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年 23卷 1期
刊出日期:2006-01-25

高新技术产业化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科技管理创新
科技进步论坛
科技哲学与科学方法
评价与预测
企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
区域科技、经济、社会
人才与教育
战略管理
知识科技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进步论坛
5 胡德龙;周绍森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促进中部崛起的突破口
区域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该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中部地区近年来相当部分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慢,那么如何促进中部崛起?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突破口。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东部经济区来讲还非常弱,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针对这些不足,并结合对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等与中部经济发展相对的实证分析结论,对中部地区如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中部崛起提出了对策建议。
2006 Vol. 23 (1): 5-9 [摘要] ( 706 ) [HTML 0KB] [PDF 199KB] ( 775 )
9 任胜钢;吴金明
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对目前普遍认同的3种中部崛起的战略途径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指出了各自的局限性。根据后发优势理论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并探讨了中部区域创新战略的结构体系和基本内涵,明确了其对中部崛起的重要现实意义。随后从4个方面阐述了中部区域创新战略的发展思路,并针对目前中部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情况,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2006 Vol. 23 (1): 9-12 [摘要] ( 691 ) [HTML 0KB] [PDF 110KB] ( 610 )
13 陈淑兰;邵庆国
科学地搭建“中部崛起”的政策平台
从人均GDP、投资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3组数据实证了中部塌陷的事实,阐述了中部6省打造城市圈和经济圈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根据政治氛围、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制定“中部崛起”政策的基础,并根据中部的发展和实际,科学地搭建“中部崛起”的政策平台。
2006 Vol. 23 (1): 13-15 [摘要] ( 770 ) [HTML 0KB] [PDF 51KB] ( 530 )
16 黄志坚;贾仁安;吴健辉
中国中部6市综合经济实力比较研究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6市2003年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分析评价,提取5个主成分,对中部6市5个主成分得分及其综合得分进行排序,最后根据各省市得分情况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
2006 Vol. 23 (1): 16-18 [摘要] ( 1982 ) [HTML 0KB] [PDF 106KB] ( 618 )
18 罗亚非;李敦响
我国中部6省和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比较研究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部区域要实现经济崛起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运用DEA方法对中部六省和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进行分析,探讨中部地区技术创新绩效相对较差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2006 Vol. 23 (1): 18-21 [摘要] ( 2070 ) [HTML 0KB] [PDF 132KB] ( 804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22 胡志坚;冯楚健
国外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有关政策
世界各国在制定和实施科技政策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和实施科技政策,促进了科技进步与创新。介绍了国外在制定和实施科技投入政策、促进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的财税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政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政策、科技人才政策和促进军民结合的政策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2006 Vol. 23 (1): 22-28 [摘要] ( 2041 ) [HTML 0KB] [PDF 154KB] ( 769 )
29 杨晨;朱国军
立项阶段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的和谐研究
强化实施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管理是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运用和谐管理理论分析了立项阶段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和”与“谐”负效应构成因素,构建了可操作性的科技产权化“和谐”管理机制,以促进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2006 Vol. 23 (1): 29-31 [摘要] ( 1944 ) [HTML 0KB] [PDF 68KB] ( 650 )
32 杨为国;余甜
实用性基础研究成果专利性问题之探索
基础研究中某些成果由于具有了实用性与商业价值而引发了该类研究成果的专利化趋势,对其可专利性与专利化的现实难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6 Vol. 23 (1): 32-34 [摘要] ( 1694 ) [HTML 0KB] [PDF 75KB] ( 583 )
35 余翔;薛澄
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及其对我国企业在美国申请专利的战略启示
