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科技园区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徐 辉1,李玲娟2,曾明彬2,袁 铭1

(1.科学技术部 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北京 100045;2.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9)

摘 要:高科技园区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园区的竞争力提升及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包括战略定位、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探索以科技项目为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问题提供新思路和系统性对策。

关键词:高科技园区;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关键要素;培养模式

0 引言

科技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诸多政策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2012年,科技部牵头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发展,为社会培养、输送高质量人才。高科技园区是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园区竞争力提升和人才持续成长。本文着眼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针对现阶段高科技园区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创新思路和有效对策。

1 理论基础

1.1 创新人才培养

1.1.1 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指拥有创新性想法,并将新想法运用于实践以取得新成果的人,国外采用“Creative mind”、“Creative man”、“Critical thinking”等描述创新人才。美国《创新杂志》将创新定义为: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1]。本文对现有关于创新人才概念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根据其侧重点进行分类。国内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既存在共识,即都强调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内明确提出创新人才概念,而国外只有创造性思维、创造型人格等外延较窄的概念;②国内对创新人才的关注点在于“创新”,而非知识、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等,国外则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调个性自由;③国内学者关注创新人才的实用性,通常采用模具式教育、专业化教育,国外则是通识教育模式,注重将社会创新需求与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理念相结合。

1.1.2 创新人才培养

国家科技部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在高科技园区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实践和理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是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学习型组织。人才培养是指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下,通过专门的指导活动使员工掌握工作相关的知识、规则与技能,改善其工作模式、态度和效率[10]

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机构主要包括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及社会组织等。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国内外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通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②通过创新实践尤其是通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计划培养创新人才;③通过产学研协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培养创新人才;④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组织环境,鼓励终身学习、自由探索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表1 创新人才概念界定侧重点

侧重点概念界定创造力冷余生[2]认为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张黎[3]认为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独创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超常的健康人格,很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充沛的精力创新素质曾红[4]认为创新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创造性思维,又同时具有完善自我实现的目标和被社会与他人接纳的目标的人刘玉娟等[5]认为,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人格,能顺利地完成创造性活动,并富有创造性成果的人才赵惠新[6]认为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良好的个人品质赵鹏大等(2003)[7]认为创新人才的最根本的品质是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具有填密的创新思维和具有坚强的创新能力张永雷[8]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指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创新人才内在特征付增光[9]认为创新人才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学习习惯;善于行动设计,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成就动机高,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个性鲜明,有独到的思维方式

1.2 高科技园区

高科技园区是在技术创新、技术竞争和科技成果迅速转换背景下,以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培育高技术企业和产业为内容,在地理上相对集中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落[11]。科技园区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由于其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应当同时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学园。

国际科技园协会(IASP)指出:科技园是在专业人士管理下,具有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能够快速创造财富、提高商业竞争力的知识型机构,并通过加强对大学、科研机构、公司、市场中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促进在孵或衍生企业的设立与增长,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空间、设施及其它服务。美国硅谷于20世纪50年代依托斯坦福大学科技园而建立,开创了世界科技园区发展先河。英国科学园协会(United Kingdom Science Parks Association,UKSPA)将科学园定义为: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以支持中小企业初期业务开展,鼓励、支持和孵化具有创新性、高增长性的技术项目。科技园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①连接经济发展社团;②连接杰出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中心;③支持技术和知识转移机构。从上述定义可发现,科学园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与大学、研发中心和其它高等教育机构的有效联结;②鼓励、支持建立和孵化创新型、高技术增长公司;③促进技术和业务知识转移;④具有创新性。目前Science Park已成为描述具有上述某些或全部特性园区的一般术语。

1.3 高科技园区核心竞争力

Hamel和Prahalad[12]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积累的学识,尤其是指协调不同生产技能以及整合多种技术流派而产生的学识。Barton[13]的知识观强调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习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机整体(Organic Whole),包含知识创造、积累和控制等过程,在公司核心价值和管理实践引导下,大量知识和技能转移到物理系统、流程、员工和产品中,实现知识的持续积累与更新。巴尼[14]、科利斯和蒙哥马利[15]的资源观都是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经典理论。希特、爱尔兰和霍斯基森[16]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并将资源、能力、竞争力纳入分析框架。Carolis[17]论述了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者关系,认为资源是企业能力的基础,能力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资源与能力的结合塑造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形成企业竞争优势。

