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许诺与绿色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赵立雨,张 丹

(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 要:在回顾总结绿色产品与创新绩效有关文献基础上,以绿色产品创新绩效为被解释变量,企业环境许诺与人力资本为解释变量,以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企业环境许诺、人力资本对绿色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环境许诺对绿色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并通过绿色适应能力直接影响绿色产品创新绩效;人力资本并不直接影响绿色产品创新绩效,绿色自适应能力在人力资本与绿色产品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一定的调节效应。

关键词:环境许诺;绿色产品;人力资本;创新绩效;绿色自适应能力

0 引言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重视,企业(尤其是污染密集型企业)正在不断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力度,加快绿色创新产品研发与推广速度[1]。绿色产品创新能够减少废弃物排放,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信誉度,这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2]。产品创新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社区等非政府组织监督与促进[3]。但目前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源缺乏和能力不足等原因,政府很难满足社会期望和需求。因此,企业基于社会责任角度进行产品创新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大多数成功企业将社会责任作为一种超越传统经济学概念的重要竞争策略之一,重视社会关注和社会需求,将自身利益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合起来考虑[4]。当前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利益相关者、社会、经济和民众需求等方面[5]

绿色创新是指,在产品开发、制造、管理和营销过程中,通过开发新技术和创造新想法,从而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帮助企业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经济效益的创新活动[6]。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企业绿色创新成为消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7],有助于企业改善形象、开拓新的市场[8]。加强绿色产品开发是绿色创新的重要体现,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9]。在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绿色创新体现了环保理念,企业将该理念融入产品设计和包装中,以增加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从而获得制定行业最高标准的主动权,能够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开展绿色创新活动,最终提升企业绿色创新绩效[10]。绿色产品创新过程受多重因素影响,如技术人才、生产与制造技术水平、研发资金、国家税收和财政补贴、企业决策者的绿色环保意识、绿色产品的价格等[11-12] 。部分学者探讨了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3],发现绿色创新通过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和污染处理费用、实现污染物重新利用及提高企业声誉等途径提高企业创新绩效[14]

对于环境不确定性,绿色自适应能力通过调整企业经营策略,使其动态适应环境变化[15]。本文认为绿色自适应能力是企业在绿色创新过程中,适应环境法规和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动态能力,包括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的抵御能力及恢复能力。绿色适应能力对绿色产品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的两个重要前提条件是企业环境承诺和人力资本。由此,本研究以绿色自适应能力为调节变量,探讨企业环境承诺和人力资本对绿色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1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1.1 企业环境承诺、人力资本、绿色自适应能力与绿色产品创新绩效

企业拥有独特资源和能力对成功创新至关重要。因为独特能力不易被模仿,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很高价值,有助于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增强环保意识、调整自身战略计划等方式适应环境变化,进而提升企业绩效。研究表明,企业还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环境承诺和人力资本价值,保持竞争优势、改善绿色环保管理。企业将环保意识和理念融入价值观念、经营战略决策、生产运输等方面,通过自我约束,主动治理污染,从而保持自身竞争优势[16]。但既有研究较少涉及绿色自适应能力对环境许诺与产品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当企业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时,才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环境管理中,而环境许诺有助于企业制定与完善环境法规、优化环境目标。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是员工知识、技能、能力、经验、态度、智慧、创造力和承诺等的总和,关注生态环境及加强环境管理能提升人力资本价值[5]。适应能力是企业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通过雇用或培养高环境意识员工,发展自身环境保护能力,以达到严格的环境标准。因此,加强企业内部建设才是提高企业环境适应能力的根本[17]。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企业在制定环境战略时,应通过明确自身绿色创新战略导向,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进而实现绿色创新[18]。环境管理有助于企业对产品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构建其从业领域的进入壁垒。

1.2 企业环境承诺与绿色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组织应对环境快速变化的独特能力。企业通常通过调整经营战略、组织结构、资源投入以及获取和利用新知识等方式应对环境不确定性,进而提升自适应能力。除了培养、利用自适应能力外,企业还可以利用关键资源获取竞争优势。环境投资作为企业保护环境的另一种途径,有助于企业不断完善自身发展,并对环保事业作出贡献[19]。为了保证在复杂环境中得以生存与成长,企业需在环境管理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环境愿景和投资意愿。环境承诺是一种强烈的绿色意识,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工具,可以帮助公司建立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20]。环境承诺与企业政策实施能力和动力有关,只有当环境承诺、实施能力及动力三者足够强时,企业才会充分考虑环境因素,进而保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因此,环境承诺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作出不同的承诺反应[21]。环境承诺是企业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的体现,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22]。环境承诺能促进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发展,明确自身环境目标。面对日益增长的绿色发展需求,企业环境承诺可以激发企业寻求机会的意愿。只有坚持坚定的环境承诺,企业才能明确环境保护目标,进而根据许诺对环境保护持续投入资源,形成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与能力。企业应根据环保承诺,培养自身整合能力,建立或重新配置内部与外部能力,并遵守环境法律[5]。具有高水平环境承诺的企业不仅具有较强的环保愿景,并且对培养绿色适应能力具有较强积极性。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公司环境承诺正与绿色自适应能力正相关。

