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年 27卷 16期
刊出日期:2010-08-25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王炳成;许长宇;
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的成长路径研究
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可以使最先使用者获得竞争优势,但却容易遭受"合法性"的打击,形成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的"合法性悖论"。以隔离机制为出发点,分析了隔离机制在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成长中的作用,探讨了先行者优势如何使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获得进一步成长的机会,认为隔离机制与先行者优势构成了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的成长路径,并以分众传媒与海港超市的发展为例,具体探讨了隔离机制与先行者优势构成的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的成长路径。
2010 Vol. 27 (16): 1-4 [摘要] ( 806 ) [HTML 0KB] [PDF 125KB] ( 488 )
5 林嵩;
基于创业过程分析的创业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基于对创业过程的阶段划分,对创业网络的演化过程进行了解构,指出网络关系角色、构成主体以及连接属性是创业网络演化的3个主要维度。基于这一分析,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创业网络演化模型,认为创业网络的演化经历弱化的个体网络、加强的个体网络、多元化战略型复合网络3个不同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创业网络对于创业活动的支持作用是不同的。
2010 Vol. 27 (16): 5-8 [摘要] ( 714 ) [HTML 0KB] [PDF 202KB] ( 774 )
9 刘晓峰;陈通;
风险投资项目决策有限理性实现途径研究
以有限理性理论为视角,首先论证了投资风险决策是有限理性的,然后分别从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投资项目收益评价以及投资项目策略确定与调整3个维度,探讨了风险投资的有限理性实现途径,对传统评价方法进行了完善与改进。
2010 Vol. 27 (16): 9-12 [摘要] ( 787 ) [HTML 0KB] [PDF 156KB] ( 465 )
13 龚艳萍;董媛;
技术标准联盟生命周期中的伙伴选择
运用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技术标准联盟的特征,将技术标准联盟的生命周期划分为5个阶段:联盟萌芽期、联盟组建期、联盟技术发展期、联盟市场扩张期和联盟成熟期。从联盟在生命周期中的资源需求和所面临风险这两个视角,研究了技术标准联盟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特征及其对联盟伙伴选择的影响。分析了TD-SCDMA产业联盟的生命周期阶段及伙伴选择特点,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建议。
2010 Vol. 27 (16): 13-16 [摘要] ( 693 ) [HTML 0KB] [PDF 183KB] ( 414 )
17 胡琨;
外商投资技术控制下内生技术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外商在华投资特征的研究发现,外商投资在华实施"独立形态运作,并逐渐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网络体系"和"技术标准"的技术控制战略,阻碍了外商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系,影响了外资技术扩散的效率。为此,有关政策制定部门应适当调整外资引进策略,有效引导外商的投资行为,鼓励其加强与内资企业技术合作;同时,内资企业也应该放弃依赖他人的技术行为,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内生技术能力,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2010 Vol. 27 (16): 17-21 [摘要] ( 636 ) [HTML 0KB] [PDF 442KB] ( 466 )
22 王强;李卫红;胡荣;
价格竞争下的双寡头R&D合作与非合作博弈分析
在价格竞争模式下研究了两阶段R&D/产品问题:企业先决定R&D投入水平,然后在产品市场中进行价格竞争。根据企业在R&D阶段合作与否,分别分析了成本非对称企业的最优研发投入和产品价格决策,并就两种情形下的均衡结果分别从整体和个体两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相对于高成本企业而言,低成本企业在研发合作和非合作两种情况下的产品价格均较低,并且有较大的R&D投入倾向;两种情况下的均衡结果间的大小关系与研发溢出系数取值有关。
2010 Vol. 27 (16): 22-25 [摘要] ( 760 ) [HTML 0KB] [PDF 363KB] ( 490 )
26 林筠;黄佩玉;王翡;元爱田;
新产品开发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的前因及其对项目产出的影响研究
新产品开发(New Product Development,NPD)团队交互记忆系统(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TMS)的形成与发展对研发成功的影响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在对NPD团队的研究中,引入TMS的概念,分析其前因的影响因素,探索这些因素对组织内部和组织间NPD团队TMS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考虑任务复杂性的调节作用,建立TMS影响NPD团队项目产出的假设模型,提出6个具有实证意义的研究假设,为进一步调查与验证提供理论依据。
2010 Vol. 27 (16): 26-29 [摘要] ( 877 ) [HTML 0KB] [PDF 175KB] ( 445 )
29 游浚;张斌;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创新管理研究
从社会资本的定义出发,对关于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与创新的关系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提出以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关系强度和网络中心性为基础的结构维度、以信任为基础的关系维度和以共识为基础的结构维度对创新有显著影响的假设。
