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
——来自闽台主导产业的实证研究

裴学亮1,2,朱 轶3,满小莉4

(1.华侨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2.华侨大学 东方企业管理研究中心;3.华侨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4.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 要: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是产业合作实施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全球价值链成为影响产业合作模式选择的重要方面。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遵循“产业特征定位—产业位势比较—产业合作模式选择”逻辑链提出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并以福建省主导产业中的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闽台产业合作模式选择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福建省针对闽台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决策中,化工行业需要采用垂直和水平产业升级合作模式,机械制造业需要采用垂直的产业协同和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的理论拓展与实际应用,对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合作模式;主导产业

0 引言

产业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最主要的形式之一[1]。在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不断推进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与组成部分[2]。根据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产业是经济的中心[3],产业合作就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区域经济合作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就是产业合作。因此,产业合作对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实质上是一个决策问题。在目前经济环境下,产业合作出现了新的情境,主要是:①在全球化背景下,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企业间竞争演变成产业链间竞争,而产业链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全球价值链[4];②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急需优化升级,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5],这意味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合作也要告别过去的投资导向而转变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与升级导向。

在新的情境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一方面需要考虑区域经济在全球产业中的位置,另一方面要考虑经济发展新常态,从而综合决策作出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基于此,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入手,研究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同时,考虑到闽台产业合作在中国内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地位,因而选择闽台主导产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1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研究主要从两个视角展开:①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理论与实证研究[6];②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的产业间层次与产业内层次研究[7]

从理论视角看,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研究文献并不多,反而是产业合作的主要模式——产业转移[7]、产业升级[8]和产业分工[9]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例如雁行模式理论[10]、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1]、边际产业转移理论[12]、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13],以及全球化产业转移趋势[14]、动力与路径分析[15,16,17]等;从实证视角看,某一国家或地区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位置测度与比较成为研究重点[18,19,20],主要侧重于分析前者外在影响性或者单独分析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在上述研究中,系统地对国家间产业合作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研究鲜见[9]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层次看,产业间层次分析是对国家整体产业层次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增加值、位置、参与程度进行比较与分析,主要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WIOD)进行数据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18-20]。从产业内层次具体地对某产业内国际分工、资源配置和贸易所得进行分析[21],由于这种层次分析更能够清晰地诠释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状况,因而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7]

本文基于产业内层次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系统地对两个国家或地区间的产业合作模式选择进行研究。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如何选择?根据战略决策理论,战略决策需要遵循“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制定”3个步骤,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是个战略决策问题,自然也遵循上述逻辑。同时,依据上述基本逻辑,在全球价值链理论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过程遵循“产业特征定位—产业位势比较—产业合作模式选择”逻辑链。

1.1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特征定位

在产业特征定位研究方面,学者们认为,产业合作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目前全球化分工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与产业内分工,而是不断地向产品内分工演化[7]。在这种国际化分工背景下,产业合作的基础不仅仅体现为比较优势与资源禀赋,而是需要对产业全球价值链进行分析。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①测度并分析一国或地区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具体环节或工序[22];②测度并分析一国或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经济价值或收益[23]

在具体环节或工序测度方面,Hummels等[24]提出通过垂直专业化指标测量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物理位置,使得运用数据分析测量物理位置成为可能。Antras等[22]提出通过出口上游度指标测量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物理位置。在经济价值或收益测度方面,Johnson等[19]提出将一个国家或地区增加值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VAX Ratio)作为测度指标。Koopman等[18]通过分解一国或地区的总出口构成,将经济价值或收益测度问题纳入到一个框架内。王直等[21]通过分解,认为国际贸易统计与国民核算体系具有系统对应关系。

根据上述文献分析,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特征定位本文也采取这个思路。一方面,根据一般产业链,全球价值链可以分解为技术(研发)环节、生产环节与营销环节[25];另一方面,依据不同产业价值链环节附加价值的不同,全球价值链可以分解为核心价值链环节、中间价值链环节和外围价值链环节。基于全球价值链产业合作模式选择,一方面要对产业链环节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要对产业链环节价值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全面了解产业特征。