1.3 人力资本与绿色适应能力

Chen[5]将人力资本定义为员工知识、技能、能力、经验、态度、智慧、创造力和承诺等方面总和。人力资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受教育程度,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才是市场交换中起主要作用的高级劳动力[23]。人力资本作为最终产品生产和技术生产的投入要素,在绿色产品创新方面发挥重要影响[24]。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支撑,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就难以实现,进而阻碍绿色经济绩效提升[25]。我国并非人力资本强国,而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旺盛,高素质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因此,企业应通过不断培育员工,提高自身环境管理能力,进而实现企业环境目标,而高水平人力资本有助于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6]。当企业面对环境不确定性时,拥有丰富经验、优秀专业技能、创造力和管理能力的人力资本是其提高绿色适应能力的关键。而人力资本水平提高需要通过员工自身专业知识和环保意识培训,针对不同员工设置相应的绩效评价标准和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一种保护环境的良性竞争氛围实现。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2:人力资本与绿色适应能力正相关。

1.4 绿色适应能力与绿色产品创新绩效

既有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一个公司的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帮助其塑造环境保护能力、不断增加竞争优势[27]。企业社会责任包含有道德因素,该因素能促使企业自愿履行责任[28]。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资源获取能力、良好的政府机构网络关系、非正式制度约束等因素有关[29]。随着环保意识增强,企业应加大投资力度、增强绿色适应能力、开发绿色产品,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当外界环境不确定时,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产品难以满足外部市场需求,此时,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投资对一个公司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环境管理实践有助于公司科学应对环境问题、准确预判创新需求[30]。绿色创新企业通过不断获得知识,在为其竞争对手构筑进入障碍的同时,顺应绿色创新环保发展趋势[31]。由于外部环境压力,公司在某种程度上还需关注环境管理、关心利益相关者。环境管理单凭企业的主动性远远不够,还应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运用法规政策约束企业行为,不仅能预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减少污染物的随意排放,还能使企业明确环境管理目标,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32]。另外,公司必须采用适当的策略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专门化使研发方向转向绿色产品创新,从而影响公司业绩。因此,绿色适应能力有助于公司抵御市场波动,发展绿色产品,适应环境变化[2]。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3:绿色自适应能力与绿色产品创新绩效正相关。

1.5 企业环境承诺与绿色产品创新绩效

绿色产品创新既能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还可以为企业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使公司保持竞争优势[33],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业务目标的一种手段。产品创新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环境绩效、产品绩效和经济绩效实现。企业一方面可以将绿色产品创新作为自身提升竞争力的独有手段;另一方面,管理者对环境的反应越敏感,对生态创新的意愿越强烈,绿色产品创新就越有效。在绿色产品创新得到不断重视的背景下,环境承诺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环境承诺是由生态效益动机、环境组织文化与管理者等激发的[34]。企业环境承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浪费,提高整体效益[2]。绿色产品创新一般由领导者倡导,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是包含产品设计与开发、制造、使用、回收利用等环节在内的过程创新活动。因此,要想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应从产品创新的子环节入手。当一个公司拥有被全体员工遵从的环境愿景或使命时,可以创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0]。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4:公司的环境承诺与绿色产品创新绩效正相关。