2010 Vol. 27 (16): 29-31 [摘要] ( 731 ) [HTML 0KB] [PDF 105KB] ( 411 )
区域科学发展
32 任静;钟书华;
我国科技园区企业加速器的运营模式选择
企业加速器是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演化升级。根据科技园区企业加速器管理机构的性质、运营范围和入驻形式,企业加速器的运营模式可分为公司型与公共事业型、专业服务与综合服务型、实体入驻与虚拟入驻型、混合型四大类。
2010 Vol. 27 (16): 32-35 [摘要] ( 761 ) [HTML 0KB] [PDF 299KB] ( 459 )
36 陈莉平;方方;
晋江中小企业集群关系网络嵌入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福建中小企业集群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福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晋江市更是以中小企业集群为主构筑了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优势。依据关系网络嵌入理论,探讨了关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认知性嵌入对晋江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影响,并认为企业嵌入关系网络有利于形成战略协同,以实现资源整合、业务合作和知识学习。
2010 Vol. 27 (16): 36-40 [摘要] ( 1278 ) [HTML 0KB] [PDF 296KB] ( 394 )
41 赵丽佳;徐峰;
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基于对41家企业的问卷调查
为了对湖北省十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介绍了2005-2007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发展状况、融资体系建设情况、标准化生产和技术创新情况,对企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归纳。分析发现,当前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存在人才、融资、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和政策供需5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2010 Vol. 27 (16): 41-45 [摘要] ( 705 ) [HTML 0KB] [PDF 176KB] ( 412 )
46 曹旭华;王富忠;胡华敏;
浙江省新材料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技术预见研究
从需求牵引的角度分析了浙江省新材料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技术预见需求,进而探索了浙江省新材料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清单选择的准则及征集"候选"关键共性技术清单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浙江省新材料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技术预见方法与程序。该方法与程序为浙江省新材料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技术预见模式及过程作了有益的探索。
2010 Vol. 27 (16): 46-49 [摘要] ( 774 ) [HTML 0KB] [PDF 237KB] ( 441 )
49 卢山;江可申;李树军;
连云港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与行业R&D有效性研究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和R&D有效性是科技管理部门在制定鼓励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利用DEA方法对连云港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和14个主要工业行业的R&D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连云港市科技资源配置整体有效,但样本行业R&D效率表现稍差,且存在差异较大的特征。
2010 Vol. 27 (16): 49-52 [摘要] ( 641 ) [HTML 0KB] [PDF 154KB] ( 429 )
53 张开华;万敏;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研究
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都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存在总量不足、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创新投入机制、完善投入政策。
2010 Vol. 27 (16): 53-57 [摘要] ( 693 ) [HTML 0KB] [PDF 241KB] ( 477 )
产业技术进步
58 黄静;吴和成;李慧;
基于面板数据的高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关系研究
利用高技术产业2000-2007年的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产出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归纳出我国高技术产业R&D活动的特点,然后建立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发现:高技术产业R&D投入要素对产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经费投入对产出成果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而人员投入对部分产业的产出成果贡献较小。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改善我国高技术产业R&D投入效果的建议。
2010 Vol. 27 (16): 58-62 [摘要] ( 731 ) [HTML 0KB] [PDF 216KB] ( 528 )
63 仇烨;徐青;应飚;