美国的临时专利申请制度和常规专利申请制度相比有很多独特之处。临时专利申请对于美国国内专利申请人和国外的专利申请人而言,都是利弊共存,战略性地运用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制度可以使我国企业在专利保护和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
2006 Vol. 23 (1): 35-37 [摘要] ( 1875 ) [HTML 0KB] [PDF 61KB] ( 674 )
38 徐小钦;王利;黄蕾
当前我国非职务专利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非职务专利丰硕,但是迄今成果转化率相当低。对非职务专利成果转化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促进非职务专利的转化。
2006 Vol. 23 (1): 38-40 [摘要] ( 1973 ) [HTML 0KB] [PDF 50KB] ( 587 )
战略管理
41 王淼;王国娜;张春华;李开红
关于改革我国海洋科技体制的战略思考
在剖析了我国海洋科技体制的现存问题(包括海洋科研机构与海洋科技运行机制的问题与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海洋科技体制的重构设想,探讨了海洋科技体制改革的运筹方略。
2006 Vol. 23 (1): 41-46 [摘要] ( 1923 ) [HTML 0KB] [PDF 93KB] ( 563 )
46 唐海燕;张斌盛
论中国对外贸易创新的技术支持系统
对外贸易创新的技术支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自组织网络系统。系统的运动形式主要有技术与对外贸易创新变量的螺旋状相互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变量之间的网络状交互作用、对外贸易创新的技术支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国对外贸易创新的技术支持系统存在着软、硬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和技术核与对外贸易创新变量的交互作用不强等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006 Vol. 23 (1): 46-49 [摘要] ( 1840 ) [HTML 0KB] [PDF 114KB] ( 608 )
50 吴晓波;裴珍珍
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模式及其实现途径
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正在逐渐走向协同发展,在深入分析两者内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技术创新为桥梁的协同发展的两种战略模式,并从生产协同、管理协同和市场协同3个层面具体分析了实现协同发展的途径。
2006 Vol. 23 (1): 50-52 [摘要] ( 1831 ) [HTML 0KB] [PDF 77KB] ( 729 )
53 陈平
我国产业集群国际化的若干思考
近年来,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结构来看,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已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这一大背景将深刻影响我国产业集群国际化进程。从我国产业集群国际化的方式和特点入手,运用产业集群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等理论,对我国今后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3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建议,包括提升分工地位,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根植性,防止产业空洞化;努力发展国家竞争优势等。
2006 Vol. 23 (1): 53-55 [摘要] ( 1739 ) [HTML 0KB] [PDF 76KB] ( 596 )
56 魏江;王甜;孙阿楠
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化策略研究
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并在研究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化可能性的基础上,对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际化策略提出了建议。
2006 Vol. 23 (1): 56-58 [摘要] ( 1804 ) [HTML 0KB] [PDF 52KB] ( 733 )
区域科技、经济、社会
59 俞凯华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发展导向研究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高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的形成有自身的机制和规律,高新区现有的产业集聚是政府主导的结果,这种模式的产业集群向高级阶段演进必须通过产业集群的自组织机制来完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持要素是高新区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要素完善的基础上,通过要素流动与竞合、技术创新、根植机制等的协同作用,可以促进产业集群自组织机制的形成。重视各要素的培育和完善,是高新区实施产业集群导向的主要手段和策略。
2006 Vol. 23 (1): 59-61 [摘要] ( 613 ) [HTML 0KB] [PDF 88KB] ( 648 )
62 隆连堂;姜照华;刘则渊;陈悦
中国区域知识生产合作强度的定量分析
通过对中国科技论文中的跨区域合作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不同地区知识生产合作强度的规律。并据此对加强各地区知识生产合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2006 Vol. 23 (1): 62-64 [摘要] ( 1922 ) [HTML 0KB] [PDF 91KB] ( 584 )
64 张首魁;曹钢
基于DEA的我国西部省份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通过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被作为西部经济发展和缩小与东部差距的重要途径。首先构建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工具,对西部省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06 Vol. 23 (1): 64-66 [摘要] ( 1959 ) [HTML 0KB] [PDF 98KB] ( 624 )
67 谢好;刘建平