高科技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不同。张英辉[18]认为,科技园区核心竞争力由资源、环境、产业和文化要素构成。Henry Rowen[19]对硅谷高科技园区的研究发现,高科技园区竞争优势包括良好的竞争规则、高密集度的知识、高素质和高流动性的员工、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精神、竞争合作的开放氛围、与产业界紧密结合的科研院所、高质量的生活、专业化的科技创新支撑。汤汇浩[20]对比分析了张江高科技园区与美国硅谷,认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在人才队伍、教育培训、组织网络、体制机制、风险投资、区域文化等方面有待提升。

上述学者对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高科技园区及其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现有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研究并未从组织角度考察人才培养,仅有少量文献涉及高科技园区作为学习型组织应具有的特征,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因此,本文将高科技园区作为典型的人才培养组织,从其人才培养关键要素和模式入手,对我国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现状及症结进行全面分析。

图1 巴顿核心竞争力模型

2 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关键要素和模式

2.1 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关键要素

学习型组织是指能够有意识、系统和持续地创造、积累和利用知识资源,努力改进或重构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从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21]。高科技园区作为典型的人才培养组织,是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学习型组织。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应当围绕科技项目研发、孵化过程及对应的管理支持展开,其关键要素包括战略愿景、资源整合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协同培养能力,如图2所示。

2.1.1 战略定位

高科技园区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由3部分组成,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定位和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主要指科技园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主要指基地年度目标,长期目标主要指基地五年期及以上规划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是培养基地的基础使命,长期目标主要反映了培养基地愿景与使命的耦合度。耦合度高的培养基地能够形成基于愿景的凝聚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创新人才培养任务。

图2 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关键要素

(2)培养定位主要由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方向、培养定位在本单位内部的共识度、关键利益相关者对定位的认可度3个维度构成。创新人才培养主导方向是指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产业需求,尤其是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定位在本单位内部的共识度是战略管理有效执行的前提。外部关键利益相关者能为培养基地提供发展所需的关键资源,因而组织战略制定往往要考虑外部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战略需求。

(3)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年度建设计划和执行情况及团队建设目标与计划。年度建设计划通过申请单位提供的年度建设计划及完成情况考察。此外,申请单位有无团队建设计划及实施现状也是评价其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指标。

2.1.2 知识管理

高科技园区是知识密集型区域,人才是知识的主要接受者,也是知识创新的承担者,更是知识价值的创造者。高科技园区需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管理,打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知识生态系统,促成知识与人才良性互动。

知识管理主要涉及3个方面内容:对信息的管理、对人与信息交互过程的管理、对人与信息关系的塑造。对信息的管理通常表现为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与综合利用,如数据库、信息库、人才库、知识管理系统等;人与信息交互行为管理是指,通过对人的知识获取、生产、扩散和应用等行为进行管理,增强人对组织环境的适应能力。该管理内容关注人对知识价值的生产与创造能力,通过动态培养方案、知识更新和信息共享,推动人与信息共同持续发展,管理路径表现为对学习系统、培训系统、交流平台、共享平台等的构建;对人与信息关系的塑造,旨在为人与信息提供合适的互动方式,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涉及信息资源整合、组织体系设计、共享社区建设、实体与虚拟空间构筑、制度文化环境创造等。

2.1.3 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是高科技园区的战略性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与有效管理是园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人力资源概念在1954年由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将其称为具有“特殊能力”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采用一系列策略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协调、组合,以实现人与组织、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对人才发现、招聘、培育、激励、保障、规范、使用和流动等各方面工作进行组织与安排。高科技园区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置于人力资源综合战略布局框架下,通过协调各项资源、采取适当策略,为人才深度开发与培育提供保障,如有吸引力的薪酬条件、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良好的政策体系、开放共享的社区空间、精准有效的激励措施等。

2.1.4 组织学习

高新科技园区作为学习型组织需要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学习层次分为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和组织间学习,高新科技园区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其中,组织学习和组织间学习是非常的重要一种学习层次。马奎特曾提出构建学习型组织5要素,在人员要素中提到了组织以及组织间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应将整个业务链上的利益相关者(领导、员工、顾客、合作伙伴、供应商以及社区等)视为学习型组织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这样不仅能使各主体有所收获并作出贡献,还能建立一种有利于高新科技园区长远发展的稳定关系。

2.2 以科技项目为平台塑造人才培养模式

高科技园区可以具体某项创新任务为导向或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实现人才培养。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过程密不可分,创新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涉及知识应用与创造。在创新过程中,首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信息和经验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描述与解析;然后,通过知识转移和共享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知识创新。因此,以科技项目为核心建立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解决方案,也是将人才培育嵌入创新活动过程中,促进创新链与人才链无缝对接的机制,有利于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分类培养(如图3)。

