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年 27卷 10期
刊出日期:2010-05-25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陈继勇;彭巍;胡艺;
对外开放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VAR模型分析
对外贸易、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和吸收海外人力资本是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利用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的重要渠道,其对提升中国技术创新水平、加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深入探讨了对外贸易、海外人力资本、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并运用VAR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对外贸易和利用海外人力资本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存在较强的正效应,而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则存在一定局限性。
2010 Vol. 27 (10): 1-7 [摘要] ( 918 ) [HTML 0KB] [PDF 195KB] ( 612 )
8 庞咏刚;王君;
金融中介发展与技术创新互动的实证分析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当前对于金融中介功能具体实现的研究,只是笼统地分析了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两者之间的传导路径和中间环节缺乏考量。基于此提出金融中介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并且运用我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前金融中介在我国技术创新领域主要发挥融资的作用,对于风险管理和二次融资功能认识不够,这导致技术创新对于金融中介发展的影响较小。
2010 Vol. 27 (10): 8-11 [摘要] ( 787 ) [HTML 0KB] [PDF 55KB] ( 647 )
12 汤清;李晓霞;
金融中介的发展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基于广东省的面板数据
对广东省2002—2007年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金融中介的发展对各项技术创新成果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对发明专利的影响尤为突出。
2010 Vol. 27 (10): 12-15 [摘要] ( 768 ) [HTML 0KB] [PDF 62KB] ( 665 )
16 黄波;孟卫东;李宇雨;
基于道德风险的研发外包利益分配方式研究
建立了基于道德风险的研发外包博弈模型,研究了发包方如何以利益分配方式作为激励机制来防范承包方的道德风险,分析了发包方和承包方在不同环境和利润分配方式下的投资策略和期望收益,并对混合分配方式进行了改进,找出了不同环境下的最优利益分配方式。
2010 Vol. 27 (10): 16-19 [摘要] ( 789 ) [HTML 0KB] [PDF 69KB] ( 526 )
20 赵芳;李林红;
群体智慧在复杂网络认知系统中的涌现——以滇池流域可持续发展为例
基于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拓展了综合集成研讨厅;针对滇池流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不同群体发表的论文中提炼出关键词,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逻辑结构分析,从定性到定量描述出这种群体认知智慧的涌现现象。采用了链接结构分析算法,从由庞大观点构成的复杂体系中提炼出深层次群体智慧。创新了关于社会问题群体智慧挖掘的思路,研究成果有益于促进政府相关部门针对滇池流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010 Vol. 27 (10): 20-23 [摘要] ( 785 ) [HTML 0KB] [PDF 399KB] ( 549 )
区域科学发展
23 黎苑楚;徐东;赵一鸣;
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是在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以各具特色、共同发展为基点,以缩小城乡差距、突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发展为本质和核心,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要目标,以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为关键举措,以建立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机制为突破口,采取政府促进、市场推动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城乡统一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
2010 Vol. 27 (10): 23-25 [摘要] ( 707 ) [HTML 0KB] [PDF 43KB] ( 567 )
26 刘超;
区域产业技术预见的方法体系研究
技术预见是制订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决策的主要技术方法,产业技术预见是区域技术预见的主体。以系统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在充分认识区域产业技术预见基本含义的基础上,阐明了区域产业技术预见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及其求解的逻辑结构,提出了区域产业技术预见的方法体系,构建了方法体系与问题求解的结构关系。
2010 Vol. 27 (10): 26-29 [摘要] ( 742 ) [HTML 0KB] [PDF 51KB] ( 516 )
29 邢晓柳;
区域创新网络中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合作创新风险分析
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合作创新模式在给区域创新网络带来利益的同时,也蕴含潜在的风险,为此推导出区域创新网络整体对网络共有知识所作投入的成本-需求曲线,以此分析区域创新网络中由知识共享引发企业合作创新风险的机理,并提出相应的规避措施。
