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年 26卷 14期
刊出日期:2009-07-25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科学理性与方法
评价与预见
企业管理创新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管理与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倪明;
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模式的拓展——科技创新供需网模式
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模式对促进科技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Internet的诞生与推广,则要求对其传统模式进行拓展,从而诞生了科技创新供需网模式。在阐述传统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模式及其特征、科技创新供需网模式及其特征基础上,给出了具体实例。
2009 Vol. 26 (14): 1-3 [摘要] ( 1084 ) [HTML 0KB] [PDF 110KB] ( 769 )
4 王艳;曾刚;王灏;
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既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体现商业价值的关键。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移方式决定了产学研合作的不同模式。按照知识转移的方式,将其划分为显性知识主导下的技术转让与协作模式、显隐知识共同协作下的契约联合模式、隐性知识主导下的产学研集成一体化模式,并对每种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
2009 Vol. 26 (14): 4-7 [摘要] ( 841 ) [HTML 0KB] [PDF 135KB] ( 839 )
8 李云梅;
基于战略联盟视角的校企合作发展研究
从战略联盟的视角阐述了构建校企联盟的必要性,界定了校企联盟的内涵,提出了校企联盟发展的6大动力要素。认为校企联盟发展的运行以承诺和信任为基础,以愿景和使命为导向,在双方的合作意向上,从技术攻关型上升为技术预见型;在合作价值取向上,从利益驱动型提升为价值驱动型;在合作方式上,从项目单一型转变为项目团队型;在效益获取上,从经济效益型转化为综合效益型;在合作资金上,从间断型延伸为连续型;在研究成果转化上,实现从低转化率到高转化率的提升。最后,提出了构建和发展校企联盟的具体措施。
2009 Vol. 26 (14): 8-10 [摘要] ( 771 ) [HTML 0KB] [PDF 108KB] ( 654 )
11 雍兰利;冯雅昕;
自主创新机制结构整合研究——以我国制药企业自主创新实现机制构建为例
基于自主创新能力在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关键作用,试图对自主创新机制构成因素的结构作出重新解释。解释的关键包括两点:一是创新机制的中心子机制应围绕自主创新的能力机制,二是自主创新的功能应体现在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作用上。这种解释的应用性可通过我国制药企业自主创新实现机制的构建范例作出具体说明。
2009 Vol. 26 (14): 11-14 [摘要] ( 790 ) [HTML 0KB] [PDF 121KB] ( 602 )
15 颜蕾;王志媛;朱峰;
我国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新视角
从广义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技术研发过程中各阶段所产生的交易成本的种类及原因,认为交易成本的高低是影响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市场利用市场组织和企业组织进行技术创新的制度的经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交易成本的我国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其主要观点是:利用企业组织进行创新的制度成本远远低于利用市场组织进行创新的交易成本;从国家的角度选择创新战略还应考虑本国技术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发展中国家选择技术引进战略虽然会发生巨额的知识产权交易成本,但可以大大降低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阶段的交易成本及基于时间的机会成本;而国内范畴的创新,最合理的制度是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利用企业组织进行自主创新的制度;要尽快改革当前以高校为创新主体的创新制度。
2009 Vol. 26 (14): 15-18 [摘要] ( 790 ) [HTML 0KB] [PDF 123KB] ( 528 )
19 傅强;曾琼;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政府对互补性研发合作体的激励工具选择
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通过引入社会扭曲成本与社会收益变量,解释了合作体成员可能出现的搭便车行为,并构建了互补性研发体成员在政府不同激励工具下的决策模型。分析表明,对于互补性研发合作体的激励,政府不完全监督是最优的政策选择。
2009 Vol. 26 (14): 19-22 [摘要] ( 803 ) [HTML 0KB] [PDF 194KB] ( 626 )
23 石国进;
公共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科学传播机制研究
科学观念与科学方法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传播的重要性也不例外。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科学传播具有显著的独特性:科学传播的内容直接涉及安全和健康;线性传播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3种运行机制并存;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3个过程存在于同一时空;单向科学普及表现尤为突出。
2009 Vol. 26 (14): 23-25 [摘要] ( 734 ) [HTML 0KB] [PDF 93KB] ( 625 )
区域科学发展
26 刘玲利;
基于系统视角的科技资源配置行为分析
基于系统视角对科技资源配置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科技资源配置行为进行了定义,对科技资源配置结果,即效率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整合;从主体、客体和配置力3个方面,对科技资源配置系统的结构进行了高度概括;从科技资源配置系统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对科技资源配置系统的六大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以期能够为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框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2009 Vol. 26 (14): 26-28 [摘要] ( 773 ) [HTML 0KB] [PDF 105KB] ( 766 )
