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年 40卷 9期
刊出日期:2023-05-10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综述
科技人才培育
   
科技管理创新
1 朱虹明,唐炎钊,肖雄辉
创业者社会地位感知对创业承诺的影响:时空比较视角
社会地位感知是人们生活与工作的一股强大力量,深刻影响着个体行为表现以及创业者的创业承诺。选取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hinaLabor—forceDynamicSurvey,CLDS)数据,基于时空比较视角,从主观社会地位、地位感知偏差、地位邻里比较、主观流动感和流动预期5个方面考察社会地位感知对创业承诺的影响。研究发现:主观社会地位偏低的创业者表现出较高的创业承诺;创业者地位感知偏差越小,创业承诺越高;具备向上流动感的创业者拥有更高的创业承诺;当感知地位低于邻里平均水平时,创业者表现出较高的创业承诺。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创业承诺前因研究,对于激发创业者高水平努力提供了一定实践启示。
2023 Vol. 40 (9): 1-11 [摘要] ( 284 ) [HTML 1KB] [PDF 1367KB] ( 399 )
12 李春萱,李其容,杨艳宇,刘京
悖论思维对团队创新战略决策的“双刃剑”影响——基于准实验设计的事件分析法研究
基于认知匹配理论,以145个研发团队的主管与成员为被试,借助准实验设计探讨悖论思维的积极与消极作用。构建事件分析法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研发任务调整前后,团队悖论思维对团队创新战略决策的“双刃剑”影响路径。结果发现:研发任务调整前,团队悖论思维正向影响团队争执、负向影响团队决策全面性;研发任务调整后,团队悖论思维正向影响团队决策全面性、负向影响团队决策争执;研发任务调整前后,团队工作负荷、信息细化分别中介团队悖论思维对团队争执和决策全面性的影响。
2023 Vol. 40 (9): 12-21 [摘要] ( 223 ) [HTML 1KB] [PDF 1318KB] ( 205 )
区域科学发展
22 刘钒,向叙昭
自贸区建设对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评估及机制分析
在国家高新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地理毗邻、政策叠加的背景下,客观评价高新区创新效率并准确识别自贸区政策效果,可为加快两者协同联动发展提供依据。利用2007—2020年34个国家高新区及其所在城市面板数据,分别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和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测算高新区创新效率,分析自贸区建设对国家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贸区建设显著提升了所在城市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水平,但对高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进一步将创新效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实证结果显示,自贸区建设显著提高了高新区技术效率,但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促进高新区和自贸区协同共建、形成双区联动政策合力、促进创新效率提升等政策建议。
2023 Vol. 40 (9): 22-32 [摘要] ( 197 ) [HTML 1KB] [PDF 2102KB] ( 299 )
33 何喜军,吴爽爽,张佑,Chan Chee Seng,庞婷
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技术转让网络演化模式比较研究
采集2003—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GBA)和旧金山湾区(以下简称SFBA)发明专利转让数据,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维度,分别构建GBA与SFBA的城市间、组织间以及主体间技术转让网络,以探索湾区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GBA的城市间技术转让网络由以“广州”为核心的单核结构向以“深圳—东莞—广州”为核心的多核结构演化,但香港、澳门与内地核心城市间联系松散,在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SFBA的城市间网络由以“SantaClara—SanMateo”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向以“SantaClara—SanFrancisco—SanMateo”为核心的多核结构演化;②企业间转让是GBA组织间网络中最重要的转让模式,产学研间转让呈现衰退趋势,金融机构在网络演化中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转让是SFBA网络中最重要的模式,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③SFBA和GBA的主体间技术转让网络均具有高频率小群体和低频率大群体两种结构模式,网络演化由少部分关键主体主导,且形成了基于核心主体的星型转让模式;④与SFBA主体间网络相比,GBA网络结构稳定性较低,持续参与技术转让的主体规模较小,主体间技术创新能力差距较大,未能形成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技术转让互惠模式。
2023 Vol. 40 (9): 33-43 [摘要] ( 154 ) [HTML 1KB] [PDF 2769KB] ( 143 )
产业技术进步
44 徐铮,张其仔,孙琴
不同投入来源制造业数字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
系统分析制造业数字化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理论机制,并利用2000—2019年全球42个经济体制造业面板数据,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源自国内的制造业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源自国外的制造业数字化会抑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国内数字化投入可以通过效率提升效应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因此,建议全方位推进数字产业化进程,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技术瓶颈和障碍,加强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产业数字化来源的影响,充分发挥源自国内的数字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效应,逐步降低产业数字化过程中对国际数字产业资源的依赖,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效率。研究结论对中国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2023 Vol. 40 (9): 44-54 [摘要] ( 143 ) [HTML 1KB] [PDF 1329KB] ( 251 )
