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态云的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评价

赵 丽1,赵 峰2

(1.黑龙江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2.山东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摘 要:资源型城市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系统脆弱,资源过度开采后会面临难以持续发展的局面。为了解决该问题,大多数资源型城市进行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走上了区域创新发展道路。基于此,创新性提出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界定了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的内涵,构建了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评价体系,并采用正态云模型,以大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发展为例进行了实证评价。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正态云

0 引言

资源型城市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类的过度开采,很多资源型城市面临进一步发展难题。作为特殊的一类城市群体,资源型城市往往产业结构单一,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迟缓、社会效益低、产业竞争力弱、失业率高等。面对诸多问题,部分资源型城市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实现转型,增加城市发展活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过程中,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模式是一个重要问题。基于相关研究,本文创造性提出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以期丰富和发展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理论,科学测评资源型城市区域创新能力。

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从单一、静态、分散的创新活动向全方位、动态一体化的创新过程发展,其点极发展模式就是为了扩大创新规模和较快促进创新进程,将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成一个个创新“点”,并对其进行有效培育,使其成为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扩散和辐射效应,带动整个域区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向更高层级、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多数研究将其视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一环。在国外,Cooke[1]认为城市科技创新平台与区域、网络、学习过程等不可分割,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Asheim等[2]通过对高新产业集群的研究,将制度基础、企业,以及二者关系视为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构成要素。Farag等[3]通过比较欧洲老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的重建模式以及创新体系,并以德国Nordrheirr Westfalen地区的资源型城市为例,对资源型城市的创新体系和模式展开了实证分析。Fritsch[4]侧重研究了区域创新体系中资源型城市的合作创新模式,认为发展模式是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体而言,国外对资源型城市的科技创新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研究时间短,尚未形成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且研究集中于定性分析,研究范围和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在国内,齐建珍[5]通过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是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和进行技术创新。李树人等[6]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3种模式,即新产业植入模式、新兴产业扶植模式和高新技术产业链扩展模式。樊正强等[7]从系统创新与产业转型效果两个角度,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城市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动态、多层次创新系统的结论。田红娜[8]认为科技创新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赵黎明等[9]从招远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相比而言,国内研究侧重于理论分析,缺乏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模式研究,实证研究与实践应用有待加强。

综上,国内外学者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时,仅着眼于理论研究与案例定性分析,多从概念界定、组成要素和相互作用等方面展开研究,缺少深层次分析,较少关系发展模式及实践应用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的点极发展模式,并构建相应评价体系,最后以大庆市为例进行实证评价。

2 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内涵与评价体系

2.1 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内涵

通常,产业发展呈现由“点”到“面”的现象。因此,可以将产业集聚并且增长优势显著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这些增长极是区域内环境优越、拥有区位优势的“点”。一旦增长极出现,大量生产要素会被其吸引并日益壮大,同时,引导周围区域转变成极化区域,当这种极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增长极就会向周围区域扩散,带动周围产业发展,并最终带动整个区域各类平台的发展。类似地,所谓点极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选取适合平台发展且具有资源优势的“点”,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其培育和发展成为增长极,充分利用增长极的扩散和辐射效应,带动增长极周围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平台发展。

因此,在社会经济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型城市因在资源方面具有可培育的“点”,可以按照点极发展模式进行转型,将优势产业培养成增长极,以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将城市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到一个新阶段,进而推动整个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

2.2 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特点

不同于其它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的点极发展模式主要强调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极化效应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扩散效应和带动作用,进而推动整个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因此,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的点极发展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资源型城市各区域与各产业平台分布不均衡,即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并不是所有区域或产业都会出现科技创新平台增长极这一现象,只有少数区域或产业条件优越的“点”才会优先发展起来,继而培育成资源型城市的增长极。

(2)增长极的形成离不开区位优势或产业优势。点极发展模式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平台在资源型城市经济与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长极不仅有利于创造良好环境,而且能够聚集大量人才、资本、技术,发展的相关产业也应该是资源型城市的特色产业或主导产业。

(3)点极发展模式具有极化和扩散两种效应。极化效应表现为增长极具有吸引大量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的能力,使其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扩散效应则表现为增长极的自然资源、创新要素与创新活动等在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分散和趋同化。点极发展模式的这两种效应相互叠加,使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获得较好发展。

