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8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效果显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5%[1,2]。然而,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消费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企业单靠自身资源禀赋已难以有效开展创新活动,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为此,企业必须突破其固有的组织边界和框架,嵌入外部关系网络,缓解资源约束对企业创新的不利影响[3]。
相关学者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网络嵌入作为企业跨界获取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企业获取异质性资源和提高创新绩效至关重要[4]。企业通过嵌入外部关系网络,充分发挥网络外部效应,可以促进资金、信息等要素跨界流动,实现网络内资源和战略共享,进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水平[5-6]。亦有学者基于网络结构视角,探讨双重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发现企业知识网络嵌入和协同网络嵌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从网络中获取异质性、非冗余资源和信息,占据较多结构洞,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7]。然而,实践中存在企业资源足够丰富但创新绩效水平较低,抑或具备相似资源但创新绩效有着巨大差异等现象。针对上述现象,相关学者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进行了理论性阐释,认为资源条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8],而企业对外部环境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动态应对能力才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创新绩效的关键。企业动态能力作为一种高阶能力,包括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及创新能力等,是其在合作惯例中演化形成的一种使用能力的能力[9]。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动态能力能够促进企业变革,重新配置、利用资源,重构企业核心竞争力[10],从而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亦有学者融合网络嵌入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探讨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网络嵌入正向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且动态能力、吸收能力发挥调节作用或中介作用[11-12]。
综上,既有研究分别探讨了网络嵌入和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撑。然而,以往研究多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或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以单个企业为研究对象,并将资源作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唯一核心要素,探讨网络嵌入这一聚合构念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通过网络嵌入获取的资源并不能被直接利用,因而上述研究难以有效反映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13]。例如,彭伟华和侯仁勇[12]探讨了垂直网络和水平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却未深入探究这一双重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间接路径,忽略了动态能力可能存在的中介作用。抑或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单纯地研究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难以从企业内外两个层面探究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因素及其效应。例如,杜俊义等[14]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内部视角探究了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尽管个别研究基于资源观和能力观相结合的视角,从企业内外两个层面,将动态能力视为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探究网络嵌入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但各变量维度间相对独立,容易导致结果解释出现偏差[15],且难以系统考察不同维度组合的网络嵌入、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复杂性因果关系,深入探究网络嵌入与动态能力间交互产生的组合效应,准确反映并有效指导企业创新实践。例如,吴松强等(2019)通过构建关系嵌入性、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三者间关系模型,实证分析了动态能力在关系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王核成和李鑫(2019)认为吸收能力作为一种动态能力,在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不仅依赖于资源与能力,更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作为解决因果关系复杂性的重要工具,基于整体视角和组态视角,能够充分挖掘多层面前因条件协同联动对结果变量的复杂影响机制[16-17]。鉴于此,本研究摒弃传统的关注单一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方法,基于组态视角和集合论思想,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企业外部网络嵌入和内部动态能力培育两个层面,探讨构成网络嵌入和动态能力的多因素组合共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从而获得多条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等效路径,为更好地诠释网络内企业间互动合作行为、指导企业实施创新战略提供理论借鉴。
