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年 26卷 9期
刊出日期:2009-05-10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科学理性与方法
评价与预见
企业管理创新
区域科学发展
知识管理与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龙勇;龚顺杰;
竞争性研发联盟合作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以竞争性战略联盟中的研发联盟为研究对象,刻画了竞争性研发联盟的合作效应,并分析了对合作效应产生影响的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合作效应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给出结论。
2009 Vol. 26 (9): 1-4 [摘要] ( 916 ) [HTML 0KB] [PDF 144KB] ( 653 )
5 曹国华;彭仲达;
成本不确定性对技术创新投资策略的影响
技术创新投资中往往存在各种不确定性,这是公司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在承认收益回报(市场)不确定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由于技术扩散造成的投资成本不确定性,对技术创新投资时机进行了分析。进而讨论了两种不确定性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2009 Vol. 26 (9): 5-7 [摘要] ( 2107 ) [HTML 0KB] [PDF 177KB] ( 698 )
8 邹欣;蔡明超;
高科技产品市场多产品完全垄断研究
在传统的垄断市场模拟中,存在一个前提假设,即市场参与者的产品是同质的,但这一假设存在局限性。围绕多产品完全垄断市场这一核心,建立理论模型,阐明了多产品完全垄断市场在技术限制条件下的均衡解,并以技术含量最高的微处理器产品为考察对象进行实际分析。研究认为,在技术限制条件下,即使完全垄断者也没有力量控制多产品的供给量。因此,在高科技市场中,反垄断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技术进步以及提高技术信息的共享程度。此外,对一些独特的市场现象从内在机制给出了解释。
2009 Vol. 26 (9): 8-11 [摘要] ( 2019 ) [HTML 0KB] [PDF 195KB] ( 578 )
12 刘新同;
我国R&D投入模式转换及特点分析
R&D投入模式伴随工业化进程逐步转换。随着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我国R&D投入模式已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换。在R&D投入模式转换过程中,存在R&D投入强度偏低、转换速度快、基础研究投入偏低等问题。为了优化我国R&D投入,提出了激发企业对R&D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政府对R&D投入的力度、提高R&D投入的效率等措施。
2009 Vol. 26 (9): 12-14 [摘要] ( 2032 ) [HTML 0KB] [PDF 120KB] ( 782 )
15 黄河;皮俊锋;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国际科技合作绩效管理
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国际科技合作绩效管理中,根据国际科技合作的使命和发展战略,进行适当的修正和改进,构建了国际科技合作管理部门平衡计分卡模型。依据此模型,建立了一套专门用于国际科技合作绩效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以期为科学决策和更有效的管理提供依据和启示。
2009 Vol. 26 (9): 15-18 [摘要] ( 2119 ) [HTML 0KB] [PDF 163KB] ( 761 )
19 俞荣建;
构建基于模块化的价值创造网络——对“小狗经济”组织创新的思考
素有"小狗经济"之称的浙江,其产业集群目前存在着结构性、周期性以及内稔性的风险,面临着组织创新的要求。价值创造网络作为当今产业组织形态发展的最新趋势,是基于价值模块动态配置的客户化组织范式。价值创造网络是浙江产业集群系统提升的创新思路,提出了运用价值创造网络进行浙江产业集群提升的具体策略。
2009 Vol. 26 (9): 19-22 [摘要] ( 1963 ) [HTML 0KB] [PDF 157KB] ( 793 )
23 张韬;刘家凤;赵莉;
绩效整合扩展模型:市场导向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研究——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的作用
以国外有关市场导向和组织学习的研究理论为基础,以我国企业为研究背景,对市场导向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导向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主要有两条路径:首先,市场导向通过组织创新影响组织绩效;其次,市场导向通过影响组织学习、组织创新进而影响组织绩效。在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模型中,组织创新具有中介效应,而在市场导向与组织创新的关系中,组织学习起着重大的中介影响作用。
2009 Vol. 26 (9): 23-29 [摘要] ( 1929 ) [HTML 0KB] [PDF 288KB] ( 749 )
30 曹俊;熊中楷;陶雪飞;李根道;
闭环供应链中再制造产品的价格歧视策略
主要研究闭环供应链中再制造产品的一级价格歧视策略。在考虑广告宣传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期望的基础上,采用3阶段的动态博弈模型,得出了新件制造商的长远价格和质量决策;以及存在数量约束条件时,再制造商的最优市场覆盖选择,和双方的最优定价策略及质量水平,并探讨了广告对双方决策的影响。
2009 Vol. 26 (9): 30-33 [摘要] ( 1908 ) [HTML 0KB] [PDF 213KB] ( 679 )
34 詹蓉;陈荣秋;汪琼;
个性化需求预测支持系统研究
分析了构建个性化需求预测支持系统的必要性和个性化需求预测的特点,并拓展了个性化需求预测的概念。通过分析个性化需求预测支持系统的功能和要求,重点研究了个性化需求预测支持系统的结构组成,主要包括预处理部分、预测模型体系等。
2009 Vol. 26 (9): 34-37 [摘要] ( 1881 ) [HTML 0KB] [PDF 126KB] ( 604 )
38 张阳;王希泉;
基于博弈论的知识外包战略主体分析
知识外包流程中的主体关系是一种博弈关系,知识接包方与知识发包方的互动博弈是一种合作博弈。运用博弈分析工具对知识外包战略主体进行分析,构建知识外包主体博弈模型,以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实际为例,认为知识外包能否成功实现,关键取决于重复博弈机制和双方的诚信基础。