2.3 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评价

2.3.1 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点极发展模式既强调“点”的区位优势,又强调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因此,要评价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就必须对资源型城市的区位优势进行评价,以此反映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基于此,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评价体系应从区位增长极和产业增长极两个方面构建,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1)区位增长极评价指标体系。区位增长极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综合反映地区资源优势、经济优势以及高技术特征,指标之间应具有较强关联性,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值、科技活动人数等。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从创新综合实力、创新实施能力以及创新实现能力3个角度、8个方面构建区位增长极评价指标体系。

(2)产业增长极评价指标体系。产业增长极是科技创新平台着重培育的新兴产业,大都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一般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型特征,同时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发展速度特点。根据这些产业特点,在综合考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内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现有研究成果[10-12],设计出产业增长极评价指标体系。

表1 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单位评价标准很差较差一般好很好创新综合实力(I1)地区人均生产总值(i11)104元/人<2≥2~3≥3~5≥7~9>10地方财政收入(i12)103亿元<0.1≥0.1~0.5≥0.5~1≥1~2>2科技活动经费筹资额(i21)103万元<1≥1~5≥5~10≥10~30>30区位增长极评价指标体系(B1)创新实施能力(I2)科技人员数(i22)百人<1≥1~5≥5~10≥10~20>20科技经费额(i23)10万元<1≥1~10≥101~102≥103~104>104高新技术产值(i31)102万元<1≥1~101≥101~102≥103~104>104创新实现能力(I3)拥有发明专利数(i32)百件<1≥1~10≥101~102≥103~104>104发表科技论文数(i33)百篇<1≥1~10≥101~102≥103~104>104产业创新要素相对密度(i41)%<1≥1~10≥10~20≥20~30>30产业活动(I4)产业规模效应系数(i42)%<1≥1~10≥10~20≥20~30>30产业感应度系数(i43)%<1≥1~10≥10~20≥20~30>30产业增长极评价指标体系(B2)需求收入弹性(i44)%<10≥10~30≥30~50≥50~70>70区位比较优势(I5)产业区位商(i51)%<10≥10~30≥40~70≥70~100>100产业市场占有率(i52)%<1≥1~5≥5~10≥10~20>20产业发展潜力(I6)产业吸纳就业率(i61)人/万元<1≥1~5≥5~10≥10~20>20创新贡献潜力(i62)%<1≥1~10≥10~20≥20~30>30综合标准<1≥1~2≥2~3≥3~4>4

2.3.2 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评价指标

(1)区位增长极评价指标。①创新综合实力。所谓创新综合实力,一般是指创新活动所具有的经济基础,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两个指标间接衡量。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都可以从统计年鉴中获得,是资源型城市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的物质基础;②创新实施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反映了科技创新平台的执行能力,一般用科技活动经费筹资额、科技人员数量、科技经费额3个指标反映;③创新实现能力。创新实现能力主要反映本地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成果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一般用高新技术产值、拥有发明专利数和发表科技论文数衡量。需要强调的是,高新技术产值一般是指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总值,拥有发明专利数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登记在案的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是被国内外专业机构认定与检索的科技论文数,如国外SCI、SSCI检索的科技论文,或国内EI或CSCD检索的科技期刊论文等。由此可见,创新实现能力强调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成果,通常以产值、论文、著作、专利等形式表现,反映了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产业增长极评价指标。

①创新要素相对密度。一般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实力越强,创新要素密度越大,创新水平就越高,投入要素的作用越显著。

创新要素相对密度=

(1)

②产业规模效应系数。一般而言,产业规模的经济性越强,受到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就越小。

规模效应系数=

(2)

③产业感应度系数。产业感应度系数是综合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能力指标,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受到其它产业影响的程度。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受到其它产业的影响越大。

(3)

其中,Fi表示第i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n表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数, aij表示第i个部门第j个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产出的完全消耗系数。

④需求收入弹性。市场需求是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符合需求结构、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产业才具有竞争力。

Ei=/

(4)

其中,ΔQiQi分别表示i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量和当期新产品销售收入,ΔYY分别表示国民收入增量和当期国民收入。

⑤产业区位商。产业区位商(LQij)是指i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j在当地总产出中所占份额与全国高新技术产业j在全国总产出中所占份额之比,也即:

