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年 26卷 23期
刊出日期:2009-12-10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科学理性与方法
评价与预见
企业管理创新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管理与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徐晟;徐媛;
基于SEM的区域专利申请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个区域内专利申请活动的活跃性反映了该区域技术进步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对区域专利申请活动及其驱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专利申请活动驱动因素的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了中西部地区专利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9 Vol. 26 (23): 1-4 [摘要] ( 832 ) [HTML 0KB] [PDF 158KB] ( 607 )
5 林略;周力全;
小世界网络结构下的用户创新扩散分析
在阐述用户创新的概念及用户创新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用户创新的扩散特性。根据WS小世界网络模型,构建了用户创新扩散的网络模型,并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用户创新扩散在不同的网络结构下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创新采纳在小世界区间比例达到最大,随着网络随机化程度的加大,可以更高、更快地达到平均创新知识水平和知识的均匀扩散。
2009 Vol. 26 (23): 5-8 [摘要] ( 775 ) [HTML 0KB] [PDF 261KB] ( 637 )
9 李颖;凌江怀;王春超;
金融发展对国内科技创新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对广东省面板数据的分析
首先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的影响,得出了一些理论推断,进而以企业和金融微观数据为基础,对这些理论推断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研究得出4个主要结论:第一,我国的科技创新效率与主要金融指标成显著正向关系;第二,资本市场、银行、保险公司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依次递减;第三,空间上离总部越远、子分支机构越多的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越弱;第四,外资抑制了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四方面的估测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国内科技创新的净影响是正的,与本文的理论推断基本相符。
2009 Vol. 26 (23): 9-15 [摘要] ( 708 ) [HTML 0KB] [PDF 233KB] ( 733 )
16 龙勇;杨晓燕;
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研究
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很少有人关注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如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利用专利申请数(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技术创新效率)两个指标来刻画技术创新能力,研究证实了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
2009 Vol. 26 (23): 16-20 [摘要] ( 814 ) [HTML 0KB] [PDF 231KB] ( 907 )
21 生延超;
基于技术能力视角的技术联盟演化机理研究
技术联盟是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技术联盟的组建、培育及管理也是与企业技术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企业看重长远利益,注重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时,它就有动力去组建技术联盟。于是构筑了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探讨不同情况下两个企业的策略选择,结果发现:技术能力是技术联盟演化的关键,尤其是那些成长性良好的企业,更是希望通过技术联盟来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这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选择提供了思路。
2009 Vol. 26 (23): 21-25 [摘要] ( 788 ) [HTML 0KB] [PDF 216KB] ( 691 )
26 胡卫庆;
追求卓越与兼顾公平——美国EPSCoR计划及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EPSCoR计划的介绍,概括了其组织与管理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并分析了EPSCoR计划取得成功的3个关键因素,即:领导、合作与变革。最后提出对我国大学科研和谐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全面提升我国大学科研竞争力。
2009 Vol. 26 (23): 26-29 [摘要] ( 735 ) [HTML 0KB] [PDF 168KB] ( 689 )
30 王勇;张龙勇;胡友勇;
基于树形结构的物流作业反向组合拍卖
物流作业组合拍卖是降低物流拍卖成本的有效手段。考虑到物流作业之间的规模经济,借助组合拍卖的方法和原理,提出了基于运输路径是树形结构的多物流作业反向组合拍卖方法及其优化算法,并用算例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2009 Vol. 26 (23): 30-34 [摘要] ( 689 ) [HTML 0KB] [PDF 219KB] ( 595 )
35 郭建锋;王健;林善浪;