2010 Vol. 27 (10): 29-31 [摘要] ( 794 ) [HTML 0KB] [PDF 193KB] ( 551 )
32 刘忠生;
中国的地区专业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基于1999-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显示,中国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处于持续提高的阶段;对地区专业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分析表明,地区专业化的发展对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中国仍处在由地区专业化推动的效率递增阶段;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提高了地区对于自主研发成果的吸收能力,有利于自主研发技术推动作用的充分发挥,但它并没有改善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效果,甚至显现了负面的影响。
2010 Vol. 27 (10): 32-37 [摘要] ( 750 ) [HTML 0KB] [PDF 106KB] ( 582 )
产业技术进步
38 姚苏秦;孙锐;
基于TRM方法的产业集群创新技术路径规划
技术路径规划是产业集群创新、升级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由于缺乏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得这项工作难以展开。以目前广泛应用于西方企业、行业、国家的技术路线图(TRM)方法为核心,提出产业集群创新技术路径规划的思路,并从3个方面加以阐述。借此为我国产业集群制定合理的技术管理战略、促进创新资源融合提供具体建议和工具。
2010 Vol. 27 (10): 38-42 [摘要] ( 814 ) [HTML 0KB] [PDF 247KB] ( 649 )
43 丁魁礼;钟书华;
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及其与产业集群的区分
创新集群作为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和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目标已取得高度共识。然而对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是什么,其独特的理论内涵是什么,其与产业集群有何区分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基于研究维度、地理接近、知识创造三方面的研究认为,新知识和新产品大量生成是凸显创新集群本质涵义的指标。然后从分析焦点、创新过程、学习过程、产出特征及必要条件等多方面研究了创新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别。
2010 Vol. 27 (10): 43-48 [摘要] ( 781 ) [HTML 0KB] [PDF 69KB] ( 615 )
48 高雪莲;
上海张江与台湾新竹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基于钻石模型的案例分析
对集群的属性问题进行了再探讨;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分析基础,从"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和"生产要素状况"4个方面探讨了上海张江和台湾新竹两个高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除了"生产要素状况"以外,新竹园区在其余3个方面的创新能力均优于张江园区;从而指出,张江园区应加强创新的区域软环境建设和官、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技术、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并积极探索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2010 Vol. 27 (10): 48-51 [摘要] ( 864 ) [HTML 0KB] [PDF 91KB] ( 917 )
52 刘桂林;张韻慧;李平;刘雅莉;
医药产业科技进步与发展实证分析
利用1996—2007年全国31个省份医药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构建医药制造业生产函数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对函数进行参数估计,考察科技进步、劳动、资本对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对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仅为8.00%,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之和仅为0.325,这说明医药制造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且远未达到规模经济。最后结合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实际,分析了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2010 Vol. 27 (10): 52-54 [摘要] ( 733 ) [HTML 0KB] [PDF 61KB] ( 579 )
企业创新管理
55 高伟;聂锐;
基于嵌入关系的企业网络链接模型研究
许多关于网络结构的研究隐含了主体间的关系是外生或给定的,而很少有人从主体行为的微观角度研究网络结构的生成和演化过程。基于企业合作伙伴选择过程,研究网络的链接和演化机制:首先对认知、关系和结构嵌入进行了界定;然后建立了企业的嵌入关系与要素获取、信任和互补价值变化的关系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链接关系选择及生成和演化模型。研究认为,合作过程本身以及网络嵌入对于链接关系演化具有直接影响,决定了企业间网络结构的不断演化。
2010 Vol. 27 (10): 55-59 [摘要] ( 788 ) [HTML 0KB] [PDF 74KB] ( 733 )
60 李妍;梅强;
民营科技企业网络嵌入性、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关系研究
针对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提出了网络嵌入性、创新动力、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一个研究框架,探讨了网络嵌入中技术嵌入性与业务嵌入性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分析了环境动态性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认为,网络嵌入性的各个维度因素对创新动力有促进作用,进而对创新能力产生正向影响。
