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年 24卷 11期
刊出日期:2007-11-25

产业技术进步
海外科技发展
科技创新管理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1 胡望斌;张玉利;周晓光
技术受限环境下我国国家关键技术选择模型研究
我国包括国家关键技术在内的技术发展活动处于一个复杂和特殊的国际环境中,技术强国由于各种原因,在对我国技术出口上设置了严格的限制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在进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时主要以专家集体决策为主,且很少系统考虑我国技术受限因素。目前,国内在考虑技术强国技术出口限制因素的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及创新的理论方法上,是一个难点和空白点。把技术强国对我国的技术出口限制因素作为我国国家关键技术选择与发展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研究了我国基于技术受限的国家关键技术选择模型及其优越性。最后,对我国基于技术受限的国家关键技术创新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展望。
2007 Vol. 24 (11): 1-4 [摘要] ( 1971 ) [HTML 0KB] [PDF 110KB] ( 685 )
5 伍蓓
技术政策的内涵、分类、评估和支撑体系
系统地梳理了技术政策的内涵、分类,并详细地分析了技术政策的评估和支撑体系框架,为技术政策的制定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2007 Vol. 24 (11): 5-10 [摘要] ( 662 ) [HTML 0KB] [PDF 448KB] ( 494 )
10 杨端光;冯晓青
企业专利战略制定的若干问题探讨
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是实施企业经营战略、品牌战略以及科技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对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企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制定企业专利战略的原则和步骤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实施企业专利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7 Vol. 24 (11): 10-15 [摘要] ( 1915 ) [HTML 0KB] [PDF 55KB] ( 597 )
16 杨贵彬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我国产业政策作用力评价研究
首先确立了基于新型工业化和战略调整的产业政策作用力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然后,从4个维度、11个方面建立了产业政策作用力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介绍了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并以MATLAB下神经网络工具箱作为开发工具,将其应用于产业政策作用力的综合测度,以此为基点,为我国今后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
2007 Vol. 24 (11): 16-19 [摘要] ( 1773 ) [HTML 0KB] [PDF 102KB] ( 535 )
20 杜文献;吴林海
政府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诱导效应——基于1991~2004年中国科技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
在简要综述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R&D投入影响企业R&D投入的线形模型,以1991-2004年我国政府与企业R&D投入为例,从宏观层次上实证检验了政府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诱导效应,并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视角,阐释了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
2007 Vol. 24 (11): 20-23 [摘要] ( 1927 ) [HTML 0KB] [PDF 43KB] ( 784 )
24 郑文范;任大庆
论社科类社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基础是全社会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全体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分析了社科类社团的功能与属性,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探讨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对社科类社团的功能需求,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社科类社团功用发挥的路途选择。
2007 Vol. 24 (11): 24-26 [摘要] ( 679 ) [HTML 0KB] [PDF 24KB] ( 526 )
科技创新管理
27 朱晓琴;朱启贵
协同产品开发创新中的冲突管理
对协同NPD中的冲突管理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一种经修正的协同NPD冲突管理层次模型及其关键成功因子,并提出了一些管理建议。
2007 Vol. 24 (11): 27-30 [摘要] ( 1738 ) [HTML 0KB] [PDF 36KB] ( 635 )
31 阮国祥;毛荐其
合作创新伙伴选择的ANP方法研究
从目前技术创新的参与主体看,多个实体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通过对整个联合创新系统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间接地测定其合作伙伴选择是否合理。建立了合作创新系统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NP(网络分析法)方法对整个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该方法可以克服评价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合作创新伙伴选择提供了一种定量的判断依据。
2007 Vol. 24 (11): 31-33 [摘要] ( 751 ) [HTML 0KB] [PDF 200KB] ( 542 )
34 谢非;胡林春;王栎
基于进化博弈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选择研究
风险投资退出作为风险投资循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风险投资成功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非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从风险投资者和风险企业的角度,结合风险资本的时间价值,应用进化博弈论的方法,对风险投资退出方式进行了研究。