因此,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入手对产业特征进行研究。根据文献综述,产业特征定位主要从产业链环节和产业链环节附加价值两个方面展开。同时,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目标是产业合作模式选择,而产业合作模式选择的主体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因此,关于产业特征定位主要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从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展开。

1.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位势比较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位势比较是基于产业特征定位的,而在产业特征定位的基础上,主流文献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26]:①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全球价值链的具体环节或工序进行比较。根据Gereffi[27]与Kaplinsky[28]的研究,在全球价值链研发和销售环节创造的附加值明显高于制造环节,因此每个产业的整个价值链环节可以被近似看作一条U型线,可通过测量产业在U型线上的位置对其进行比较;②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经济价值或收益进行比较。Johnson等[19]、Koopman等[18]以及王直等[21]通过运用不同方法,计算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同一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经济价值或收益。目前,相关文献对这种产业位势分析主要集中于其外在影响性,或单独分析某个国家或地区全球价值链产业位势,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产业位势比较研究较少,而本文是对国家或地区之间产业位势的比较研究[7]

根据文献分析,学者们早期主要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通过生产要素、需求、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者等分析和比较产业位势[29]。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主要关注产业链环节特征和价值特征[28]。因此,本文一方面对产业全球价值链特征进行刻画,另一方面基于特征刻画进行产业位势比较。

由于产业位势比较主体通常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和地区,而本文关注的是两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模式,因而产业位势比较主要涉及两个国家或地区。

1.3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分类与脉络梳理

在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方面,现有文献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在宏观层面上,学者们提出了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多元复合型产业合作模式[30];在产业层面上,学者们有产业协同、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等说法;在企业层面上,有基于产业链、基于市场和基于创新的产业合作模式等[31]。宏观层面的产业合作模式一方面主要受宏观经济政策、政治环境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宏观层次的产业合作模式与产业全球价值链特征关系并不紧密。微观层面的产业合作模式选择主要受到市场环境与企业资源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产业层面对产业合作模式进行选择。

在产业层面的产业合作模式分类方面,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可得出两个非常清晰的脉络:一个是基于产业链方向,另一个是基于产业价值链方向。基于产业链方向主要有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基于产业价值链方向则主要有产业升级(价值链从低到高)、产业协同(价值链无显著差异)和产业转移(价值链从高到低)3个方向。基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两个方向可以组合成6种基本产业合作模式。

1.4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理论框架

根据战略决策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理论框架遵循“产业特征定位—产业位势比较—产业合作模式选择”逻辑链。

(1)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及条件。根据研究目标并结合相关文献,将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确定为:①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全球价值链。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影响因素很多,但是本模型仅从全球价值链视角进行研究;②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主体是两个国家或地区。全球价值链涉及到很多国家和地区,本文仅研究一对一的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即本模型仅包含两个国家或地区;③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的研究对象是两个主体中的一个:如果是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不同主体对产业合作模式均存在选择问题,那么由谁来选择?在本模型中,主要针对两个主体中的一个,具体研究对象需要综合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加以确定。

(2)理论框架。根据对全球价值链、产业合作等文献分析,结合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本文理论框架可以依据“产业特征定位—产业位势比较—产业合作模式选择”逻辑链确定,如图1所示。

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构建

本文结合全球价值链、产业合作等理论分3步提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首先是产业特征定位方法选择,其次是产业位势比较方法选择,最后是产业合作模式选择。

图1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框架构建

2.1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特征定位方法选择

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如何对产业特征进行定位?根据本文研究目标,主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特定产业特征,而且这种产业特征主要包括产业链环节与产业链价值。按照这个思路,根据相关文献,本文认为,特定产业的加工贸易增值率能够反映该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产业链环节与产业链价值,其原因在于:①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从产业链环节特征定位角度看,根据张明等的研究成果,加工贸易增值率可以反映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和层次,即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大小反映了该产业在某国家或地区内加工链条的长度;②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从产业链价值特征定位角度看,胡军等认为,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变化可以反映某产业的产业链特征,即加工贸易增值率的上升表示某产业的产业关联度上升、产业价值链延长及产业价值环节提升。同时,陈恩等[32]在研究中采用加工贸易增值率量化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及产业关联度。

