 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

学术界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各有千秋,Osterwalder[10]提出,商业模式是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由多种要素依据企业特定的商业逻辑组合而成的一种概念性工具。Osterwalder[10]提出了“九要素理论”,认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价值主张、目标客户、配送渠道、顾客关系、价值结构、核心能力、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式。国内学者刘毅和谈力[11]在Osterwalder的基础上梳理并归纳了7个关键要素:客户价值主张、客户资源、产品渠道、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持续收入。刘伟等[12]将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划分为客户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关键流程。研究者们对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商业模式创新的定义也未统一[13-14]。目前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定义是Demil和Lecocq[15]提出的,主张商业模式创新是商业模式内部不同要素之间互动引发企业新的选择,促使企业提供新的价值主张、创造新的资源组合或者驱动组织系统演化,最终某一环节的变化对其它要素及其构成维度产生影响。

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和动力,马继征[16]提出了4个方面: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变化、技术环境变化、外部政治环境变化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王水莲和常联伟[17]则认为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是技术、需求和竞争。Chesbrough等[1]认为利用新技术实现商业价值转变是商业模式的目标,并指出转换的关键在于信息通信技术与业务流程或经营方式的融合,而不是新产品/服务的提供。罗珉等[14]将企业知识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看作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组织架构及制度创新本身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Venkatraman和Henderson[18]从竞争逼迫视角研究商业模式创新方式,指出当技术、业务流程等变化到一定程度以后会促使企业产生商业模式创新意愿。从技术、流程、需求和竞争4个视角改变或优化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是商业模式创新普遍认可的动力源。本研究所提出的创新资源和能力4个维度涵盖了技术、市场、业务流程和竞争战略,将其作为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选择的主要因素既符合理论逻辑,也增补了时尚的创新元素——“互联网+”经验。1.3 组织环境与商业模式创新

一般来说,组织环境指组织中作出决策的个体或者群体需要考虑的物理和社会因素的总合,是指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Zellmer-Bruhn和 Gibson[19]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因素包括授权、激励、辅导、领导和有效性反馈,这些微观环境因素往往针对具体的团队需求作出相应调整,也会随着团队的响应和输出而变化发展。宏观环境包括团队间大同小异的组织特性,一般不针对具体团队需求而经常性变更。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商业模式创新时也逐渐关注到组织环境的影响作用。Chesbrough[1]将组织环境作为商业模式框架的一个维度,认为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企业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伙伴进行商业模式创新。Taran和Lindgren[20]将组织环境作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选择时的一个重要因素纳入考虑条件中。章凯和李滨予[21]指出,组织环境因素中组织结构开放性与扁平化有利于员工创新能力的发挥。李德煌和晋琳琳[22]在研究组织支持感、知识整合与科研团队创新绩效关系时,将组织环境作为影响创新绩效的一个调节变量。刘露和宋远方[23]研究发现学习型组织环境中,组织学习能使企业利用已有资源与能力,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为顾客提供难以复制的商业价值,从而激励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综上所述,服务企业组织环境与其商业模式创新行为(意愿)之间存在重要关系。但这种关系是直接影响关系,还是充当某种调节性角色,抑或两种角色并存,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2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2.1 概念模型构建

本研究着重探讨服务创新资源和能力的不同层面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意愿选择的影响,同时探究组织环境所扮演的角色。基于资源基础观和能力学派的观点,本研究认为企业资源与能力对企业价值创造起着决定性作用,将“资源与能力”作为影响企业商业模式选择的前置要素具有理论依据。关于创新资源与能力的构成,参考Menor和 Roth[8]研究中评价创新能力的指标并进行适当调整和增补,形成4个维度,作为本研究的自变量。组织环境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所依赖的外部环境,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组织环境可能直接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意愿);同时,组织环境反映了企业学习能力和对外吸纳资源的能力,是企业软实力的体现,在组织创新资源与能力影响商业模式创新选择中也可能发挥某种调节作用。由此,构建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本研究的概念模型