2010 Vol. 27 (10): 60-64 [摘要] ( 777 ) [HTML 0KB] [PDF 119KB] ( 474 )
65 申夫臣;侯合银;
基于SCP范式的美国企业孵化器发展研究
20世纪50年代,美国第一家孵化器产生。美国无疑是孵化器发展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SCP范式,分析了美国企业孵化器产业的发展,分别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3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具体来讲,先分析了美国企业孵化器产业的市场结构,随后对其市场行为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美国孵化器产业的市场绩效,最后根据产业分析总结出美国孵化器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2010 Vol. 27 (10): 65-68 [摘要] ( 650 ) [HTML 0KB] [PDF 63KB] ( 520 )
69 李霞;
基于外部性的企业家创新激励
企业家作为经济人和社会人的集合体,在现代社会中作用独特。企业家创新因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成为具有局部排他性和一定竞争性的非纯公共物品。企业家创新的总外部性对社会来说是有利的,它会带来全社会创新成果的共享和福利的提高;但对于企业家而言,却是几乎以接近零的利润提供企业家创新成果,即企业家的收益很低,这使得企业家创新缺乏动力。以鲍莫尔提出的"外溢比率"为基础,以企业家双重社会角色的定位以及外部性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分析了创新激励的方向和手段。
2010 Vol. 27 (10): 69-72 [摘要] ( 703 ) [HTML 0KB] [PDF 107KB] ( 528 )
73 赵息;汤志强;
高科技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综合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通过对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治理与由主成分分析得出的综合价值指数的实证研究表明:董事会持股、董事长兼任总经理、高层管理薪酬、年度股东大会出席率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需根据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特殊情况优化公司治理机制,以提高公司价值。
2010 Vol. 27 (10): 73-76 [摘要] ( 749 ) [HTML 0KB] [PDF 61KB] ( 496 )
77 倪慧君;于伟;
高技术企业敏捷力与价值相关性研究——以电子信息行业为例
在技术快速革新和顾客需求快速变化的背景下,敏捷力成为高技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对电子信息行业的实证分析,将企业敏捷力确定为市场敏捷力、生产与流程敏捷力、竞争敏捷力和学习敏捷力;并以电子信息企业为例,通过模型设定,测试了敏捷力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为电子信息企业管理提供了适用的工具。
2010 Vol. 27 (10): 77-80 [摘要] ( 748 ) [HTML 0KB] [PDF 85KB] ( 652 )
科技法制与政策
81 张智勇;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绿色新政与就业模式转型
为缓解经济危机与就业压力,传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往往着力于投资堆积与规模膨胀。但就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而言,这种依靠"高碳"能源驱动的全球实体经济每一次的复苏,就意味着向地球生态环境极限逼近的一次加速。同时,能源的衰竭和环境恶化,也导致传统产业的就业困境和复苏乏力。指出了传统非绿色经济模式下就业模式的局限,分析了绿色就业的途径及前景,并据此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2010 Vol. 27 (10): 81-83 [摘要] ( 682 ) [HTML 0KB] [PDF 48KB] ( 674 )
84 王炜;彭华涛;
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的触发效应测算
揭示了财政科技投入的重要性,给出了财政科技投入触发效应的定义。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和弹性分析方法,在对1998—2006年湖北省政府部门财政科技投入的触发效应进行估算的基础上,还分别按科技项目合作形式、学科、行业等不同分类标准对其进行了具体测算,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触发效应的具体建议。
2010 Vol. 27 (10): 84-87 [摘要] ( 731 ) [HTML 0KB] [PDF 70KB] ( 483 )
87 华荷锋;杨晨;
政府视角下的高新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
未来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将从法权型向财富型转变,高新区对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将引领企业转型的方向,促进其注重知识产权的运用和管理。从政府自身、政府对企业、政府对中介以及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了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策略,以此来促进高新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转型和升级。
2010 Vol. 27 (10): 87-89 [摘要] ( 742 ) [HTML 0KB] [PDF 42KB] ( 562 )
评价与预见
90 孟凡蓉;吴建南;章磊;
绩效评价公正性与个体情绪智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绩效评价公正性与个体情绪智力关系的概念模型和假设;对121名高校教师进行了结构化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绩效评价公正性对个体情绪智力有显著影响,但主要表现在自我情绪评估和情绪调整两个维度,对于他人情绪评估和情绪促进并无显著影响。绩效评价的程序公正对情绪智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分配公正,最后为互动公正。这为我们进一步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组织绩效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0 Vol. 27 (10): 90-95 [摘要] ( 727 ) [HTML 0KB] [PDF 108KB] ( 568 )