服务业探索性与应用性学习模式的转换机制研究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本质区别在于服务的无形性和产品的有形性,知识、技术对服务业而言尤为重要。服务企业如何维持并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重要问题。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探索性及应用性学习模式在服务业中的具体表现,并研究了其对服务组织知识水平、新旧知识比例的影响。同时,借助系统动态模型(SD),对服务业中两种学习模式的转换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可为服务企业在两种学习模式间合理分配资源提供参考。
2010 Vol. 27 (16): 63-66 [摘要] ( 641 ) [HTML 0KB] [PDF 268KB] ( 354 )
企业创新管理
67 杨林;
企业家认知、组织知识结构与企业战略变革的关系
在当今日益动态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战略变革已逐渐成为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研究表明,在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中,企业家是主要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的企业家认知会对企业战略变革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作为反映企业知识体特性的组织知识结构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源泉,会对企业家认知与企业战略变革关系形成调节作用。以此为前提,综合分析了影响企业家认知、组织知识结构与企业战略变革三者关系的理论基础,即资源基础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及图式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上述4种理论基础对三种变量关系的作用机理。
2010 Vol. 27 (16): 67-71 [摘要] ( 934 ) [HTML 0KB] [PDF 153KB] ( 443 )
72 方建国;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例
从动态能力观出发,研究高新技术产业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从而找出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重要影响,并能够使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同时,引入行业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以便研究不同行业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能力、已有技术机会(产学研合作)这两个具有动态能力特性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研发能力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已有技术机会的影响最为显著,而组织学习能力对医药制造企业的影响较为明显,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对信息技术企业的影响较为明显。
2010 Vol. 27 (16): 72-77 [摘要] ( 661 ) [HTML 0KB] [PDF 241KB] ( 560 )
78 胡适;蔡厚清;
精益生产成本管理模式在我国汽车企业的运用及优化
精益生产方式是日本汽车工业面临资源稀缺和"多品种、少批量"而提出的生产管理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部分主导汽车企业已经推行了精益生产方式,且不乏成功的范例。但纵观我国汽车企业推进精益生产的历程,可以发现,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阻碍了精益生产的执行,因此应对传统模式进行调整,将精益思想贯穿于成本管理体系中,并加以优化,以促进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2010 Vol. 27 (16): 78-81 [摘要] ( 707 ) [HTML 0KB] [PDF 117KB] ( 508 )
82 王锡秋;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障碍及对策研究
从企业内部的角度看,企业文化层面、战略层面以及执行层面的障碍是造成自主创新能力难以提高的根源。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从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障碍着手,采用渐进、系统的方法,由里及外,从根源上克服障碍。
2010 Vol. 27 (16): 82-84 [摘要] ( 726 ) [HTML 0KB] [PDF 207KB] ( 394 )
科技法制与政策
85 杜宝贵;
比较科技政策研究论纲
通过对比较科技政策含义的界定,描述了比较科技政策研究的"系谱",总结了比较科技政策研究的"单一政策描述式"、"跨国政策比较式"、"一国内地区间政策比较式"以及"政策过程比较式"等几个范式,分析了比较科技政策研究的几个制约因素。
2010 Vol. 27 (16): 85-88 [摘要] ( 679 ) [HTML 0KB] [PDF 280KB] ( 411 )
89 范波;孟卫东;马国旺;
基于投资溢出的研发联盟政府补贴政策研究
考虑研发存在投资溢出与技术风险,建立了合作研发博弈模型,研究了在政府研发投入补贴与产品补贴方式下,企业不同的研发和生产策略,通过理论和数值仿真,分析了不同补贴政策下的企业最优策略和相应的社会福利。研究表明,在溢出效应较大时,政府宜采用研发投入补贴来提高社会福利;当创新难度和技术风险较大时,政府宜采用产品补贴方式提高社会福利,但两种补贴方式都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2010 Vol. 27 (16): 89-92 [摘要] ( 751 ) [HTML 0KB] [PDF 376KB] ( 448 )
93 王晟;
技术创新制度影响技术创新行为和绩效的机理研究——以上海和浙江民营制造企业为例
以上海和浙江民营制造企业为例,研究技术创新制度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机理。结构方程建模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保护制度、外部协作制度和内部激励制度对技术创新行为和绩效的影响显著,而技术创新融资制度对技术创新行为的直接影响不显著,民营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资金约束并不明显。
2010 Vol. 27 (16): 93-96 [摘要] ( 619 ) [HTML 0KB] [PDF 233KB] ( 439 )
97 韩雪;
