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年 26卷 17期
刊出日期:2009-09-10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科学理性与方法
评价与预见
企业管理创新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管理与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李晓伟;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规律及其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
技术、制度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创新要素,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共同构成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当前,制度创新滞后正在成为我国创新系统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急需摒弃传统的重视技术创新忽视制度创新的不良思想倾向,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加快与技术创新相容的制度创新步伐。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我国早日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2009 Vol. 26 (17): 1-4 [摘要] ( 1936 ) [HTML 0KB] [PDF 128KB] ( 1095 )
4 张东红;殷龙;仲健心;
政府研发投入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互补与替代效应研究
在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内生增长理论对知识性质的分析,系统研究了政府和企业两类支撑主体进行研发投入的动机。利用博弈论研究了两类支撑主体在研发投入上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政府的研发投入举措提出了具体建议。
2009 Vol. 26 (17): 4-8 [摘要] ( 780 ) [HTML 0KB] [PDF 204KB] ( 977 )
9 王书玲;赵立雨;
政府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及目标强度研究
以参考意义较强的部分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为代表,对政府科技投入规模、科技投入强度(即R&D投入/GDP)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在对相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政府科技投入目标强度进行检验,为我国政府科技投入决策提供借鉴。
2009 Vol. 26 (17): 9-13 [摘要] ( 797 ) [HTML 0KB] [PDF 315KB] ( 766 )
13 徐书勇;侯合银;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对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20多年来,尽管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现阶段普遍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以南京市为例,从提升孵化管理能力、孵化服务能力、孵化效率及技术创新贡献度4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9 Vol. 26 (17): 13-17 [摘要] ( 786 ) [HTML 0KB] [PDF 171KB] ( 762 )
18 郝利;类淑霞;
我国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
农业企业孵化器,是通过提供一系列农业企业创业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帮助和促进新创农业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组织。国内外关于孵化器的研究颇多,但针对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构建了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模型,并通过对沈阳辉山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创业中心的实地调研,试图探索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的内在机理,为我国农业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009 Vol. 26 (17): 18-24 [摘要] ( 707 ) [HTML 0KB] [PDF 290KB] ( 673 )
25 李成;蔡达建;黄顺绪;
风险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解读——以美国为例
通过对美国风险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从风险投资的市场供求和对经济发展影响途径透视,可以发现,风险投资为技术创新提供产业化资金支持,政府为风险投资建立制度保障,激励了技术创新,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在资本规模、投资行业、政策性波动、法律环境、配套制度方面不够完善,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稳定风险资本来源,保障技术创新资金;引导风险投资市场机制,实现风险投资市场供求的相对均衡;逐步完善风险制度环境,稳定风险投资的预期和投入。
2009 Vol. 26 (17): 25-29 [摘要] ( 802 ) [HTML 0KB] [PDF 205KB] ( 781 )
30 董雅丽;薛磊;
战略联盟中关系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
关系资本作为战略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实现联盟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重要途径。从关系资本的内涵入手分析关系资本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战略联盟中的关系资本管理体系,提出从行为和心理两个层面共同采取措施,以促进关系资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
2009 Vol. 26 (17): 30-33 [摘要] ( 741 ) [HTML 0KB] [PDF 136KB] ( 772 )
区域科学发展