图3 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模式

以科技项目为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支点,使园区创新活动中的各要素连结成为有机系统,以实践锻炼人才、以项目聚集人才、以环境培育人才,形成人才自身发展与园区竞争力提升良性互动的格局。该模式更易于达成以下目标:

(1)资源优化配置。调动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力量参与科研项目和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依托项目平台重新配置战略资源、知识资源、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资源集聚整体效能,使人才培养能够获得充分、有效的资源支持,真正服务于科技创新与园区发展。

(2)多元协同创新。以科研项目平台为基础,使科研部门、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高效地进行分工协作,建立权、责、利相对明晰的协同创新体系。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在契约框架下实现需求对接、创新人才培育,有效解决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成果导向和持续激励等问题,最终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3)衔接创新链条。通过项目化运作,打通科研机构、高校与园区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渠道,形成“双向培养”和“双向流动”,推动技术转移、转化形成技术产品和市场应用,连接创新链条上各个模块,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服务引导作用、提升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最终提升园区竞争力。

(4)人才分类培养。通过适当的项目分类设置与环境建设,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分类培养,不仅培养知识创新拔尖人才,更注重应用人才和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进而推动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市场化与高端化,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的综合效能,建立人才系统开发长效机制。

3 我国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现状及症结

3.1 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迅速,国家认定的高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自2012年科技部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至今,入选基地共156个,均为在人才培养方面先行先试并取得一定成效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纵观我国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情况,可得出一些较普遍的经验认识。

(1)制定人才计划,打造人才高地。高科技园区因地制宜,制定了与自身发展阶段、特色及优势产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科技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大成效,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才聚集区。①重视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青年储备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②重视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及跨领域、跨学科人才培养;③加强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实施自主创新能力计划;④通过院校、平台、项目和载体建设增强园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发挥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园区发展。

(2)创新体制机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高科技园区不断探索制度创新,解决人才培养难题。①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有效对接需求,依托重大项目和科研计划培养创新人才。通过自由探索和人才培育类自主项目,重点支持青年科研人员,鼓励青年人才创新;②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业创新联盟、技术转移中心、合作研究院等产业合作发展平台,促进成果转化;③加强沟通交流,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共建科研团队、共办学术论坛、共担国际合作项目、交流访问等方式推进国内外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3)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园区普遍重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吸引创新人才聚集。①不断推动园区硬件建设,优先解决科技创新所需的空间场所和科研设备设施;②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支持人才发展项目,为各类人才提供资金、贷款和担保等服务;③园区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定制培训服务、组织申报项目、上门对接需求等服务为人才排忧解难,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4)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激励保障制度。高科技园区为促进人才培育和开发,均制定了针对人才发展的精神和物质激励政策,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潜力,如设立各项专项基金、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同时,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在租用办公用房、薪酬待遇、社会保障、签证办理、就业许可、安家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优秀人才提供便捷化服务。

3.2 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症结

(1)缺乏人才发展系统性设计。高科技园区创新型人才不仅涉及对“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人才”和“怎样培养创新人才”问题的理解,还涉及人才发展与园区发展、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园区内部之间、园区与外部的协同。同时,还需对资金、技术、知识、场所、设施、组织、制度等资源进行优化与组合,这就需要对园区人才培养进行系统性规划与设计。当前,一些高科技园区仍然缺乏关于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和综合性资源配置方案,没有将人才培养作为战略要素纳入园区发展整体进行考量。

(2)制度因素制约人才发展。政产学研合作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切实有效的合作模式。由此,协同创新中心常处于挂牌状态,科研项目难以快速转化为市场化产品,产学研协同的资金投入与退出机制、风险防控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钩,对技术转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视不够,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产业升级和园区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的投入和产出不相匹配,缺乏发挥园区人才整体效能的制度性和组织性安排。

(3)人才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高科技园区往往更重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建设相对落后。另外,对人才的服务管理意识不强,服务内容和形式无法满足人才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需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服务运营能力,尤其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人才服务管理水平。

(4)园区持续造血功能不强。高科技园区之间人才竞争激烈,而自身持续性人才培养能力不足:①缺乏中长期人才规划部署与人才储备计划;②学习和培训系统难以适应人才发展需求,未形成组织持续性学习开发能力;③对人才持续性激励和长期发展的制度安排不够。由此,造成人才培养滞后乏力、顾此失彼,常常面临人才短缺、人才断层、人才流失等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1)加强人才培养系统规划。明确高科技园区人才培养战略定位,制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国家需求统筹起来,协调人才自身与园区发展的关系,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统筹安排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知识资源,以科技项目为核心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综合培养平台。推动政产学研多方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制定,推动各方有效需求的衔接,科学安排创新项目。