2009 Vol. 26 (9): 38-40 [摘要] ( 1887 ) [HTML 0KB] [PDF 125KB] ( 700 )
科技法制与政策
40 李程程;
我国科技奖励体制发展的路径选择
回顾科技奖励制度及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并分析了发达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特点。通过正视当前我国科技奖励在体制、机制、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着眼于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奖励制度,促进其朝着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期利益方向发展。
2009 Vol. 26 (9): 40-43 [摘要] ( 1862 ) [HTML 0KB] [PDF 144KB] ( 856 )
44 林镝;
基于虚拟理论的863项目组织制度变革
虚拟组织理论在国内外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然而在高科技领域的虚拟组织理论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将虚拟组织理论应用到863项目的组织制度变革中,引入新的研发形式——虚拟合同研发组织,可以适应世界新科技变革及我国科技工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构建了新组织制度下的组织结构,提出了虚拟合同组织中虚拟核心组织和虚拟项目小组的组成模式,分析了虚拟核心组织和虚拟项目小组各自的职能。
2009 Vol. 26 (9): 44-46 [摘要] ( 1976 ) [HTML 0KB] [PDF 127KB] ( 646 )
47 李书锋;蒋永穆;
政策导向、企业行为与我国风电特许权招标制度的再设计
以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利用博弈理论对风电特许权招标中政策导向、企业行为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特许权招标制度,并强化对现有招标项目的管理。
2009 Vol. 26 (9): 47-50 [摘要] ( 721 ) [HTML 0KB] [PDF 165KB] ( 686 )
区域科学发展
51 赵丽;孙林岩;刘杰;
区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基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选择区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作为着眼点,通过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综述,综合设计出由20个指标构成的包括经济可持续、人口可持续、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成长可持续五大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2004年中国制造业数据,对30个省份和地区进行评价,运用模糊隶属度综合评定和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各省份在五大方面的可持续指数和区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
2009 Vol. 26 (9): 51-54 [摘要] ( 1884 ) [HTML 0KB] [PDF 166KB] ( 783 )
55 刘芹;张永庆;樊重俊;
基于动力机制的三区联动发展战略研究
三区联动的动力机制包括协同共生机制、涌现性机制、社会资本机制、联动文化机制和创新系统机制。基于动力机制,以增加三区之间的合作和联动、提高三区整体创新能力为着眼点,引入第三方协调机制,更好地服务和规范三区发展;明确定位园区的主导产业和完善相关配套产业;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推动三区联动的升级;培育良好的三区联动发展的文化等,提出了三区联动的发展战略。
2009 Vol. 26 (9): 55-58 [摘要] ( 1856 ) [HTML 0KB] [PDF 150KB] ( 724 )
58 生延超;
中部区域技术能力的测算及评价
技术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竞争优势的核心和关键。技术能力又是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与创新主体之间在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创新要素的差异决定了技术能力的不同。中部地区各个省份要素禀赋各异,技术能力也参差不齐。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科学地选取评价指标,对中部区域技术能力进行科学的测算。研究表明:在中部区域,湖北、河南和湖南的技术能力高于中部平均水平,位居前三位,而其它地区则低于平均水平。这需要中部各个省份增加投入,引进人才,改善创新环境,积极培育创新主体,以加强技术能力的培育来构筑竞争优势。
2009 Vol. 26 (9): 58-62 [摘要] ( 1873 ) [HTML 0KB] [PDF 202KB] ( 660 )
产业技术进步
63 任曙明;陈焕;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本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属于战略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范畴。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越高,产业内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较低的负债水平,这种现象存在着行业差异。
2009 Vol. 26 (9): 63-66 [摘要] ( 2130 ) [HTML 0KB] [PDF 148KB] ( 888 )
67 杨雪兰;
区域经济模式下的产业集群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余姚塑料产业集群为例