34 付丹;李柏洲;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及要素分析
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创新,而产业集群的集群创新效应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贡献日渐突出。以区域创新系统内知识、技术等创新成果的产生和扩散为主线,将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建立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包括两大子系统、五个主体系以及两个支撑体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各主体要素的功能及特征。
2009 Vol. 26 (17): 34-36 [摘要] ( 743 ) [HTML 0KB] [PDF 124KB] ( 749 )
37 杨明华;周娜;
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特色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
从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产业持续发展两个角度解释了资源型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必要性。重点分析资源型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形式、集群升级的途径。提出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即在资源察赋和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下,资源型产业集群以自组织和创新为驱动力,有效实施升级与转型。根据资源型产业的特点构建了本产业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对我国资源型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2009 Vol. 26 (17): 37-40 [摘要] ( 764 ) [HTML 0KB] [PDF 118KB] ( 653 )
41 池仁勇;黄英杰;
浙江省R&D活动非效率成因分析
选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12省市作为参考集,结合Farrell效率测度理论,运用DEA方法找出浙江省R&D活动非效率的症结所在,并指出浙江R&D活动非效率的症结在于规模不经济和最小化成本能力低下,这与浙江省研发活动规模较小、研发人力成本高有关。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而言,集中科技资源用于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构建研发平台以实现研发外包、利用外省研发资源,是克服上述两个非效率因素的首选政策措施。
2009 Vol. 26 (17): 41-44 [摘要] ( 720 ) [HTML 0KB] [PDF 178KB] ( 805 )
产业技术进步
45 肖忠东;顾元勋;孙林岩;
工业产业共生体系理论研究
从卡伦堡产业共生体系实例着手,从农业和工业两个核心角度分析产业共生体系中的产业结构,其中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分为物质型共生、能源型共生和混合型共生3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共生产业之间生产规模的内在联系。并运用上述理论对KALUNDBORG产业共生体系进行反思,认为该共生体系具有较大的刚性,由此带来共生体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对原材料数量和种类的过分依赖,会导致共生体系内部经济机制运行不合理。最后得出一个产业共生体系应该遵循的4个基本原则。
2009 Vol. 26 (17): 45-49 [摘要] ( 777 ) [HTML 0KB] [PDF 183KB] ( 695 )
49 刘寿吉;戴伟辉;周缨;
创意产业的生态群落模式及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研究
在分析了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运用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创意产业的生态群落模式和生态链进行研究,深入地分析和揭示了创意产业生态群落的演替模式和演替规律。并结合案例讨论了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理,给出了发展创意产业的建议。
2009 Vol. 26 (17): 49-53 [摘要] ( 742 ) [HTML 0KB] [PDF 202KB] ( 685 )
54 申夫臣;侯合银;
基于SCP范式分析以色列企业孵化器产业的发展
以色列科技企业孵化器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走过16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要运用现代产业理论中的SCP范式对以色列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进行分析,从而给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具体来说,首先从产业规模、领域分布、进入和退出壁垒3个维度对以色列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的市场结构展开分析,然后主要通过运营程序对其市场行为展开分析,接着分析其市场绩效并总结其成功经验。
2009 Vol. 26 (17): 54-58 [摘要] ( 700 ) [HTML 0KB] [PDF 199KB] ( 792 )
58 刘家国;
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现状及障碍分析
通过广泛调查,阐述了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船舶配套业存在的问题及阻碍其发展的因素。指出船舶配套业是我国船舶行业发展的瓶颈,船舶配套业的发展急需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
2009 Vol. 26 (17): 58-61 [摘要] ( 807 ) [HTML 0KB] [PDF 141KB] ( 701 )
62 匡国珍;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路径探索
产业集群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有效形式。通过对国内外产业集群创新理论综述,研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创新效应,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导向、技术扩散、产权保护、合作创新等方面探索提高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2009 Vol. 26 (17): 62-64 [摘要] ( 711 ) [HTML 0KB] [PDF 104KB] ( 725 )