2.2 研究假设推演

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视作一组资源和能力,认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存在差异,将资源与能力进行特定组合后就能实现价值创造。实际上,企业想拥有持久竞争优势,异质、独有、不易被学习、不易流通的资源与能力是关键。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内在动因是获取企业经济租金,企业要获得更大化经济租金就需要拥有异质性的资源与能力。因此,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和能力将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选择。刘毅和谈力[11]研究指出,资源和能力是能让商业模式达到更好的产业促进效果的有利措施和途径。不同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结构不同,其商业模式创新意愿选择结果必然不一样。

新服务开发战略能力体现为企业要配合组织总体战略的发展并确保新服务开发项目的实施。Casadesus-Masanell和Richart[24]将战略、策略与商业模式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战略使企业产生特定的选择,这些选择组成了商业模式。服务企业依靠战略分析,把握企业所处竞争环境,从而决定企业是否开发新服务。可见,服务企业新服务开发战略能力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相连,影响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新服务开发战略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市场敏锐性是指服务组织清晰地洞察竞争环境,并据此对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作出回应的能力。Sunbo和 Gallouj[4]研究指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提是企业能够敏锐地捕捉顾客、竞争者的关注点以及市场发展的可能性。德勤咨询公司于2002年研究对比15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行为,提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是为满足顾客需求而作出的努力,并且将其需求描述成顾客长期拥有但被忽略或未得到满足的需求,以美国西南航空、星巴克等服务业企业为例加以说明。2006年IBM调查研究了全球765个CEO或高管,研究结果表明约40%的CEO或高管希望公司能够第一时间参与或掌控行业所需的商业模式创新,从而改变行业前景,并避免竞争对手捷足先登。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市场敏锐性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聚焦新服务开发流程概念化为系统性的新服务开发实践和惯例,聚焦系统化的新服务开发路径。Cooper等[25]研究认为,企业采取专业化和正式化的新服务开发流程能够提高开发效率与效果,并将新服务开发流程分为不同阶段进行具体描述。资源基础观和能力观均强调了聚焦行为模式和组织过程对于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3:聚焦新服务开发流程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IT与“互联网+”经验指服务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促进和提高组织内部、组织之间交流合作以及新产品开发过程信息流通的能力。信息技术革命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使得B2B和B2C等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曾萍和宋铁波[26]实证研究发现IT基础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正面影响。IT基础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平台,利用这个平台,企业能实现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稳定的价值网络,使资源与能力合理分配,最终获得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是一种“跨界经营”现象,其实质是实体产业价值链环节与互联网价值链“跨链”重组的共生,强调企业将互联网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要素进行重新排列和整合自身价值创造过程,并整合形成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本文认为“互联网+”经验是指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逻辑、价值理念及运营方法对企业进行价值创造方式创新的经验。赵振(2015)研究指出“互联网+”有利于实体经济中各类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从而提高竞争力。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4:IT与“互联网+”经验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关于组织环境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Amabile等[27]提出,知识型员工对组织环境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创新有更重要的作用,虽然感知依赖实际存在,但感知比实际存在更能够解释人们的动机。Chesbrough[1]认为组织环境开放性对商业模式改进有提高作用,其所提出的6种商业模式的总体趋势是促使企业不断趋向于开放式创新与管理。Taran和Lindgren[20]将组织环境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考虑。章凯和李滨予[21]研究发现,组织环境因素中组织结构开放性与扁平化有利于员工创新能力的发挥,从而有利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由此看来,一个进取、开放、容错、多元的组织环境可能直接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意愿)。同时,组织环境反映了企业学习能力和对外吸纳资源的能力,是企业软实力的体现,在组织创新资源与能力这些硬实力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影响中也可能扮演某种调节角色。Woodman等[2]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组织工作环境和物理工作环境的不同会改变个体创新特质对个体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且通过数据验证了社会组织环境和物理环境对个体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H5:组织环境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有直接正向影响。

H6:组织环境在创新资源和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3 实证调查与数据质量分析

3.1 变量测量

本研究以现代服务业为背景,通过访问调查法收集服务企业创新资源和能力、组织环境以及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相关数据。所有构念的测量都采纳和借鉴以往成熟量表,并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对于服务创新资源与能力的测量,主要参考Menor和Roth[7-8]评价创新能力的指标,结合服务业背景和中文语境略作修改,形成15项测量条目,见表1。