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工业现代化的新载体,已成为吸引外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对区域经济的规划和经济政策调整、推动区域产业链的互动有着重要作用。浙江省余姚塑料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小行业发展为现在中型规模的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通过对余姚塑料产业现状的分析和"三城互动模式"的提出及阐述,分析了余姚塑料产业对周边区域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试图寻找一条更适合于塑料产业发展的路径。
2009 Vol. 26 (9): 67-70 [摘要] ( 2038 ) [HTML 0KB] [PDF 166KB] ( 834 )
71 李雪;赵大平;
基于自主创新的中国高新区分工模式研究
专业化分工理论认为,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但实证分析表明,中国高新区的产业专业化程度与创新能力不相关,这说明仅仅依靠简单的产业集聚并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大多数中国高新区是自成体系的水平分工模式,其限制了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新的分工模式在园区内部主要是水平分工模式,在园区之间主要是垂直型的分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009 Vol. 26 (9): 71-75 [摘要] ( 1799 ) [HTML 0KB] [PDF 180KB] ( 714 )
75 高麟;
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分析了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特征,并在界定了装备制造业集群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它的四种技术创新链接模式:以产业链为主导的链条模式、以竞争合作互动为主导的齿轮模式、以官产学研合作为主导的菱形协同链接模式、以孵化器为主导的链条模式。
2009 Vol. 26 (9): 75-78 [摘要] ( 2081 ) [HTML 0KB] [PDF 164KB] ( 823 )
79 刘阳;王前;
集群创新系统入群企业行为模型研究
企业的入群行为取决于企业加入集群后所获得创新优势的大小。在分析企业入群动力机制基础上,基于CAS理论的思想研究了企业在集群创新效应的激励下加入集群的行为,建立了一个入群企业的刺激——反应行为系统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企业进行集群式创新的入群机理和行为模式,同时为入群企业在实践中如何选择优势集群提供了决策方法。
2009 Vol. 26 (9): 79-81 [摘要] ( 2159 ) [HTML 0KB] [PDF 132KB] ( 643 )
82 杨珺;卢金鹏;
基于聚类分析的科技产业孵化器运作模式研究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全国31个区域作为研究样本,对各地区科技成果孵化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在对各地区的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提出适合我国5类区域发展道路的科技产业孵化器运作模式。
2009 Vol. 26 (9): 82-85 [摘要] ( 1848 ) [HTML 0KB] [PDF 160KB] ( 663 )
企业管理创新
86 刘汉进;
基于接口特征的企业产品创新策略探讨
从创新源主体与创新实施主体的关系和产品创新的流程出发,讨论了企业产品创新管理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系;通过对流程的分析,说明了产品创新策略对创新绩效和创新风险的影响;最后,阐述了不同企业类型的产品创新策略。
2009 Vol. 26 (9): 86-88 [摘要] ( 1777 ) [HTML 0KB] [PDF 156KB] ( 749 )
89 王昌林;
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合作案例研究
以重庆AB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技术发展为例,研究了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通过消化吸收外部技术,实现从单纯的技术依赖到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本地企业通过跨国公司实现技术发展战略进行了反思。分析表明,中小企业对非正式获取技术知识的渠道——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是技术合作成败的关键之一,同时也指出,技术合作的成果是受制于双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因此,中小企业在技术合作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外部技术,需要在技术合作中坚持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2009 Vol. 26 (9): 89-92 [摘要] ( 2213 ) [HTML 0KB] [PDF 124KB] ( 890 )
93 田红云;陈继祥;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研究
长期以来,理论界认为跟随和模仿等维持性创新战略是中小企业的首选。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技术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专利保护制度的不断加强,给上述战略的实施带来巨大困难,出现反复模仿、持续落后的现象。破坏性创新的非竞争性和对产业竞争规则的破坏性特性,为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击败行业领头羊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根据破坏性创新的特征,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分析了中小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优势及劣势,探讨了中小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一般模式及路径。
2009 Vol. 26 (9): 93-98 [摘要] ( 1768 ) [HTML 0KB] [PDF 222KB] ( 764 )
99 刁兆峰;高恒;
基于价值转移的企业战略创新