既有研究基于不同理论视角,认为网络嵌入和动态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且影响路径存在差异。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网络嵌入与动态能力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018)。在此基础上,相关学者基于网络嵌入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提出网络嵌入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且企业双元学习能力、双元创新及动态能力在这一影响过程中发挥显著中介作用[14-15]。然而,企业创新是内外部因素协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因而需基于组态视角系统探究企业创新活动。鉴于此,本研究融合企业外部网络嵌入层面和内部动态能力培育层面,探讨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多重因素及其组合路径,即两个层面的6个前因条件间如何相互匹配,进而激发企业创新活动,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企业外部网络嵌入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关系嵌入(relational embeddedness,简称为RE)、结构嵌入(structural embeddedness,简称为SE)和认知嵌入(cognitive embeddedness,简称为CE)[18-19],而企业内部动态能力培育层面涵盖了资源整合能力(resource-integrated capability,简称为RIC)、学习能力(learning capability,简称为LC)和创新能力(innovative capability,简称为IC)3个因素[20-21]。据此,本研究构建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路径模型,如图1所示。
(1)关系嵌入。关系嵌入基于内聚力视角,强调企业间直接关联作为一种机制在企业获取资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用以衡量网络内企业间信息交流程度、关系紧密程度和关系强弱特征等。高度紧密的关系形成了各企业间彼此信任与高效率的信息共享、传递及问题协作解决机制。关系紧密程度越高,企业间共享信息及交换观点的频率越高,关系嵌入就越能够对企业行为或绩效施加影响。
关系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对外部网络的关系嵌入有利于其获取更多异质性资源和信息,从而为企业提高创新绩效奠定资源基础[22]。关系嵌入涵盖企业间信任、信息共享和共同解决问题3个方面。首先,企业间信任感知水平越高,其对自身资源或信息的保护意识就越弱,因而合作过程中企业往往投入较多创新性资源和信息,利用各自互补性竞争优势开展合作,从而降低双方交易成本及潜在风险,为双方间开展深层次合作和提升创新绩效奠定基础。其次,信息共享作为企业间关系信任和关系承诺产生的基础条件,一方面,信息共享有利于企业实现资源或信息在关系网络内重新分配和利用,弱化信息不对称性对企业效率的抑制作用,促进企业间有效合作和新知识的产生,从而获得企业间信息共享产生的外部效应,提高企业创新绩效[23]。另一方面,企业在共享关系网络内资源或信息的基础上,对所需资源或信息进行重新整合,有利于激励网络内企业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提高合作效率、关系租金和企业创新绩效水平[24]。此外,企业间通过信息共享,有利于拓宽各企业主体战略视角和创新方法,快速获得更多市场需求信息[25],进而改变企业主体行为,进行新产品、新流程变革或升级,最终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共同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内企业在共同维系合作关系及协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努力程度[26],企业越努力共同解决问题,双方间合作效率和创新绩效水平就越高[27]。
图1 创新绩效提升路径模型
注:借鉴罗瑾琏等(2019)创业活动驱动机制模型
(2)结构嵌入。结构嵌入表现为企业所嵌入网络的密度、规模与企业占据的“结构洞”数量及位置等。其中,网络密度是指关系网络内企业间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由网络内实际存在的关系边数与其可能存在的最大数比值计算得到。相关学者提出网络密度越小,企业间交易往来或联系越少,核心企业越容易获取异质性信息或资源,绩效水平也就越高[28]。网络密度越高,企业越倾向于与其它企业共享信息,在实现信息跨界流动的基础上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而“结构洞”充分体现了网络内企业间存在的非重复性关系,企业越占据“结构洞”位置,越能发挥地位优势,掌控网络内资源流和信息流,从而获得更多非冗余资源和信息。此外,网络内企业及其拥有的“结构洞”数量越多,异质性特征越明显,企业能够获得的非冗余资源和信息就越多,且质量水平相对较高,资源或信息转化为企业创新绩效的可能性就越大。
由此可见,结构嵌入强调企业所嵌入网络内的结构性问题,企业通过充分利用“桥联结”这一位置优势,将“结构洞”两边不熟悉或不存在直接交易关系的企业联结起来,从而获得更多异质性知识、经验和资源,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3)认知嵌入。认知嵌入是指关系网络内企业间价值观、愿景及行为规范的相似性程度,这一相似性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企业站在组织系统的角度理解合作企业知识结构及其对自身发展的价值所在[29],企业间知识共享和合作效率就越高,这对于提高企业获取、吸收并转化外部知识和资源的能力与创新绩效至关重要。
认知嵌入主要表现为企业间是否具备较为一致的行为规范、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企业认知嵌入有利于企业间信息传递和战略决策执行,能够有效地协商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难题,最终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水平提升。此外,企业间认知相似性程度越高,表明企业间具备相似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发展愿景,这对合作企业间信息共享和传递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高相似性的行为规范有利于加强企业对合作企业采取某种战略或竞争行为的理解程度,缓解双方间摩擦,降低合作关系维系成本,且类似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愿景有利于降低企业间沟通成本,提高企业间合作效率和创新绩效。另一方面,具备高度相似价值观或行为规范的企业间沟通效率和信任感知水平越高,彼此间行为被准确预测的可能性越大,因而机会主义行为不易产生,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就越高。