中国城市公共品私人供给模式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由于中国现行的城市公共品供给模式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沿袭下来的,缺乏应有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得公共品的私人供给成为一种改革趋势,成为一种必然。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浅析了中国城市公共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必然性及重要意义,证明了它是城市公共品供给模式多元化的重要一元。
2006 Vol. 23 (1): 67-68 [摘要] ( 1756 ) [HTML 0KB] [PDF 76KB] ( 552 )
69 徐莉;王芬
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人力资本的样本聚类实证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最新数据,建立区域人力资本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样本聚类分析,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人力资本进行聚类,为制定人力资本投资政策提供依据。
2006 Vol. 23 (1): 69-72 [摘要] ( 1856 ) [HTML 0KB] [PDF 221KB] ( 529 )
高新技术产业化
72 陈树文;聂鸣;梅述恩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能力升级的阶段性分析
总结有关产业集群能力升级的研究,发现产业集群能力的提升过程具有一种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依据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集群能力升级过程所表现出的相对能力差异对能力升级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更好地促进产业集群的能力升级。
2006 Vol. 23 (1): 72-74 [摘要] ( 729 ) [HTML 0KB] [PDF 80KB] ( 645 )
75 汪本强;江可申
中国航空工业产业规模、集中度与绩效的关系研究
一般而言,产业经济绩效与其集中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然而,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航空工业产业集中度与其经济绩效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产业规模却是影响其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据此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政策建议。
2006 Vol. 23 (1): 75-77 [摘要] ( 645 ) [HTML 0KB] [PDF 74KB] ( 519 )
77 王华;张阳;戴薇
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探析
产业集群是由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成的网络,具有网络组织的一般属性。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企业间的生产网络上,而且与企业间的社会关系网络有着直接联系。从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并对产业集群演进过程中的锁定效应、路径依赖进行分析,提出了集群全球化趋势。
2006 Vol. 23 (1): 77-79 [摘要] ( 801 ) [HTML 0KB] [PDF 49KB] ( 619 )
80 于永军;柯士涛;刘震宇
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间协调机制:从汽车制造业谈起
以厦门A公司和广西B公司之间的关系为例,基于组织理论探索组织间的协调问题,建立IT作用于组织间协调机制的理论框架,作为今后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组织间协调机制演化问题的起点。电子商务背景下,组织间的合作不但有协调机制的创新,而且IT也会改变组织间关系(IOR),结论可以作为研究IT作用于IOR机理的基础。
2006 Vol. 23 (1): 80-82 [摘要] ( 1739 ) [HTML 0KB] [PDF 74KB] ( 514 )
企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
83 孙耀吾;韦海英;曾德明
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合作网络与质量互动模型
指出高技术企业趋向于通过合作网络来参与技术标准竞争,对技术标准合作网络进行描述,并研究其互补产品质量变化引起的互动,建立质量互动模型,得出标准合作网络内各主体之间的决策和行动是相互影响的结论。
2006 Vol. 23 (1): 83-85 [摘要] ( 785 ) [HTML 0KB] [PDF 98KB] ( 649 )
86 姚春序;王正成
基于委托代理机制的网络化制造合作模型研究
探讨了网络化制造合作问题的本质——委托代理机制,提出了适合网络化制造合作关系选择评价的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网络化制造合作关系选择的过程模型。最后根据效用最大化和双赢的原则,从宏观上建立了网络化制造合作关系的数学模型。
2006 Vol. 23 (1): 86-88 [摘要] ( 703 ) [HTML 0KB] [PDF 102KB] ( 564 )
89 张涛;余仁桥
产品生命周期中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基于技术环境中吸收能力的匹配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外部技术环境从吸收能力的效率性、范围性和灵活性上对企业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组织结构的不同必然带来企业在吸收能力上优势的不同。试图从技术环境与吸收能力匹配的角度对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作一定的探索。
2006 Vol. 23 (1): 89-91 [摘要] ( 1720 ) [HTML 0KB] [PDF 77KB] ( 810 )
92 包国宪;顾波军;贾旭东
特许经营与虚拟企业的关系研究
综合特许经营和虚拟企业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理清了特许经营和虚拟企业间的关系,提出特许经营是一种虚拟企业运行模式的观点,为对虚拟企业及特许经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2006 Vol. 23 (1): 92-93 [摘要] ( 709 ) [HTML 0KB] [PDF 52KB] ( 603 )
94 王蓓;孙林岩;郭雪松
先进制造技术(AMT)应用及其观控分析
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而且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然而由于人和组织因素的影响,很多应用AMT的企业并未产生良好的效益。分析了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等因素对AMT应用结果的影响。在总结组织管理模式的重构原则基础上,探讨了应用AMT的企业如何建立有机和谐的组织结构,以及柔性和控制相结合的组织文化。最后结合观控实验分析,以必要、可行、有效、乐意4个维度揭示了管理者对实施AMT的认识和态度。