96 段云龙;
基于主成分投影法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应用
基于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框架,构建了基于制度结构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模型,并利用主成分投影法对云南白药集团、联想集团以及华为公司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对这3个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制度结构是影响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最主要要素,企业家管理制度、技术创新管理制度以及制度环境都是提高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2010 Vol. 27 (10): 96-99 [摘要] ( 727 ) [HTML 0KB] [PDF 61KB] ( 526 )
100 王晓光;方娅;
基于产业集群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建立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软件运算,对哈大齐工业走廊所属3个主要城市(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这3个城市的区域创新发展的优劣势作出比较分析,以期为提升该区域的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2010 Vol. 27 (10): 100-103 [摘要] ( 682 ) [HTML 0KB] [PDF 78KB] ( 560 )
103 张华波;郝平;沈赤;赵勇;
物元分析法在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根据目前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的现状,依据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理论和方法,对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的业务流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模型。首先介绍了物元数学模型的建立原理,然后依据物元分析法的原理构建了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的模型,最后从某市的已评估的科技计划项目中挑选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案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与实际结果相符。
2010 Vol. 27 (10): 103-106 [摘要] ( 666 ) [HTML 0KB] [PDF 143KB] ( 554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107 余祖德;冉婧;
供应链结构对节点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的影响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形成螺旋上升的价值创造过程,其中隐性知识是核心。供应链的结构由其中的节点数和节点企业数共同决定,多节点企业组成的供应链的知识主体具有竞争性,使得节点企业间隐性知识的转化难以实现。由多个制造商和多个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中,知识的含量与成本是负线性相关的,在此情况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隐性知识转化决策由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数量来决定。
2010 Vol. 27 (10): 107-110 [摘要] ( 695 ) [HTML 0KB] [PDF 68KB] ( 562 )
111 杜维;司有和;温平川;
环境压力下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探讨了环境压力、知识管理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构建了3个变量的整合模型,并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397家企业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环境压力对知识管理战略有正向的影响,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绩效也有促进作用;同时,环境压力虽然对组织绩效的直接影响为负,但企业可通过采用知识管理战略使环境压力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从而促使组织绩效的提高。
2010 Vol. 27 (10): 111-116 [摘要] ( 732 ) [HTML 0KB] [PDF 106KB] ( 520 )
117 朱向梅;
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的分析框架
结合知识理论中知识创新的特征及社会网络理论的分析方法,设计了基于4个维度,即知识维度、认知维度、关系维度、结构维度的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组织结构分析框架。
2010 Vol. 27 (10): 117-120 [摘要] ( 706 ) [HTML 0KB] [PDF 42KB] ( 544 )
120 余鲲鹏;郭东强;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参考模型研究
从业务过程和知识管理过程两个方面展开,认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服务于业务过程,并且知识管理本身也涉及到知识的获取、创新、分享及应用等知识管理过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参考模型。
2010 Vol. 27 (10): 120-123 [摘要] ( 811 ) [HTML 0KB] [PDF 91KB] ( 536 )
124 陈搏;王苏生;蒋序标;王丽;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知识并购动因分析