基于此,本文采用加工贸易增值率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特征进行定位,以加工贸易增值率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产业链环节与产业链价值特征[15]。其中,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大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产业链环节特征,而通过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时间序列变化则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产业链价值特征。某产业加工贸易增值率计算如式(1)所示。

式(1)中:Viy表示加工贸易增值率,Eiy表示加工贸易品出口额,Iiy表示加工贸易品进口额,i表示加工贸易品种类,y表示所属年份。

2.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位势比较方法选择

本文采用加工贸易增值率指标表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特征,在计算出某产业的加工贸易增值率指标后,应该如何进行产业位势比较?根据本文理论框架,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位势比较主要从全球价值链特征刻画与产业位势比较两个方面展开。

(1)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特征刻画方法选择。在对某产业全球价值链特征进行刻画时,主要根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特征定位进行刻画,因而从产业链环节特征定位与产业链价值特征定位两个角度展开。同时,全球价值链特征刻画的目的是为了选择产业合作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考虑某产业现在及过去全球价值链特征,还需要考虑某产业未来全球价值链特征。这就需要对某产业未来全球价值链特征进行刻画,这种刻画是基于某产业现在及过去全球价值链特征而进行的。

综上所述,对某产业现在及过去全球价值链特征进行刻画主要通过计算某产业过去30年至今的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数值变化而展开;对某产业未来全球价值链特征进行刻画主要基于某产业现在及过去的加工贸易增值率预测未来加工贸易增值率。在对某产业未来加工贸易增值率进行预测时,由于加工贸易增值率是通过某产业加工贸易商品的进口额和出口额进行计算的,因此直接对加工贸易增值率进行预测没有意义。基于此,本文需要对某产业的产品进出口额进行预测,结合式(1)计算未来5年内的加工贸易增值率,从而对某产业未来全球价值链特征进行刻画。

关于预测方法,本文选择比传统一元回归模型预测误差小的ARMA(p,q)和ARIMA(p,d,q)模型进行预测。具体步骤是:①采用 ADF 检验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②根据平稳性检验结果,建立ARMA(p,q)或ARIMA(p,d,q)模型进行预测[33]。预测模型运行与结果计算通过Eviews 5.0软件实现。

(2)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位势比较方法确定。在对某产业全球价值链特征刻画的基础上进行产业位势比较,由于产业比较主要涉及到两个主体,而在进行比较之前,需要考虑两个主体涉及的某产业全球价值链特征是否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这需要通过均值比较中的配对比较方法进行检验。

产业位势比较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现阶段产业位势比较;二是未来5年内产业位势比较。这两个方面的比较主要是基于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某产业特征刻画的。在比较之前,首先要通过均值比较中的配对比较方法分析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然后根据结果进行后续比较,后续比较主要从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大小与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变化趋势两个方面展开。

2.3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方法确定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的本质是某产业位势比较结果与产业层面的产业合作模式之间的匹配,通过两者匹配关系就能够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对两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合作模式进行选择。

某产业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位势比较结果涉及到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比较,比较结果包括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大小与加工贸易增值率变化趋势两个指标:加工贸易增值率比较结果有3种可能性(位势高、位势无显著差异、位势低);加工贸易增值率变化比较结果有3种(增长快、增长无显著差异、增长慢)。

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可供选择的产业合作模式主要涉及产业层面的产业合作模式,而产业层面的产业合作模式主要有3种,即产业协同、产业转移、产业升级。这种产业层面的产业合作模式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需要考虑产业链纵向关系(垂直关系)和横向关系(水平关系)。因此,产业层面的产业合作模式基于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分为产业协同、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共同组成了6种产业层面的产业合作模式,即垂直产业协同、垂直产业转移、垂直产业升级、水平产业协同、水平产业转移和水平产业升级等,如图2所示。当然,这只是一个产业层面的产业合作模式方向,具体产业合作模式实施方式与过程需要进一步分析,但是战略方向是可以确定的。