企业自主创新与财税政策研究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分析了财税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以及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更好地发挥税收制度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
2010 Vol. 27 (16): 97-101 [摘要] ( 659 ) [HTML 0KB] [PDF 135KB] ( 465 )
102 余丹;范晓宇;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担保融资风险配置研究
合理配置风险是解决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担保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目前,各地政府对企业补贴采取的风险再配置政策并未改变银行的贷款偏好,而将对企业补贴改为对银行补贴的风险配置政策同样令人担忧。经济学原理表明,利益主体的行为取决于其对效益与成本的衡量,风险配置政策应首先基于对该原理的考量。依据不完全契约理论,有些行动和相应的经济后果必须通过事后再谈判解决。因此,风险配置政策要从根本上保障对银行的事后风险补偿,就必须依据对各契约主体的利益考量进行相应的风险配置。
2010 Vol. 27 (16): 102-105 [摘要] ( 648 ) [HTML 0KB] [PDF 122KB] ( 445 )
106 张伟;刘东;
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因素定性分析
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经济因素是其关键所在。具体而言,这些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竞争程度、成本收益比较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等。除经济动因外,还需注意地域政治、法律、文化以及传统习惯等非经济因素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
2010 Vol. 27 (16): 106-109 [摘要] ( 658 ) [HTML 0KB] [PDF 121KB] ( 480 )
评价与预见
110 郭军华;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江西省德兴市为例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以江西省德兴市为例,对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7年德兴市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长,资源消耗水平依然严重;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经济转型初见成效;但生态赤字逐年增加,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压力。
2010 Vol. 27 (16): 110-113 [摘要] ( 657 ) [HTML 0KB] [PDF 185KB] ( 443 )
114 陈伟;冯志军;
基于指标一致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测度及比较研究
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一套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定权法对其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进行测度及比较。结果表明:2003-2007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演化趋势差别较大,并且同一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趋势的稳定性优于效率演化趋势;整体上,大部分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获取基本上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
2010 Vol. 27 (16): 114-117 [摘要] ( 719 ) [HTML 0KB] [PDF 353KB] ( 473 )
118 杨建仁;刘卫东;贾相如;
基于系统视角的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通过紧密联系的3个环节构建了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系统的研究,对系统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界定,并剖析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其次,基于系统的视角,提炼出了科技系统的示意模型;最后,从科技系统的目的、结构、功能等,界定科技竞争力并分析其表现,再根据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构建了一个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010 Vol. 27 (16): 118-122 [摘要] ( 675 ) [HTML 0KB] [PDF 285KB] ( 366 )
122 朱雪珍;
苏州市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苏州市创新能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利用ExpertChoice软件,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收集苏州市2004-2007年的统计数据,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企业创新、环境创新4个维度,综合、动态地评价苏州市的创新能力。
2010 Vol. 27 (16): 122-125 [摘要] ( 701 ) [HTML 0KB] [PDF 326KB] ( 465 )
126 李金兰;郑淑蓉;
基于PCA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以泉州为例