2007 Vol. 24 (11): 34-36 [摘要] ( 1976 ) [HTML 0KB] [PDF 45KB] ( 641 )
37 韩斌;孟琦
战略联盟协同机制生成的系统结构演化分析
在分析战略联盟系统结构演化与联盟协同机制关系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方程,分别建立竞争型和非竞争型联盟结构演化模型,通过结构演化模型稳定性分析,论述了联盟协同机制在联盟系统结构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战略联盟协同机制生成的自组织机理。
2007 Vol. 24 (11): 37-40 [摘要] ( 616 ) [HTML 0KB] [PDF 59KB] ( 470 )
41 陈培培;果增明;张沙沙
基于极端“理性行为”模型的装备研制费投量研究
根据McGuire和Smith的极端"理性行为"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武器装备研制费的投量进行了初步研究。以装备全寿命费用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确定装备研制费用投入量的最佳值,并得出装备研制费用与装备采购等后继费用成反比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实现最佳值的具体措施。
2007 Vol. 24 (11): 41-43 [摘要] ( 2296 ) [HTML 0KB] [PDF 33KB] ( 490 )
44 锁利铭
公共品最优供给的两种分析途径及启示
在现实中,存在着公共品供求的矛盾,与此同时,公共品的最优供给也一直是经济学、公共选择等领域内所关注的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两种途径: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的模型以及尼斯坎南的官僚规模最大化途径。他们分别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结论—公共品供给的不足以及公共品供给的过剩。通过对这两种分析途径的研究,指出了分析公共品最优供给时难以回避的4个问题。
2007 Vol. 24 (11): 44-47 [摘要] ( 1575 ) [HTML 0KB] [PDF 165KB] ( 770 )
48 陶存新
关于建立我国危险品运输应急反应体系的设想
交通安全是危险品运输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危险品运输安全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根据我国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在具体分析影响道路危险品运输安全诸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危险品运输应急反应体系的设想。
2007 Vol. 24 (11): 48-50 [摘要] ( 1601 ) [HTML 0KB] [PDF 29KB] ( 505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51 胡长生
论科技发展负面影响的成因及其解决思路
科技发展负面影响的成因,在于科技自身的内在禀赋、其发展彰显的"意识形态化",以及环境伦理理念相对于科技发展的滞后。解决负面影响的出路在于,为科技发展寻求方向调整、精神力量与制度保障,即将科技发展置身于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全方位视域中;汲取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与人文社会科学中有益的精神力量,体现科技发展对于人类自身发展的终极人文关怀;发挥国家科技政策对于科技发展的制度保障作用。
2007 Vol. 24 (11): 51-53 [摘要] ( 1936 ) [HTML 0KB] [PDF 32KB] ( 628 )
54 蒋朝晖;夏保华
论企业技术创新内部达尔文主义的合理性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内部达尔文主义的本质就是外部技术创新竞争与选择的企业内部化。基于高技术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竞争实例,从生物学、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竞争内部化的合理性。
2007 Vol. 24 (11): 54-57 [摘要] ( 739 ) [HTML 0KB] [PDF 36KB] ( 512 )
57 邵璀菊;张克让
技术异化根源之解析
现代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富裕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即技术异化的产生。究其根源,主要有自然、技术、主体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其中,自然根源决定了技术异化的必然性和永久性,而技术根源、主体根源和社会根源决定了技术异化的人为性和可控性。分析指出,虽然技术异化不可完全根除,但是人类只要针对产生技术异化的技术、主体和社会等根源积极寻求对策,技术异化是完全能够得以遏制或弱化的。
2007 Vol. 24 (11): 57-59 [摘要] ( 1957 ) [HTML 0KB] [PDF 42KB] ( 515 )
60 张红太
美学视野下科技政策合理性探讨
美学认为,美是和谐、合理的比例。科学的美体现在理论和谐性上,合理的科技政策一定有美的体现。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对科技政策合理程度的衡量问题。
2007 Vol. 24 (11): 60-61 [摘要] ( 1790 ) [HTML 0KB] [PDF 95KB] ( 548 )
62 刘洪波;丰景春
工程哲学发展现状、问题与前景
工程哲学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有别于传统科学技术哲学的新领域,在对国内外工程哲学研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尤其是基于对这一领域代表人物的考察后,试图指出这一领域理论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2007 Vol. 24 (11): 62-65 [摘要] ( 1854 ) [HTML 0KB] [PDF 42KB] ( 648 )
评价与预见
66 刘盾;胡培;何平
基于AHP和聚类分析的科学素质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
在对成都市某区的2192位行政干部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利用AHP构建了科学素质评价模型,并对被调查的74个单位的行政干部科学素质情况进行排序;然后,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并结合排序情况,得出科学素质较好的一类;最后,对分类得到的科学素质较好的一类进行深入分析,得到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一些特性,通过对这些特性的分析,最终从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知识获取和兴趣培养等方面得出结论,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2007 Vol. 24 (11): 66-69 [摘要] ( 1871 ) [HTML 0KB] [PDF 158KB] ( 561 )
69 刘颖