55 王进富,程梦蓝,张颖颖
赋能型政府行为对产业链构建的影响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
赋能型政府行为是产业链构建的关键驱动因素。基于赋能型政府行为理论与价值协同视角,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结合合肥市政府积极构建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功实践开展案例研究,深入探究赋能型政府行为及其对产业链构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赋能型政府从顶层设计、关键环节和基础要素3个方面赋能产业链构建,其中,顶层设计赋能行为是推动地区产业链构建的前提,关键环节赋能行为是推动地区产业链构建的重点,基础要素赋能行为可为地区产业链构建提供资源;产业链上企业战略协同与资源协同发挥重要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宽赋能型政府行为理论的内涵和边界,为赋能型政府建设和产业链构建提供实践参考。
2023 Vol. 40 (9): 55-64 [摘要] ( 228 ) [HTML 1KB] [PDF 1277KB] ( 442 )
企业创新管理
65 周雄勇,许志端
可追溯实践、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制造企业为例
创新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在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企业可追溯实践能否及如何改善创新绩效受到实业界和学界高度关注。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提出可追溯实践和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79家中国本土制造企业进行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制造企业可追溯实践对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可追溯实践在促进创新绩效改善过程中受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其中,动态能力在可追溯实践对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在可追溯实践对产品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研究结论可为制造企业全面认识可追溯实践价值,以及动态能力在推动可追溯实践以促进创新绩效改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指导和管理启示。
2023 Vol. 40 (9): 65-73 [摘要] ( 199 ) [HTML 1KB] [PDF 1398KB] ( 280 )
74 李远慧,陈蓉蓉
产融结合、贸易摩擦与制造企业创新产出
以我国2007—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对象,实证分析产融结合对制造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贸易摩擦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产融结合及其模块广度、时间长度、股权深度均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企业创新产出;在贸易摩擦严重时,产融结合及其模块广度、时间长度、股权深度对制造企业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结合贸易国、贸易行业和贸易量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发达国家贸易摩擦对产融结合和制造企业创新产出的调节效应更显著;相较于低技术密集度行业、海外贸易量较低的制造企业,贸易摩擦对产融结合和中高技术密集度行业、海外贸易量较高的制造企业创新产出的调节效应更显著。从贸易摩擦角度,拓展产融结合与企业创新相关研究,可为进一步引导贸易摩擦背景下制造业上市公司开展产融结合实践,促进制造企业创新产出提供经验证据。
2023 Vol. 40 (9): 74-83 [摘要] ( 181 ) [HTML 1KB] [PDF 1244KB] ( 233 )
84 王赐之,冯佳林,孙忠娟,谢伟
市场动荡驱动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门槛效应研究
面对VUCA时代的市场动荡,企业如何顺利实现智能化转型成为重要议题。基于技术创新理论与战略柔性理论,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以2010—2020年51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累积跨过门槛后,市场动荡对企业智能化转型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当企业战略柔性能力累积跨过门槛后,市场动荡对企业智能化转型同样具有正向驱动作用。通过探讨市场动荡对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驱动机制,拓展技术创新理论与战略柔性理论在中国智造情境下的应用边界,为企业智能化转型路径选择提供实践启示。
2023 Vol. 40 (9): 84-94 [摘要] ( 207 ) [HTML 1KB] [PDF 1314KB] ( 222 )
95 徐鹏,张恒,张子超
基于网络视角的金字塔式集团内子公司回应式创新效果研究
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的回应行为具有被动属性,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竞争互动结果和未来竞争态势。利用我国金字塔集团内上市子公司的2890组数据,从网络治理视角对实际控制人两权分离度、子公司回应式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金字塔集团中实际控制人两权分离程度越高,子公司回应式创新越积极;②子公司回应式创新具有“双刃剑”效应,随着子公司回应式创新积极性提高,公司经营绩效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际控制人两权分离度对子公司回应式创新的积极作用在大规模企业的子公司和民营企业集团中表现更显著;优良的制度环境会强化子公司回应式创新对经营绩效的积极影响,即与低水平制度环境相比,高水平制度环境中的子公司回应式创新能够创造更大收益。上述结论有助于为金字塔集团内子公司治理与管理机制完善提供参考,对提升回应式创新的正面效应、推动子公司乃至整个集团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023 Vol. 40 (9): 95-103 [摘要] ( 132 ) [HTML 1KB] [PDF 1227KB] ( 221 )