影响我国专利技术发展因素的VAR分析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以专利技术表征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初步分析出专利的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活动、专利制度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这些因素对专利的影响有多大,又是如何影响的,还需要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选取我国1987—2006年的专利申请量、国内生产总值、(R&D)经费支出和(R&D)人员这4个变量,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最终为决策部门提供可供参考且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2009 Vol. 26 (23): 35-39 [摘要] ( 722 ) [HTML 0KB] [PDF 225KB] ( 613 )
区域科学发展
40 杨凤华;林珊珊;
引领西藏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的科技策略分析
推进区域内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是西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基于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布局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内各地区间发展的良性互动,西藏在跨越发展中应当按照三大经济区的资源特点、产业特色和发展定位,坚持效率优先、统筹兼顾、分区指导,走出一条引领各地区在差别化发展中推进区域整体协调共进的科技发展道路。
2009 Vol. 26 (23): 40-43 [摘要] ( 768 ) [HTML 0KB] [PDF 131KB] ( 684 )
44 范忠仁;董正英;刘勤福;
上海市国民经济增长与科技中介效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利用VAR(1)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上海市1991—2007年的经济增长和科技中介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检验,得到如下结论:上海市国民经济增长与科技中介效率的提高存在长期的相关关系,在上海市国民经济的增长中科技中介效率提高的因素并不显著,上海市国民经济的增长对科技中介效率的提高具有推动作用。
2009 Vol. 26 (23): 44-46 [摘要] ( 793 ) [HTML 0KB] [PDF 140KB] ( 621 )
47 郑露曦;张向前;刘林峰;
闽台产业合作共建台湾海峡经济区研究
在福建台湾产业结构互补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共建台湾海峡经济区,将是两地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目前福建市场容量还不够大,台湾对大陆的政策仍然不利于两岸合作的顺利开展,但闽台产业合作已经取得可观成就。随着两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相关政策的改进,闽台在产业合作上将迈上一个新台阶,最终建成台湾海峡经济区。
2009 Vol. 26 (23): 47-51 [摘要] ( 725 ) [HTML 0KB] [PDF 163KB] ( 666 )
52 杜漪;毕曦文;
废弃物循环管理下的西部城市生态系统研究
为了改善西部城市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提出了固体废弃物循环管理下的西部城市生态系统模型,并系统地阐述了3个子系统的构建,包括自我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持续循环的经济生态系统以及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
2009 Vol. 26 (23): 52-55 [摘要] ( 752 ) [HTML 0KB] [PDF 134KB] ( 614 )
56 张艳芳;Alex Gardner;
澳大利亚水资源分配与管理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怎样对现有的水资源进行分配,如何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澳大利亚政府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基于此,首先介绍了澳大利亚水资源的现状,其次分析了澳大利亚水资源分配和管理的原则,最后阐述了澳大利亚在水资源分配和管理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2009 Vol. 26 (23): 56-59 [摘要] ( 743 ) [HTML 0KB] [PDF 156KB] ( 786 )
59 谢家平;谢馥荟;
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工业园区合作
工业园区是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之一,以工业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在长期的发展中出现了产业结构同构化严重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区域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益的提高。从区域经济的视角,提出依靠工业园区合作,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分析了园区合作模式和园区合作有效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以期为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09 Vol. 26 (23): 59-64 [摘要] ( 757 ) [HTML 0KB] [PDF 184KB] ( 548 )
65 柳劲松;
民族地区科技投入、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分析——基于广西等4个民族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