城区科技进步指标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科技进步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分析影响科技进步的种种因素,从细节上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但难以综合比较,难以从总量上对科技进步的速度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进行评价。因而,需要借助一定的数学方法,综合科技进步统计指标,求算标志科技进步水平的综合指数。
2007 Vol. 24 (11): 69-71 [摘要] ( 1983 ) [HTML 0KB] [PDF 36KB] ( 520 )
72 张颖;段维平
技术创新扩散环境的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研究
构建了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并将二者结合,运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从而为技术创新扩散环境的评价提供借鉴。
2007 Vol. 24 (11): 72-75 [摘要] ( 1779 ) [HTML 0KB] [PDF 111KB] ( 554 )
76 张成考;聂茂林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生态供应链绩效评价
根据生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物元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生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在评价过程中,利用了AHP法和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组合赋权。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综合评价法简便易行,对于生态供应链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007 Vol. 24 (11): 76-79 [摘要] ( 1832 ) [HTML 0KB] [PDF 164KB] ( 469 )
80 张群;荀志远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项目环境效率评价
对项目环境效率进行了研究,讨论了项目环境效率评价方法,在项目环境残余物可自由处理和弱自由处理等不同情况下,构建了评价项目环境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最后给出了一个计算例子。
2007 Vol. 24 (11): 80-82 [摘要] ( 738 ) [HTML 0KB] [PDF 36KB] ( 576 )
83 朱宗乾;周玲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咨询公司ERP咨询项目风险评估
针对咨询公司ERP咨询项目风险的特点和风险定量评估要求,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ERP咨询项目风险评估方法。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根据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贝叶斯风险网络模型;依赖领域专家的主观判断并借助项目经验确定网络中的概率参数,通过专家信息融合克服主观判断的缺陷;运用贝叶斯网络推理工具定量估计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影响,进一步评估风险强度并对其进行排序,以确定整个网络图中各风险的控制优先级。最后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7 Vol. 24 (11): 83-87 [摘要] ( 808 ) [HTML 0KB] [PDF 360KB] ( 631 )
88 何应龙
一种中小企业创新产品评价与投资决策的新方法
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及其产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且销售数据样本小、数据不全面,其创新产品成败的早期预测难以用传统的预测方法来判定。基于此,提出了以相对熵测度配合自组织数据挖掘的GMDH方法来衡量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成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决策分析。
2007 Vol. 24 (11): 88-90 [摘要] ( 1956 ) [HTML 0KB] [PDF 39KB] ( 568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91 李金华
知识流动对创新网络结构的影响——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探讨
以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引入知识差异度和创新率两个因子,利用复杂网络理论进行了知识流动对网络结构影响的建模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这种情景下,知识流动引起网络知识同化,显著影响网络规模和网络密度,但对网络结构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网络结构取决于择优性与随机性两类机制。
2007 Vol. 24 (11): 91-94 [摘要] ( 688 ) [HTML 0KB] [PDF 237KB] ( 657 )
95 王三义;刘新梅;万威武
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
企业间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动态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取决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的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通过对74家进行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企业实证分析,证实了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能力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相关关系。知识转移动机影响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机会和能力,并直接作用于知识转移效果。知识转移机会通过改变企业间知识转移能力影响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发生。企业间知识转移能力在企业间知识转移活动中作用最为显著。
2007 Vol. 24 (11): 95-98 [摘要] ( 658 ) [HTML 0KB] [PDF 119KB] ( 774 )
99 王林雪;张强
授权对隐性知识有效利用的价值分析