65 黄亦君;
技术创新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
从高技术产业总体和其产业内各部门的角度,实证分析了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三大创新活动分别对出口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与开发活动对出口的影响无论是整体还是部门都存在显著影响,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虽然从整体来讲对出口有显著影响,但从部门来说对出口的影响不大显著。
2009 Vol. 26 (17): 65-67 [摘要] ( 708 ) [HTML 0KB] [PDF 120KB] ( 657 )
企业管理创新
68 尹建华;王兆华;
基于价值链的模块化制造网络及其运作模式研究
基于价值链关系而形成的模块化制造网络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企业的生产方式不同,模块化制造网络运作模式也各有差异,但不同的运作模式面临的风险和具有的效率不同,会最终影响整个网络运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首先对模块化制造网络的特性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提出了两种模块化制造网络的运作模式:中心型和嵌套型模块化制造网络,并就两种运作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比较分析。
2009 Vol. 26 (17): 68-71 [摘要] ( 768 ) [HTML 0KB] [PDF 209KB] ( 642 )
72 贺小刚;徐爽;
创业型企业的成长:基于企业家权力配置的观点
从企业家权力配置的角度探讨了创业型企业的成长机制,并基于国内162家企业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经营者的持股状况与创业型企业绩效之间并非简单的直线关系,但要维持创业型企业的成长,经营者应拥有充分的经营决策权和决策控制权;②未退出经营领域的创业者有助于改进创业型企业的盈利水平,但对于企业财富的积累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当创业者拥有过多的股权却又不退出经营领域时,将阻碍创业型企业的成长;③外部投资者所建立的制衡机制有助于改进创业型企业的营业收入,但对于创业型企业的财富积累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
2009 Vol. 26 (17): 72-76 [摘要] ( 744 ) [HTML 0KB] [PDF 185KB] ( 636 )
77 吴增源;黄祖庆;伍蓓;
信息技术能力、企业间关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借鉴IT应用模式与组织能力的分类,将企业IT能力分为开发式IT能力和探索式IT能力。以家电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对IT能力、企业间关系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IT能力对企业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间关系对IT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显著调节作用,但3个维度(信任、承诺和依赖)的调节作用有一定差异。
2009 Vol. 26 (17): 77-81 [摘要] ( 858 ) [HTML 0KB] [PDF 222KB] ( 681 )
82 胡荣;陈圻;袁鹏;
异质产品双寡头企业R&D最佳技术含量的博弈分析
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异质产品双寡头市场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一个最佳技术含量可使企业利润最大的问题,企业差异化程度越大,边际技术含量的投入参数越小,则所能达到的最佳技术含量越高。同时,企业间开展合作创新能提高最佳技术含量,并有利于技术进步。
2009 Vol. 26 (17): 82-84 [摘要] ( 750 ) [HTML 0KB] [PDF 160KB] ( 686 )
85 杨头平;刘志学;
应用作业成本法分析EPQ模型
为了分析作业成本法对经济生产批量(EPQ)模型的效果,基于作业成本法原理,深入探讨了EPQ模型中设置成本和库存成本的成本动因,从而根据这些成本动因对经典EPQ模型中设置成本和库存成本的分配进行调整,构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EPQ模型来改进经典的EPQ模型,同时数值算例分析与比较也被用来验证改进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EPQ模型比经典EPQ模型在成本控制方面更有效,如果采用经典EPQ模型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
2009 Vol. 26 (17): 85-88 [摘要] ( 860 ) [HTML 0KB] [PDF 194KB] ( 646 )
89 杨晨;周海林;
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机理初探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已成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认知集聚的基础上,挖掘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内涵,探究了集聚主体、客体及其相关关系,解析了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过程。
2009 Vol. 26 (17): 89-91 [摘要] ( 723 ) [HTML 0KB] [PDF 125KB] ( 676 )
92 袁磊;张宝生;
基于竞争性考察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R&D投入规模研究
寡头厂商在制定企业R&D投入决策时,不仅要看竞争对手已经采取的行动,还要考虑自己的行动会引起竞争对手如何反应,以取得最大的效益,所以寡头间不同的关系会导致厂商在R&D投入上产生不同的决策。试图找出导致寡头厂商R&D投入不同反应的原因,并用得出的结论分析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R&D投入决策。利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推导了寡头厂商间R&D投入的相关性;分析了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群的市场结构;计算了斯伦贝谢公司、哈里伯顿公司和贝克休斯公司R&D投入的相关性,并用以上推导的结论进行了合理分析;建立了由斯伦贝谢公司滞后一期R&D投入与哈里伯顿公司R&D投入的回归模型,以及斯伦贝谢公司当期R&D投入与贝克休斯公司R&D投入的回归模型,两个模型的精度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2009 Vol. 26 (17): 92-95 [摘要] ( 715 ) [HTML 0KB] [PDF 198KB] ( 596 )