29 黎苑楚;赵一鸣;徐东;王健聪;
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针对党中央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局势的新判断,基于中部地区城乡统筹面临加快发展、服务国家整体规划、以人为本的新主题,基于城乡市场、空间、产业、社保、生态五个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从目标定位、空间拓展、发展重点、动力培育、调控手段5个方面,提出了统筹中部城乡发展的新思路。
2009 Vol. 26 (14): 29-32 [摘要] ( 768 ) [HTML 0KB] [PDF 140KB] ( 653 )
33 陈海燕;蔡嗣经;任一萍;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运用协整理论和因果关系检验理论,研究北京市1985-2006年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存在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9 Vol. 26 (14): 33-35 [摘要] ( 747 ) [HTML 0KB] [PDF 157KB] ( 759 )
36 惠调艳;杨乃定;
陕西省光电子产业细分行业比较研究
采用工业总产值、成长率、产业集聚及其区位熵等指标,对陕西省光电子7个细分行业的规模优势、比较优势、成长潜力等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借鉴波士顿矩阵思想,结合行业实力和市场引力,将其划分为明星、金牛、问题和瘦狗四大类别。最后,根据细分行业现状分析结果,将上述四类别的未来发展对应定义为支柱型、培育型、带动型和观望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建议及其配套政策措施。
2009 Vol. 26 (14): 36-39 [摘要] ( 772 ) [HTML 0KB] [PDF 145KB] ( 606 )
40 吴敏;李丹;
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贡献度的实证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在对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贡献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贡献度测定模型,深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对四川省GDP、传统产业产值的贡献度,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内部各行业产值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贡献度,从而提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四川省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09 Vol. 26 (14): 40-42 [摘要] ( 1665 ) [HTML 0KB] [PDF 132KB] ( 692 )
科技法制与政策
43 王京芳;周海燕;王露;杨艳;
财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推进+引导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
为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针对现有产品成本管理的弊端,从企业内外部两方面影响环境成本管理的因素出发,提出推进+引导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模式。以陕西省资源型企业为例,探讨环境成本管理模式在现实中的选择和设计,并从完善政策制度安排方面,提出促进企业实施环境成本管理的对策。
2009 Vol. 26 (14): 43-47 [摘要] ( 725 ) [HTML 0KB] [PDF 169KB] ( 698 )
48 许春明;单晓光;
知识产权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述评
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已不少,但是,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以此分析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社会福利以及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文献不多。详细评述了封闭经济下的水平创新模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垂直创新技术扩散模型,以及包含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技术扩散模型3个典型的知识产权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期全面深入地认识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2009 Vol. 26 (14): 48-53 [摘要] ( 786 ) [HTML 0KB] [PDF 287KB] ( 683 )
54 李伟舵;艾洪山;廖进中;
区域价值链攀升与新型工业化
现有讨论新型工业化的文献,并没有给出具体到区域层面的产业整合、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具体策略。而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认识不够深刻。新型工业化并不等于优先发展某些高科技产业,并不是高科技产业足够多,新型工业化就建立起来了,真正的新型工业化是建立在各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资本要素充分积累基础上的真正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由产业持续发展一步步推动起来的。
2009 Vol. 26 (14): 54-56 [摘要] ( 749 ) [HTML 0KB] [PDF 140KB] ( 677 )
产业技术进步
57 杨勣;周任远;高长春;
创意经济中创意市场化的演化博弈分析
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对于创意经济中创意市场化过程的博弈进行了研究,参考鹰鸽博弈建立了一个有两个参与方的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中参数的讨论,探讨了市场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于发展创意经济,促进社会经济集约化、个性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9 Vol. 26 (14): 57-60 [摘要] ( 775 ) [HTML 0KB] [PDF 169KB] ( 638 )
