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年 25卷 7期
刊出日期:2008-07-25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科技管理创新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评价与预见
企业管理创新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尹国俊
我国创业资本融资中的产权缺损与现实对策
融资机制被称为创业资本的"入口",它决定着创业资本的规模和水平。我国创业资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和少数大企业,致使创业投资企业带有很强的附属性质,这必然从多个方面弱化或侵蚀创业资本的产权,致使创业资本产权人行为扭曲,降低创业资本的运行效率。产权缺损是我国创业资本的重要特征。要打破无效率均衡的恶性循环,就必须健全创业资本的吸入机制,以此确立创业资本完整的私人产权。为此就要进行创业资本组织制度创新,以增强其资金吸纳能力,允许部分保险基金、养老基金进入创业资本领域,并通过鼓励外资创业资本的进入来完善创业资本的运行环境。同时当前比较现实和稳妥的做法是,鼓励上市公司积极参与创业资本活动。
2008 Vol. 25 (7): 1-6 [摘要] ( 1572 ) [HTML 1KB] [PDF 58KB] ( 706 )
7 洪晓军
创新平台的概念甄别与构建策略
从平台概念甄别入手,阐释了创新平台的内涵与特征。提出要构建有效运作的创新平台,必须实行战略目标导向、创新能力核心、和谐有序聚合、科学运作管理、创新文化营造、持续改进发展策略。
2008 Vol. 25 (7): 7-9 [摘要] ( 1744 ) [HTML 1KB] [PDF 30KB] ( 859 )
10 黄继
高科技创业平台的形成机理及运行模型
高科技创业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构建高科技创业平台,是提高高科技创业成功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对高科技创业平台的概念、特点、功能及构成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揭示了高科技创业平台的形成机理,提出了高科技创业平台运行的原则,给出了高科技创业平台的系统运行模型。
2008 Vol. 25 (7): 10-12 [摘要] ( 1827 ) [HTML 1KB] [PDF 41KB] ( 915 )
13 王蓉;张祎雪
信任机制与技术创新网络模式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框架,从制度演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美国硅谷和日本筑波科技城两个技术创新网络模式差异与信任差异的比较分析,认为信任机制的差异与技术创新网络模式差异密切相关。
2008 Vol. 25 (7): 13-15 [摘要] ( 1972 ) [HTML 1KB] [PDF 33KB] ( 709 )
16 祝接金;胡永平
政府科技支出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ARDL共积检验与因果检验
在估算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运用ADRL共积检验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政府科技支出与TFP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前政府科技支出与TFP有负向的长期关系,改革后两者之间不存在长期影响关系,反映出政府科技支出效率不高;改革前政府科技支出波动与TFP波动间仅为单向因果关系,即政府科技支出波动引起TFP波动,改革后两者间变为双向因果关系,同时滞后期数减小,说明政府科技支出影响TFP的时滞缩短,两者的相互影响关系变得更为紧密。
2008 Vol. 25 (7): 16-19 [摘要] ( 1796 ) [HTML 1KB] [PDF 70KB] ( 760 )
19 吴德文;刘伟;付启敏
面向团簇型缝隙市场的技术开发策略研究
在团簇型的缝隙市场中,不同客户群有不同的偏好,对企业而言,则受到行业内部的技术障碍限制。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在不同技术选择上做出取舍。提供了一个如何在团簇型缝隙市场中开发新技术的框架,以期为企业在技术路线的选择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2008 Vol. 25 (7): 19-22 [摘要] ( 2048 ) [HTML 1KB] [PDF 57KB] ( 683 )
23 刘京;杜跃平
在垄断市场中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投资最优化分析
运用比较静态法,通过对比分析单独投资产品创新、单独投资过程创新和同时投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3种情形,发现在垄断市场中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具有互补性——同时投资两种创新时的投资收益水平最优。据此得出结论:对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应该实行整合管理。
2008 Vol. 25 (7): 23-26 [摘要] ( 1805 ) [HTML 1KB] [PDF 95KB] ( 651 )
27 冯跃;史安娜
R&D国际化:一个基于供求关系的动力学模型
近年来R&D国际化迅速增长且发展中国家对其增长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国际投资理论对R&D投资的区位悖论这一现象从所有权优势、生命周期、产业组织以及研发的集中与分散、技术开发与技术增长、辅助资产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从R&D国际化的供需双方来看,其推动力量——研发人员匮乏、研发成本上升、竞争压力加大和拉动力量——市场潜力巨大、研发人员丰富、国际性生产基地广阔,以及政府的促进和技术发展的扶持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R&D国际化的动力机制。
2008 Vol. 25 (7): 27-30 [摘要] ( 1862 ) [HTML 1KB] [PDF 61KB] ( 854 )
31 李明传;曾英武;易晓波
美国大学研究与工业研究的关系演化进程
大学研究与工业研究——美国研究开发体制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在体制内部运行着,相互间保持着一定的张力。不过,这种张力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研究的性质(理论性或实用性)易受经费来源结构和数量变化的影响并受经费提供者的意愿所左右,而工业研究的效果更易受经济规制的影响。
2008 Vol. 25 (7): 31-36 [摘要] ( 604 ) [HTML 1KB] [PDF 58KB] ( 781 )
36 王威
跨国公司创新形式与创新网络模式探讨
探讨了跨国公司线性创新与网络创新问题,分析了跨国公司多元组织创新网络、技术创新服务支持网络和跨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等跨国公司创新网络模式,总结了其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启示。
2008 Vol. 25 (7): 36-39 [摘要] ( 632 ) [HTML 1KB] [PDF 49KB] ( 691 )