LQij=/

(5)

其中,LQij表示第i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j的产出;在LQij>1的情况下,i地区高新技术产业j具有明显优势,在LQij<1的情况下,该产业无比较优势。所以,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应该是区位商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

⑥产业市场占有率。产业市场占有率反映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对市场占有程度。

产业市场占有率=

(6)

⑦产业吸纳就业率。产业吸纳就业率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年平均就业人数与该产业总产值之比,用来反映高新技术产业是否拥有缓解就业压力和有效利用劳动力的潜在优势。

吸纳就业率=

(7)

⑧创新贡献潜力。创新贡献潜力是指资本与劳动产出比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衡量创新资源对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贡献情况。通常采用技术进步贡献率(ω)表示,即:

ω=/

(8)

=-k-l

(9)

其中:表示全要素生产率或技术进步率,kl分别表示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表示资本与劳动增长率。技术进步贡献率越高,说明该产业越具有创新贡献潜力。

4 基于正态云的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实证评价

4.1 正态云模型

4.1.1 正态云概念

云模型是利用自然语言描述定性概念与定量数据之间不确定性转换的模型,其反映了自然语言中概念的不确定性,并通过认知事物概念的模糊性与可刻画性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对事物的量化评价。基于现实事物大多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故多采用正态云模型中的云发生器生成云滴及云层。

定义1正态云:设U={x}为一个可量化的论域,C为论域U上的定性化概念,若元素x(xU)为C的一次随机实现,且元素x满足xN(Ex,En2)、En′~N(En,He2),定性化概念C满足μC(x)=exp[-(x-Ex)2/2En2],则称元素x为云滴,x在论域U上的分布(Ex,En,He)为正态云[13]

正态云的属性可以用期望Ex、熵En和超熵He这3个数值描述,这些数值能够将正态云的随机性和模糊性有机统一,并能够建立定性与定量之间的映射关系,反映和揭示事物发展的数量规律,其数值属性如图1所示。

图1 正态云的3个数值属性

(1)期望Ex。云是由云滴构成的,在论域空间中由期望Ex代表云滴的期望,即期望Ex代表正态云概念量化的最典型样本点,或者描述正态云的定性概念。

(2)熵En。熵在热力学定理中用来描述系统的无序化程度,这里用来描述正态云的不确定程度。一般而言,正态云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特征,符合熵的度量方法:一方面,熵可以度量正态云的随机性程度,用以反映正态云云滴的离散程度;另一方面,熵可以确定云滴在论域空间的取值范围,度量正态云的模糊程度,反映事物或系统的发展程度。

(3)超熵He。它是对事物或系统无序性的二次度量,即对熵的度量。由于熵在度量无序性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有必要对熵进行度量。在正态云模型中,超熵He代表云滴的凝聚度,也是云滴在论域空间内的凝聚性,超熵He的值越大,表明云滴在论域空间内的离散度越大,云滴随机性的取值范围越大,从形态上看,云层也就越厚。

4.1.2 正态云生成算法

正态云的生成法则就是正态云的生成算法,该算法主要通过云发生器实现,具体如图2所示。正态云模型主要通过在定性与定量之间建立特定映射关系,揭示事物或系统发展的数量规律,并通过数值特征(Ex,En,He)将定性特征进行映射关系的量化,从而在论域空间内生成云滴,通过云滴的集聚产生云层,然后由云层厚度描述事物或系统的发展状况。

采用正态云生成算法,首先要解决论域空间内云滴的形成问题,即评价对象的定性或随机特征,并将相关定性或随机性概念量化为指标,指标特征的相对量化权重向量为:

图2 正态云生成算法

W=[W1(Ex1,En1,He1),…,Wn(Exn,Enn,Hen)]

(10)

即若论域U中存在n个云滴——C1(Ex1,En1,He1)、C2(Ex2,En2,He2),…,Cn(Exn,Enn,Hen),其凝聚的结果为云朵C(Ex,En,He),云朵C(Ex,En,He)的生成法则如下:

Ex=Ex1Ex2Exn

(11)

En=|Ex1Ex2Exn

(12)

He=|Ex1Ex2Exn

(13)

根据正态云模型的生成算法,云朵C(Ex,En,He)中各元素的值按下式求得:

(14)

(15)

(16)

为了度量云朵厚度,需要将云朵C(Ex,En,He)中各元素的值进行模糊转换,并依据模糊数学的最大隶属度原则,选取最大隶属度对应的评价等级作为事物或系统成长和发展的等级,其综合标准如表1所示。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根据表1构建的指标体系,运用正态云模型对大庆市2006-2015年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进行测评。基于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特点,评价指标分为区位增长极评价指标体系和产业增长极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数据来源于《大庆统计年鉴》(2006-2015)、大庆市2006-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黑龙江统计年鉴》(2006-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2015)、《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5)。其中,部分数据在上述资料基础上计算获得。因此,大庆市2006-2015年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测度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2006-2015年大庆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测度指标

指标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地方人均生产总值6049389962813188009210357199847137238149172138747101708地方财政收入110.7117.6132145.5175.5243.9263.0261.2254.8370.5财政科技拨款28.635.467.182.995.4132.5163.2194.8232.1257.3区位增长极评价指标体系科技人员数9.415.716.419.823.522.726.927.127.326.7科技经费额1736548297123154168179254高新技术产值39136759124925804462679389951045311648拥有发明专利数3589127349684793927147218992563发表科技论文数6926528393135274339546产业创新要素相对密度0.71.83.25.410.913.217.819.521.625.5产业规模效应系数1.95.67.29.311.513.415.217.119.423.8产业感应度系数0.93.86.79.512.615.118.221.323.527.4产业增长极评价指标体系需求收入弹性7.111.514.917.320.222.529.633.437.943.2产业区位商8.913.719.225.429.833.137.845.258.067.4产业市场占有率0.61.36.811.213.715.918.319.522.825.9产业吸纳就业率246791419222527产业技术进步贡献率3.76.59.113.214.918.423.624.526.128.7

注:指标单位同表1

在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云化过程中,需要构建平台点极发展模式的因素规则库与分值规则库,分别用A、B 表示,结合云滴生成规则,将大庆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作为输入值,由云发生器X计算得到一组云滴CGA(xi)。为了提高评价结果的置信度,需要多次执行正态云发生器,将云发生器的运算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并以最终的CGA(xi)加权平均值作为云发生器Y的输入值,执行云发生器Y的运算规则,得到另一组云滴CGA(yj),再将云滴CGA(yj)凝结成云朵,根据云朵厚度可以确定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综合发展情况。另外,在云滴云朵化过程中,根据模糊数学的最大隶属度原则,选取最大隶属度对应的评价等级作为综合评价结果,其不确定性量化原理如图 3所示[14]

图3 正态云模型的不确定性量化原理

4.3 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大庆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按照表1构建的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进行上下层以及本层之间的关系关联,采用张逸昕等[15]的SUPER-SBM模型来确定,构造相应判断矩阵,从而计算各指标权重。同时,基于大庆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能力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利用正态云模型对各指标值进行云计算,采用Matlab7.0 软件进行随机化处理。根据经验,将超熵设定为0.01,经过云计算,得出大庆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能力综合值,如表3所示,通过运行Matlab7.0 程序,得到大庆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的云化过程如图4所示。

由表3可得,大庆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的综合评价值逐年提高,由原来的“很差”经过几年投入和发展,提升至“一般”与“好”的水平之间,这也与大庆市实际情况相符。大庆市是我国著名的石油之城,石油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发展乏力。近年来,政府逐渐认识到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加大了对大庆的财政和资源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大庆市的科技创新平台发展进入一个新台阶。如表3所示,2005年大庆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综合评价值为1.562 8,2007、2009年分别提高到了1.909 5和2.311 7,2011、2013年更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其综合评价值分别达到2.851 0和3.480 1,到了2015年其综合评价值达到3.993 6。从图4可以看出,大庆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的云化过程,图4(a)为基期,图4(b)-(f)为比较期,图4(a)-(f)表明了云滴产生、云朵形成及其厚度,反映了大庆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的演化过程。