1.6 人力资本与绿色产品创新绩效

人力资本对产品创新绩效有积极的影响,公司可以雇用高素质的员工,促进公司实现严格的环境目标[35]。另外,较高素质的员工还可以开发环境保护能力,以满足公众对环境的期望,促进公司发展独特的竞争力和创新机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为了促进绿色产品创新,企业必须提升人力资本价值[36]。员工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可以通过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通过在招聘与选拔过程中倾向于选择环保意识较强的员工,或者是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绿色环保培训,帮助员工培养环保意识,并且把环保绩效作为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使得员工明确环保目标和责任,实行奖惩机制,鼓励员工进行环境保护,以此提升企业绿色绩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37]。此外,在绿色产品创新中,会面临较大的风险,所以企业也需要灵活和敢于冒险的员工,以应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公司开发绿色创新产品和提升绿色产品创新绩效,需提高人力资本价值水平,不断创造新的产品理念。因此,本研究认为人力资本对绿色产品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5:人力资本与绿色产品创新绩效正相关。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收集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绿色适应能力这一中介变量对企业环境承诺、人力资本与绿色产品创新绩效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对象为污染密集型制造企业,随机选择354名相关人员作为调查问卷受访者,包括首席执行官或环保、制造业等研发部门的管理者。为提高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在对所选公司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前,对本研究目标和调查问卷内容进行解释。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发放,要求受访者在2周内返回问卷。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设计问卷调查题项。在调查问卷发给受访者之前,邀请7位相关领域专家对问卷进行修改。随后问卷被随机发放给12位首席执行官及环境保护、制造业等研发部门经理。为了避免常见的方差(CMV),针对不同受访者设置不同指标类型,如企业环境承诺的受访者是环保部门经理,研发或制造部门的受访者为管理者,人力资本的受访者为企业总经理或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绿色适应能力的受访者为企业总经理或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绿色产品创新绩效的受访者为制造企业研发或制造部门经理。

社会期望偏差(SDB)是指,被别人好评的受访者填写问卷会影响问卷调查的有效性。为了减少社会期望偏差,本研究采用匿名问卷进行调查。首先,问卷调查过程中受访者不透露姓名、职称和公司名称;其次,要求受访者如实回答问卷;最后,问卷部分项目采取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重要问卷题项的理解偏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4份,有效回收问卷302份,有效回收率为85.3%,无社会期望偏差试验发生。

2.2 项目定义与测量

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点测量法,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调查问卷包含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企业描述性数据的测量(包括员工、年成立、工业部门等);其它4个部分分别是企业环境承诺、人力资本、绿色自适应能力和绿色产品创新绩效。

(1)企业环境承诺。企业环境承诺测量包括4项内容:公司拥有环境规划;公司能将环境规划、愿景、使命等告知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公司拥有环境、健康、安全单位及环境管理委员会或委员会;公司有预算计划(环境投资或采购)。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测量包括4项内容: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贡献超过主要竞争对手;公司环境保护能力优于主要竞争对手;公司环境保护合作程度超过主要竞争对手;公司管理者充分支持员工实现环保目标[36]

(3)绿色自适应能力。绿色自适应能力的测量有5项内容:公司可以调整其经营策略以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法规和环境保护;公司可以调整其组织结构以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法规和环境保护;公司可以调整其资源投入和配置以适应不确定环境法规和环境保护;公司可以获得网络合作伙伴的支持,以遵守环境法规和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公司拥有沟通的技术,以遵守环境法规和应对环境不确定性 [15]

(4)绿色产品创新绩效。绿色产品创新绩效测量包括4项:公司选择产生污染最少的材料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公司选择资源能源消耗最少的原料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公司使用最小量的材料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公司审议其产品是否易于回收、再利用、分解[2]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样本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研究内容,并采用AMOS 17.0描述实证结果。SEM是一种多元统计技术,用于测试和估计由多指标构成的因果关系,能够考虑所构建模型的非线性相关独立性。

3.2 测量模型结果

项目要素结构模型的均值和标准偏差及其相关性见表1。4个项目要素中具有正相关关系的是:企业环境承诺、人力资本、绿色自适应能力、绿色产品创新绩效。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每个独立变量可被归为一个因素。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FA)检验测量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CFA结果表明,测量模型达到拟合要求(GFI=0.898, NFI=0.938, CFI=0.993, RMSEA=0.032)。

表1 项目要素的标准偏差的相关性检验

项目要素均值标准差(A)(B)(C)企业环境承诺3.4660.765人力资本3.6750.7220.627∗∗绿色自适应能力3.8150.6620.600∗∗0.579∗∗绿色产品创新绩效3.9760.6800.564∗∗0.497∗∗0.640∗∗