企业管理创新
40 张双文
高科技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设计研究
商务模式由它的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等来表征。首先,商务模式的设计是一个不断完善的互动过程,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设计和优化,3个设计部分是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是一种阶梯式上升的循环过程;最后,运用实例对高科技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设计进行了说明。
2008 Vol. 25 (7): 40-42 [摘要] ( 1691 ) [HTML 1KB] [PDF 122KB] ( 773 )
43 葛笑春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动因、互动形式及比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快速成长,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非营利组织迅速成长,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动因及方式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比较了西方企业与国内企业的互动形式。目的在于使我国企业在面对日益趋同的国际大环境时,能够提高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效率,选择合适的互动形式,增强社会效益。
2008 Vol. 25 (7): 43-46 [摘要] ( 714 ) [HTML 1KB] [PDF 46KB] ( 862 )
46 聂磊
科技型中小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针对企业内部创新活动及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2008 Vol. 25 (7): 46-48 [摘要] ( 1880 ) [HTML 1KB] [PDF 38KB] ( 748 )
49 郝云宏;唐海燕;胡峰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社会责任
在外国直接投资中,绝大部分母国的突出特征就是其法律和监管框架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社会责任更加重要。大量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已经将公司社会责任溶入它们的战略之中,甚至有些将之作为战略之首。虽然遵守各种公司社会责任的原则需要额外的资源,但是它也会使东道国、投资企业以及母经济体产生重要的竞争优势。
2008 Vol. 25 (7): 49-52 [摘要] ( 1750 ) [HTML 1KB] [PDF 41KB] ( 862 )
53 樊瑞满;郑建国
基于零度管理的虚拟企业结构模型研究
零度管理为管理学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战略目标,虚拟企业是实现零度管理最好的手段,结合两者的优点,探讨了基于零度管理的虚拟企业结构模型,分析了基于零度管理知识转化价值的过程,为虚拟企业组建、运行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结构模型,实现了零度管理虚拟企业模型构造的突破。
2008 Vol. 25 (7): 53-57 [摘要] ( 1701 ) [HTML 1KB] [PDF 210KB] ( 727 )
58 顾力刚;方康
企业生态系统的创新战略
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有益于生态系统进步。创新过程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只有这两个方面相互协调配合,创新才是适时有效的,才能够促进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要在企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创新的两面性,制定适宜生态系统进步的创新战略。
2008 Vol. 25 (7): 58-60 [摘要] ( 647 ) [HTML 1KB] [PDF 41KB] ( 748 )
61 孙伟;刘亚平
高新技术企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在目标科技园区选择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即科技园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运用方差分析法比较各类企业对各影响因素的评价,结果显示各类企业对影响因素的评价基本相同,存在少量显著差异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4个公共因子。
2008 Vol. 25 (7): 61-64 [摘要] ( 690 ) [HTML 1KB] [PDF 39KB] ( 750 )
65 王晓新;邹艳;叶金福
企业合作创新伙伴选择的多层次优属度评价
在国内外学者对合作伙伴选择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合作创新的特点,从合作伙伴的产权信誉、管理能力、资源能力、技术能力状况、兼容程度5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应用Theil不均衡指数计算指标权重值,建立合作伙伴评价的多层次优属度模型,并通过算例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2008 Vol. 25 (7): 65-67 [摘要] ( 640 ) [HTML 1KB] [PDF 44KB] ( 593 )
产业技术进步
68 邓田生;刘慷豪
跨国垄断性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跨国并购已成为继"绿地投资"之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然而,当并购进行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会导致垄断的结果,并对我国的产业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首先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然后创新性地构建了跨国并购与产业安全作用的机理模型,结合跨国垄断并购影响国家产业安全的机理,重点分析了跨国垄断性并购通过控制产业主导权、产业结构、产业核心技术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途径,对我国产业安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规避和防范跨国垄断性并购风险和威胁的对策建议。
2008 Vol. 25 (7): 68-71 [摘要] ( 635 ) [HTML 1KB] [PDF 50KB] ( 631 )
72 范文芳;张冀新;牟仁艳
基于特色经济的都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武汉市为实证