关于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测量量表,主要参考刘毅和谈力[11]归纳的7个关键要素,设计了7个测量项目,实际调查中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意愿的判定,主要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出发,只要企业有意向提高原有要素价值或者改变要素关系,都可认定存在商业模式创新意愿。

在组织环境测量方面,主要参考Zellmer-Bruhn和Gibson[19]对组织环境的定义与分类测量方法,设计了5项测量条目,让被测试者回答组织工作环境对自己创新工作的感知支持程度。

3.2 实证调查

本研究在正式调查之前,选定武汉市内10家不同类型的服务企业进行了预调查,给每家公司的董事或高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总共收回有效问卷87份。预调查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测量题项均符合要求,不需修改。

正式调查和访问从2016年8月开始,以武汉、荆州、深圳三地为核心地区,调查对象为来自各服务行业的148家企业的总经理、执行总经理、营销部经理等企业高管。其中,在武汉、荆州两地主要采取当面填写并即时访问的形式,总共发放300份问卷,最终回收257份。另外,对深圳地区的服务企业,在提前与被调查者进行充分沟通后,主要利用邮递的形式对其高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最终回收38份。经过筛选,最终有效问卷为227份,有效回收率为64.9%。

3.3 样本行业特征描述

依据2004年我国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组对现代服务业的划分,本研究调查的148家企业可以分为8个行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业、商业服务与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教育服务业、酒店餐饮服务业、信息软件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其中,商业服务与电子商务企业数量最多,占25%,其次是文化创意产业以及酒店、餐饮服务业,最少的是咨询服务业,占3%。另外,在回收的有效企业样本中,业务收入规模在1 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86家,占有效样本的58.1%,规模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仅21家。本研究所调查的服务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符合我国目前服务企业的总体状况。

表1 构念的具体测量条目及信度分析结果(n=227)

变量名测量条目信度α系数KMO系数Sig.因子载荷旋转因子载荷新服务开发战略能力本企业新服务开发战略总是按照企业的经营战略来制定;0.9600.7810.0000.9650.931新服务开发创意主要是由本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驱动的;0.9610.933公司高管人员总是愿意将资源用于有市场前景的新服务开发项目0.9620.920市场敏锐性公司各业务单元积极搜寻与本企业经营环境有关的信息;0.9690.7910.0000.9740.951业务单元利用搜集的信息对竞争环境变化快速作出反应;0.9480.931本企业新服务设计是基于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准确预测;0.9410.918公司内部员工和外部顾客均被视为新服务创意和机会的潜在宝贵来源0.9670.944IT与“互联网+”经验本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来加速新服务的导入;0.9700.8610.0000.9310.823本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来鉴别和判断客户需求;0.9510.886以IT为基础的交流渠道促进了新服务开发项目小组内的信息沟通流动;0.9550.904本企业利用技术促进信息流动到参与服务开发过程的人员;0.9350.823本企业具有“互联网+”的经验,善于利用互联网开展经营活动0.9540.904聚焦新服务开发流程能力本企业新服务开发流程各阶段都是正式的、规范的;0.9540.7720.0000.9540.855本企业所有新服务开发活动均采用标准资源和惯例;0.9530.865本企业所有新服务开发项目都依据固有开发顺序来安排计划0.9650.845商业模式创新意愿本企业愿意了解现有/潜在顾客需求,从而为其提供相应的新服务组合;0.9730.9250.0000.949本企业愿意开拓新的渠道或方式为顾客提供服务;0.933为了业务模式创新,本企业总是愿意调整经营规模;0.907为了业务模式创新,本企业愿意寻找新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0.917本企业尝试过新的盈利方式;0.910本企业尝试过新的交易方式;0.931本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在同行业内是知名的0.940组织环境本企业重视员工的创新能力,奖励员工的创新行为;0.9640.9050.0000.931本企业不断地与外界进行新服务、新技术等的信息交流;0.937本企业经常学习总结行业内企业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加以运用;0.927本企业允许员工自由探索问题,对创意开展讨论与交流;0.927为控制成本费用,本企业倡导员工按部就班完成本职任务,业务骨干和员工很少参加外部交流活动(反向测项)0.951

注:服务创新资源与能力的KMO值为0.880,Bartlett检验结果的卡方值为4651.324,自由度为105,显著水平为0.000,解释的总方差为91.369%;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组织环境均作为一维变量处理

