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下本土技术转移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

彭 峰1,周淑贞2

(1.三峡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2.三峡大学 图书馆,湖北 宜昌 443002)

摘 要: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环境规制下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本土技术转移与国外技术引进、FDI的作用关系及其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得出,本土技术转移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前者与国外技术引进存在互补效应,与FDI则呈现替代效应。

关键词:环境规制;本土技术转移;国外技术引进;FDI;创新效率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显著,但高创新投入、低创新产出仍然是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从微观层面看,大量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被锁定在低附加值、微利化的加工制造环节,不仅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链提升,也导致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我国创新资源严重不足与环境规制日益严格的情况下,如何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实际调整本土技术转移政策,提升创新效率尤为迫切。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类文献偏重于产业创新效率测度与评价,多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王晓红与陈范红[1]运用HM指数方法测度高技术产业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Jiang等[2]运用DEA方法评价了中国内地31省(市)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Hu等[3]运用SFA方法测度了24个国家1998-2005年的研发效率。李新春等[4]利用共同前沿生产函数比较分析了高技术产业与非高技术产业在创新投入中的要素效率。行业现有研究也比较丰富。李向东等[5]运用SFA和DEA两种方法测度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创新效率。陈凯华等[6]综合运用Russell模型和单因素效率模型测度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还有一些研究将视角转向微观企业层面。Cruz-Cázares等[7]运用DEA方法测度了1992-2005年西班牙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赵树宽等[8]利用DEA方法评价了吉林省151家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另一类文献实证检验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孙玮等(2011年)运用SFA方法考察了FDI质量特征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Czarnitzki与Thorwarth[9]考察了基础研究对高技术产业生产率和低技术产业生产率的影响差异。Li与Wei[10]基于中国省际高新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分析了技术转移和消化吸收能力对创新产出的影响。Guan与Chen[11]运用PLSR方法检验了制度环境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戴魁早与刘友金[12]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抑制效应。Liu等[13]利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外资竞争、本土知识水平与产业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Zhang[14]证实在外资较多的省份,高度偏态分布的外资导致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下降。

尽管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文献比较丰富,但鲜有文献深入分析环境规制下本土技术转移对产业创新效率的实效。在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多种技术转移方式并存。早期以引进国外技术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近年来,本土技术转移已经成为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现有研究很少考察环境规制下本土技术转移与创新效率间的关系。并且,本土技术转移方式与其它技术转移方式如何相互作用,对产业创新效率产生何种影响,现有文献缺乏解释。因此,本文采用SBM-Undesirable方法测度环境规制下中国省际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比较分析本土技术转移、国外技术引进和FDI在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中的不同角色,并进一步考察本土技术转移与其它技术转移方式的交互作用。本文研究重点不在于分析环境规制与本土技术转移和创新效率的关系,而是为考察本土技术转移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提供新的环境视角。

1 方法与模型

研究表明,本土技术转移(DT),国外技术引进(FT)、外商直接投资(FDI),人力资本水平(HC)和区位因素(分别用EASTWEST代表东部和西部地区虚拟变量,取值0或1)是创新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15]。本文旨在考察本土技术转移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与已有相关文献相比,本文在测度创新效率时考虑了环境污染因素。因此,本文采用线性模型分析本土技术转移与创新效率的关系,并建立计量模型如式(1)所示。

IEit=C+β1DTit+β2FTit+β3FDIit+β4HCit+β5EASTit+β6WESTit+μi+εit

(1)

其中,t为年份,i为省市,IEit为创新效率变量。HCit为各省(市)的人力资本水平变量,DTit为本土技术转移变量,FTit为国外技术引进变量,FDIit为外商直接投资变量,βi为相应变量的估计系数,μi为省际区位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本文利用系统GMM方法解决模型(1)的内生性问题,引入因变量的滞后项,建立新的计量模型如式(2)所示。

IEit=C+β0IEi,t-1+β1DTit+β2FTit+β3FDIit+β4HCit+β5EASTit+β6WESTit+μi+εit

(2)