我国都市工业园区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都市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分析了都市工业园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以武汉市为例,阐述了武汉市都市工业园区的产业特征。通过对武汉市都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初步探讨了发挥特色经济优势的都市工业园区四大产业推进模式:市场需求的效益型推进、技术创新的突破型推进、产业联盟的规模型推进、政府引导的成长型推进。
2008 Vol. 25 (7): 72-75 [摘要] ( 688 ) [HTML 1KB] [PDF 55KB] ( 675 )
75 周国红;周耀烈
基于产业链延伸的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宁波为例
作为我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宁波将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先行探索。强调我国循环经济的推进与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加强废物的循环,更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技术进步等前端因素,着重从产业链角度分析了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08 Vol. 25 (7): 75-78 [摘要] ( 631 ) [HTML 1KB] [PDF 323KB] ( 711 )
79 张振刚;景诗龙
我国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模式比较研究——基于政府作用的视角
政府是推动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首先定义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然后基于政府作用视角,把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合作型、政府鼓励型3种模式,并对政府在平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主要优点和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得出了启示。
2008 Vol. 25 (7): 79-82 [摘要] ( 702 ) [HTML 1KB] [PDF 104KB] ( 825 )
82 孙晓华;张国峰
基于“三重螺旋”模型产业集聚能力的培育途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模式。从动态视角提出了产业集聚能力这一决定集群持续成长的核心概念,结合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以及集聚能力影响因素的系统分类,构建了由环境、结构和企业等要素组成的决定产业集聚能力的"三重螺旋"模型,并归纳出由政府引导、合作网络建设和重点企业培养为主的产业集聚能力培育途径。
2008 Vol. 25 (7): 82-85 [摘要] ( 680 ) [HTML 1KB] [PDF 156KB] ( 720 )
86 郭新燕;原毅军
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企业的节点类型研究
利用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制造业集群内创新网络的企业节点类型。主要以无形知识网络为研究对象,以制造业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知识网络为落脚点,以网络集中度为主要衡量标准,在研究现有文献和考察我国一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在集群内的位置,将制造业集群内网络的节点分为3类,分析了各类型企业的特点和网络战略作用、发展前景等。提出可以通过加强企业网络关系,增强集群竞争优势,增强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能力。
2008 Vol. 25 (7): 86-89 [摘要] ( 693 ) [HTML 1KB] [PDF 53KB] ( 822 )
90 蔡彬清;陈国宏;李美娟
基于自组织的产业集群演化中的锁定效应研究
从产业集群的特性出发,探讨了产业集群演化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锁定现象,并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产业集群演化中的锁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只有避免产业集群演化中的各种锁定现象,打破锁定效应,才能真正完善集群自组织机制,使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8 Vol. 25 (7): 90-92 [摘要] ( 677 ) [HTML 1KB] [PDF 100KB] ( 707 )
93 陈彬
创意产业对接风险投资的问题与策略
作为当代城市发展与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形式,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我国大中型城市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成熟,需要高度资本化的力量推动和循序渐进的市场培养。结合创意产业的产业特征和风险投资的特性,对两者对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寻求了解决的路径。
2008 Vol. 25 (7): 93-95 [摘要] ( 693 ) [HTML 1KB] [PDF 29KB] ( 817 )
区域科学发展
96 朱美光
基于熵权方法的区域知识能力测度研究
将纷繁复杂的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评价指标归并到科技创新、知识交流和经济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区域知识能力综合评价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矢量优属度方法,综合评价区域知识能力,为我国区域知识创新、科技发展和知识积累提供评价标准和方法指导。
2008 Vol. 25 (7): 96-98 [摘要] ( 1976 ) [HTML 1KB] [PDF 147KB] ( 655 )
99 胡海青;李建;张道宏
环保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检验——基于1981~2005年的数据分析
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检验我国1981~2005年间的环保投资增量和GDP增量的因果性,发现GDP增量的变化是引起环保投资增量变化的原因,通过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两者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环保投资增量与GDP增量间存在着可靠的协整关系。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保持两者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提出基本结论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2008 Vol. 25 (7): 99-101 [摘要] ( 1846 ) [HTML 1KB] [PDF 39KB] ( 562 )