隐性知识在企业的知识创新、积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隐性知识自身模糊性、难以转换性等特征的存在,如何有效利用企业中的隐性知识是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专家学者们都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隐性知识的利用进行了研究。从授权的立场上揭示了授权对企业隐性知识有效利用的价值,即通过授权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决策的时间成本和信息成本,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励企业的员工积极发挥自己的潜力,做出合理、高效的决策,最终实现企业目标。结合他人研究的成果,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对最优决策点进行了模型分析。
2007 Vol. 24 (11): 99-101 [摘要] ( 1591 ) [HTML 0KB] [PDF 93KB] ( 530 )
102 王晓光;马费成
社会网络视角下知识转移的机制与策略
从社会网络研究的范式特征出发,提出了社会网络作用于知识转移的3种机制:互惠机制、交换机制和信息机制,分析了3种机制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3种基于社会网络改进知识转移效果的策略:联系多元化策略、直接沟通策略和社会性知识地图策略。
2007 Vol. 24 (11): 102-105 [摘要] ( 607 ) [HTML 0KB] [PDF 81KB] ( 667 )
人才与教育
106 刘元芳;彭绪梅;彭绪娟
基于创新三螺旋理论的我国创业型大学的构建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要求创新型教育与之相适应。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发展范式,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也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以大学-产业-政府的创新三螺旋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创业型大学的兴起及其在转化高科技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当前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几点构想。
2007 Vol. 24 (11): 106-108 [摘要] ( 659 ) [HTML 0KB] [PDF 121KB] ( 830 )
109 张海燕;陈士俊;王梅;李鑫
2002~2005年间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比较研究
利用SPSS13.0对2002~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聚类分析,并采用DEA的CCR模型对这4年中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经费支出,以及人员投入的效率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有24个地区DEA有效,6个地区非DEA有效。最后给出了非DEA有效地区的改进方向。
2007 Vol. 24 (11): 109-114 [摘要] ( 735 ) [HTML 0KB] [PDF 45KB] ( 526 )
115 杨振华;施琴芬
高校科研团队沟通网络的媒体适应性与隐性知识传播
高校科研团队的沟通网络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媒体适应性,导致它们的信息传播功能也各异。"隐性知识"是一种特殊的信息。通过分析不同沟通网络的媒体适用性,探讨高校科研团队沟通网络的隐性知识传播能力,为高校科研团队的隐性知识传播提供借鉴。
2007 Vol. 24 (11): 115-117 [摘要] ( 695 ) [HTML 0KB] [PDF 128KB] ( 576 )
118 程维华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制度调优
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层次结构问题,给出了一个初步的层次结构框架,并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2007 Vol. 24 (11): 118-120 [摘要] ( 1930 ) [HTML 0KB] [PDF 29KB] ( 457 )
121 孙晓艳;赵俊杰;卢萍
职称制度改革与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对我国职称改革的情况及方向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的建议。
2007 Vol. 24 (11): 121-123 [摘要] ( 646 ) [HTML 0KB] [PDF 26KB] ( 519 )
124 李军
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及其激励
知识型员工有追求工作自主、注重贡献、需求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组织忠诚度低和流动性强、追求职业发展等特征。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必须从激励环境、理论模型、激动方式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动态性设计,以实现知识型员工和组织共同发展的目标。
2007 Vol. 24 (11): 124-127 [摘要] ( 1762 ) [HTML 0KB] [PDF 218KB] ( 855 )
企业创新管理
128 杨勇;达庆利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与其规模、R&D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关系——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基于江苏省具有省级或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从动态视角研究了企业规模、R&D投资和技术创新中人力资本投资支出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规模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影响,研究结果支持熊彼特假说;企业的R&D支出和技术创新中人力资本投资支出,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
2007 Vol. 24 (11): 128-131 [摘要] ( 791 ) [HTML 0KB] [PDF 38KB] ( 804 )
132 张骏;王婧
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企业的“共赢”
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的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就是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只有在一定的约束机制和激励体制下才有其存在的意义。着重阐明了基于供应链契约"共赢"的3个方面及不同供应链契约的"共赢"方案。
2007 Vol. 24 (11): 132-134 [摘要] ( 1723 ) [HTML 0KB] [PDF 101KB] ( 548 )
135 刘文彬
基于效率内涵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假说