在我国高技术产业中,本土技术转移、国外技术引进以及FDI3种技术转移方式并存,而且相互影响。考虑到3种技术转移方式的交互作用,本文将模型设定如下:

IEit=C+β0IEi,t-1+β1DTit+β2FTit+β3FDIit+β4HCit+β5EASTit+β6WESTit+Ψ+μi+εit

(3)

其中,Ψ=ρ1DTit×FTit+ρ2FTit×FDIit+ρ3FDIit×DTitρi(i=1,2,3)分别表示3种技术转移方式之间的交互效应。

本文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中国省际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这种方法不仅考虑了非合意产出如环境污染的影响,还能有效解决投入要素的“拥挤”或“松弛”问题,因而较其它效率测度方法更加准确。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其投入、合意产出及非合意产出分别为xRmygRs1ybRs2。定义矩阵在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生产可能集定义为:P={(x,yg,yb)|x,ygYgλ,ybYbλ,λ≥0}

其中,λRn为权重向量。考虑非合意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可以表示为[16]

ρ*=min

(4)

s.t.x0=+s-

s-≥0,sg≥0,sb≥0,λ≥0

其中,s-sgsb分别为投入、合意产出和非合意产出的松弛变量,s-RmsgRs1sbRs2

以新产品不变价销售收入YNP和发明专利数NP作为合意产出指标,以工业SO2排放量作为非合意产出指标。这样选取的原因在于SO2是主要环境污染物之一,具有较高的同质性。本文采用如下方法对省际高技术产业SO2排放量进行近似测度。

在不同的环境规制下,各省(市)高技术产业单位产出的SO2排放量存在差异。如果某一地区环境规制较为严格,那么该地区工业行业单位产值的SO2排放量较少,其高技术产业单位产值的SO2排放量也较少。以tj省市单位工业产值的SO2排放量来衡量地区环境规制程度etj,引入行业间环境技术差异系数kt,以etjkt表示其高技术产业单位产值的SO2排放量。设t年中国高技术产业SO2排放量为SO2tj省市高技术产业产值为Ytj,其高技术产业SO2排放量为SO2tj,则有:

(5)

投入指标包括劳动投入FDP和研发资本存量RD。劳动投入FDP用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进行衡量。研发资本存量RD由永续盘存法(PIM)计算,基期研发资本存量RDi0t期研发资本存量RDit的计算公式分别如式(6)、式(7)所示。

RDi0=

(6)

RDit=Ei,t-1+RDi,t-1(1-ωit)

(7)

其中,Eit为R&D支出实际值,gi为R&D支出增长率,ωit为R&D资本存量折旧率,高技术产业研发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参照文献[15]。运用DEA-Solver Pro5.0软件计算得到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IEit)。以省际高技术产业中全时R&D人员与产业就业人数的比值测度人力资本水平HCit。对于高技术产业本土技术转移变量DTit和国外技术引进变量FTit也采用永续盘存法(PIM)进行测度,以高技术产业实收资本中外商资本所占比重计算FDIit

运用我国2000-2015年省际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西藏地区相关数据缺失较多,因而以内地其它30省(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少量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处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高技术产业SO2排放量无法直接获取,但可以通过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工业SO2排放量加总计算进行测度,这些行业的工业SO2排放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各省市工业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工业SO2排放量数据可以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获取。其它数据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指标进行整理,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

变量定义单位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YNP不变价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460.83161222.66400.000012396.7700NP拥有发明专利数件1905.73308819.43701.0000125471.0000SO2高技术产业SO2排放量万吨0.64852.21340.002132.7832RDR&D资本存量亿元69.0716183.76110.00242044.2260FDP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11430.710026426.62003.9600224334.0000DT本土技术转移知识存量亿元1.55872.60150.000117.8868FT国外技术引进知识存量亿元13.232627.69960.0000162.8369FDI外商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重-0.16070.14980.00000.6267HC全时R&D人员占就业人数的比重%3.56412.52800.082219.3372EAST东部地区虚拟变量-0.36670.48240.00001.0000WEST西部地区虚拟变量-0.33330.47190.00001.0000