61 付丹;刘拓;李柏洲;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互动演化模型构建研究
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High-tech Industrial Cluster,HIC)与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之间互动演化的布鲁塞尔模型(Brusselator Model)。通过对该模型稳定性的定量分析,阐明了两者之间存在互动演化关系,并揭示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细致结构与互动演化。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09 Vol. 26 (14): 61-63 [摘要] ( 847 ) [HTML 0KB] [PDF 152KB] ( 680 )
64 郑文军;王战鸣;王志云;
“内生式”低壁垒产业集群创新停滞的行为逻辑及其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内生式"低壁垒产业集群(ILC)创新停滞、升级乏力的问题相当突出。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手段和分析方法,从集群企业的个体理性出发,剖析了ILC中企业偏爱产能扩张、拒绝产业创新的内在行为逻辑,进而更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地给出了引导该类集群健康发展的策略建议。
2009 Vol. 26 (14): 64-67 [摘要] ( 721 ) [HTML 0KB] [PDF 178KB] ( 586 )
68 谈大军;
基于SCP理论范式的软件产业市场特征分析
全球软件产业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上表现出与传统产业不同的组织特点。从软件产业的整体来看,市场集中度并不高,但具体到某类软件产品时,软件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却非常高,并且企业之间竞争激烈;软件企业采用的主要是技术创新竞争、价格竞争、广告竞争、兼并等产业组织调整行为。我国绝大多数软件企业的利润率远远低于美、日、欧等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的软件产业,这主要是由于核心技术缺乏所导致的产业竞争力薄弱。
2009 Vol. 26 (14): 68-71 [摘要] ( 803 ) [HTML 0KB] [PDF 178KB] ( 534 )
企业管理创新
72 曾德明;吴传荣;
高技术企业集群与技术标准合作的关系分析
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市场竞争开始进入到标准竞争阶段,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企业间的技术标准合作密不可分。而高技术企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形式,对其的研究必然要与技术标准合作结合起来。首先分析了高技术企业集群与技术标准合作的区别与联系,接着对高技术企业集群与技术标准合作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指出基于技术标准合作的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趋势为虚拟集群。
2009 Vol. 26 (14): 72-75 [摘要] ( 817 ) [HTML 0KB] [PDF 152KB] ( 833 )
76 宋建元;蔡翔;
基于公司内部风险投资的破坏性创新机理与过程研究
破坏性创新是通过开辟新市场或低端市场而逐步侵入传统主流市场的一类创新,对企业现有能力造成重大破坏,从而使大型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分析了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及大型企业面临的困境,探讨了通过公司内部风险投资促进破坏性创新的机理和过程,最后对北电网络公司的破坏性创新过程进行了案例剖析。
2009 Vol. 26 (14): 76-80 [摘要] ( 718 ) [HTML 0KB] [PDF 186KB] ( 721 )
81 曾德智;
我国国际技术贸易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协整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就国际技术贸易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技术贸易中技术引进与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长期均衡协整关系,是其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其中在技术引进的具体方式中,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等纯技术贸易与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协整且互为因果,而关键及成套设备、合作生产等技术引进方式则并无促进作用。此外,技术出口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9 Vol. 26 (14): 81-84 [摘要] ( 775 ) [HTML 0KB] [PDF 179KB] ( 616 )
85 罗明;马卫;
军工企业与民品企业融合发展的系统结构模型及分析
在对军工企业与民品企业相互融合发展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建立了其发展模式的系统反馈结构模型。利用系统反馈基模生成系计算方法,计算出系统反馈基模,通过对系统主导反馈基模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针,实现了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有效分析企业组织管理问题的目的。
2009 Vol. 26 (14): 85-88 [摘要] ( 744 ) [HTML 0KB] [PDF 199KB] ( 594 )
89 卢向华;
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力构成因素的实证研究
分析了信息化项目建设中企业建设能力的重要性后,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建设能力的具体构成,并通过以ERP咨询顾问为对象的调查结果修正了企业建设能力的构成因素,对各能力因素与信息化项目成功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排序,最后提出了建议。
2009 Vol. 26 (14): 89-92 [摘要] ( 759 ) [HTML 0KB] [PDF 153KB] ( 641 )
93 杨艳萍;刘福星;
基于超循环理论的供应链节点企业动态联盟研究