科技法制与政策
104 饶先成,徐棣枫
“长臂管辖”下技术管制问题的制度成因、法律应对与全球治理
美国基于其科技霸权地位对中国企业施以单方制裁,在“长臂管辖”下对中国企业形成技术管制。从制度分析出发,探讨“长臂管辖”下技术管制问题的成因,通过规范分析梳理中国的法律应对和产权激励机制。研究发现:引入民事公益诉讼可以克服反制中的“公地悲剧”问题,提升法律反制的有效性;调整中国专利法中的新颖性宽限期制度可打通技术文献的产权化路径,为产业界提供有效激励。美国技术管制措施自身存在矛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国应该采用积极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将产业链与世界深度融合,积极参与重塑全球科技和贸易体系。
2023 Vol. 40 (9): 104-111 [摘要] ( 213 ) [HTML 1KB] [PDF 1188KB] ( 547 )
112 曹海晶,王岩
地方科学技术奖设立的规范冲突及应对策略
在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中央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决策与国务院科技奖励立法之间规范不一致的问题,该问题衍生出省级以下地方行政机关地方科学技术奖设立的规范冲突。研究发现,地方科学技术奖设立的规范冲突是国家逻辑、绩效逻辑、行业逻辑等多重制度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充分发挥地方科技奖励制度的结构性功能,应当明确中央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决策的优先效力,通过行政解释或者备案审查机制实现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的有效衔接,通过立法清理机制实现地方科学技术奖设立规范的协调统一。
2023 Vol. 40 (9): 112-119 [摘要] ( 187 ) [HTML 1KB] [PDF 1206KB] ( 132 )
科技人才培育
120 徐正达,贾贺棋,林嵩
创业者家庭行第与颠覆式创新间关系研究
管理者家庭行第即出生顺序的影响已经引起学者们广泛关注,但是,创业者作为特殊管理者,学界对其出生顺序与企业战略间关系缺乏关注。基于进化理论,对创业者出生顺序与企业颠覆式创新行为间关系进行分析,将企业增长与高管团队性别构成作为环境因素纳入研究框架,探究其调节作用,并利用285位创业者相关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创业者出生顺序越靠后,越倾向于从事颠覆式创新行为;创业企业增长越快,出生顺序对企业颠覆式创新的影响越弱,即相比企业增长速度快的情况,企业增长速度慢时,出生顺序越靠后的创业者越倾向于从事颠覆式创新行为;创业企业男性高管占比越高,出生顺序对企业颠覆式创新的影响越强,即相比高管团队男性占比低的情况,男性占比较高时,出生顺序越靠后的创业者越倾向于从事颠覆式创新行为。
2023 Vol. 40 (9): 120-128 [摘要] ( 132 ) [HTML 1KB] [PDF 1260KB] ( 157 )
129 欧阳晨慧,马志强,朱永跃
工作场所数字化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
厘清如何在企业工作场所数字化进程中激发员工创新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特质激活理论,引入员工职业敏捷性、组织创新文化分别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工作场所数字化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通过三阶段跟踪调查收集473份有效样本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场所数字化通过激发员工职业敏捷性,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组织创新文化正向调节员工职业敏捷性与创新行为间正相关关系,并且正向调节职业敏捷性在工作场所数字化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2023 Vol. 40 (9): 129-139 [摘要] ( 287 ) [HTML 1KB] [PDF 1308KB] ( 403 )
140 杨仕元,岳龙华,赵玉玲,张雅琳,高蓉
员工地位与其创造力的异质性关系及边界效应研究
根据人—环境匹配理论,构建员工正式地位、非正式地位与创造力的关系模型,通过引入一致性匹配、互补性匹配两个调节变量,探究正式地位、非正式地位对员工创造力的直接异质性影响及边界条件。结果显示,员工正式地位与创造力之间呈U型关系,员工非正式地位对创造力有线性正向影响;一致性匹配正向调节员工正式地位对创造力的U型影响;互补性匹配正向调节两种地位与创造力的关系;一致性匹配与互补性匹配联合调节员工正式地位、非正式地位对创造力的影响。
2023 Vol. 40 (9): 140-150 [摘要] ( 135 ) [HTML 1KB] [PDF 1794KB] ( 336 )
综述
151 王长征,徐龙超,王盟迪
科技向善国外研究回顾与展望
科技向善强调科学技术在与社会的关联过程中形成对社会公益和公共价值的关注,反映智能时代科学技术与企业组织实现责任联结的有效方式,对指导新兴科技企业参与良好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计量和文献分析法对986篇外文文献进行梳理,剖析科技向善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过程,并基于2010—2020年文献明确当前和未来科技向善治理场景。研究发现:①科技向善在面向社会、科学技术现代性认识以及社会影响方面具有社会预见、社会能力和价值尺度内涵特征;②在过程层面,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采纳和可持续发展是科技向善实现因素,通过企业社会责任与个体伦理困境合作得以实现;③在当前和未来治理场景下,科技向善聚焦于技术治理、组织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治理。
2023 Vol. 40 (9): 151-160 [摘要] ( 288 ) [HTML 1KB] [PDF 1425KB] ( 223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