综合运用DEA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利用2001—2006年广西等4个民族地区的面板数据,对样本地区科技投入、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进行DEA分析,并对不同的科技投入变量、技术进步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样本地区总体上科技投入效率较高。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效率最高,广西、新疆次之,宁夏相对较差。民族地区科技投入,特别是财政科技投入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存在协调发展的关系。
2009 Vol. 26 (23): 65-68 [摘要] ( 796 ) [HTML 0KB] [PDF 134KB] ( 640 )
产业技术进步
68 陈宝明;
我国科技支持产业发展的组织方式创新
当前,我国产业科技发展面临着企业创新能力弱、创新体系不完善等体制障碍,需要通过政府的支持促进产业科技的发展。但是,政府对产业科技发展支持的组织方式存在着不足,制约了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通过组织方式的创新,突破产业科技发展的体制障碍,通过鼓励联合开发,集成产业内的创新资源,引导和促进产业发展。
2009 Vol. 26 (23): 68-71 [摘要] ( 745 ) [HTML 0KB] [PDF 137KB] ( 647 )
72 高长元;杜鹏;
基于Lotka-Volterra的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成员间合作与竞争模型
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集群模式,集群成员间合作与竞争是集群演化的动力,探寻集群成员间合作与竞争活动的规律,对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成员间合作与竞争活动分析的基础上,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思想,建立了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成员间合作与竞争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与扩展。
2009 Vol. 26 (23): 72-75 [摘要] ( 692 ) [HTML 0KB] [PDF 191KB] ( 691 )
76 张秀娥;何山;
产业集聚与产业园区建设的链式共生模式
以吉林省汽车产业为背景,重点分析了产业集聚的链式演进模式以及它与产业园区建设的共生机制。在链式集聚模型的论述中,重点分析了产业链设计的两难困境以及关系链条赋予链式集聚的解决机制;在产业集聚与产业园区建设的共生性机制论述中,将两者的共生性理解为制度供需动态匹配的演化博弈,这为研究产业集聚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切入点。
2009 Vol. 26 (23): 76-79 [摘要] ( 813 ) [HTML 0KB] [PDF 147KB] ( 704 )
企业管理创新
80 周怀峰;
市场需求发展阶段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市场需求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同的阶段对技术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前导需求向新导需求过渡阶段,往往孕育突变性的技术创新;在新导需求和有竞争的现导需求阶段,主要是利用信息反馈进行渐进性的技术创新;在后导需求阶段则没有技术创新。
2009 Vol. 26 (23): 80-83 [摘要] ( 755 ) [HTML 0KB] [PDF 128KB] ( 800 )
84 秦敏;
基于创新的企业复杂信息系统使用实证研究
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对复杂信息系统进行创新是IT投资绩效实现的重要环节。借鉴探索性与拓展性创新理论,在信息系统使用研究基础上,把企业复杂信息系统使用分为探索使用和拓展使用两种,再根据组织创新氛围,提出了基于创新的复杂信息系统使用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研究通过抽取国内192家企业样本,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创新氛围是促进两种复杂信息系统使用的直接影响因素,两种复杂信息系统使用分别与企业长短期绩效存在密切关系,组织创新氛围通过两种复杂信息系统的使用,分别会对企业长短期绩效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
2009 Vol. 26 (23): 84-87 [摘要] ( 899 ) [HTML 0KB] [PDF 149KB] ( 604 )
88 纪延光;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技术经营
以价值链理论和技术经营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技术价值在企业价值链上的实现方式,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将技术价值内嵌于企业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提出了企业在价值链上进行技术经营的过程模式,强调企业技术经营应以整体论和资源观为理论指导。
2009 Vol. 26 (23): 88-92 [摘要] ( 755 ) [HTML 0KB] [PDF 172KB] ( 628 )
93 胡永铨;江慧芳;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企业创新体系构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但是,从我国企业近几年的实践发现,"创新为王"的战略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效,企业进入了"创新迷失"的困境。就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理论界尚未有系统的创新理论能给予合理的答案。试图将最新的全球价值链理论运用到企业创新之中,以期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来解释这种现象,并为后续的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在介绍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从企业价值体系、企业创新方式或途径、创新结果等方面,来构建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企业创新体系,最后指出进一步完善该创新体系研究的努力方向。
2009 Vol. 26 (23): 93-96 [摘要] ( 709 ) [HTML 0KB] [PDF 147KB] ( 700 )
97 刘华容;曹休宁;
产业集群中集群企业的合作创新问题研究