96 方晓彤;
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文生态及其优化新路径
不同民族、地域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文化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它也是企业文化塑造的社会文化土壤。借助文化生态学理论,系统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文化生态,并提出了中小企业文化发展的新路径——文化生态的聚合、调适与优化。
2009 Vol. 26 (17): 96-99 [摘要] ( 699 ) [HTML 0KB] [PDF 119KB] ( 591 )
科技法制与政策
99 曾令华;郭建平;
区域科技政策框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湖北省科技政策为例
分析了国内学术界对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的现状,探讨了湖北省科技政策的制定情况,结合湖北省实际,提出了制定有效政策法规,加强引导,利用自身科研力量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缩小与国内发达地区经济差距的科技政策思路与建议。
2009 Vol. 26 (17): 99-104 [摘要] ( 737 ) [HTML 0KB] [PDF 176KB] ( 654 )
105 唐春;
拟议中的全球专利制度的对策——权利架构与制度安排
当前,同一发明创造寻求多国专利保护面临重重困难。发达国家提议建立可授予在全世界有效的单一专利权的全球专利制度,这项制度对我国而言有利有弊。若我国不得不参与其建设进程,可以推动其建立如下方案:由全球专利局授予全球专利权人一个抽象的实施权,效力及于全体成员国,但具体实施权利内容由各国国内法规定。并且在此基础上,争取使其制度安排有利于新技术的使用,同时加强审查员和专利法官队伍的建设。
2009 Vol. 26 (17): 105-107 [摘要] ( 799 ) [HTML 0KB] [PDF 102KB] ( 692 )
108 韩文蕾;王宇红;
传统制造业中逆向工程的合法性研究
针对软件产业中逆向工程的合法性问题,国内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对传统制造业中逆向工程的合法性研究却很少。为了保障逆向工程在我国传统制造业中的健康发展,集中研究了传统制造业中逆向工程的合法性问题。从我国关于逆向工程的法律、逆向工程的成本、逆向工程对平衡商业秘密法的作用,以及逆向工程的国际立法趋势4个方面分析了传统制造业逆向工程在我国的合法性问题,认为在传统制造业中逆向工程行为是合法的。
2009 Vol. 26 (17): 108-110 [摘要] ( 821 ) [HTML 0KB] [PDF 110KB] ( 711 )
科学理性与方法
111 刘兴;顾海英;
技术许可交易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基于技术许可双方的视角
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技术许可交易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问题。通过构建简单的理论模型,分别从技术许可方和被许可方两个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并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2009 Vol. 26 (17): 111-114 [摘要] ( 740 ) [HTML 0KB] [PDF 192KB] ( 637 )
115 邵璀菊;
技术异化引发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从分析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阐释了其异化导致生态危机的主客体根源,提出技术异化的实质在于人性的异化,因而完善技术主体——人类自身,树立和谐技术观,实现技术生态化和技术人性化,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所在。
2009 Vol. 26 (17): 115-117 [摘要] ( 747 ) [HTML 0KB] [PDF 101KB] ( 750 )
知识管理与工程
118 苏世彬;黄瑞华;
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引发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合作创新是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是不可避免的,但由此导致的知识产权风险也日益突出。站在知识发送方角度,从主客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引发的知识产权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
2009 Vol. 26 (17): 118-121 [摘要] ( 839 ) [HTML 0KB] [PDF 153KB] ( 758 )
122 陈燕惠;孙锐;
知识创造视角下网络组织节点合理性评价研究
以知识观的角度,根据节点知识单元对网络组织知识创造的贡献度,从网络组织进行知识创造活动的组成部分,包括知识源、知识"场"和知识活动中,选取相应的指标,包括冗余度、重要度和共享度作为网络组织节点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定量分析构建网络组织节点合理性指标体系。最后,选取某地区的企业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这3个指标的测度可以揭示出网络节点的适应性。
2009 Vol. 26 (17): 122-125 [摘要] ( 642 ) [HTML 0KB] [PDF 198KB] ( 609 )
126 曾德明;彭盾;
专利联盟的效率边界
一个有效的专利联盟的目标是在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通过联盟成员的相互合作最大化联盟租金。生产和交易这两者都是专利联盟中不可或缺的过程。因此,仅仅从交易特征来解释专利联盟的边界难免会出现片面性,得出与事实相左的结论。对专利联盟效率边界的考察,既要考虑交易维度,又需考虑生产维度,不仅考虑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还要将能力、知识产权制度因素纳入分析框架中。从交易、生产与知识产权等多重维度考察了专利联盟的效率边界。
2009 Vol. 26 (17): 126-129 [摘要] ( 710 ) [HTML 0KB] [PDF 168KB] ( 631 )
评价与预见
130 谈毅;
面向公共决策技术评价的研究维度与展望