动态能力是指企业重构、再配置内外部资源和基础能力,从而与外部环境实现动态匹配的能力。企业动态能力水平越高,越能够优化组织结构,加强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性成长[30]。企业动态能力有利于企业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从而实现企业知识结构变更,激发企业创新性思维,促进企业创新性产品或服务的产生。
(1)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是指企业对各类资源和基础能力进行重新协调、再配置的能力,其有利于弱化企业运营过程中因资源冲突或工作流程而对企业创新绩效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企业资源在各部门间、各流程间、各供应链环节间高效流动。一方面,企业不断整合内外部资源,有利于其发现并抓住潜在的市场发展机会,更好地识别各种资源所蕴含的市场价值,创造并开发其潜在的新价值,进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水平。另一方面,企业所具备的资源整合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其将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或信息更好地融合到企业创新活动中,从而形成新的信息或资源,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新服务开发,促进新技术产生。
由此可见,企业对内外部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再配置,有利于企业不断更新创新观念,增强企业资源协调柔性,缓解刚性知识或资源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提升企业创新绩效。
(2)学习能力。企业学习能力是指企业适应或改变外部环境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能力。学习能力越强的企业越能够在获取新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吸收、利用新知识和新信息,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和知识,研发新知识或新产品,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针对企业内部而言,一方面,企业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激发部门成员间交流工作经验的积极性,共享部门间资源,协同开拓新的产品市场,降低研发成本[31],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另一方面,学习能力水平越高的企业越重视营造企业内部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员工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从而为实现创新积聚力量。此外,企业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有利于加强企业员工或管理层对企业运营、管理环境、规则的认知和理解,有效沟通、解决企业内部问题,共享创新观点和思路,最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
针对企业外部而言,一方面,具备高水平学习能力的企业能够较迅速地识别市场中潜在发展机会和挑战,从而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和合作伙伴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通过不断创新思维,开发更多符合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加强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最终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水平。另一方面,学习能力强的企业通过与外部企业合作,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可利用的资源和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了解客户对产品或原料的需求特征,通过变更产品或设计架构,提高客户满意度水平。此外,企业间相互学习、共享知识和信息,有利于产生更多的问题解决新方案和新想法[32],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来源,表现为企业在重新整合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开发资源新用途、研发新产品,改进产品生产工艺或技术流程的能力[33-34]。有研究发现,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水平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其越能够在重新整合、再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加强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匹配,提升企业创新绩效[35]。企业重新整合、重组及再利用内外部资源,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价值最大化,形成有别于行业内其它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水平。其次,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其越能够轻易地获取关系网络内资源和消费者市场需求信息,这对于企业将创新理念和能力转化为创新绩效至关重要[36]。此外,企业创新能力水平提升有利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绩效水平[37]。企业创新能力水平越高,其越倾向于打破原有资源组合或产品生产流程,进行资源重构、组织变革和转型升级,以期使用较少研发投入获得较高创新绩效。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抛弃陈旧发展理念,对原有产业链条、产品线和生产流程进行重新设计,顺利完成产品更新换代、组织结构变革及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产品生产率,最终提升创新绩效。
本研究借助问卷调研方法回收样本数据,用于检验各前因变量是否构成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充要条件。以企业为样本,将企业管理层人员作为主要的调研访谈和问卷填写对象,更能准确反映企业在网络嵌入、动态能力和创新绩效方面的实际情况。此外,为了确保所回收问卷具有一定代表性,调研区域主要包括山东、江苏和北京等省市,在被调研企业中,制造业占比34.1%,信息技术服务业次之,占比24.3%,批发零售业占比13.5%,等等。问卷采取多途径、随机发放方式,经由团队实地调研和学校MBA学员参与访问、填写,共发放问卷303份,回收问卷237份。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初步审查,发现7份问卷内容存在严重缺失问题,6份问卷题项选择具有明显规律性,4份问卷所填内容存在前后不一致或矛盾的情况,此类问卷全部剔除,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72.61%,因而可以忽略问卷回收的未答复偏差。