** 注:p<0.01相关

表2 本研究的相关因素分析

项目要素项目数因素量解释方差的累积百分比(%)企业环境承诺5178.310人力资本4183.832绿色自适应能力5176.790绿色产品创新绩效4174.481

研究采取相关措施确保测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其中之一是检查结构中每个项目的负荷量。表3中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7以上,满足检验要求[38],本研究测量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本研究采用3种方法保证测量的有效性:首先,调查问卷由7位专家进行预测试,并对问卷题项作第一次修改;其次,将问卷发放给我国台湾地区制造业企业环境保护、制造业、人力资源及研发部门的12位首席执行官或管理者,通过答卷,确定表意不清的题项,并作出修改;再次,本研究采用Fornell和Larcker的平均提取方差值(AVE)测度题项区分效度。为了满足有效性判别要求,需对平方根进行比较分析。如企业环境承诺与人力资本的AVE平方根分别为0.846 和 0.886(见表3),二者高度相关(0.627,见表1),说明企业环境承诺与人力资本之间具有足够的区分效度。表3所有变量AVE平方根的相关度均高于表1。因此,在这项研究中的,歧视性的有效性是可以接受的。另外,表3中4个结果变量的AVE均大于0.5,这意味着4个结构变量的收敛效度是可以接受的。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测量有足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3 结果分析

模型检验结果见表4。整体拟合结果表明,结构模型可以接受(GFI=0.903, NFI=0.941, CFI=0.995, RMSEA=0.025)。在该研究模型中添加或删除任何路径,不会显著提高拟合效果。残差的协方差较小,接近于0,5种途径见表4。结果明显支持H1、 H2和 H3,部分支持H4 ,但不支持H5,表明绿色适应能力完全中介人力资本与绿色产品创新绩效,部分中介企业环境承诺与绿色产品创新绩效。不支持H5的重要原因是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效应,人力资本对绿色适应能力作用较为明显,但对绿色产品创新绩效作用不明显,说明在绿色产品创新过程中,需要持续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表3 项目的负荷(λ)与Cronbach's α系数及AVE

ConstructsItemsλCronbach'sαAVEThesquarerootofAVE Note:∗p<0.01企业环境评价(CEC)CEC10.8500.9300.7160.846CEC20.828∗∗CEC30.849∗∗CEC40.854∗∗CEC50.849∗∗人力资本(GHC)GHC10.8840.9350.7850.886GHC20.916∗∗GHC30.886∗∗GHC40.858∗∗绿色适应能力(GAA)AA10.8010.9240.6830.827AA20.806∗∗AA30.849∗∗AA40.892∗∗AA50.780∗∗绿色产品创新绩效(GPI)GPI10.7370.8840.6280.793GPI20.796∗∗GPI30.851∗∗GPI40.782∗∗

表4 路径系数的结果

假设影响路径系数结果H1+0.476∗∗支持H1H2+0.296∗支持H2H3+0.536∗∗支持H3H4+0.204部分支持H4H5+0.097不支持H5

注:p*<0.1,p**<0.05,p***<0.01

4 结语

近年来,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以台湾制造业为例,以绿色适应能力为中介变量,利用SEM模型探讨了企业环境承诺与人力资本对绿色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著支持H1,H2和H3,部分支持H4,不支持H5

本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以资源和能力视角为切入点。资源基础理论指出,资源和能力是公司重要的可控资产。协调资源承诺、人力资本、绿色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为绿色产品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其次,提出了一种新的中介变量——绿色自适应能力,探讨其对绿色产品创新绩效的中介作用。企业环境承诺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绿色产品创新绩效,还可以通过绿色适应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绩效。另一方面,人力资本不能直接影响绿色产品创新绩效,但可以通过绿色自适应能力间接影响绿色产品创新绩效。因此,绿色适应能力能部分中介公司环境承诺对绿色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此外,绿色适应能力完全中介调节人力资本对绿色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企业环境承诺和人力资本是绿色适应能力的决定因素。企业环境承诺可以促使企业寻求机会,应对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具有环境承诺的企业往往会受到来自其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压力。公司的环保承诺可以帮助企业开发自己的整合能力,建立和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并遵守环保法律。绿色适应能力是由员工和管理者的丰富经验、专业技能、创造力和管理能力组成的,在环境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提升企业的环保意识,并节约能源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研究对象局限于台湾制造业,未来研究可以关注其它行业或领域,进一步验证研究假设和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 DAHLSRUD A.Ho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defined: an analysis of 37 definitions [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15(1):1-13.

[2] CHANG CH.The influence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ethics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mediation role of green innovation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104(3):361-370.

[3] 马媛,侯贵生,尹华.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因素研究——基于资源型企业的实证[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4):98-105.

[4] 钱瑜.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典型相关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企业经济,2013(3):79-82.

[5] CHEN YS.Green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sources and consequence[J].Management Decision,2011,49(3):384-404.