2 估计结果

表2给出了环境规制下本土技术转移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的GMM估计结果。其中,模型1除了3种技术转移方式外没有考虑其它控制变量;模型2在控制人力资本水平的情况下,考察本土技术转移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模型3进一步引入区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模型4在此基础上,引入了3种技术转移方式的交互项,深入分析本土技术转移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所有模型都通过了AR(2)检验和Sargan检验。模型1~4对本土技术转移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间的关系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而模型4考虑了本土技术转移方式与其它技术转移方式的相互作用,估计结果更为准确。

由表2可以看出,本土技术转移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系数为0.027 9,积极促进本土技术转移将有助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然而,国外技术引进则不然,它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03 8。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产业创新效率,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系数为0.087 3。人力资本水平和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东部地区虚拟变量显著为正,西部地区虚拟变量不显著,表明环境规制下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呈现较大的区位差异。

表2 本土技术转移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L0.5248∗∗∗0.4821∗∗∗0.4366∗∗∗0.4367∗∗∗(223.00)(54.99)(128.44)(34.80)DT0.0374∗∗∗0.0294∗∗∗0.0318∗∗∗0.0279∗∗∗(63.45)(63.60)(20.85)(12.98)FT-0.0001∗∗∗-0.0002∗∗∗-0.0005∗∗∗-0.0038∗∗∗(-3.91)(-9.69)(-8.23)(-13.98)FDI0.2617∗∗∗0.2447∗∗∗0.2050∗∗∗0.0873(22.78)(27.01)(14.87)(1.02)HC0.0167∗∗∗0.0131∗∗∗0.0128∗∗∗(32.43)(10.18)(20.04)EAST0.0441∗∗∗0.0142∗∗∗(4.30)(4.65)WEST0.1609∗∗∗0.0124(4.21)(0.12)DTFT0.0002∗(1.93)FTFDI0.0061∗∗∗(12.51)FDIDT-0.0097(-0.36)AR(1)0.01330.01450.01410.0139AR(2)0.48100.55570.56930.5657Sargan1.00001.00001.00001.0000

注:括号内为t值;******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本土技术转移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近年来,随着国内环境规制日趋严格,本土企业和研发机构逐步加大了绿色环保技术研发力度,高技术企业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符合环境要求的新技术更易于被高技术企业采用。同时,我国技术市场制度的完善为本土技术转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推进本土技术转移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

然而,与本土技术转移作用不同,国外技术引进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有着显著负向影响。原因可能在于:当前加工制造企业在中国高技术产业中占有较大比例,这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持续引入新的生产设备和工艺[17],通过工艺升级满足跨国公司和国际购买者的需要。这种技术引进没有实现消化吸收和改进创新,并产生了对引进技术的长期依赖性,因而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生了抑制作用。这种现象表明目前我国仍未形成贯通高技术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体系。

外商直接投资在环境规制下对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外溢效应。跨国公司在高技术领域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对本土高技术企业具有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15],并通过技术合作和人员交流等途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产生技术外溢效应。然而,由于外资企业在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多处于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在考虑环境因素影响后,其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本土技术转移和国外技术引进交互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交互项对创新效率的贡献系数为0.000 2。这表明二者间存在互补效应,本土技术转移知识存量的增加,有助于获取国外技术引进中的技术溢出,提升产业创新效率。国外技术引进和FDI交互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对创新效率的贡献系数为0.006 1,外资高技术企业从母公司梯度引进先进技术,迫使国内企业提高研发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创新。FDI与本土技术转移存在替代效应,两者交互项估计系数为负,对创新效率的贡献系数为-0.009 7,原因可能在于外资高技术企业多依赖于母公司的技术转移,而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的外资企业比较少。因此,FDI与本土技术转移具有替代性,这种替代效应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抑制作用。

3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环境规制下高技术产业2000-2015年的创新效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本土技术转移与国外技术引进、FDI的作用关系及其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本土技术转移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国外技术引进阻碍了创新效率提高,FDI对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外溢效应;②本土技术转移与国外技术引进之间存在显著互补效应。然而,FDI与本土技术转移之间则存在显著替代效应,外资企业对国外母公司技术转移的依赖,替代了在华本土研发与技术创新。