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基础,含混不清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论将有碍于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基于对企业效率内涵演进的分析,指出其边界理应囿于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之内。虽然在这一边界内有着数量众多,并且可以准确描述的具体的社会责任需要企业去履行,但不能要求所有的企业都承担同样的社会责任,应针对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责任要求。
2007 Vol. 24 (11): 135-138 [摘要] ( 678 ) [HTML 0KB] [PDF 39KB] ( 508 )
139 武彬;黄杰
组织系统博客文化的技术和内容分析
对Blog技术的运用和影响应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思考,Blog技术运用于组织系统,充分发挥"信息选择—知识加工—文化创新"的交互功能,才能形成自觉形态的博客文化。
2007 Vol. 24 (11): 139-141 [摘要] ( 1776 ) [HTML 0KB] [PDF 32KB] ( 472 )
142 卫武
企业战略性活动中的政治行为与利益
现代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政府作为企业战略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之一,对企业的战略性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CI、研究与开发、一体化、国际化等战略性活动出发,分析了企业战略性活动中的政治行为和利益。这将有助于深入地分析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我国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
2007 Vol. 24 (11): 142-145 [摘要] ( 1958 ) [HTML 0KB] [PDF 135KB] ( 622 )
145 胡志群
航空战略联盟的组织学习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针对航空战略联盟成员如何提高其学习能力问题,系统地分析了影响航空战略联盟成员学习能力的因素,构建了航空战略联盟成员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了提高航空战略联盟成员学习能力的策略。
2007 Vol. 24 (11): 145-150 [摘要] ( 678 ) [HTML 0KB] [PDF 645KB] ( 515 )
151 朱梦蓉
GMP认证后制药企业质量改进的持续性研究
探讨了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在药品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分析了持续质量改进对制药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开展制药企业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2007 Vol. 24 (11): 151-154 [摘要] ( 1963 ) [HTML 0KB] [PDF 39KB] ( 593 )
产业技术进步
154 段文娟;聂鸣;张雄
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升级的风险研究
在将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升级的风险区分为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的基础上,探讨了两种风险的具体表现和形成机理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并构建了相应的风险模型。指出全球价值链下,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要有效地规避升级风险,关键在于主动把握各种机会,提升自身能力,而这需要整个集群的持续努力。
2007 Vol. 24 (11): 154-158 [摘要] ( 668 ) [HTML 0KB] [PDF 95KB] ( 597 )
159 张艳香;刘志军
新创意经济:信息化与创意产业的结合
新创意经济是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同时,新创意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知识产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使新创意经济在信息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7 Vol. 24 (11): 159-161 [摘要] ( 1699 ) [HTML 0KB] [PDF 66KB] ( 811 )
162 伍青;强雁
军事大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与我国航天产业转型
总结了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经验,概括了其国防科技工业共有的市场化、集团化、国际化、军民一体化和军火贸易高度依靠国外市场5个方面的特点,结合上述共有的特点和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促进我国航天产业转型的7项措施:开展航天产业能力评估、建立以竞争机制为主的市场运行体系、重视航天产业战略发展模式的研究、鼓励航天产业积极开展军火贸易、加大国防科技投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探索航天产业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改制。
2007 Vol. 24 (11): 162-165 [摘要] ( 1876 ) [HTML 0KB] [PDF 39KB] ( 671 )
166 吕绳振;宋燕平
对发展“减少时间制约”的农业技术的思考
提出逐步减少时间制约的技术是农业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减少时间制约"包括减少时间对农业劳动力的制约和对劳动对象的约束。通过减少这种约束,不断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收入。
2007 Vol. 24 (11): 166-168 [摘要] ( 1797 ) [HTML 0KB] [PDF 30KB] ( 596 )
区域科学发展
169 胡德龙;周绍森
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崛起路径研究
借鉴新增长理论模型建模思想,构建了中部地区总量动态生产函数,并对1978~2004年中部六省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出各生产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剖析,并针对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2007 Vol. 24 (11): 169-173 [摘要] ( 694 ) [HTML 0KB] [PDF 74KB] ( 589 )
173 闫金秋;董瑾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我国3种专利申请量的分析