图2 产业层次上的产业合作模式分类

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位势比较结果与产业层面的产业合作模式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分析,一方面需要结合产业合作模式理论,另一方面需要考虑战略一致性概念中的“匹配”关系。根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位势比较结果可以发现,主要有两类指标且每类各有3种结果,共形成9种不同的结果组合,产业层面的产业合作模式共有6种模式可供选择,如表1所示。

表1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匹配

序号产业位势比较组合产业合作模式匹配匹配依据1位势高增长快垂直产业转移张辉,20042位势高增长无显著差异垂直产业协同垂直产业转移陈建军等,2011;张辉,20043位势高增长慢垂直产业转移垂直产业协同张辉,2004;陈建军等,20114位势无显著差异增长快水平产业协同水平产业升级胡大立[34],2006;张其仔,20085位势无显著差异增长无显著差异水平产业协同水平产业升级胡大立[34],2006;张其仔,20086位势无显著差异增长慢水平产业协同水平产业升级李月[1],2011;张其仔,20087位势低增长快垂直产业升级水平产业协同张明志等,2011;李月[1],20118位势低增长无显著差异垂直产业升级水平产业升级张明志等,2011;张其仔,20089位势低增长慢垂直产业升级水平产业升级张明志等,2011;张其仔,2008

注:本表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2.4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构建

根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特征定位、产业位势比较与产业模式选择方法,构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模型建立需要遵循问题分析、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结果解释及模型应用等步骤,根据上述步骤建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具体为:①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前提假设与条件确定;②产业特征定位(主要基于加工贸易增值率的计算与分析);③产业位势比较(主要基于加工贸易增值率计算结果的特征刻画与产业位势比较);④产业合作模式确定(主要通过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位势比较结果与产业层次的产业合作模式关系进行匹配)。

3 闽台主导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实证研究

3.1 闽台主导产业合作模式选择背景

闽台产业合作是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原因在于:①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巩固深化新阶段,闽台经济合作最重要的就是产业合作。福建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6年闽台贸易额695亿元,实际利用台资13.1亿美元,增长率为10.3%,闽台产业合作更加密切[35];②闽台产业合作由于地缘、文化等因素,相较于其它省份,具有天然优势。而这个天然优势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以充分发挥[36]。因此,未来闽台产业合作具有非常广阔空间。

在目前经济环境下,闽台产业合作出现了新情境,主要是:①在全球化背景下,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企业间竞争演变为产业链间竞争,而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全球价值链[4];②福建省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在此情境下,闽台产业合作不可避免地要告别过去投资导向而转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与升级导向,闽台产业合作也因此会发生新变化。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择福建省作为立足点,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依据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对闽台主导产业合作模式选择进行实证研究。

3.2 闽台主导产业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选择

本文对闽台主导产业研究对象的选择原则是:立足于福建省主导产业,辅以台湾地区关联产业。同时,根据闽台产业发展实际,福建省主导产业选择依据为《福建省十三五规划》与“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福建省重点产业。

根据《福建省十三五规划》与《2016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的描述,结合《福建省统计年鉴》和《台湾统计年鉴》中对外经济与贸易部分的相关数据,根据以下原则确定闽台主导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应用产业范围:①考虑到闽台双方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双方兼具的产业;②考虑闽台双方对外贸易统计口径差异以及双方产业对外贸易统计数据的实际差异;③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根据《福建省十三五规划》及《2016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选取研究对象。以此为基础,本文选取闽台主导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的应用产业,具体如表2所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的应用产业。

3.3 闽台主导产业特征定位

本文运用ARMA(p,q)和ARIMA(p,d,q)模型预测闽台双方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进口额与出口额,并根据进口额与出口额的预测数值计算产业加工贸易增值率,然后进行产业特征刻画。

本文主要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建省进出口统计年鉴》和《台湾统计年鉴》等对福建省和台湾地区化工业、机械制造业的进出口数据进行搜集和计算,形成1983-2014年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进出口数据表,具体统计口径如表2所示。在进行计算之前,由于原始进出口数据是当年的实际数据,为了便于比较,需要根据GDP平减指数进行调整,本文以1980年为基年调整进出口数据。