102 王武科;李同升;张建忠
市场机制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
分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发展趋势,认为市场机制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农业技术研发机构(技术供给者)、农业技术推广中介平台机构(销售者)和农业技术采用者(需求者)3部分组成,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中介平台机构是整个体系构建的核心,并结合我国实际给出了农业技术经营性模式、农民协会模式和农资连锁经营模式。
2008 Vol. 25 (7): 102-105 [摘要] ( 1886 ) [HTML 1KB] [PDF 49KB] ( 746 )
106 张亚斌;樊雪莲;易先忠
我国区域主导技术进步模式差异性的实证研究
对2000~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使得东中西部地区的主导技术进步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性。东部地区主要靠自主研发来促进技术进步;中部地区的技术进步模式主要是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在西部地区自主研发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模式。因此,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经济、科技政策应当注重各区域主导技术进步模式的差异性。
2008 Vol. 25 (7): 106-109 [摘要] ( 1656 ) [HTML 1KB] [PDF 47KB] ( 704 )
科技法制与政策研究
109 郭玉坤;于颖
我国知识产权质押的立法价值、现状及建议
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财产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国际上发达国家或地区都开辟了知识产权质押的融资方式,并给予较为完善的立法保障,而我国在知识产权质押立法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从我国对知识产权质押的立法价值取向及现状入手,阐述其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其法律制度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的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2008 Vol. 25 (7): 109-112 [摘要] ( 1911 ) [HTML 1KB] [PDF 41KB] ( 691 )
113 唐炎钊;朱小聘
我国应对服务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分析
随着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越来越知识化、技术化,服务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在分析服务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的原因、表现形式、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并从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之策。
2008 Vol. 25 (7): 113-117 [摘要] ( 1798 ) [HTML 1KB] [PDF 49KB] ( 635 )
118 王翔;李东;张晓玲
企业战略更新路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结构学派的视角
从战略管理结构学派的视角,从结构和转变两方面对企业战略更新进行了研究。在结构方向,从适应不同动荡环境的需要出发,指出企业的战略原型由需要的柔性能力组合和可调控的组织条件组合组成。通过两类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4类战略原型:刚性、计划性、柔性和混沌性战略原型。在转变方面,对战略原型之间的转变过程进行探讨,提出两种基本路径:惯例化路径,包括战略聚焦、成熟和停滞3个子过程;复习路径,包括职业式复兴、企业家式复兴和战略忽视3个子过程。并用南京东方集团有限公司的战略更新案例来验证上述理论。
2008 Vol. 25 (7): 118-122 [摘要] ( 616 ) [HTML 1KB] [PDF 149KB] ( 775 )
123 阮平南;宋晋娜
基于生态学的战略网络稳定性机制研究
战略网络的稳定性是网络得以延续和优化的基础,稳定性一旦破坏,网络的整体性功能就会衰退,直至网络的瓦解。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战略网络的稳定性机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运用逻辑斯蒂(Logistic)模型,探讨了战略网络中企业的各类关系,进而分析了各自的稳定性条件,并得出研究结论。
2008 Vol. 25 (7): 123-126 [摘要] ( 712 ) [HTML 1KB] [PDF 49KB] ( 711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127 毛景立
面向复杂产品系统的合约化质量概念确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合约化质量是复杂产品系统的质量新理念。就其概念确立的必要性(即合约化质量的客观需求)从经济体制转型、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质量监督实践、质量自身特性、学科理论体系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就其概念确立的可行性(即合约化质量的现实基础)作了系统分析。
2008 Vol. 25 (7): 127-130 [摘要] ( 1703 ) [HTML 1KB] [PDF 41KB] ( 630 )
131 罗建强;韩玉启;李娜
价值链视角下的延迟策略CODP定位问题研究
在综述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延迟策略的运作原理,提出了延迟策略CODP定位的价值理论分析方法,并研究了利用因果关系流图、供应链反应矩阵和决策点分析3种工具来确定CODP位置的方法,展望了延迟策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008 Vol. 25 (7): 131-134 [摘要] ( 1724 ) [HTML 1KB] [PDF 105KB] ( 714 )
135 宋春艳;陈士俊