以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知识型组织并购的动因,并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来分析并购后知识进化的利益机制,发现通过并购可使核心知识进化的优势。认为知识并购的动因就是希望通过促进组织核心知识进化以提升动态能力;核心知识承载成员是知识并购的推动者也是主要受益者。
2010 Vol. 27 (10): 124-127 [摘要] ( 774 ) [HTML 0KB] [PDF 123KB] ( 619 )
128 张琳;
中小企业知识共享能力实证研究——来自118个调查数据
回顾了励和员工公平偏好在知识共享研究领域内的进展,运用博弈分析方法建立PPA-KS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模型,讨论了公平偏好和薪酬激励在企业共享激励中的作用,并进行定性分析。同时也讨论了知识共享技术问题,将知识共享意愿细分为:知识供给意愿和知识需求意愿。研究发现,人际公平偏好是中小企业知识共享意愿的重要解释变量,相比之下,竞争导向的薪酬激励只是负面地影响知识供给,而信息技术与知识需求存在一定相关。
2010 Vol. 27 (10): 128-132 [摘要] ( 782 ) [HTML 0KB] [PDF 83KB] ( 606 )
人才与教育
133 周耀烈;王茜;
基于GEO维度的创新教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创新人才是创新文化形成的核心,而教育机构是培育他们的摇篮。面向创新的教育体系构建则是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加快创新文化体系形成的主要途径。通过对浙江省教育机构、企业组织、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的访谈、问卷调查,进一步确定基于政府(G)、教育机构(E)和企业组织(O)因素的创新人才培育影响因素体系,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主导因素的回归模型,明确了各个主要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2010 Vol. 27 (10): 133-136 [摘要] ( 681 ) [HTML 0KB] [PDF 49KB] ( 483 )
137 吴凡;董正英;
高等学校技术转移能力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资源因素是学校技术转移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基于此提出假设:学校类型和学校声誉对学校技术转移能力有重要影响。为验证以上假设,搜集了36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2003—2007年的相关数据,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学校类型和学校声誉是影响技术转移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联系不紧密的情况。
2010 Vol. 27 (10): 137-140 [摘要] ( 790 ) [HTML 0KB] [PDF 59KB] ( 525 )
141 曹青林;
技术路线图方法及其在高校科研规划中的应用
在高校科研管理实践中,应将科研战略、科研发展路线图和科研政策逐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目标、决策、操作"三位一体的政策实施体系。其中:科研战略主要解决目标、定位的问题,科研发展路线图重点解决目标与决策之间的可控选择与动态优化问题,科研政策着重针对各层面的操作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并给予双向激励。在上述三者之间,科研发展路线图起着承上启下、担当枢纽的关键作用。
2010 Vol. 27 (10): 141-144 [摘要] ( 847 ) [HTML 0KB] [PDF 51KB] ( 689 )
145 牛冲槐;郭英坤;张永红;
综合集成创新网络中的人才涌现研究
科技型人才的聚集模式与组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面向复杂技术创新而创设的科技人才聚集新模式—综合集成创新网络是一种组织创新。研究了综合集成创新网络的内部分工、网络特征、资源共享、人才涌现情况,目的在于揭示分工和聚集之下人才涌现的复杂机理。结果表明,综合集成创新网络能够实现较高水平的资源共享,降低复杂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的总交易成本,缩短总转移时间,进而促进人才涌现和组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2010 Vol. 27 (10): 145-148 [摘要] ( 619 ) [HTML 0KB] [PDF 80KB] ( 516 )
149 马金平;
基于不完全契约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激励
不完全契约理论是分析和解决专用性投资不足的有力工具。在阐述不完全契约分析框架之后,分别从个人和企业层面探讨了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最后,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探讨了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措施。
2010 Vol. 27 (10): 149-151 [摘要] ( 724 ) [HTML 0KB] [PDF 77KB] ( 546 )
152 王磊;汪波;张保银;
环渤海地区高新区科技人员工作满意度比较研究
在以往有关工作满意度构成维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新区科技人员的特点,构建了其工作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物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合理论和欧氏贴近度的概念,建立了高新区科技人员工作满意度的评价模型,对环渤海地区9个高新区进行实证研究,从而为高新区提高科技人员工作满意度提供科学的依据。
2010 Vol. 27 (10): 152-156 [摘要] ( 744 ) [HTML 0KB] [PDF 159KB] ( 493 )
综述
157 黄福广;李西文;
国外关于创业企业融资契约的研究综述
对创业企业融资契约研究进行了梳理,分别从创业企业融资契约特征、控制权安排、融资工具选择、风险资本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研究基本上围绕解释现有融资契约条款展开,其核心问题是控制权的争夺。从不同视角为我国学者研究创业企业融资契约的特征和内容等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2010 Vol. 27 (10): 157-160 [摘要] ( 824 ) [HTML 0KB] [PDF 55KB] ( 578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