3.4 信度与效度分析

利用正式调研收集的数据对问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服务创新资源与能力4个维度(子变量)的整体信度α系数均大于0.9,表现出较高的信度,测量题项的因子负载都在0.9以上,说明收敛效度好;各题项旋转后的因子负载都在0.8~0.9之间,且因子旋转后各题项分别显著地负荷在新服务开发战略、市场敏锐性、IT与“互联网+”经验、聚焦新服务开发流程4个因子上,表明创新资源与能力量表具有很好的区别效度。商业模式创新意愿和组织环境均作为一维变量处理,其测量信度分别为0.973和0.964,各测量题项的因子负载都在0.9以上,表明这两个变量的测量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4 假设检验与结果

4.1 相关分析

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之前,先采用Pearson分析法对创新资源与能力四维度、组织环境和商业模式创新意愿进行相关分析,并在控制组织环境之后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建立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创新资源与能力四维度作为自变量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因变量)的影响关系。同时,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组织环境的情况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相关性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组织环境在创新资源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意愿之间关系中具有某种协变或调节作用。

4.2 回归分析

(1) 创新资源与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主效应检验。对创新资源与能力的4个子变量与商业模式创新意愿同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回归模型F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整体回归效果显著。新服务开发战略(β=0.278,t=5.311,p=0.000)、市场敏锐性(β=0.144,t=2.856,p=0.005)、IT与“互联网+”经验(β=0.319,t=4.866,p=0.000)、聚焦新服务开发流程(β=0.213,t=3.334,p=0.001)都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H1、H2、H3、H4均获得验证。从回归系数来看,IT与“互联网+”经验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影响贡献最大,其次是新服务开发战略和聚焦新服务开发流程,市场敏锐性的贡献最小。这说明现阶段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选择最主要依赖于企业的IT与“互联网+”经验,IT与“互联网+”经验越有优势,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意愿越强。

表2 创新资源与能力组织环境与商业模式创新意愿之间的相关/偏相关系数(n=227)

与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相关系数自由相关系数控制组织环境下的偏相关系数新服务开发战略0.523∗∗0.481∗∗市场敏锐性0.373∗∗0.185∗∗IT与“互联网+”经验0.633∗∗0.476∗∗聚焦新服务开发流程0.590∗∗0.521∗∗组织环境0.862∗∗

表3 创新资源与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汇总(n=227)RR2调整R2估计标准误差Durbin-Watson0.725a0.5260.5171.000082.143回归模型(n=227)平方和df均方FSig.回归246.395461.59961.5890.000残差222.0352221.000总计468.430226回归系数与显著性检验(n=227)非标准化系数B标准误差标准化系数βtSig.(常量)0.0520.3170.1640.870新服务开发战略0.2710.0510.2785.3110.000市场敏锐性0.1460.0510.1442.8560.005IT与“互联网+”经验0.3280.0670.3194.8660.000聚焦新服务开发流程0.1930.0580.2133.3340.001

注:预测变量包括(常量)、聚焦新服务开发流程、市场敏锐性、新服务开发战略、IT与“互联网+”经验;因变量为商业模式创新意愿

(2)组织环境的角色检验。将商业模式创新意愿作为因变量,以创新资源与能力、组织环境、组织环境×创新资源与能力(交互项)作为预测变量构建回归模型,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0.915,调整后R2为0.834,F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模型回归效果十分显著,且D-W检验值为1.927,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和序列相关。表4中组织环境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20,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组织环境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假设H5通过验证。另一方面,创新资源与能力和组织环境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0.382,显著性水平为0.018,说明组织环境在创新资源与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假设H6通过验证。H5和H6得到验证说明服务企业组织环境对其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具有直接效应,同时,在创新资源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

4.3 创新资源与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的行业差异分析

本研究对调查中的服务行业根据相近性归并为6个,包括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业服务和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教育服务、酒店餐饮服务,利用线性回归预测法分析不同行业中创新资源与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影响,结果如表5所示。在不同服务行业,创新资源与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均存在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受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影响最大,这与文化创意企业更多依赖自身独特能力和资源开展业务创新高度相关;而金融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受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影响最小,这可能是由于我国金融服务企业大多规模较大,且以国有或国有控股为主,其商业模式的形成与变革受到更多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