(2)建立开放性人才培养机制。①深入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培养机制,发挥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作用,为人才培养提供政策、制度和服务保障。坚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促进产学研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不同组织机构对人才的共同培养。推动产学研深层次融合,鼓励共建基地和实验室、合作研发、共建团队等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措施,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②建立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和人力资源联盟,建立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同时,注重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③建立区域间及国内外科研团队联动研发机制,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国际化资源、渠道及环境。

(3)完善科研项目平台建设。围绕前沿科学问题、前瞻性研究课题和重大科学任务,跨专业跨领域整合人才资源,建立动态化科研团队。依托重大工程、重大创新项目锻炼人才、引进人才和储备人才,制定人才保障计划。全面梳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细化人才分类,根据园区需求培养多元化人才。建立向产业化人才倾斜的激励制度,实施与研究系列并重的工程系列岗位,鼓励系统的实现和开发,加速成果转移转化。

(4)构建良好人才生态网络。①促进项目与正式科研合作,加强人才互动,鼓励人才建立非正式组织,形成良好的科技人才网络;②通过创新创业空间、人才孵化平台、协会组织、新兴移动虚拟平台等,结合新手段和新方法,促进人才间的联系与合作;③鼓励人才建立自由团队,建立高效精干以及与园区发展目标一致的自由研究小组;④建设高端人才公寓,打造开放人才社区,加强人才保障服务,完善网络人才平台。

(5)加强创新人才服务管理。①引入专业人才服务机构,搭建统一人才服务平台,提供人才落户、融资、股权激励、就业、培训、住房、医疗、社保、居留和出入境、职称评定等便捷化服务通道,以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②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针对研发-孵化-中试-加速-产业化全过程,打造专业化服务体系,为人才参与科研创新创造便利条件;③建立人才分类引导、培训、评价、管理、晋升制度,针对不同人才采取不同的服务管理措施,建立多元化多层次人才服务管理平台。

(6)建立人才长期培养体系。①建立终身学习型组织,不断更新知识管理系统和培训服务系统,推动园区知识开放和科研创新资源共享,加强园区内外的互动学习,促进人才不断进步;②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完善人才服务信息系统,建立人才大数据库,及时掌握人才需求信息,为其提供精准服务;③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打造人才终身职业发展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④加快培育青年拔尖人才。设立自主创新基金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将青年人才纳入国内外各项科研计划与合作中,加快青年科研人才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懿.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8:17.

[2] 冷余生.轮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0(1):36-44.

[3] 张黎.创新人才素质浅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7):33-41.

[4] 曾红.创新人才的个性与共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3):20-25.

[5] 刘玉娟.创新人才素质结构与高师课程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1(5):8-15.

[6] 赵惠新.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7):15-26.

[7] 赵鹏大.教育创新与跨越式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03(2):38-46.

[8] 张永雷.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价值与策略探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6-44.

[9] 付增光.试论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2):25-39.

[10] 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2002(8):86-94.

[11] 张英辉.论科技园区的核心竞争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9(5):452-453.

[12] 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13] BARTON D L.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ement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25.

[14] 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99-120.

[15] COLLIS D G,MONTGOMERY C A.Competing on resources: strategy in the 1990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4):118-129.

[16] 迈克尔A 希特,R 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 霍斯基森.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57.

[17] D M.DE CAROLIS.Competencies and imitability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y:an analysis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29):27-50.

[19] 张永凯.国内外高新科技园区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9(3):49-54.

[20] 汤汇浩.高科技园区综合发展要素及其作用实证分析——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与美国硅谷的比较研究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1(6):87-93.

[21] 孙锐,张文勤.重大项目实践、组织学习机制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136-144.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Tech Park

Xu Hui1,Li Lingjuan2,Zeng Mingbin2,Yuan Ming1

(1.Exchange,Development & Service Center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Talents,Minist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Beijing 100045,China;2.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 100049,China)

Abstract:High-tech pa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base,whos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ark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key to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high-tech park includes four aspects: strategic positioning,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On this basis,high-tech park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and provides new ideas for high-tech park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ystemic measures.

Key Words:High-Tech Park;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Base; Key Factors; Cultivation Model

DOI:10.6049/kjjbydc.2016100007

中图分类号:F2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2-0141-06

收稿日期:2017-04-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YJA630094);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JGC117);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基金项目(3510MN00)

作者简介:徐辉(1976-),男,江苏东台人,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技人才管理;李玲娟(1979-),女,浙江台州人,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曾明彬(1974-),男,四川泸州人,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袁铭(1984-),女,贵州黔南人,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本文通讯作者:李玲娟。

(责任编辑:林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