借鉴已有成熟量表,反复修正并构建了适用于本研究情境的Likert五级量表。
(1)创新绩效。创新绩效(innovation performance,简称为IP)是指为提升自身竞争优势而产生的新想法、研发的新产品、设计的新流程所带来的企业绩效。本文借鉴傅宇等(2018)有关创新绩效的测量结果,通过6个题项表征企业创新绩效,如“与同行业其它企业相比,贵企业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的频率较高”、“与同行业其它企业相比,贵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较高”等题项。
(2)网络嵌入。网络嵌入涵盖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和认知嵌入3个方面。其中,关系嵌入是指关系网络内各成员企业间合作或互动关系的强度,亦表现为企业间相互信任、信息共享及共同解决问题的程度,借鉴Mcevily & Marcus[22]及Gulati & Sytch[38]针对关系嵌入维度测量的成熟量表,使用6个题项对关系嵌入进行测量。结构嵌入是指关系网络内企业间合作关系的紧密度、关系网络规模大小,以及是否处于网络中心、占据“结构洞”有利位置,借鉴Mcevily & Marcus[22]和党兴华[39]等在结构嵌入维度衡量方面的成熟题项量表,使用6个题项测度结构嵌入。认知嵌入则主要表现为关系网络内企业间认知模式、文化背景、经营理念及价值观是否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是否有共同语言和发展愿景等状态,在Adler & Kwon[40]等有关认知嵌入维度测量成熟量表的基础上,使用6个题项对认知嵌入进行测量。
(3)动态能力。动态能力主要表现在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3个方面。其中,资源整合能力是指企业在资源获取、筛选、配置和利用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整合能力,借鉴Eisenhardt & Martin[30]、Teece[41]和李振华等(2019)在相关研究中测量资源整合能力的成熟量表,使用5个题项衡量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基于Wang & Ahmed[32]和Wu[42]有关学习能力变量的测量量表,使用6个题项表征学习能力;借鉴Wang & Ahmed[42]等有关创新能力的成熟测量量表,结合本研究具体情境,使用5个题项对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流程以提高企业价值这一创新能力进行测度。
鉴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个体异质性等因素可能导致预测变量与校标变量间产生人为的共变现象,从而对问卷填写内容造成一定偏差,最终影响研究结果有效性和普适性,本研究在确保各变量题项设计合理、科学的基础上,对调查方法及问卷内容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涵盖的变量包括关系嵌入、结构嵌入、认知嵌入、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6个条件变量以及创新绩效一个结果变量,各变量数据均由同一调查对象填写,因而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利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判断在未旋转因子分析中所有变量题项是否仅提取一个因子,或者单一因子是否能够解释绝大部分变异。如果所有变量题项不仅仅提取了一个因子,抑或某一因子独立解释了一小部分变异,则说明各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表明,第一个因子能够解释总方差的34.404%,明显小于总变异解释量81.267%,充分说明本研究调研问卷数据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显著,可以忽略不计。
如表1所示,各量表Cronbach′s α值最小为0.908,大于0.700这一最低标准,各量表C.R.值最小为0.930,大于0.600这一最低要求,说明各量表整体信度水平较高,通过了信度检验。
表1 各变量信度检验结果
变量/条件Cronbach's αC.R.KMORE0.9450.9570.923SE0.9500.9620.929CE0.9610.9690.935RIC0.9480.9620.887LC0.9610.9690.922IC0.9490.9630.892IP0.9080.9300.866
为了进一步检验各变量区分效度,借助AMO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关系嵌入、结构嵌入、认知嵌入、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6个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如表2所示,六因子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其中,1<χ2/df=1.456<5,NFI=0.912、CFI=0.970及TLI=0.966均大于0.900,PNFI=0.785>0.500,RMSEA=0.046<0.080。而其它因子模型的拟合度明显较差,充分说明六因子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各变量测量题项的因子结构,即各变量具备较高区分效度。
如表3所示,在聚合效度方面,各变量量表测量题项因子载荷最小值为0.814>0.700,且AVEmin=0.689>0.500,表明各变量量表具备良好聚合效度。在判别效度方面,各变量间相关系数平方项的最大值为0.094,明显小于各变量AVE最小值0.689,说明各变量量表均具备较好的判别效度。综上,本研究所有变量量表均通过了效度检验。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模型χ2/dfNFICFITLIPNFIRMSEA单因子模型12.6240.2170.2250.1250.1920.230二因子模型9.8920.3880.4080.3310.3430.201六因子模型1.4560.9120.9700.9660.7850.046
表3 各变量判别效度检验结果
变量/条件RESECERICLCICIPRE0.789SE0.0100.808CE0.0160.0770.840RIC0.0330.0140.0440.835LC0.0190.0300.0440.0910.841IC0.0170.0770.0730.0170.0810.837IP0.0230.0530.0940.0520.0640.0830.689因子载荷min0.8720.8670.8950.8790.8860.8790.814