2006 Vol. 23 (1): 94-96 [摘要] ( 1826 ) [HTML 0KB] [PDF 122KB] ( 569 )
人才与教育
97 肖伟;魏庆琦
聚类分析在虚拟团队关键成功因素研究中的应用
在对虚拟团队相关文献深入检索与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影响虚拟团队绩效的15项关键成功因素;进一步通过量表和问卷设计,对国内12家IT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收集到有效样本数据242条;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15项关键成功因素进行了验证和排序;利用R型因子聚类法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项关键成功因素体现在目标一致性、信息技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成员素质和领导能力5个维度上;最后,从这5个方面出发,给出了提升虚拟团队绩效的策略和建议。
2006 Vol. 23 (1): 97-99 [摘要] ( 673 ) [HTML 0KB] [PDF 188KB] ( 538 )
100 胡峰
论全球虚拟团队中的人员配置与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了满足全球虚拟团队的要求,不仅要吸纳各种有才能的组织员工,还要通过组织的网络工作关系实现这些员工的全球合作。诸多因素都必须考虑,以确保全球虚拟团队人员配置的最终结果存在合理的多样性。考虑到全球虚拟团队人员管理中的特殊问题以及识别和解决全球虚拟团队成员差异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了解全球虚拟团队中人员配置的关键步骤。
2006 Vol. 23 (1): 100-102 [摘要] ( 1764 ) [HTML 0KB] [PDF 57KB] ( 528 )
102 彭健伯;欧美强
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测评方法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测评方法问题,成为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普遍重视和关注的焦点。探究了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测评方法建立问题,重点阐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新能力测评方法的建立,提出创新能力提高率公式,并分析了运用创新能力测评方法和创新能力提高率公式的意义。
2006 Vol. 23 (1): 102-104 [摘要] ( 1939 ) [HTML 0KB] [PDF 244KB] ( 569 )
105 魏晓彤
企业培训风险的分析与预测
通过对企业培训投资的不确定性特征的分析,着重构建了由培训决策、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培训转化4个环节组成的培训风险预测体系,以提高企业培训管理中的风险预测和识别能力,为企业实现培训投资的高效与优化提供帮助。
2006 Vol. 23 (1): 105-107 [摘要] ( 731 ) [HTML 0KB] [PDF 56KB] ( 553 )
107 吴鹭
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及其价值实现
人力资本只有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在分析人力资本产权涵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原则,即有利于调动各投资主体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以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不应单一化、模式化,并对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作了初步的探讨。
2006 Vol. 23 (1): 107-108 [摘要] ( 635 ) [HTML 0KB] [PDF 36KB] ( 474 )
科技管理创新
109 徐俊
系统工程方法及其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评价中的应用
分析了系统工程方法的概念及特征;接着讨论了系统工程方法论,并从结构模型化、系统分析、系统综合与评价3个方面分析了常用的系统工程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建立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评价的指标体系;给出了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2006 Vol. 23 (1): 109-111 [摘要] ( 652 ) [HTML 0KB] [PDF 75KB] ( 547 )
112 李伟;陈宏愚;邱红英;黄宋军;周伟
充分发挥中央在汉科研院所优势资源作用的对策和措施
就充分发挥中央在汉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作用,促进武汉走在中西部城市前列,提出若干对策和措施。
2006 Vol. 23 (1): 112-114 [摘要] ( 1724 ) [HTML 0KB] [PDF 45KB] ( 630 )
114 张霞;盛正卯
重大原始创新与科学基金资助相关性分析
以195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成立以来,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得到美国两大科学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和美国能源部(DOE)基金资助的统计分析为切入点,分析了重大原始创新和科学基金资助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有利于原始创新产生的科学基金制度及项目评价机制。
2006 Vol. 23 (1): 114-116 [摘要] ( 2044 ) [HTML 0KB] [PDF 106KB] ( 579 )
117 刘洪玉;谢岳来;孙国锋
政府信息化项目的策略模式选择
政府信息化项目的策略模式选择,对于降低政府信息化投资风险与投资成本、提高效益水平至关重要。以信息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分析视角,探讨了政府信息化项目在各个环节可选择的各种策略模式,分析了不同策略模式的特点,并给出了策略模式选择的建议。
2006 Vol. 23 (1): 117-119 [摘要] ( 782 ) [HTML 0KB] [PDF 56KB] ( 569 )
120 蔡铂;尚晓丽
加强技术中心建设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分析了发达国家工业化演进过程中企业研发机构的作用和特点,并结合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对策思路。
2006 Vol. 23 (1): 120-122 [摘要] ( 715 ) [HTML 0KB] [PDF 48KB] ( 528 )
123 陈永明;漆金玉