使用面板数据定量评估了外资的进入对我国北京、上海、广东3个最具技术优势地区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认为内资及外资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内资人员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存量及产学研结合对3个地区的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但外资人员投入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很有限;外资进入对外观设计专利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影响;外资企业较高的出口倾向会抑制我国的技术创新发展。
2007 Vol. 24 (11): 173-176 [摘要] ( 1914 ) [HTML 0KB] [PDF 45KB] ( 580 )
177 夏立新;吕世国
湖北汽车制造业基于绿色制造的科技发展战略
介绍了湖北传统汽车制造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湖北汽车制造业如何构建绿色制造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剖析。
2007 Vol. 24 (11): 177-181 [摘要] ( 2059 ) [HTML 0KB] [PDF 211KB] ( 643 )
182 熊英
构建创新型城市公众科技素养目标体系研究
针对我国城市公众科技素养水平,提出从科技意识、科技知识、科技能力、科技方法、科技精神5个方面构建城市公众科技素养目标体系,并探讨了其机制建设和途径选择。
2007 Vol. 24 (11): 182-184 [摘要] ( 630 ) [HTML 0KB] [PDF 26KB] ( 567 )
185 周旭
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基于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对重庆市企业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分析了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环境、创新模式和创新的障碍,提出了重庆市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
2007 Vol. 24 (11): 185-187 [摘要] ( 605 ) [HTML 0KB] [PDF 30KB] ( 528 )
188 杨新年;管顺丰
武汉市“十一五”科技计划体系与战略重点研究
阐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分析了武汉市科技发展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武汉市科技计划体系,以及确保计划有效实施的战略重点。
2007 Vol. 24 (11): 188-190 [摘要] ( 701 ) [HTML 0KB] [PDF 178KB] ( 529 )
191 彭华涛
武汉市财政科技投入乘数及触发效应分析
分析了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功能与目的,界定了财政科技投入产出乘数以及财政科技投入的定义与内涵,并具体测算了武汉市财政科技投入乘数以及财政科技投入触发效应系数,揭示了武汉市财政科技投入的相关规律。
2007 Vol. 24 (11): 191-193 [摘要] ( 1693 ) [HTML 0KB] [PDF 31KB] ( 635 )
193 祝爱民;夏冬;于丽娟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在建立评判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模糊数学理论构建了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经过实证分析,证明该模型在评判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方面是可行的,并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2007 Vol. 24 (11): 193-196 [摘要] ( 2001 ) [HTML 0KB] [PDF 49KB] ( 592 )
海外科技发展
197 李明
欧盟区域科技政策及其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地区的启示
二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欧盟的组建无疑是其中最成功的代表。在促进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欧盟的区域政策在缩小成员国经济发展差距和实现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区域科技政策在推动欧盟的工业衰退地区完成经济和社会变革方面成效显著。通过具体数据和案例对欧盟的区域科技政策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论述其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地区(主要是我国的东北和中部地区)的借鉴意义。
2007 Vol. 24 (11): 197-199 [摘要] ( 738 ) [HTML 0KB] [PDF 30KB] ( 632 )
200 尚智丛
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管理模式的分析与启示
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为实现科学技术为国家目标服务的宗旨,在管理模式上具备两项优点。探讨和分析了BBSRC的管理模式及特点,并指出了我国的借鉴之处。
2007 Vol. 24 (11): 200-202 [摘要] ( 1713 ) [HTML 0KB] [PDF 30KB] ( 552 )
综述
203 郑胜华
联盟能力:研究背景、述评及启示
首先描述了联盟能力的研究背景,强调了联盟能力研究的重要性,接着详细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作了相应的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联盟能力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2007 Vol. 24 (11): 203-207 [摘要] ( 1791 ) [HTML 0KB] [PDF 273KB] ( 558 )
208 周熙;邵兵家;伍颖
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调节变量综述
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影响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强弱或正负的调节变量。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梳理了调节变量的主要种类和它们的调节作用,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2007 Vol. 24 (11): 208-212 [摘要] ( 1828 ) [HTML 0KB] [PDF 52KB] ( 736 )
213 丁晨芳;高明杰
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综述
科技进步对农业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科技进步作用以及目前投资主体、力度和结构进行了综述,并作比较分析,阐述了不同学者的观点。
2007 Vol. 24 (11): 213-216 [摘要] ( 1838 ) [HTML 0KB] [PDF 39KB] ( 754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