传统的战略思路主要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出发,却忽略了价值转移现象,导致很多企业乃至某个行业的衰败。企业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识别顾客需求偏好的变化,把握不同层面的价值转移趋势和规律,形成由外而内的战略思维模式。因此,企业要能对价值转移作出预判,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战略设计。
2009 Vol. 26 (9): 99-101 [摘要] ( 1733 ) [HTML 0KB] [PDF 98KB] ( 632 )
102 陈军华;伍竞艳;
面对不确定性:基于主体内涵视角的企业柔性
从不确定性角度审视企业的柔性,阐释了基于思维科学主体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企业层次柔性,提出了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思路和策略。
2009 Vol. 26 (9): 102-105 [摘要] ( 794 ) [HTML 0KB] [PDF 154KB] ( 612 )
106 何哲;孙林岩;高杰;李刚;
服务型制造在大型制造企业的应用实践
服务型制造是新兴的制造模式。阐述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并探讨了大型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的目标、过程、实施阶段和考核标准。
2009 Vol. 26 (9): 106-108 [摘要] ( 755 ) [HTML 0KB] [PDF 125KB] ( 694 )
109 庞丽;李显君;皮新玲;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研发支出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
归纳和分析了可能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R&D支出产生影响的6种内部因素,并提出相应假设。基于2003—2005年我国66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统计数据,验证了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出口导向度、成长性、创新绩效及资本结构对汽车企业R&D支出的实际影响。结果表明:汽车企业的企业规模、创新绩效与企业R&D支出正相关;而汽车企业的成长潜力则与企业R&D支出负相关。通过实证分析,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对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9 Vol. 26 (9): 109-113 [摘要] ( 1968 ) [HTML 0KB] [PDF 195KB] ( 811 )
知识管理与工程
113 曾国军;
跨国公司知识溢出、组织间学习与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基于服务业的一个研究框架
在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知识管理、服务管理等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溢出—组织间学习—管理创新"的分析框架,并对分析框架进行简要分析,探讨了跨国服务企业知识溢出、组织间学习与本土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对于服务业跨国公司知识溢出和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这一新框架承接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拓展了新的研究空间。
2009 Vol. 26 (9): 113-116 [摘要] ( 2054 ) [HTML 0KB] [PDF 164KB] ( 859 )
117 杨翠兰;
基于多响应变量分析的组织间知识链风险评估
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组织间的知识合作(知识链)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合作组织间和知识本身的一些特性,组织间知识链存在很多风险。为此,首先阐述了组织间知识链存在的各种风险;其次,给出了针对组织间知识链风险的调查问卷结果,并分别运用普通的频数分析法和多响应变量分析法对这一调查结果作了统计分析,得出不同风险的相对重要性。最后,通过对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比较,指出多响应变量分析法的优点。
2009 Vol. 26 (9): 117-120 [摘要] ( 2016 ) [HTML 0KB] [PDF 161KB] ( 608 )
121 胡宁;杜荣;
中外企业联盟中中方企业的知识内部整合
为解决中外企业联盟中中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这一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在中方企业外部知识吸收活动和知识创新活动之间构建一条合理而有效的沟通途径,即知识内部整合。将中方企业的知识内部整合活动划分为4个子活动:知识共享活动、知识组织化活动、知识本地化活动与知识应用活动,分析了其知识内部整合的具体过程。最后讨论了4个子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关系概念模型。
2009 Vol. 26 (9): 121-123 [摘要] ( 1995 ) [HTML 0KB] [PDF 105KB] ( 595 )
评价与预见
124 曹庆奎;李琴;于兵;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高新区技术创新环境评价
高新区是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特殊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技术创新环境的好坏又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首先剖析了高新区技术创新环境的构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新区技术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引入未确知测度模型进行评价研究。最后,结合某高新区的具体实例,对该高新区技术创新环境的整体水平作出判别,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2009 Vol. 26 (9): 124-127 [摘要] ( 1962 ) [HTML 0KB] [PDF 165KB] ( 766 )
128 王震;黄金枝;谷力群;