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思维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日益突出,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被提上更高的议程。针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吸取国内外政府改革的合理因素,面对我们当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进行中国政府职能的再定位,即构建服务型、调控型政府和有限的、民主的与法治的政府。
2006 Vol. 23 (1): 123-125 [摘要] ( 641 ) [HTML 0KB] [PDF 51KB] ( 529 )
126 董利民;张学忙
关于武汉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在讨论都市农业基本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就武汉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基本思路、产业定位、区域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武汉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建议。
2006 Vol. 23 (1): 126-128 [摘要] ( 1791 ) [HTML 0KB] [PDF 47KB] ( 581 )
评价与预测
129 胡永铨
基于和谐发展观的项目社会评价体系研究
在回顾项目社会评价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项目社会评价体系的不同观点,并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研究了我国项目社会评价体系的内容构建。
2006 Vol. 23 (1): 129-131 [摘要] ( 1752 ) [HTML 0KB] [PDF 199KB] ( 607 )
132 邵兵家;陈娟娟;汪成亮
基于模糊认知图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模糊认知图是一种优秀的仿真工具,可以有效地运用在政策研究、管理科学等领域。模糊认知图和平衡计分卡的理论核心都强调组成复杂体系的指标之间具有一系列的因果关系,在运用平衡计分卡建立电子商务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模糊认知图对评价体系进行了建模和运算,实现了对包含多个有因果关系的指标所构成的复杂网状绩效评价系统的动态仿真,并证明企业对供应链战略IT设备的投资会显著增强供应链的财务业绩。
2006 Vol. 23 (1): 132-134 [摘要] ( 1899 ) [HTML 0KB] [PDF 105KB] ( 728 )
134 刘陶;吴传清
节水型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节水型城市概念强调将全新的节水理念引入城市经济发展实践,在追求高效节水目标的同时实现城市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节水型城市评价是对城市不同层次范围内合理用水效率的综合反映,其指标体系涉及节水系统、管理系统、生态系统、经济发展系统和社会保障系统5大方面。
2006 Vol. 23 (1): 134-136 [摘要] ( 699 ) [HTML 0KB] [PDF 136KB] ( 538 )
137 蔡文;万涛;王雄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
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内涵及特点出发,通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概念、原则、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标准值的确认的探讨,以寻求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同时为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战略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2006 Vol. 23 (1): 137-139 [摘要] ( 707 ) [HTML 0KB] [PDF 83KB] ( 647 )
140 党兴华;黄正超;赵巧艳
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
在对国内外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对风险矩阵方法在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构建了用于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的风险矩阵,设计了利用风险矩阵进行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以期为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评估方法。
2006 Vol. 23 (1): 140-143 [摘要] ( 836 ) [HTML 0KB] [PDF 180KB] ( 1560 )
144 刘爱雄;朱斌
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其评价
产业集群竞争力不仅可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且在提升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理论分析入手,在剖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含义与实质的基础上,探讨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过程。
2006 Vol. 23 (1): 144-146 [摘要] ( 1737 ) [HTML 0KB] [PDF 135KB] ( 964 )
知识科技与知识工程
147 王继新
加强知识科学研究 促进知识工程发展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在知识社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分析当前人工智能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知识科学研究,发展知识工程,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2006 Vol. 23 (1): 147-149 [摘要] ( 671 ) [HTML 0KB] [PDF 70KB] ( 555 )
150 詹湘东;丁军强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分析
知识管理是基于知识流动的一种系统管理模式,而企业技术创新是提升产品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创新战略。阐述了技术创新应用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剖析了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提出了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2006 Vol. 23 (1): 150-152 [摘要] ( 1784 ) [HTML 0KB] [PDF 154KB] ( 582 )