[6] 肖仁桥,丁娟,钱丽.绿色创新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7(2):100-110.

[7] CHANG CH,CHEN YS.The determinants of green intellectual capital[J].Management Decisions,2012,50(1):74-94.

[8] 朱雪春,陈万明.绿色产品创新对组织绩效和组织竞争力的影响——管理者对环境关注的调节作用[J].软科学,2014(4):53-56,61.

[9] FORSMAN H.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 vice versa[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3,22(5):306-320.

[10] 王洪波,刘艳,肖凤军.CEO调节焦点、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7):82-87.

[11] 曹柬,吴晓波.制造企业绿色产品创新与扩散过程中的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11,27(5): 617-625.

[12] 王炳成,李洪伟.绿色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环与境,2009,19(5): 168-174.

[13] 黄晓杏,胡振鹏,傅春,等.绿色创新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基于绿色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7):104-109.

[14] 张钢,张小军.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因素:多案例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3-124

[15] KIM N,PAE JH.Utiliz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organizational adaptation to business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7,35(2):259-269.

[16] 田虹,潘楚林.企业环境伦理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2-39.

[17] 熊勇清,冯韵雯.产业政策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2):85-92.

[18] 焦俊,李垣.基于联盟的企业绿色战略导向与绿色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1):84-89.

[19] 张悦.环境投资与经济绩效关系研究——基于科技型企业的经验证据[J].工业技术经济,2016(1):111-121.

[20] GARDBERG NA,FOMBRUN CJ.Corporate citizenship: creating intangible assets acros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2):329-346.

[21] 杨波.环境承诺为什么演变为漂绿:基于企业绿色过程模型的解释[J].管理现代化,2012(4):37-41.

[22] 卫同济,林翰,王丹,等.企业的环境承诺对其环境管理的影响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5):74-79.

[23] 杨玲.人力资本的提升对发展生产者服务业贡献因子的深度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04-106,98.

[24] 杜伟,杨志江,夏国平.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8):173-183.

[25] 赵领娣,张磊,李荣杰,等.能源禀赋、人力资本与中国绿色经济绩效[J].当代经济科学,2013(4):74-84,126-127.

[26] 纪玉俊,刘金梦.环境规制促进了产业升级吗——人力资本视角下的门限回归检验[J].经济与管理,2016 (6):81-87.

[27] RAMACHANDRAN V.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1,18(5):285-293.

[28] 李国平,韦晓茜.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度量与经济后果——基于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14(8):33-40,96.

[29] 于洪彦,黄晓治,曹鑫.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中企业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5(1):169-180.

[30] SCHALTEGGER S,WAGNER M.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 and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categories and interaction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1,20(4):222-237.

[31] WONG SKS.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knowledge sharing and green innov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in China[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3,22(5):321-338.

[32] 周泓,李在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升环境管理绩效[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2):100-103.

[33] GARCIA-MORALES VJ,RUIZ-MORENO A,LLORENS-MONTES FJ.Effects of technology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technology proactivity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7,19(4):527-558.

[34] LYNES JK,DREDGE D.Going green: motiv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in the airline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Scandinavian airline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2):116-138.

[35] ZHU Q,YIN H,LIU J,LAI KH.How is employee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efforts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ei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towards developing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ese enterprises[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4,21(1):28-40.

[36] CHEN YS.The positive effect of gr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8,77(3):271-286.

[37] 唐贵瑶,孙玮,贾进,等.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10):82-96.

[38] HAIR JF,ANDERSON RE,TATHAM RL,et al.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J].Prentice-Hall Inc:New Jersey,1998,21(4):201-220.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Green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Zhao Liyu,Zhang Da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on green product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is paper utiliz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o explor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 human capital on green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green product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as used as the explained variables,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 human capital was used as explanatory variable.This study tests the hypotheses in a sample of pollution intensive industries.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positively affects green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directly and positively influences it indirectly via green adaptive ability.Human capital, however, does not affect green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directly.Green adaptive ability is a full mediator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green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ut a partial mediator betwee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 green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Key Words: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Green Product; Human Capital;Innovation Performance;Green Adaptive Ability

收稿日期:2017-10-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GL165);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项目(17JK0533);西安理工大学科研基地“公司治理与创业管理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016.10-2018.10)

作者简介:赵立雨(1976-),男,江苏宿迁人,博士,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张丹(199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DOI:10.6049/kjjbydc.201708X318

中图分类号:F4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3-0100-06

(责任编辑:林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