表4 创新资源与能力组织环境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汇总(n=227)RR2调整R2估计标准误差Durbin-Watson0.915a0.8370.8340.585761.927回归模型(n=227)平方和df均方FSig.回归391.9143130.638380.7360.000残差76.5162230.343总计468.430226回归系数与显著性检验(n=227)非标准化系数B标准误差标准化系数βtSig.(常量)0.1600.4600.3480.728组织环境0.4120.1080.4203.8230.000创新资源与能力0.2370.1060.1792.2270.027组织环境×创新资源与能力0.0540.0230.3822.3900.018

注:预测变量包括(常量)、创新资源与能力、组织环境、组织环境×创新资源与能力(交互项);因变量为商业模式创新意愿

表5 不同行业中创新资源与能力影响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回归结果

行业非标准化系数B标准误差标准化系数试用版tSig.文化创意业 1.0800.2400.9484.5070.000金融服务业 0.6530.2540.5812.5750.023商业服务和电子商务业0.9150.1650.7125.5560.000物流服务业 0.8920.1470.7036.0910.000教育服务业 0.9170.1500.7686.1170.000酒店餐饮服务业 0.9540.0960.8779.9810.000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与理论意义

本研究聚焦于服务型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及其前置影响因素,尝试从资源与能力视角探究服务企业创新资源与能力各维度如何影响商业模式创新选择,这是以前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不曾有的。实证研究发现,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受到服务创新资源与能力4个维度的显著正向影响,但4个维度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IT与“互联网+”经验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新服务开发战略能力,而市场敏锐性的贡献最小。这说明,现阶段我国服务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依赖于IT技术和“互联网+”经验,这是符合当前互联网时代潮流的,也符合近年学者提出的“互联网+”跨界经营的创造性视角。同时,商业模式创新是一项战略性决策而不是临时性的业务修补和调整,需要企业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对企业战略能力具有较高要求。

服务创新资源与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影响具有行业差异性,文化创意和教育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受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影响较大,而金融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受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影响最小。该结论揭示了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选择的行业差异因素,这是以前研究不曾发现的,是对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细化。这意味着,不同服务子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对于资源和能力的依赖程度不同,对于高度依赖资源和能力的文化创意、教育服务企业,应该深挖自身资源和能力特点,创造有自身特色的商业模式。

此外,本研究探讨组织环境在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中的角色,结果显示组织环境既能直接影响商业模式创新意愿,又能在创新资源能力影响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起到补充性调节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为服务企业如何通过组织环境调节激发员工个体创新能量,从而触发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管理决策依据。

5.2 创新管理实践启示

(1)服务企业应当重视创新资源与能力的培养,并在商业模式创新选择中充分考虑行业差异的影响。就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增强互联网和IT技术将加强文化创意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为其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强大动力。数字创意产业已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之一。这意味着,数字文化创意服务业要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资源与能力优势,借助互联网和IT技术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尽快做大做强,实行赶超。

批发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化将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思维、依托IT技术,形成线下和线上的全渠道整合,有利于顾客进行多渠道或跨渠道购物,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商业服务业与电子商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及商品流通各个环节的共生企业连接起来,可形成互相依赖、紧密合作、敏锐高效的利益共生体。教育服务业可在门店教学基础上大力发展网络教学,发展慕课和翻转课堂,通过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对学生群体展开培训,增加教育服务的交互性及趣味性,这将更大化利用优质教师资源,为企业与消费者节约时间、空间等成本。

(2)强化企业的新服务开发战略能力,提升新服务开发战略与总体经营战略匹配程度和实施有效性。这有利于保障新服务开发流程中获得相应人力、物力资源,也能与企业实际经营环境结合更紧密,从而将新服务产品开发风险降到最低。

(3)加强企业和员工市场敏锐性的培养,有利于在服务中更快识别顾客需求并作出恰当回应,从而大幅减少商业模式创新因背离市场而失败的可能性。

(4)发挥组织环境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创造开放性、支持性的组织环境与创新性组织氛围,调节和激发员工的个体创新能量,从而增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意愿。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调查涉及8个服务行业,尽管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调查样本规模较小,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情况在研究中难以完全呈现。其次,本研究收集服务企业相关数据,并由高管人员填答问卷,尽管高管人员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及创新行为(意愿)比较了解,但由于被试者主观意识、耐心程度等因素影响,使得最终数据质量并不完全可控。此外,组织环境是一个多维变量,本研究将组织环境作为一维变量研究其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未来可以研究组织环境其它维度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扩大组织环境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1] CHESBROUGH H. Open business models: 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ape [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6: 107-134.