建立在合作创新基础上的创新优势是导致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合作创新的前提是出现以反复学习为目的的企业合作行为。合作行为是由企业行为决定的,后者是集群中唯一的能动因素,是创造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在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的影响下,其合作行为、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之间形成了正反馈:合作行为促进了企业的反复学习,企业利用聚集形成的创新条件,加快了集群的创新活动,形成了集群的创新优势,创新活动反过来又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
2009 Vol. 26 (23): 97-100 [摘要] ( 846 ) [HTML 0KB] [PDF 142KB] ( 651 )
101 张东生;张静;
生产运营管理进步一般规律与创新路径研究
在归纳管理科学进步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从管理对象(从少到多、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从简单到复杂)、管理方法(从以人治人到以物治人,再到以人为本)、管理手段(从利用人工到利用信息技术,再到利用互联网)、管理视角(从局部到整体,直到将大规模定制等生产运营模式上升到战略高度)四大方面论述了生产运营管理进步的规律,由此给出了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创新的一般路径。
2009 Vol. 26 (23): 101-107 [摘要] ( 743 ) [HTML 0KB] [PDF 270KB] ( 900 )
108 赵炎;卢颖;
风险投资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以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
选取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的8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在经营业绩上并无显著差别。
2009 Vol. 26 (23): 108-111 [摘要] ( 785 ) [HTML 0KB] [PDF 141KB] ( 728 )
112 徐建中;王莉静;
基于自我分类理论的企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
在概述企业生态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并运用企业自我分类的相关理论,通过将自我分类理论与企业生态化耦合的方式,提出了适合当今企业生态化发展的纵向闭合模式、5R模式、并联共生网络模式、一体化实践4种模式。得出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要合理利用自我分类理论,选择合适的企业生态化发展模式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2009 Vol. 26 (23): 112-115 [摘要] ( 691 ) [HTML 0KB] [PDF 168KB] ( 681 )
科技法制与政策
116 连燕华;王旭琴;刘帅;
从国家科技进步奖看我国技术创新发展态势
国家科技进步奖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它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的最高水平。通过分析2000年以来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的相关数据,揭示了我国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若干现状和发展趋势。
2009 Vol. 26 (23): 116-118 [摘要] ( 862 ) [HTML 0KB] [PDF 125KB] ( 726 )
119 石先钰;薛惠;
我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研究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科技创新是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而法律制度在科技创新中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法制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为科技创新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9 Vol. 26 (23): 119-122 [摘要] ( 804 ) [HTML 0KB] [PDF 121KB] ( 784 )
123 高晶;
我国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的实证分析
由于研发活动的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以及创新的高风险成为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障碍。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对研发活动的投资可能低于社会理想投资水平。建立随机效应模型研究了政府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自筹的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认为政府的科技拨款资助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自筹的R&D投入有积极效果,并且拨款资助越稳定效果越好。
2009 Vol. 26 (23): 123-127 [摘要] ( 795 ) [HTML 0KB] [PDF 203KB] ( 702 )
127 李殿伟;陈立新;孙娟;
创业型经济生态体系的构建及政策设计
创业型经济是一种建立在新创企业和创新事业基础上的全新的经济形态,它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创业型经济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内在演化规律,提出了发展我国创业型经济的生态体系模型以及政策框架。
2009 Vol. 26 (23): 127-130 [摘要] ( 724 ) [HTML 0KB] [PDF 159KB] ( 576 )
科学理性与方法
131 王连森;王兴元;
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综合性解释模型