注:主对角线上数值为各变量的AVE值,其它数值为变量间相关系数平方值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集合论思想为基础,是一种通过探究多重前因变量的逻辑条件组合,可打开多重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间复杂因果关系“黑箱”,最终形成可以用来解释被解释变量出现原因的不同构型。本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旨在探讨关系嵌入、结构嵌入、认知嵌入、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各解释变量在对企业创新绩效发挥作用过程中存在的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从而形成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路径不同构型。然而,本研究初始样本数据并不符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的布尔逻辑分析条件,因而需要对初始样本数据进行数据校准,将其缩放、映射、转化为[0,1]区间内集合数据,用以表示连续模糊集隶属度。其中,“1”代表“完全隶属”,“0”表示“完全不隶属”。
本研究基于校准数据,借助fsQCA3.0软件,运用Quine-McCluskey算法,探究不同解释变量和企业创新绩效间多重因果关系路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通常采用一致性指标判别解释变量是否构成被解释变量的充分或必要条件,而覆盖度指标主要用以反映某一因果模型的解释程度。
如表4所示,本研究从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前因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单项条件充要条件检验。在单项条件的充分性方面,全部条件的一致性系数均小于0.9这一阈值,说明各单项条件均不构成结果变量的充分条件;在单项条件的必要性方面,所有条件的覆盖性系数亦小于0.9这一阈值,表明各单项条件均不构成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各单项条件对结果变量的解释力度并未达到标准阈值水平,因而所有前因条件对结果变量而言并不能构成充分必要条件。
本研究借助fsQCA3.0,在对真值表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连续性高于0.8这一标准值的编码,通过标准化分析,进一步得到简约解、中间解和复杂解的具体结果。此外,按照各前因条件重要程度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与结果变量高度相关的条件称为核心条件,反之,称为辅助条件。本研究在借鉴已有文献对核心条件和辅助条件划分方法或依据的基础上,将核心条件界定为简约解和中间解均包含的条件,将辅助条件锁定为仅仅由中间解包含的条件。如表5所示,全部构型的一致性系数位于0.849-0.885之间,均大于标准阈值0.8,充分说明本研究全部构型均满足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规范要求。此外,根据各前因条件的不同组合将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路径划分为以下4种构型。
表4 前因条件充分性与必要性条件检验结果
条件前因条件的充分性前因条件的必要性RE0.553 626 0.672 890~RE0.887 8060.417 001SE0.672 6330.655 815~SE0.828 7700.430 275CE0.661 1460.652 088~CE0.793 5090.409 470RIC0.769 0660.577 938~RIC0.75 46410.465 519LC0.697 8760.592 135~LC0.792 0390.446 671IC0.704 1540.619 288~IC0.773 8750.426 437
注:~代表集合运算非
(1)网络嵌入—能力促进型。M1构型包括结构嵌入、认知嵌入、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研究将该构型命名为网络嵌入—能力促进型。网络嵌入—能力促进型是指外部关系网络双重嵌入和自身动态能力的共同作用,有利于企业提高组织创新绩效水平。企业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中心性决定了企业能否获得异质性资源和信息,企业适度水平的结构嵌入有利于其获取其它企业无法比拟的网络地位优势,从而更轻易地获取、分配及控制网络内信息和资源。同样,企业对外部关系网络的认知嵌入有助于企业间构建起共同的认知模式,进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积聚,加强彼此间交流与合作,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资源。此外,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将其拥有的原材料、技术和知识等资源有效转化为创新绩效,实现总资源价值最大化。尽管资源整合能力作为辅助条件参与网络嵌入—能力促进型这一构型,但其在整合、重新配置、再利用企业因结构嵌入和认知嵌入所获得的资源与信息,促进企业创新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企业结构嵌入、认知嵌入和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间协同,为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提供了良好资源条件和源动力。
表5 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组态
M1M2M3M4RE●SE●●●CE●●RIC●●●LC●IC●●Raw Coverage0.422 8660.411 5130.396 5540.412 716Unique Coverage0.027 9150.010 0170.000 0010.000 134Consistency0.885 3470.879 2810.849 4990.851 240Solution Coverage0.410 912Solution Consistency0.866 342AlgorithmQuine-McCluskey
注:●表示该条件作为核心条件存在于此组态中;●表示该条件作为辅助条件存在于此组态中;表示核心条件不存在于此组态中;表示辅助条件不存在于此组态中;“空白”表示此构型中条件可存在亦可不存在
(2)双元能力推动型。在M2构型中,尽管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有所欠缺,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均较强,因而本研究将M2构型称为双元能力推动型。在该类构型下,企业对关系网络的结构嵌入和认知嵌入亦能够带来发展所需资源与信息,但因其资源整合能力较弱,因而难以对资源加以有效筛选、整合和再利用,实现企业创新性资源、信息的最大化价值和成果转化。此外,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条件存在于M2构型中,其中,学习能力有利于企业获取、吸收并利用内外部知识,提高自身认知能力、调整自身行为和运营策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创新能力作为企业能力体系中的一种高阶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企业研发效率,从而创造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服务和技术。因此,企业依靠自身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样能够实现资源价值,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水平。