在明确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技术创新能力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从产业共性角度设计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泉州高新技术产业中各行业大类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发现技术转化能力、技术创新基础和创新经济支撑力是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得到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序及其优劣势,有利于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从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2010 Vol. 27 (16): 126-130 [摘要] ( 666 ) [HTML 0KB] [PDF 206KB] ( 418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131 郎益夫;周荣;喻登科;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管理投入及其绩效反哺过程
应用知识管理指导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速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管理的人才、组织和知识三大投入要素,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管理投入绩效形成的反哺过程模型,揭示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生产的本质,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管理投入绩效形成的知识再投资机制和知识空间变换机理,并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管理对人才素质提升、组织优化和知识库扩充的三大绩效,为企业科学实施知识管理投入提供决策指导。
2010 Vol. 27 (16): 131-134 [摘要] ( 628 ) [HTML 0KB] [PDF 239KB] ( 477 )
135 王炳富;刘芳;
创新集群内知识转移的模式与特点研究
按照创新集群的特点和组织间的关系划分,将创新集群的知识转移分为二元点式知识转移、链式知识转移和网络式知识转移3种模式。通过对创新集群内知识转移的模式进行分析,从其知识转移的内容和知识流的形态中总结出创新集群知识转移的特点为:创新集群知识转移过程是集群知识价值增值的过程、创新集群知识转移是一种有保留的转移、创新集群知识转移受到网络特征因素和正式控制的双重影响。
2010 Vol. 27 (16): 135-138 [摘要] ( 612 ) [HTML 0KB] [PDF 338KB] ( 431 )
139 张睿;于渤;
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的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研究与展望
技术联盟可以快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知识转移是促进技术联盟组织间共同学习和取得外部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组织公民行为角度提出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研究展望。首先,界定了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层次;其次,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对技术联盟主体间知识转移效果的研究内容;最后,给出了技术联盟组织公民行为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的研究框架。以技术联盟组织为研究对象构建技术联盟组织公民行为对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0 Vol. 27 (16): 139-142 [摘要] ( 685 ) [HTML 0KB] [PDF 130KB] ( 410 )
143 许强;郑晓丹;
母子公司组织协同、知识协同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实现母子公司的协同,是提升母子公司创新水平的关键,但现有研究对母子公司间的协同如何影响母子公司的创新绩效缺乏足够的关注。运用企业知识理论,从研究母子公司的组织协同入手,把知识协同作为中介变量,剖析母子公司间的组织协同、知识协同和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相应的概念模型,以此来阐述母子公司协同创新的本质。
2010 Vol. 27 (16): 143-147 [摘要] ( 732 ) [HTML 0KB] [PDF 183KB] ( 531 )
147 王道平;李丽丽;
敏捷供应链知识服务主体的知识交互行为研究
在探讨敏捷供应链知识服务主体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主体间的知识交互行为出发,分析了敏捷供应链内部成员在进行知识交互时存在的问题及其行为特征。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发现,对于改善敏捷供应链的管理水平,提高敏捷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0 Vol. 27 (16): 147-150 [摘要] ( 681 ) [HTML 0KB] [PDF 201KB] ( 419 )
综述
151 苏晓华;王平;
创业导向研究综述
在对创业导向的定义和维度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变量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着重对影响两者关系的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全景模型,并探讨了有关创业导向的未来研究方向。
2010 Vol. 27 (16): 151-155 [摘要] ( 648 ) [HTML 0KB] [PDF 357KB] ( 539 )
156 宋保林;李兆友;
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知识流动研究述评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知识流动是技术知识的生成与转化过程,包括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种流动类型;吸收能力和邻近程度是影响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知识流动的两个重要因素;针对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知识流动的实证研究具有相似性。根据以上研究框架,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知识流动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2010 Vol. 27 (16): 156-160 [摘要] ( 766 ) [HTML 0KB] [PDF 151KB] ( 387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