在明确"比什么"和"同谁比"基础上,建立企业竞争位势、竞争优势数学模型并予以扩展,从资源域和环境域两方面探究了影响竞争位势变化的诸因子,并探讨资源域和环境域中影响因子各自成为竞争优势来源的贡献性、优越性标准,最后构成一个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综合性解释模型。
2009 Vol. 26 (23): 131-134 [摘要] ( 733 ) [HTML 0KB] [PDF 196KB] ( 588 )
135 方芳;唐五湘;
重大革命性技术与经济危机的关系研究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冲击全球实体经济,经济危机再次出现。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利用"马尔萨斯陷阱"学说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别从人口增长和国民收入的角度来看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对目前经济危机的源头做了深入的分析,从而论证"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重大革命性技术未能适时出现并广泛应用"这一观点。
2009 Vol. 26 (23): 135-139 [摘要] ( 779 ) [HTML 0KB] [PDF 190KB] ( 761 )
139 童欣;彭华涛;
创业企业原生社会网络与衍生社会网络的关系研究
界定创业企业原生网络与衍生网络的定义及内涵,揭示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与创业企业家社会网络的同质、同源与同构关系,论证了创业企业原生社会网络向衍生社会网络过渡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009 Vol. 26 (23): 139-141 [摘要] ( 755 ) [HTML 0KB] [PDF 87KB] ( 619 )
知识管理与工程
142 罗正清;和金生;
面向技术创新的组织知识存量测度研究
创新的本质是知识的创造,组织的创新活动有赖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这要求组织在进行技术创新决策之前对已有的知识存量进行测度和评价。基于组织知识的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和知识强度3个属性,提出了一个面向创新的组织知识测度模型,并探讨了这3个知识属性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2009 Vol. 26 (23): 142-146 [摘要] ( 673 ) [HTML 0KB] [PDF 185KB] ( 625 )
147 张喜征;谢琼;
基于Petri网的企业间知识转移过程建模与分析
企业间知识转移是知识在不同知识体系之间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知识转移方向、内容、数量及途径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多维的复杂过程。Petri网是一种广泛用于流程建模的有效工具,利用Petri网对企业间知识流动过程进行建模,从而得到知识转移的基本模型,并从知识存量、有效变迁等方面提出了一种管理策略,最后以实例给予了应用说明。
2009 Vol. 26 (23): 147-150 [摘要] ( 768 ) [HTML 0KB] [PDF 177KB] ( 631 )
151 王岚;
企业集群知识溢出与知识转化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集群的研究重点从生产系统转向了知识系统。其中,知识溢出关系到集群知识系统的知识源问题,知识转化关系到企业集群的知识利用和配置问题。集群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就是通过这两个过程完成的。对企业集群知识溢出进行了多层次的解析,探讨了集群知识转化的SECI过程,并分析了影响知识溢出和知识转化的主要因素。
2009 Vol. 26 (23): 151-153 [摘要] ( 721 ) [HTML 0KB] [PDF 104KB] ( 575 )
154 杨光;卢兵;
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的管理要素分析
研究了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的3个管理要素:知识转移方式、控制方式和转移情景,认为这3种知识转移方式能够转移不同类型的知识,并具有不同的转移特征;联盟中的正式控制不仅能促进知识转移,而且也会阻碍知识转移,而非正式控制能够促进联盟中的知识转移;联盟知识转移的宏观情景间接作用于知识转移,而微观情景直接作用于知识转移。
2009 Vol. 26 (23): 154-157 [摘要] ( 744 ) [HTML 0KB] [PDF 141KB] ( 636 )
评价与预见
158 黄志文;
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
提出了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大陆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同时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2009 Vol. 26 (23): 158-162 [摘要] ( 743 ) [HTML 0KB] [PDF 130KB] ( 627 )
162 李惠娟;朱福兴;刘宁宁;
创新型省份自主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基于华东六省一市的研究
首先提出了创新型省份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对华东六省一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最后得出了各省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排名,为各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自主创新政策,更好地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了依据。
2009 Vol. 26 (23): 162-166 [摘要] ( 787 ) [HTML 0KB] [PDF 199KB] ( 606 )
167 潘晓琳;田盈;
基于加权主成分分析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针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出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系统综合评价的AHP变量加权主成分分析模型,对区域创新绩效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综合评判,并以我国西部六省市的创新绩效为例进行了演示。最后,讨论了模型方法使用中的若干改进思路。