[2] WOODMAN R W, SAWYER J E, GRIFFIN R W.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3, 18(2): 293-321.

[3] 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研究现状、概念界定及特征描述[J].科研管理,2005,26(2):1-6.

[4] SUNDBO J, GALLOUJ F. Innovation as a loosely coupled system in servic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s Technology & Management, 2000, 1(1): 15-36.

[5] 孙文清.基于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的拓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2):13-16.

[6] 方润生.资源和能力的整合:一种新的企业竞争优势形成观[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6): 21-28.

[7] MENOR L J, ROTH A V.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competence in retail banking: construct development and measurement validation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 25(4): 825-846.

[8] MENOR L J, ROTH A V.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retail banking [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 17(3): 267-284.

[9] HERTOG P D.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s co-producers of innov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0, 4(4): 491-528.

[10]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TUCCI C L.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 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16(16): 751-775.

[11] 刘毅,谈力.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9):137-140.

[12] 刘伟,黄紫微,丁志慧.商业孵化器商业模式创新描述性框架——基于技术与资本市场的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5):110-119.

[13] 洪志生,薛澜,周源.新兴产业发展中商业模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5(1):39-44.

[14] 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73-81.

[15] DEMIL B, LECOCQ X. Business model evolution: in search of dynamic consistency [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2-3): 227-246.

[16] 马继征.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探究——基于价值链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5(7):57-60.

[17] 王水莲,常联伟.商业模式概念演进及创新途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7):154-160.

[18] VENKATRAMAN N, HENDERSON J C. Four vectors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value capture in a network ERA [M].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8: 259-280.

[19] ZELLMER-BRUHN M, GIBSON C. Multinational organization context: implications for team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3):501-518.

[20] TARAN Y, BOER H, LINDGREN P. A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ypology[J]. Decision Sciences, 2015, 46(2): 301-331.

[21] 章凯,李滨予.组织环境因素影响员工创新能力的动力机制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4):149-156.

[22] 李德煌,晋琳琳.组织支持感、知识整合与科研团队创新绩效——基于组织环境和创新氛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41-45.

[23] 刘露,宋远方.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7):3-5.

[24] CASADESUS-MASANELL R, RICART J E. Competing through business models[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07, 713: 1-28.

[25] COOPER R G, KLEINSCHMIDT E J. New products: what separates winners from loser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87,4(3):169-184.

[26] 曾萍,宋铁波.基于内外因素整合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研究[J].管理学报,2014,11(7):989-996.

[27] AMABILE T M.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8(10): 123-167.

The Effect of Service Innovative Resources and Capability on BusinessModel Innovation Intention

Chen Guoping1, 2, Li Xiaoman1, Zhang Xin1

(1.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Centre for Servic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81, China)

Abstract:China's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s relatively backward at present, so that latecomer firms catch up predominantly relying 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ocusing on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its antecedents in service enterprises,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conceptual model describing the influence of service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capability on intention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and capability. Taking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s the backdrop, the data is collected through survey on service enterprises from Wuhan, Jingzhou and Shenzh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rvice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capability of four dimensions (the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strategy ability, the competence of focusing on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market sensitivity as well as IT and the Internet+ experience)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ntention, but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varies, 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different service industries as well; the organization context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s the intention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ut also plays a positive moder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and capability and intention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e study is expected to provide management decision basis for the innovation selection of service enterprise business model.

Key Words:Service Innovation; Innovative Resources; Innovative Capability;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Context

收稿日期:2017-10-16

基金项目:湖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7ADC1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7YJA630007)

作者简介:陈国平(1968-),男,湖北汉川人,博士,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服务营销管理等;李晓熳(1993-),女,湖北荆州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务创新;张鑫(1991-),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务营销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708X006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3-0025-08

(责任编辑:万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