从超循环理论的角度,探讨供应链节点企业构建动态联盟中自我发展和相互发展,以及各节点企业相互催化支持对方发展,从而加速供应链节点企业动态联盟不断向前进化,并提出了超循环理论视角下供应链节点企业动态联盟的实现。
2009 Vol. 26 (14): 93-95 [摘要] ( 736 ) [HTML 0KB] [PDF 115KB] ( 648 )
96 杨易成;杜纲;刘国恩;
基于竞争合作分析的我国制药企业研发国际化策略研究
通过概括我国医药产业研发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医药产业研发国际化存在的问题,结合对照印度制药企业发展的模式,基于竞争合作理论,就我国制药企业研发国际化战略提出了相应对策,并根据我国国情总结了研发国际化的可行模式。最后,建立了与之对应的AHP决策模型,并给出了算法。
2009 Vol. 26 (14): 96-100 [摘要] ( 855 ) [HTML 0KB] [PDF 343KB] ( 684 )
科学理性与方法
101 戴志敏;
产业创新传导关联和技术传导系数研究
产业的发展是由创新源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的。各产业创新活动无法孤立开展,因此在不同产业间识别产业关联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在有效的关联路径识别中确定技术传导的相关系数:产业间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度系数,继而从量化的角度确认区域产业间传导方式,并试图解释以上问题,得出相关计算结果。
2009 Vol. 26 (14): 101-103 [摘要] ( 679 ) [HTML 0KB] [PDF 135KB] ( 576 )
103 桂萍;彭华涛;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三维解析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包含3个维度:战略思维能力、资源集成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在分析自主创新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上述3个维度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解析。
2009 Vol. 26 (14): 103-105 [摘要] ( 788 ) [HTML 0KB] [PDF 119KB] ( 537 )
106 贾伟强;
E-SCM中合作机制的系统反馈基模分析
E-SCM中合作企业间由于交易主体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制约,使得合作机制的建立与运行难以有效保障。通过对合作机制的系统构成进行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建立了E-SCM合作机制的系统反馈结构模型。并利用所提出的系统反馈基模生成系列计算方法,计算出系统反馈基模。通过对系统主导反馈基模的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方针,以期对合作机制的完善提供可咨借鉴的措施。
2009 Vol. 26 (14): 106-109 [摘要] ( 756 ) [HTML 0KB] [PDF 198KB] ( 701 )
知识管理与工程
110 马亚男;易法敏;贾莉;
垄断市场结构下知识联盟组织间共享互补知识的最优分配率设计研究
运用博弈模型研究了垄断市场结构中知识联盟成员组织间在共享互补知识情形下的最优分配率制定问题,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给出了激励成员组织间进行知识共享的最优分配率,并分析了最优分配率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由于知识联盟成员企业投入知识对总收益的贡献率不相同,因此知识联盟成员企业获得的收益也不相同。均衡状态下知识联盟成员企业的收益率,等于各自投入的专有技术知识对产出的贡献率,即等于其技术价格。只有当收益与成员企业的知识贡献一致时,才能达到激励知识共享、防范知识共享不足、实现联盟目标的目的,之后通过案例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
2009 Vol. 26 (14): 110-113 [摘要] ( 736 ) [HTML 0KB] [PDF 157KB] ( 788 )
114 杜占河;张新元;朱晓明;段刚龙;
基于共享途径分析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通过对知识共享内涵和途径的分析,从知识共享客体、主体、手段和环境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影响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最后,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从个体视角和组织视角两个方面,探讨了促进知识共享的机制建设问题,包括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组织机构变革、构建适应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加强通讯技术以及建设企业知识库等。
2009 Vol. 26 (14): 114-117 [摘要] ( 724 ) [HTML 0KB] [PDF 142KB] ( 612 )
评价与预见
118 范德成;王晓辉;
区域产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投资环境是指围绕投资主体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并足以影响或制约投资活动及其结果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投资环境对投资的运行效果影响显著,而产业投资环境又是投资环境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所在。构建了我国各地区产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2009 Vol. 26 (14): 118-120 [摘要] ( 827 ) [HTML 0KB] [PDF 134KB] ( 772 )
121 潘霞;鞠晓峰;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由于区域投资环境的分类很多,首先通过统计取舍的方法,选择了区域投资环境的5个要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然后分别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建立招商引资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选取我国的31个地区为研究样本,主要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07》等数据资料,赋予样本相应的指标值,对招商引资指标体系进行指标的筛选和综合,得到有代表性的招商引资指标——利用外资因子和利用内资因子。对于各要素的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进行筛选,选出与利用外资因子或利用内资因子相关程度较强但彼此间的相关程度又较弱的指标,建立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利用外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内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2009 Vol. 26 (14): 121-126 [摘要] ( 795 ) [HTML 0KB] [PDF 168KB] ( 548 )