本文需要对未来福建省和台湾地区进出口数据进行预测,从而计算加工贸易增值率。在运用ARMA(p,q)和ARIMA(p,d,q)模型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Eviews5.0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基于平稳性检验结果,本文运用ARMA(p,q)和ARIMA(p,d,q)模型对2015-2019年福建省和台湾地区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进出口数据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数据计算产业加工贸易增值率,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表2 闽台主导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的应用产业选取

福建省统计口径(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台湾地区统计口径福建省十三五规划重点产业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发展产业主导产业选取大类工业制品中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有机化学品无机化学品化学品先进制造业: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发展“高精特专”产品化工行业小类染料、鞣料及着色料医药品精油、香料及盥洗、光洁制品制成废料中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动力机械及设备特种工业专用机械小类金工机械机械及电机设备先进制造业: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推动机械装备产业扩大高端产能、提升低端产能。机械制造业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其它运输设备

数据来源:注:本表内容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建省“十三五”规划》、《2016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和《台湾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表3 福建省和台湾地区进出口数据平稳性检验

行业与区域原序列一阶差分序列判断福建省化工行业出口2.129536(0.9998)-5.556560∗∗∗(0.0001)一阶平稳福建省化工行业进口0.551256(0.9858)-4.187895∗∗∗(0.0028)一阶平稳台湾地区化工行业出口0.035664(0.9550)-6.055975∗∗∗(0.0000)一阶平稳台湾地区化工行业进口-0.725026(0.8258)-5.865689∗∗∗(0.0000)一阶平稳福建省机械制造行业出口1.016219(0.9957)-5.656267∗∗∗(0.0001)一阶平稳福建省机械制造行业进口0.013419(0.9529)-5.402034∗∗∗(0.0001)一阶平稳台湾地区机械制造行业出口-0.306352(0.9129)-6.189597∗∗∗(0.0000)一阶平稳台湾地区机械制造行业进口-1.375407(0.5813)-6.954444(0.0000)一阶平稳

注:表中数值为单位根检验的t统计量,括号内为p值,*、**、***分别表示在10%、5%、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3.4 闽台主导产业位势比较

根据加工贸易增值率的计算与预测结果,比较福建省、台湾地区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加工贸易增值率,对产业全球价值链特征进行刻画,并对福建省和台湾地区化工业、机械制造业的产业位势进行比较。

(1)对福建省、台湾地区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加工贸易增值率进行比较,运用SPSS16.0对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以1983-2019年的总体数据作为样本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福建省和台湾地区化工业、机械制造业的统计结果没有显著差异(Sig.=0.286和Sig.=0.284);②以1998-2019年加工贸易增值率出现拐点后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福建省、台湾地区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统计结果均具有显著差异(Sig.=0和Sig.=0.062)。本文研究目的是对未来产业合作模式选择进行决策,因而选取1998-2019年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比较结果作为依据。因此,本文认为福建省和台湾地区化工业、机械制造业加工贸易增值率在统计上具有显著差异。

(2)比较福建省和台湾地区化工业与机械制造业的加工贸易增值率大小和变化趋势,即基于全球价值链位势比较,如图3、图4所示。比较1998-2019年产业加工贸易增值率,根据结果可以看出,相较于台湾地区,福建省化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势为:位势低,增长慢;福建省机械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势为:位势高,增长无显著差异。

3.5 闽台主导产业合作模式选择

根据闽台主导产业位势比较结果,结合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匹配表可以得出,闽台化工业的产业合作模式为:垂直和水平产业升级;闽台机械制造业的产业合作模式为:垂直产业协同和产业转移。因此,福建在闽台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决策中,化工业需要采用垂直和水平产业升级合作模式,机械制造业则需要采用垂直产业协同和产业转移合作模式。

4 结果与讨论

产业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产业合作模式选择直接决定区域合作成果。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结合战略决策理论,遵循“产业特征定位—产业位势比较—产业合作模式选择”逻辑链,运用加工贸易增值率的计算与预测、产业位势比较等方法,提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