现代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科技,并对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予了更多的厚望,对科技的投入也日益增加。但是科技发展也造成了一些未能预知的灾难性后果。面向公共决策的技术评价,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技术进行评价,确定该技术的投入、产出以及对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影响,并进行权衡,确定其价值与风险,从而进行政策分析,为政府及决策机构提供正确的决策参考。分析了面向公共决策的技术评价研究视角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2009 Vol. 26 (17): 130-134 [摘要] ( 765 ) [HTML 0KB] [PDF 211KB] ( 630 )
134 徐键叶;袁国欣;
基于可拓方法的省际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将市县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与省际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相结合,利用可拓中的物元模型,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指标进行评价,克服了日常评价指标体系中人为打分的不利影响,对全国各省市进行了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证明,经过可拓物元模型修改后的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地反映全国各省市科技竞争力的实际情况。
2009 Vol. 26 (17): 134-136 [摘要] ( 691 ) [HTML 0KB] [PDF 113KB] ( 688 )
137 傅利平;柳飞红;
基于过程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通过引入过程模型,将企业技术创新视为一个不断持续改进的系统过程。通过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分析,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信息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实现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能力5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009 Vol. 26 (17): 137-140 [摘要] ( 768 ) [HTML 0KB] [PDF 142KB] ( 699 )
141 侯仁勇;杨道云;陈红;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国家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是科技、经济、文化集聚的城市,城市创新能力的强弱预示着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在给出城市知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环境创新能力构成的基础上,设计了城市创新能力的六维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北京创新能力综合值最高,依次是上海、天津、武汉、重庆。
2009 Vol. 26 (17): 141-143 [摘要] ( 801 ) [HTML 0KB] [PDF 93KB] ( 1028 )
144 张红辉;许继琴;刘尚海;
基于DEA分析的宁波市科技自主创新绩效评价
针对科技自主创新绩效的内涵和科技投入产出的特点,建立了2套指标体系,分别用来评价宁波市纵向创新绩效变化情况、与国内其它副省级城市创新绩效比较,并运用DEA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宁波市科技自主创新的绩效指数变化是没有规律的,并且绩效指数的变化都是由技术进步效率指数的变化引起的。在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中,发现宁波的科技自主创新是相对有效率的,但创新能力较低。
2009 Vol. 26 (17): 144-150 [摘要] ( 794 ) [HTML 0KB] [PDF 270KB] ( 778 )
人才与教育
151 沈国琪;陈万明;
基于教育因子的区域人才资源流动分析
人才流动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人才追求自身价值实现最大化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社会人力资本配置合理调整的一种方式。从人力资本拥有者基于教育沉没成本的动态心理期望、教育资源转化为直接收益的有效性以及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区域匹配效度因素分析等角度,对人才资源流动进行了分析,认为教育因子为最根本的成因。同时,对教育导致的社会分层、层间流动的难易度不同所形成的人才资源选择性流动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人才资源有效流动的相应对策。
2009 Vol. 26 (17): 151-154 [摘要] ( 749 ) [HTML 0KB] [PDF 136KB] ( 1267 )
155 杨婷婷;甘德安;
加强武汉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
创新型人才是知识型经济社会的重要驱动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武汉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自从武汉提出科教兴市战略以来,武汉市创新型人才队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应针对问题采取一系列相对应的措施,以便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2009 Vol. 26 (17): 155-156 [摘要] ( 837 ) [HTML 0KB] [PDF 72KB] ( 693 )
综述
157 雷宏振;晋青云;
企业知识流失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知识资源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而知识流失则是企业容易忽视的问题,很多企业已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知识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界定企业知识流失内涵的基础上,从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过程、外部传播过程、战略收缩以及员工离职4个方面论述了导致企业知识流失的因素。
2009 Vol. 26 (17): 157-160 [摘要] ( 790 ) [HTML 0KB] [PDF 137KB] ( 679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