2009 Vol. 26 (23): 167-170 [摘要] ( 800 ) [HTML 0KB] [PDF 156KB] ( 722 )
171 王凯;
基于网络结构的中卫型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
中卫型企业集群又称为"轮轴式集群"、"主企业领导型集群"。集群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卫型企业集群在集群知识共创和联合创新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源自其独特的网络结构。对中卫型企业集群核心企业及其创新角色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中卫型企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及其特征,界定了中卫型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从网络结构的视角构建了中卫型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009 Vol. 26 (23): 171-174 [摘要] ( 686 ) [HTML 0KB] [PDF 127KB] ( 638 )
175 朱晓霞;王玉英;
价值管理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价值管理对中小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活动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将价值管理评价指标与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相结合,建立了从财务、客户与市场、内部经营、学习与成长4个层面反映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环境的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及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价值管理理论提出了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性建议。
2009 Vol. 26 (23): 175-178 [摘要] ( 767 ) [HTML 0KB] [PDF 177KB] ( 635 )
179 朱文喜;单汨源;
重大公共项目科研创新群体评价模型
在构建重大公共项目科研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群体专家的客观和主观赋权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赋权法,结合实例对重大公共项目科研创新作出了较为客观合理的评价,有效克服了传统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精确度和可信度不足的缺点,为重大公共项目科研创新科学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09 Vol. 26 (23): 179-182 [摘要] ( 738 ) [HTML 0KB] [PDF 182KB] ( 600 )
人才与教育
183 王云多;
含有能力测定变量的人力资本收入函数研究及实证分析
人力资本收入函数将教育水平和工龄看作影响个人收入的主要变量,将能力因素并入残差项,导致教育收益率可能被高估,存在三类消除教育收益率偏差的方法。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借鉴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新方法,通过在收入函数中加入明确的能力测定变量,排除能力对收入的影响,从实证角度测定教育收益率。
2009 Vol. 26 (23): 183-187 [摘要] ( 797 ) [HTML 0KB] [PDF 190KB] ( 746 )
188 黄志启;房路生;
人才流动效应:从知识失业到人才获取
知识失业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借助工作搜寻模型进行的分析表明,新增知识劳动者由于存在获得发达地区高薪工作的预期而主动选择暂时性失业,产生人才流动的短期效应——知识失业。这种预期促使更多个体增加教育投入,知识劳动者存量增加,出现人才流动的长期效应——人才获取。
2009 Vol. 26 (23): 188-191 [摘要] ( 782 ) [HTML 0KB] [PDF 171KB] ( 603 )
192 施定国;徐海洪;刘凤朝;
政府科技投入对高校科技支出及专利产出的影响
运用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政府科技投入对高校科技支出及专利产出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对高校和企业的科技经费资助对高校科技支出产生显著的杠杆效应;政府对企业的资助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影响高校科技支出,企业受到政府的适度资助对高校科技支出产生良好的激励效应;尽管政府资助企业R&D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校自身的专利产出,但从整体来看,政府的科技投入对高校专利产出具有正向作用。
2009 Vol. 26 (23): 192-195 [摘要] ( 840 ) [HTML 0KB] [PDF 168KB] ( 641 )
综述
196 陈秋英;
国外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为了获取利润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技术创新已经无法像传统的封闭式创新那样完全依赖自身的研究,而应采取通过购买其它企业的研究成果、与其它企业合作、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授权给其它企业开发等开放式的创新模式。通过对现有国外文献的查询与阅读,探索了开放式创新概念的由来及内涵,对此概念的延伸及应用进行综述,分析了开放式创新的驱动和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最新的开放式商务模式创新的观点。最后,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未来的研究方向。
2009 Vol. 26 (23): 196-200 [摘要] ( 877 ) [HTML 0KB] [PDF 208KB] ( 847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