表4 福建省台湾地区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加工贸易增值率计算结果

年份化工行业加工贸易增值率福建省台湾地区机械制造业加工贸易增值率福建省台湾地区19831.105798-0.507851.7772530.23051619840.67372-0.449451.1474360.3665461985-0.16953-0.35119-0.505470.51734619860.78259-0.34952-0.077720.5061851987-0.20047-0.32937-0.866420.453191988-0.39526-0.26448-0.783650.28679619895.847908-0.304371.2268390.289362199025.86205-0.26409194.12140.28306719912.421109-0.240887.4532620.22511719921.33631-0.26885.4549540.11856219930.441289-0.261060.4412870.09311519940.614124-0.225620.6141230.02390519950.724593-0.216610.7245880.03214919960.493964-0.19990.4939640.12390219970.472048-0.271710.4720420.1235621998-0.55791-0.26126-0.233240.0057881999-0.65154-0.20162-0.182260.0231172000-0.71833-0.20673-0.08518-0.040722001-0.68507-0.06716-0.036570.3286012002-0.71352-0.059410.0801050.3886482003-0.77639-0.061440.2006670.4294022004-0.79141-0.070430.52020.3393062005-0.706130.0061510.7700970.3761432006-0.58451-0.031990.8336960.5281632007-0.534380.098931.0815330.6054312008-0.501330.1339621.2727250.692252009-0.663480.1924121.1113350.6849032010-0.56460.1317180.9187530.5865872011-0.547420.1276910.9134240.6613932012-0.59860.1848890.8616550.7409962013-0.607460.2120720.8994140.7379352014-0.496420.1777891.2302620.7641762015-0.528710.1874660.8148640.825882016-0.580440.1985641.1233450.6826562017-0.540150.2220950.9504350.7001062018-0.583080.2642240.6852520.9563152019-0.612460.250030.9811780.961265

注:①1989-1992年福建省数据由于统计口径变化与其它年份数据不一致,属于异常值,在分析时予以剔除;②2015-2019年数据为预测数据,而不是实际数据

根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以闽台产业合作为研究对象,对闽台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产业合作模式选择进行研究,对提出的产业合作模式进行应用分析。基于闽台1983-2014年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实际统计数据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十三五”期间针对闽台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决策为:①化工业需要采用垂直和水平产业升级合作模式;②机械制造业需要采用垂直产业协同和产业转移合作模式。

根据本研究结果,在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决策时,政府或相关决策机构需要从产业层面出发,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关注以下内容:①科学选取重点产业作为合作对象。在产业选取方面,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整体产业层次的全球价值链特征,系统选取重点产业;②依托科学的数据与方法、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产业特征进行定位。在确定重点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对该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贸易增值率等指标的搜集、计算与预测,刻画相关重点产业全球价值链特征;③根据重点产业全球价值链特征进行产业位势比较。根据全球价值链特征,从重点产业全球价值链环节与价值增加两个角度进行产业位势比较;④根据产业位势比较结果进行产业合作模式选择,需要对产业位势比较结果与产业合作模式关系进行匹配才能确定。

图3 闽台化工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比较

图4 闽台机械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比较

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为了在全球价值链上占据有利位置,形成产业比较优势,政府或相关决策机构需要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引导:①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区域人才质量。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环节中,研发与销售环节是附加值较高的环节,而这些环节的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作支撑。因此,需要通过提升区域人才质量实现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②在产业发展规划或政策制定方面,加快研发、设计和服务等环节转型,提升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从而在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决策中处于有利位置。

本研究一方面是对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决策过程一般性规律的理论拓展与深化,实现了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和具体化;另一方面,在一对一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并根据双方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产业合作模式选择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因此,本文对产业合作模式选择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拓展。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①决定产业合作模式选择的因素很多,而且非常复杂。本文主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未来还需要研究其它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同时需要从系统角度综合考虑产业合作模式选择;②本文探讨的产业合作模式局限于产业内而未考虑产业间,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全球价值链理论,探讨产业间合作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月.新形势下两岸产业合作的模式、区域与战略选择——基于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视角的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11(2):36-44.

[2] 王保忠,何炼成,李忠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体化战略路径与实施对策[J].经济纵横,2013,11(2):60-65.

[3] 苏建军,徐璋勇.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理论与经验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33(2):139-149.

[4] 周春山,李福映,张国俊.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传统制造业升级研究——以汕头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1):28-33.