科技企业孵化器动态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伴随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塑,当前我国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创新研究需求迫切。通过剖析孵化器绩效评价的动态特征,给出了构建其绩效评价模型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基于此,解析了现有绩效评价模型的应用难点,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动态绩效评价模型的新思路,构建了评价模型,并举例说明了应用该评价模型的绩效测算过程,对测算结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2009 Vol. 26 (9): 128-131 [摘要] ( 1778 ) [HTML 0KB] [PDF 152KB] ( 894 )
132 夏轶群;陈俊芳;刘喜富;
专利成果合作产业化价值的实物期权评价
对专注于技术创新的研发型企业,甚至包括一些有实力的综合型企业而言,专利成果自主产业化并不见得有成本优势。基于实物期权的合作产业化价值评价表明,在成本不确定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合作产业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可选策略。企业可以通过分辨不同成本状态时合作产业化带来的价值增值量,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权衡,理性决策合作与否。
2009 Vol. 26 (9): 132-134 [摘要] ( 1936 ) [HTML 0KB] [PDF 129KB] ( 685 )
135 任伟宏;黄鲁成;
研发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研发活动日益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其发展迅速,而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对研发产业的内涵和发展水平形成共识。从研发产业的内涵出发,研究了研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从人力资源投入、经费投入、研发产出、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6个方面,初步构建了评价研发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2009 Vol. 26 (9): 135-137 [摘要] ( 703 ) [HTML 0KB] [PDF 129KB] ( 687 )
科学理性与方法
138 江海潮;
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非核心竞争力竞争追随与均衡
企业核心和非核心竞争力追随会导致其竞争力升级和竞争力趋同。构建了企业核心和非核心竞争力竞争追随模型,讨论了在竞争追随条件下的核心和非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追随规律。
2009 Vol. 26 (9): 138-142 [摘要] ( 754 ) [HTML 0KB] [PDF 218KB] ( 719 )
143 许广玉;
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技术范式转换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技术范式定义了进一步创新的技术机会和有关如何利用这些机会的基本程度,因此技术创新可以看成是新旧技术范式之间的转换。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服务为目标,由此提出科技企业孵化器能有效地促进技术范式的转换:企业孵化器扶植新技术,在技术群中筛选出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技术,并且促进技术范式转换过程中"正外部性"的产生和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的发生,加快二次创新,增强企业新技术范式的创生能力。
2009 Vol. 26 (9): 143-145 [摘要] ( 1843 ) [HTML 0KB] [PDF 99KB] ( 741 )
综述
146 贺远琼;陈昀;
企业社会绩效的界定与测量研究综述
企业成功与否不仅仅依赖于其财务或(市场)绩效,还包括企业社会绩效。相对于西方学者在企业社会绩效领域研究所取得的丰富成果,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回顾西方学者关于企业社会绩效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企业社会绩效的概念发展及其测量,从而为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建议。
2009 Vol. 26 (9): 146-149 [摘要] ( 1777 ) [HTML 0KB] [PDF 171KB] ( 760 )
150 孙俊华;贾良定;
高层管理团队与企业战略关系研究述评
高管团队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最主要发起者和主导者,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有关高管团队与企业战略关系的研究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相关研究或以单个领导者、或以整个团队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视角主要包括4类,即企业家理论、高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
2009 Vol. 26 (9): 150-155 [摘要] ( 1819 ) [HTML 0KB] [PDF 202KB] ( 947 )
155 王浩;罗军;
心理契约研究综述与展望
心理契约的研究对于推进组织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完善人力资源战略、制定薪酬福利政策、改进招聘及培训等都有指导意义。从以下6个方面对国内外心理契约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心理契约的概念提出及其发展、心理契约的内容、心理契约的维度、心理契约违背、心理契约相关变量、心理契约的测量。在对国内外心理契约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009 Vol. 26 (9): 155-160 [摘要] ( 1950 ) [HTML 0KB] [PDF 216KB] ( 1079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