153 王宗军;徐星;夏天
知识管理的内涵与误区分析
通过对众多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研究,指出了知识管理的四大内涵;通过对众多知识管理失败案例的分析,提出了目前知识管理中存在的3个主要误区,以期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正确实施提供借鉴和指导。
2006 Vol. 23 (1): 153-155 [摘要] ( 1696 ) [HTML 0KB] [PDF 67KB] ( 618 )
155 张海涛;唐元虎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惰性研究
知识惰性是知识管理和知识转化过程中知识不易流动的特性,知识惰性的存在将降低企业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效率。分析了知识管理中知识转化的基础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知识惰性的内涵、知识惰性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2006 Vol. 23 (1): 155-157 [摘要] ( 688 ) [HTML 0KB] [PDF 55KB] ( 626 )
158 付玉;袁林
物元模型在知识资本评价中的应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资本日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资源。物元模型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可以对知识资本进行定量评价。
2006 Vol. 23 (1): 158-159 [摘要] ( 675 ) [HTML 0KB] [PDF 66KB] ( 529 )
科技哲学与科学方法
160 卢旺林;李光
慎言科学技术一体化
在大科学和高技术时代,针对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人们提出了“科学技术一体化”,这种提法对于认识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科学技术一体化,主张彻底的一体化必然导致基础科学发展面临“功利化”的灾难,势必导致科学知识成果被保护,影响科学自身的发展,甚至会形成“科学霸权”。在分析科学技术一体化过程中两对矛盾(即科学技术彻底一体化羁绊)的基础上提出倡导科学技术一体化必须谨慎,应该警惕过分强调一体化以致忽视科学与技术之区分的倾向。
2006 Vol. 23 (1): 160-162 [摘要] ( 1923 ) [HTML 0KB] [PDF 47KB] ( 675 )
163 唐晓云;赵黎明
论现代科技革命在转型时期社会分层及流动中的特殊作用
现代科技革命在生产力演进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的作用引起产业革命,继而使职业结构发生变革,为社会结构性流动搭建平台。主要表现在,科技革命通过对劳动者的作用,引发生产要素内涵和价值的延伸,使知识成为资本,使拥有知识的劳动者成为资本拥有者,令社会流动的自致性增强,挑战社会分层的先赋性规则。通过对科技、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社会分层与流动之间本质关系的研究,揭示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流动发生本质变化的规律。
2006 Vol. 23 (1): 163-165 [摘要] ( 2008 ) [HTML 0KB] [PDF 58KB] ( 604 )
166 周启梁;陈德敏
循环经济的理念演进及其实现路径
循环经济理念是人类应对环境与资源危机的产物,其核心是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对德国、日本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演进的考察,结合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并进一步剖析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3大关系,力图在“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就是资源循环利用”这一客观认识的基础上,从国家宏观调控、产业重构、社会认同3个层面提出循环经济的实现路径。
2006 Vol. 23 (1): 166-169 [摘要] ( 1599 ) [HTML 0KB] [PDF 113KB] ( 566 )
170 周孝华;张小成;杨秀苔
基于模糊优化模型下的IPO投资选择的研究与应用
针对影响新股投资决策的因素的不确定性,尝试把模糊优化模型应用到新股投资决策中,对新股的价值做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简化了投资决策过程,得出更加有效的结论,以便于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给出了实例分析,得到了简便易懂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将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006 Vol. 23 (1): 170-172 [摘要] ( 1758 ) [HTML 0KB] [PDF 73KB] ( 601 )
综述
173 夏国恩;金炜东;张葛祥
商务智能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研究
商务智能是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的新兴领域。近年来,商务智能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并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工程索引数据库(EI)以及清华全文数据库(CNKI)中有关“商务智能”研究文章的统计数据为研究基础,对商务智能在我国研究的总体趋势和研究热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分析了商务智能在我国的发展,并对进一步发展我国商务智能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出了建议。
2006 Vol. 23 (1): 173-176 [摘要] ( 1930 ) [HTML 0KB] [PDF 81KB] ( 902 )
177 刘海建
透视当代中国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的前沿——2005 IACMR中国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研讨会综述
2005年7月13 ̄20日,由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举办的当代中国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研讨会在古城西安举行。详细介绍了此次会议的内容,包括管理学研究的本质、构念的测量、各种研究方法、理论贡献的内涵等。
2006 Vol. 23 (1): 177-180 [摘要] ( 1734 ) [HTML 0KB] [PDF 64KB] ( 621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