[5] 黄泰岩.2015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与分析[J].经济学家,2016,11(11):5-18.

[6] 王恕立,吴永亮.全球价值链模式下的国际产业转移——基于贸易增加值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7(5):14-24

[7] 魏巍,吴明,吴鹏.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差异分析——基于国际产业转移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16,80(1):80-91.

[8] 凌丹,朱方兰,胡惟璇.OFDI对中国产业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的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1):60-65.

[9] 卢仁祥.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锁定问题研究——基于增加值贸易数据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6):72-78.

[10] AKAMATSU K.A historical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preliminary issue,1962(1):3-25.

[11] VERNON 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olicies & Their Theoretical Foundations,1966,80(4):307-324.

[12] 刘慧悦.东南亚国家产业转移的演进:路径选择与结构优化[J].东南亚研究,2017(3):29-45.

[13] 李玮.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7,36(1):22-31.

[14] 李海舰,聂辉华.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J].中国工业经济,2002(12):5-14.

[15] 张少军.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J].财经科学,2009(2):65-72.

[16] 戴翔,张二震.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与中国外贸失速之“谜”[J].经济学家,2016(1):75-82.

[17] 刘友金,胡黎明.产品内分工、价值链重组与产业转移——兼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大国战略[J].中国软科学,2011(3):149-159.

[18] KOOPMAN R,POWERS W,WANG Z,et al.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C].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1.

[19] JOHNSON R C,NOGUERA G.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6(2):224-236.

[20] ANTRAS P,CHOR D.Organizing the global value chain[J].Econometrica,2013,81(6):2127-2204.

[21] 王直,魏尚进,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中国社会科学,2015(9):108-127.

[22] ANTRAS P,CHOR D,FALLY T,et al.Measuring the upstreamness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flow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102(3):412-416.

[23] KOOPMAN R,WANG Z.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4,104(2):459-494.

[24] HUMMELS D,ISHII J,YI K M.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1):75-96.

[25] 许南,李建军.产品内分工,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管理世界,2012(1):182-183.

[26] 李大伟.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6):3-14.

[27] 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37-70.

[28] KAPLINSKY R.Spreading the gains from globalization[J].Problems of Economic Transition,2004,47(2):74-115.

[29]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0] 孙东琪.苏鲁产业合作模式比较及其合作路径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2):101-105.

[31] 李应博.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两岸产业合作的框架,机制与模式创新[J].台湾研究,2009(5):24-31.

[32] 陈恩,刘青.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7,24(5):19-24.

[33] 许军,薛晨菁.中国纺织类加工贸易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J].长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15(3):47-53.

[34] 胡大立.产业关联,产业协同与集群竞争优势的关联机理[J].管理学报,2006,3(6):709-713.

[35] 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R].2017.

[36] 李秋斌.闽台产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06(5):117-120.

The Alternatives of Industrial Cooperation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Value Chai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Leading Industry of Fujian and Taiwan

Pei Xueliang1,2,Zhu Yi3,Man Xiaoli4

(1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China;2 Dongfa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China;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China;4 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28,China)

Abstract:The alternatives of industrial cooperation mod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ial cooperation.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the global value chain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aspect of alternatives of industrial cooperation mode.In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value chain,follow the logic chain of "location of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comparison of industrial potential- alternatives of industrial cooperation mod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odel of the alternatives of industrial cooperation mode,and takes the leading industry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n carries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alternatives of industrial cooperation mode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①in Fujian province for decision of alternatives of industrial cooperation mode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the chemical industry needs to upgrade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dustry; ②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eed the vertical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mode of industry transfer.This paper is an extens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alternatives of industrial cooperation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alternatives of industrial cooperation mode i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Key Words:Global Value Chain; Industrial Cooperation Mode; Leading Industry

收稿日期:2017-09-13

基金项目: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2014C122);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13SKBS208)

作者简介:裴学亮(1982-),男,山西晋城人,博士,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华侨大学东方企业管理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制造战略;朱轶(1980-),男,湖北武汉人,博士,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满小莉(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制造战略、区域经济。本文通讯作者:满小莉。

DOI:10.6049/kjjbydc.2017070414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2-0047-08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