(3)网络嵌入—能力冲突型。构型M3涵盖了较强关系嵌入和较弱创新能力,本研究将其命名为网络嵌入—能力冲突型。相对于其它嵌入类型而言,企业对外部关系网络的嵌入有利于网络内企业间合作关系的长期维持,并直接为彼此带来更多资源和信息。然而,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的核心条件,并不存在于该类构型中,因而不利于企业资源创新性价值的实现和新产品研发效率的直接提升,导致企业在资源获取和利用间存在一定冲突,最终致使企业陷入资源和能力不能协同的困境。此外,尽管资源整合能力在M3构型中属于辅助条件,但其在筛选、再配置及实现资源有效转换方面发挥整合、凝聚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发现并抓住潜在市场发展机会,充分发挥资源价值,开发新技术和产品以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水平,因而成为企业网络嵌入和创新能力间冲突的“缓冲剂。
(4)创新能力缺失弥补型。在M4构型中,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核心条件缺失,但结构嵌入因其特殊性能可以弥补企业创新能力缺失,因而本研究将该构型命名为创新能力缺失弥补型。结构嵌入强调企业关系网络中结构性问题,表现为企业所嵌入网络的密度、规模、企业占据的“结构洞”数量及位置等。企业通过率先占据“结构洞”位置,充分发挥“桥联结”的先天优势,将“结构洞”两边不熟悉或不存在直接交易关系的企业联结起来,可以获得更多异质性知识、经验和资源。企业能够获得的非冗余资源和信息越多,资源或信息经由资源整合能力转化为企业创新绩效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可见,结构嵌入这一核心条件和资源整合能力这一辅助条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企业创新能力的缺失,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水平。
既有研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网络嵌入对动态能力、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发现动态能力在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35]。然而,以往研究各变量维度间相对独立,未深入探究企业网络嵌入与动态能力间交互产生的组合效应,容易导致结果解释出现偏差,影响结论有效性[15]。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基于集合论思想,将网络嵌入解构为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和认知嵌入,将企业动态能力进一步细分为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企业外部网络嵌入和内部动态能力培育两个层面,构建企业创新绩效实现机制模型,探讨构成网络嵌入和动态能力的多因素组合共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最终获得4种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的逻辑条件组合,这为更好地诠释网络内企业间互动合作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
(1)网络嵌入—能力促进型包括较高的结构嵌入、认知嵌入、创新能力和较低的资源整合能力。该构型表明企业通过结构嵌入、认知嵌入和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间互动、补充,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水平。一方面,企业嵌入外部关系网络,通过拓展网络规模,加强网络密度,与更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抑或占据“结构洞”这一有利位置,能够获得更多异质性资源和信息;企业加强其对合作伙伴企业的认知嵌入程度,有利于合作双方间共享价值观念和企业发展愿景,从而缓解或抑制双方合作过程中的摩擦或冲突,降低合作关系维系或协调成本,为企业获取更多资源和信息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能够将企业嵌入外部关系网络获得的异质性资源有效转化为创新性产品,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资源整合能力作为辅助条件亦有利于企业实现内外部资源整合、再配置和再利用效率,在此过程中,激发创新性思维或灵感,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2)双元能力推动型包括较强的结构嵌入、认知嵌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构型表明在资源整合能力作为辅助条件缺失的情况下,学习能力作为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关键原因条件,能够与企业创新能力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转化为创新性产品或服务的效率,实现企业资源价值最大化,进而推动企业创新绩效水平提升。此外,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亦会强化企业内部创新氛围,激发员工创造热情和创新思维,促进全员参与企业创新过程,为企业创新价值提升奠定基础。
(3)网络嵌入—能力冲突型表现为较强的关系嵌入和较弱的资源整合能力。吴松强等(2019)构建了关系嵌入性、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模型,提出动态能力在关系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但其仅仅阐释了关系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链式影响路径,即关系嵌入性通过影响动态能力,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未深入探讨关系嵌入性与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交互式联动效应。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该构型表明在企业认知嵌入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条件缺失的情况下,企业依靠关系嵌入外部网络获得的资源和自身较弱的资源整合能力,亦能够带来企业创新绩效水平提升。尽管关系嵌入和资源整合能力参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构型的重要程度悬殊,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作为辅助条件参与该构型,但企业通过关系嵌入加强网络内企业间关系亲密、承诺和信任程度,且获得更多互补性资源,为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奠定了资源基础,因而网络嵌入—能力冲突型亦是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逻辑条件组合。