从表3的单因子来看,在区位增长极评价指标体系和产业增长极评价指标体系中,有部分指标值仍处在较差水平(单因素指标值≤2),如区位增长极中的高新技术产值、拥有发明专利数及发表科技论文数等指标处于较差水平,产业增长极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创新要素相对密度和技术进步贡献率发展缓慢,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庆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的实施;同时,也有一些因素获得快速提升,但其发展速度跟不上其它指标(单因素指标值≤3),如科技人员队伍的成长速度、高新产业市场占有率及高新技术产业吸纳就业率等;此外,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一些指标获得较大提升(单因素指标值≥3)。因此,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只有全方位规划,才能使资源型城市的科技创新平台获得较快发展。

图4 大庆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的云化过程

表3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大庆市科技创新平台点极发展模式评价结果

评价指标体系单因子分析200520072009201120132015权重B1I1i112.58972.93923.54313.76543.88424.13070.0782i122.73722.89463.11673.54503.95034.47250.0879i211.87932.45362.97433.38653.67214.39780.0857I2i221.54861.89301.99752.38352.44922.71300.0575i232.11722.87542.92933.11783.67234.05210.0769i311.07351.24521.53861.60331.72411.86790.0382I3i320.83911.05471.13921.54381.66051.79560.0296i331.00491.15291.33841.49921.73891.92040.0354B2i411.37551.52961.61051.68931.80111.98730.0395I4i422.53682.89733.15403.72774.10624.54830.0869i432.81253.13363.68913.99454.43254.63200.0883i441.93282.43672.88723.45633.78064.10340.0797I5i511.67802.34922.96403.51283.99854.37170.0835i521.37291.43861.77511.94932.38702.62350.0467I6i611.40821.55231.89942.03272.54312.75360.0564i620.88971.13061.28831.45381.50871.72740.0296综合分值1.56281.90952.31172.85103.48013.9936-

5 结语

资源型城市因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获得较快发展,但发展到一定时期因资源枯竭而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多数资源型城市进行了转型,并通常选择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城市未来发展主导方向。因此,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是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的点极式发展模式是资源型城市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的一种重要方式,该方式强调以区位增长极来带动产业增长极发展,进而促进整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较多,它们大多经济结构单一,面临诸多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对我国而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lusters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4):945-974.

[2] ASHEIM B T,ISAKSEN A.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sticky and global `ubiquitous' knowledge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7,27(11):77-86.

[3] FARAG H,HOMMEL U,WITT P,et al.Contracting,monitoring and exiting venture investments in transitioning economi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astern European and German markets [J].Venture Capital,2012,6(4); 257-263.

[4] FRITSCH M.Co-operation i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J].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s,2014,35(4):297-307.

[5] 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李树人,谢承浮.技术创新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2(12): 163-164.

[7] 樊正强,李奇.基于系统创新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会研究,2009,22(11): 73-74

[8] 田红娜.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效能测度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8(9):123-126.

[9] 赵黎明,孙健慧,杨波.资源型城市转型系统仿真-以招远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8):70-75.

[10] 巴吾尔江,董彦斌,孙慧,张其.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6):26-30.

[11] 李升泽.绩效棱柱框架下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5(5):27-38.

[12] 王立剑,刘佳.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2):110-112.

[13] 刘志军,张杰.基于正态云的船舶工业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18(7): 51-57.

[14] 汪波,陈超逸,于维平.基于云计算的产学研协同合作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1-4.

[15] 张逸昕,林秀梅.中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与系统协调度双演化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5,17(3): 23-29.

Evaluation on the Point-to-Pole Development Mod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of Resource-type City based on Normal Cloud Model

Zhao Li1,Zhao Feng2

(1.College of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22,China;2.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90,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eing single and the economic system being weak,resource-type city is often to difficultly continue to develop due to the depletion of resources.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economic reform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most resource-type cities; the cities have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Based on this,the point-to-pole development mode is put forwar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of resource-type city,and its connotation is defined,while the relevant evalu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the connot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is clarified.The normal cloud model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in Daqing city..

Key Words:Resource-Type City;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Point-to-Pole Development Mode; Normal Cloud Model

DOI:10.6049/kjjbydc.2017040377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2-0126-07

收稿日期:2017-06-1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7901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JL043);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3C051);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软课题重点支持项目(MTRKT2015009)

作者简介:赵丽(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知识管理等;赵峰(1978-),女,山东莘县人,博士,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区域经济及技术经济。本文通讯作者:赵峰。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