127 徐小琴;凌鸿;
基于实物期权的ERP项目投资评估研究
企业资源规划(ERP)项目投资具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并且投资收益评估相当困难,一直是困扰管理者的难题。ERP项目投资是一种多阶段的不确定性投资,具有实物期权的特性。基于实物期权理论,借助具体的应用案例,在考虑ERP实施包含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采用二叉树模型对ERP项目投资价值进行评估,为管理人员进行ERP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
2009 Vol. 26 (14): 127-130 [摘要] ( 840 ) [HTML 0KB] [PDF 175KB] ( 697 )
131 陶晓燕;
基于改进广义熵值法的城市竞争力研究
以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等胶东半岛海滨旅游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科学性、实用性、完备性等原则,建立了基于系统理念的海滨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标准转换法对广义熵值法进行了改进,并给出了具体的改进步骤;利用改进后的广义熵值法,对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等4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定量测度与分析,得出了各城市的竞争力变化趋势和排序。
2009 Vol. 26 (14): 131-133 [摘要] ( 833 ) [HTML 0KB] [PDF 113KB] ( 765 )
人才与教育
134 钟和平;张旭梅;方润生;
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分析提出了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倒置"N"型关系模型,并运用在河南省283家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倒置"N"型关系显著。当企业的人力资源冗余太少时,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创新负相关;当企业的人力资源冗余适度时,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创新正相关;当企业的人力资源冗余过多时,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创新负相关。
2009 Vol. 26 (14): 134-137 [摘要] ( 762 ) [HTML 0KB] [PDF 158KB] ( 889 )
138 李鸣;杜跃平;
基于异质性特点的核心研发人员的薪酬模式设计
在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激励问题中引入异质性这一概念,研究作为知识型员工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研发人员的薪酬体系。首先从异质性价值和异质性能力两个方面描述了核心研发人员的特征,继而根据异质性特征研究相关的物质薪酬体系设计,分别对技术等级工资、绩效工资、技术股权等进行了讨论,最后为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薪酬设计提供一些可行的意见。
2009 Vol. 26 (14): 138-142 [摘要] ( 785 ) [HTML 0KB] [PDF 193KB] ( 601 )
142 胡蓓;孙跃;
员工个体特性对风险偏好与离职意愿的影响研究
风险决策理论对于人们是否作出冒险行为的选择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依据前景理论,从风险偏好的角度对员工离职决策中的个体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用方差分析探讨了个体特征对风险偏好的影响,用卡方检验分析了个体特征变量对离职意愿的影响,最后对风险偏好与离职意愿进行了回归分析。
2009 Vol. 26 (14): 142-147 [摘要] ( 788 ) [HTML 0KB] [PDF 221KB] ( 624 )
148 李思宏;罗瑾琏;田瑞雪;
科技人才评价与选拔体系构建思路
科技人才评价和选拔是科技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科技人才评价与选拔体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之一。在对国内外科技人才评价和选拔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和分析基础上,对我国科技人才评价与选拔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思路。
2009 Vol. 26 (14): 148-150 [摘要] ( 858 ) [HTML 0KB] [PDF 105KB] ( 865 )
151 毕先萍;
改革以来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研究
基于演进视角,在技术经济范式变迁理论下,概括出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及劳动分工深化,进而影响就业产业结构及技能结构的分析框架;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数据的分析指出,在制度变迁基础上,技术进步导致工业化进程加快,出现工业内部及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相应变迁,同时,以技能退化倾向为主的技术选择提高了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相对份额,进而拉大了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最后,基于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提出基于技术进步的就业治理对策。
2009 Vol. 26 (14): 151-156 [摘要] ( 847 ) [HTML 0KB] [PDF 280KB] ( 680 )
综述
157 熊义杰;李会;
企业知识管理测度研究综述
知识管理的实施引起了企业对知识管理测度的重视。首先综述了现阶段的知识管理评估工具及知识管理测度研究动态,然后分析了现阶段知识管理测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2009 Vol. 26 (14): 157-160 [摘要] ( 819 ) [HTML 0KB] [PDF 142KB] ( 651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