从观念文化层面看我国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从观念文化层面讨论了我国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功利技术观导致对短期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对国外技术存在严重依赖心理导致缺乏独立创新的勇气和行动,以及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导致集体交流合作远远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构建技术良性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建议:注重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形成"天人合一"的技术发展观;有选择地引进设备和吸引外资,增大对研发的有效投入;合理分配利益,创建技术开发主体交流的和谐气氛。
2008 Vol. 25 (7): 135-137 [摘要] ( 1980 ) [HTML 1KB] [PDF 34KB] ( 680 )
138 毛明来;陈通
项目投资决策中的有限理性实现程度
有限理性问题在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有限理性实现程度模型"使经济学的理性再一次地逼近现实中的行为决策过程。首先回顾了传统项目投资决策中"经济人"假设的不足,提出了有限理性,并对其实现程度模型进行了简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限理性实现程度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2008 Vol. 25 (7): 138-140 [摘要] ( 686 ) [HTML 1KB] [PDF 31KB] ( 632 )
141 刘和东
技术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及其有效防范
技术市场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技术商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然而,技术交易也有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特性,技术交易容易出现逆向选择问题。描述了技术交易中的逆向选择现象、成因及其对技术市场的影响,并针对逆向选择问题提出了前瞻性的有效防范建议。
2008 Vol. 25 (7): 141-143 [摘要] ( 682 ) [HTML 1KB] [PDF 34KB] ( 722 )
评价与预见
144 胡蓓;古家军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正确分析和评价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阐述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BP神经网络理论,以实例验证了这一评价方法,以期对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提供参考。
2008 Vol. 25 (7): 144-147 [摘要] ( 678 ) [HTML 1KB] [PDF 55KB] ( 819 )
148 刘井建;陈伟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综合评价研究
针对评价方法在投入、产出两个角度的缺乏以及评价全面性、融合性的不足,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两阶段评价模型,并建立了企业R&D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哈尔滨15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其评价结果为提高企业R&D绩效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8 Vol. 25 (7): 148-151 [摘要] ( 1998 ) [HTML 1KB] [PDF 59KB] ( 829 )
152 王年军
供应商参与下的新产品开发绩效评价
顾客期望从市场上得到完全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成为实现该目标的有效手段。生产技术的发展为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企业应鼓励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并充分利用供应商能力来创建企业竞争优势。于是从阐述供应商参与的内涵入手,建立供应商参与下的新产品开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一个可行适用的评价模型。
2008 Vol. 25 (7): 152-155 [摘要] ( 1956 ) [HTML 1KB] [PDF 58KB] ( 1126 )
156 刘泽双;章丹
基于投资过程的高科技企业R&D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评价研究
高科技企业R&D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投资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撤销性,因此,对其所产生的风险评价研究已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从高科技企业R&D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出发,建立了包括R&D人员激励风险、R&D人员发展风险和R&D绩效评价风险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案例进行了分析。
2008 Vol. 25 (7): 156-159 [摘要] ( 1895 ) [HTML 1KB] [PDF 43KB] ( 708 )
160 李江;和金生
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决策研究
从知识角度探讨了技术创新的实质,提出技术创新就是创新性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从3个层面分析了组织技术创新决策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并利用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对组织技术创新要素进行了解读。最后,针对技术创新的知识本质提出了进行技术创新决策的重要原则。
2008 Vol. 25 (7): 160-163 [摘要] ( 689 ) [HTML 1KB] [PDF 43KB] ( 911 )
164 程安亭;王雄
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研究
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属于多属性群决策问题。建立了一个基于FWGA算子和FOWGA算子相结合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模型。该模型使用FWGA算子对专家所给出的各备选科研项目的属性模糊评估信息,根据其重要性程度进行集结,在此基础上,再利用FOWGA算子对专家给出的对应于同一备选科研项目的综合模糊评估信息进行集结,阐述了具体的计算过程,并进行了应用实例分析。
2008 Vol. 25 (7): 164-167 [摘要] ( 853 ) [HTML 1KB] [PDF 58KB] ( 715 )
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
168 刘源
“传染病模型”在隐性知识传播中的应用