(4)创新能力缺失弥补型包括较强的结构嵌入和较弱的资源整合能力。该构型表明在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核心条件认知嵌入和创新能力缺失的情况下,较强的结构嵌入和较弱的资源整合能力间有效组合能够弥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为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提供更多可能性。
此外,基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前因条件构型,本研究发现企业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和认知嵌入主要作为核心条件存在或不存在于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的构型中,且3种嵌入方式同时出现、发挥协同作用的可能性较小,即三者之间存在一定替代性;资源整合能力主要作为辅助条件出现或不出现在各构型中,在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缺失的情况下,资源整合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作为核心条件存在或不存在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的构型中,当企业对外部关系网络具备较强的结构嵌入和认知嵌入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企业实现资源转化和创新绩效提升能够起到“助推剂”作用。
本研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构建了4种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的逻辑条件组合,企业管理者可以据此适当调整发展战略,合理配置内外部资源,加强动态能力培育,为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进行科学部署。
首先,在资源整合能力作为辅助条件缺失的情况下,一方面,企业应加大对外部关系网络的结构嵌入和认知嵌入力度,且将这一力度控制在有效阈值范围内,以便获得更多异质性资源和信息。企业应加强其与合作企业间战略协同,树立共同发展愿景和价值规范,积极占据“结构洞”有利位置,仔细甄别和筛选关键性资源,剔除冗余连带,从而获取异质性资源和信息,掌控资源配置权力。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不断培育自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用以弥补资源整合能力缺失给企业创新绩效带来的价值损失。企业应提高内部员工和组织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小组和知识管理系统,激励部门内、部门间、组织间人员互动和交流,获取更多工作经验和知识,维系企业内部员工间和企业间亲密合作关系,以便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水平。此外,企业需要创新网络结构,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或研发小组,协同外部科研机构和企业,构建企业独特的协同创新体系和核心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培养企业创新型人才和关系网络,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其次,在认知嵌入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条件缺失的情况下,企业应加强对外部关系网络的关系嵌入或结构嵌入程度作为补充。一方面,企业应提升其与关系网络内其他成员企业间信任水平,构建更为亲密的合作关系,加强双方间互动或沟通,在共享资源和信息的基础上,提高共同解决问题的效率。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进一步拓展关系网络,与更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便获得更多异质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另一方面,企业在关注关系网络质量的同时,应占据更有利的网络位置,获得更多异质性资源,但需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避免步入“嵌入惰性”陷阱。此外,企业应该克服核心能力刚性,进一步培育自身资源整合能力,发挥其在资源转化方面的作用,在关注资源数量的同时,重视企业资源质量和结构,提高企业内外部资源重组、整合和再利用效率,为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提供源动力,以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此外,企业需平衡其对外部关系网络的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和认知嵌入强度,实现三者间高效互补,为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资源条件。在此基础上,企业根据运营、管理实践和发展需求,有侧重地培育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企业资源、动态能力间协同和匹配,构建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长效机制。
本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①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因素众多,本文主要探讨网络嵌入和动态能力两个变量各维度间不同组合对创新绩效的复杂性影响,未来研究可以综合考虑企业其它内外部因素对创新绩效的组态效应;②本文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了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多重组合路径,却未对此进行实证分析,后续研究可以在获取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对各组合路径进行实证检验,以便为本研究结论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使其更具说服力。
[1] 武力,李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中国七十年的主线和成就[J].中共党史研究,2019,31(9):15-2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2018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5%[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3-11/doc-ihrfqzkc2881779.shtml.