随着我国环境规制日趋严格,本土技术转移在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促进本土技术转移需要政府部门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减少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不同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环境规制程度,探索创建集公共性和市场性为一体的技术服务组织,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技术制造加工型企业不断提供新技术。对于具有市场规模和技术优势的高技术研发型企业,应注重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使其成长为供应链主导企业,进而使其获得技术创新所需的垄断利润,从而依赖产品研发设计和销售网络提升创新效率。

4 结语

本文在考虑环境污染因素的情况下,测度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了本土技术转移与国外技术引进、FDI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差异,同时考虑了3种技术转移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本文存在以下不足:①高技术产业创新分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本土技术转移在这两个阶段中的作用如何,本文没有深入分析;②对技术转移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仍停留在产业层面,缺少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因此,在考虑非合意产出的情况下,深入分析本土技术转移对高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和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提供多种分析视角,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晓红,陈范红.基于HM 指数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5(6):91-110.

[2] JIANG L,JIANG Y,WU Z,XU R F.The measurement of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Acta Oeconomica,2015,65(s2):101-113.

[3] HU J L,YANG C H,CHEN C P.R&D efficiency and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using the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2014,66(1):55-71.

[4] 李新春,李胜文,张书军.高技术与非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单要素效率[J].中国工业经济, 2010,(5):68-77.

[5] 李向东,李南,白俊红,等.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2):52-61.

[6] 陈凯华,官建成,寇明婷.中国高技术产业“高产出、低效益”的症结与对策研究——基于技术创新效率角度的探索[J].管理评论,2012,24(4):53-66.

[7] CRUZ-CAZARES C,BAYONA-SAEZ C,GARCIA-MARCO T.you can′t manage right what you can′t measure well: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J].Research Policy,2013,42(6-7):1239-1250.

[8] 赵树宽,余海晴,巩顺龙.基于DEA 方法的吉林省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2):36-43.

[9] CZARNITZKI D,THORWARTH S.Productivity effects of basic research in low-tech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J].Research Policy,2012(41):1555-1564.

[10] LI W W,WEI Y R.Technology transfer,adaptation & assimilation and indigenous invention patent output:evidence from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 [J].Procedia Engineering,2012,(29):1392-1398.

[11] GUAN J C,CHEN K H.modeling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J].Research Policy,2012,41(1):102-115.

[12] 戴魁早,刘友金.要素市场扭曲与创新效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16(7):72-86.

[13] LIU X H,HODGKINSON I R,CHUANG F M.Foreign competition,domestic knowledge base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evidence from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 [J].Research Policy,2014(43):414-422.

[14] ZHANG L.The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on the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of research activities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7,42:1-14.

[15] 彭峰,李燕萍.技术转移方式、自主研发与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5):44-52.

[16] CHEN L,JIA G Z.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alysis of china's regional industry: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based approach[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2):846-853.

[17] 彭峰,李燕萍.本土技术转移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3):125-128.

Loc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High-Tech Industry under Environment Regulation

Peng Feng1,Zhou Shuzhe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2,China;2.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Library,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2,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SBM-Undesirable model is adopted to measure 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Chinese provincial high-tech industries,then the system GMM is employed to test how local technology transfer can enhance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high-tech industries,and explorations are made respectively i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loc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foreign technology import 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 their influence on 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The results show that local technology transfer not only can directly enhance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high-tech industries,but can indirectly enhance the efficiency through its complementary effect on foreign technology import.FDI has a substitution effect on loc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uppresse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ies in China.

Key Words:Environment Regulation;Local Technology Transfer; Innovation Efficiency; Foreign Technology Import; FDI

DOI:10.6049/kjjbydc.2017080387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2-0115-05

收稿日期:2017-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61019);湖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5BDF093);三峡大学科学基金项目(KJ2014B017)。

作者简介:彭峰(1982-),男,湖北随州人,博士,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与管理;周淑贞(1988-),女,湖北随州人,三峡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