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隐性知识传播机制的准确把握是对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在比较隐性知识传播过程及传染病传播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用"传染病模型"研究隐性知识传播机制的可行性,建立了员工隐性知识传播的"传染病模型",并模拟了华安公司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提出了提高该公司隐性知识传播效率的措施。
2008 Vol. 25 (7): 168-171 [摘要] ( 1873 ) [HTML 1KB] [PDF 56KB] ( 712 )
171 刘帮成;唐宁玉;朱晓妹;王重鸣
基于社会文化差异的在华外资企业组织学习研究
组织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通过组织学习获得关于海外市场的知识,而跨文化效应通常被认为是影响组织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在华外资企业的研究发现,这些企业的确具备较高的组织学习效率,然而他们的学习效率却并没有受到跨文化差异的显著影响。
2008 Vol. 25 (7): 171-175 [摘要] ( 736 ) [HTML 1KB] [PDF 58KB] ( 642 )
176 陈通;王辉
高技术企业并购的知识资本协同风险研究
作为高技术企业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企业并购存在知识资本协同风险。认为其风险主要来自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制度资本、社会资本等,对知识资本协同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决策方法,构建了并购知识资本协同风险综合评判模型,可为高技术企业并购提供辅助决策。
2008 Vol. 25 (7): 176-178 [摘要] ( 1599 ) [HTML 1KB] [PDF 38KB] ( 571 )
179 刘希宋;姜树凯;喻登科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模式研究
为充分体现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特征,提出一种基于Multi-Agent的虚拟组织模式,在对这种组织模式的功能目标分析基础上,系统构建了这一组织体系,并分析了这种组织模式对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效力,最后从战略联盟、合作模式及环境创造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基于Multi-Agent的虚拟组织运行的支撑措施。
2008 Vol. 25 (7): 179-182 [摘要] ( 683 ) [HTML 1KB] [PDF 113KB] ( 776 )
人才与教育
182 滕瀚
科技工作者的审美倾向与其问题发现和解决的相关性分析
采用"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对全国1089名科技工作者的审美倾向与问题解决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科学美对于科技工作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但不具有本体意义;科技工作者的"艺术美"审美倾向与问题解决不具有直接的相关关系,推动科学问题解决的审美倾向是科学美审美倾向,推动科学问题发现的审美倾向是自然美审美倾向,并针对上述结果进行了相应探讨。
2008 Vol. 25 (7): 182-185 [摘要] ( 1736 ) [HTML 1KB] [PDF 40KB] ( 562 )
186 王广民;林泽炎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典型特质及培育政策建议——基于84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证分析
对84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研究发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深厚的专业积累与稳定的研究方向、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方法和系统思维能力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4个典型特质。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政府要重点塑造有利于创新的教育文化,发挥科技评价的创新导向作用,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各类科研机构也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评价体系,从薪酬体系、选拔机制、发展渠道和科研基础建设等方面强化对科技人才的创新激励。
2008 Vol. 25 (7): 186-189 [摘要] ( 1708 ) [HTML 1KB] [PDF 37KB] ( 1023 )
190 杨文东
基于集对论和变权机制的人才素质评价研究
以集对论为基础,在确定人才素质评价指标和人才素质评价等级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才素质的同一性、差异性和对立性分析。与对指标评价值具有惩罚—激励的变权机制相结合,建立了集对—变权机制评价分析模型。以联系度最大为准则,获得了人才素质的评价等级。
2008 Vol. 25 (7): 190-192 [摘要] ( 644 ) [HTML 1KB] [PDF 47KB] ( 622 )
193 罗琳;邬明建;李清泉
产学研合作中大学的基本定位——以武汉大学为例
首先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来解释大学产业关系治理;在此基础上,以武汉大学为例,阐述了我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大学产业关系的制度变迁历程;进而指出了大学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了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定位。
2008 Vol. 25 (7): 193-196 [摘要] ( 677 ) [HTML 1KB] [PDF 54KB] ( 680 )
综述
197 周艳春
关于二元组织模式的研究综述
在动荡、复杂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处理存在于组织中的各种悖论(如效率与创新、渐进与突变、新事业与老事业、开发与探索等),以更好地提升组织能力已成为当今组织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因此,将这种悖论进行融合的二元组织模式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对国外最新研究文献的回顾与整理,分析了二元组织模式产生的背景及主要特征、二元组织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问题。
2008 Vol. 25 (7): 197-200 [摘要] ( 1866 ) [HTML 1KB] [PDF 50KB] ( 672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