[3] LUSCH R F,VARGO S. Service-dominant logic: continuing the evolution[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6(1):1-10.
[4] 陶秋燕,孟猛猛.网络嵌入性、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成长研究[J].科研管理,2017,37(4): 515-524.
[5] 杨博旭,王玉荣,李兴光.“厚此薄彼”还是“雨露均沾”——组织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嵌入资源提高创新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3):201-213.
[6] 李永周,高楠鑫,易倩,等.创新网络嵌入与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2018,31(2):3-19.
[7] 侯仁勇,严庆,孙骞,等.双重网络嵌入与企业创新绩效——结构视角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2):98-104.
[8] 张琳,张晓军,席酉民.资源基础观的微观基础探寻:领导者对组织资源获取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8):128-132.
[9] 刘贵文,李凯健,张应珍,等. 技术变革背景下在位企业资源基础与商业模式创新:二元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J].管理评论,2019,31(7):252-263.
[10] 刘刚,刘静.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环境动态性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32(3):83-94.
[11] 李杰义,曹金霞,刘裕琴.双重网络嵌入性、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258家跨国制造企业的面板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3):134-140.
[12] 彭伟华,侯仁勇.双重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3):86-93.
[13] 庄彩云,陈国宏.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多维嵌入性与创新绩效研究——基于企业双元学习能力的中介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12):53-59.
[14] 杜俊义,熊胜绪,王霞.中小企业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17,36(1):25-31.
[15] 闫俊,葛宝山,董保宝.高科技新创企业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的交互对绩效的影响——双元创新的中介效用研究[J].南方经济,2018,35(10):27-47.
[16] 程建青,罗瑾琏,杜运周,等.制度环境与心理认知何时激活创业 ——一个基于QCA方法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40(2):114-131.
[17] 徐广平,张金山,杜运周.环境与组织因素组态效应对公司创业的影响——一项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42(1):3-16.
[18] 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2): 242-266.
[19] 李德鸿,王肖鹏,崔文田.结构洞对不同属性研发者创新绩效的权变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9): 27-33.
[20] 孙春书.供应链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4.
[21] 许芳,田雨,沈文.服务供应链动态能力、组织学习与合作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1): 15-19.
[22] MCEVILY B,MARCUS A. Embedded tie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11): 1033-1055.
[23] MOHR J J,SENGUPTA S. Managing the paradox of inter-firm learning: the role of governance mechanisms[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02, 17(4):282-301.
[24] VORHIES D W,HARKER M. The cap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 advantages of market-driven firm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9,33(11/12):1171-1202.
[25] JAWORSKI B J,KOHLI A K. Market orientation: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3):53-71.
[26] HEIDE J B,MINER A S. The shadow of the future: effects of anticipated interaction and frequency of contact on buyer-seller cooper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2): 265-291.
[27] 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 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1):35-67.
[28] 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9] 郭建杰,谢富纪,王海花,等.产学协同中自我中心网络动态性、区域间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9,16(7):1026-1034.
[30] EISENHARDT K M,MARTIN M.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10):1105-1121.
[31] 邢楠楠,田梦.高校科研人员组织学习能力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34(6):86-94.
[32] WU L Y. Applicability of the resource-based: dynamic capability views under environmental volati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1):27-31.
[33] SARBO W S, BENEDETTO D C, SONG M,et al. Revisiting the miles and snow strategic frame-work: uncovering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ategic types, capabilities,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1):47-74.
[34] NgO L V, O′CASS A. In search of innovation and customer-related performance superiority: the role of market orientation, marketing capability,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teraction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2, 29(5): 861-877.
[35] 陈寒松,陈金香.创业网络与新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以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6,32(2):76-83.
[36] LAURSEN K,SALTER A. 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 27(2): 131-150.
[37] 白极星,周京奎.研发聚集、创新能力与产业转型升级——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研究[J].科学决策,2017,23(1):1-17.
[38] GULATI R, SYTCH M. Dependence asymmetry and joint dependence i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effects of embeddedness on a manufacturer's performance in procurement relationship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7, 52(1): 32-69.
[39] 党兴华,成泷,魏龙.技术创新网络分裂断层对子群极化的影响研究——基于网络嵌入性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6,33(5):781-792.
[40] ADLER P,KWON S.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 27(1): 17-40.
[41]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 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 28(13): 1319-1350.
[42] WANG C L, AHMED P K. Dynamic capabilities: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 9(1): 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