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年 27卷 21期
刊出日期:2010-11-10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白少君;赵立雨;
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R&D活动中知识生产与溢出效应研究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以R&D经费、R&D人员投入等要素作为变量构建知识生产函数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并以1986-2007年有关数据对我国R&D活动中的知识生产与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R&D活动中的R&D人员知识生产效率较低,知识生产活动中存在正的溢出效应。提出加大R&D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调整R&D人员结构、提高R&D经费投入强度等政策建议。
2010 Vol. 27 (21): 1-4 [摘要] ( 787 ) [HTML 0KB] [PDF 245KB] ( 437 )
5 周贤永;黄庆;赵立力;
基于格论和TRIZ技术进化理论的理想化水平表述方式
现有的技术理想化水平定义公式存在不易测算、难于比较折衷以及无法与TRIZ技术进化理论有效对接的缺陷。为解决上述问题,构造了一种基于格论的新型技术系统理想化水平表述方式,并结合Hasse图对技术进化过程中的理想化水平变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某些技术系统之间存在理想度不可比性特征以及理想度评判的参考点效应,且新型理想化水平表述方式可较好地表征和解释技术系统"迂回"进化和理想化水平非连续变化的特征。
2010 Vol. 27 (21): 5-9 [摘要] ( 1145 ) [HTML 0KB] [PDF 190KB] ( 406 )
9 康芸;刘曼红;
对我国商业银行资金参与风险投资的思考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知识型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在成立和发展阶段,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信贷资金总量占有社会资金的绝大部分,加之银行具备金融、产业评估和咨询等各种专业人才,探索银行信贷资金参与风险投资,对支持我国产业升级和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将有积极的意义。但从现实性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出于资金安全性考虑,参与风险投资的比例小之又小。因此,有必要围绕这一问题,分析商业银行资金参与风险投资的积极作用,探讨这种创新模式目前面临的主要障碍,进而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资金参与风险投资的现实选择。
2010 Vol. 27 (21): 9-12 [摘要] ( 806 ) [HTML 0KB] [PDF 109KB] ( 534 )
13 生延超;
技术联盟最优规模的确定研究
技术联盟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它应该有一个适度规模,在这个规模上联盟整体和联盟内部企业的创新效率最高。通过对Shapley的改进,构建了基于Net Shapley Value的技术联盟最优规模测定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对特定技术联盟而言,联盟的最优规模与联盟内部企业的效率系数有关。当联盟内部企业效率较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创新成本较低时,技术联盟的最优规模较小。这为企业选择联盟伙伴提供了方向。
2010 Vol. 27 (21): 13-16 [摘要] ( 692 ) [HTML 0KB] [PDF 167KB] ( 365 )
17 李朝明;黄利萍;
动态能力、协同知识创新和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在知识经济和协同商务环境下,动态能力、协同知识创新和企业持续竞争力三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向关联作用。通过对动态能力、协同知识创新和企业持续竞争力概念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机理框架模型。该模型以环境动荡性为输入变量,将动态能力和协同知识创新这两个富有动态性的概念融合起来,揭示了它们对企业持续竞争力的相互作用关系,认为企业应力求使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促进,并通过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来提高其动态能力,以有效增强和发展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2010 Vol. 27 (21): 17-21 [摘要] ( 702 ) [HTML 0KB] [PDF 246KB] ( 781 )
21 陈建青;
高新产品营销协助中心:一种新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模式研究
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而一项成果从转移对接,到小试、中试、产业化,其过程并不是企业实现利润的来源,产品的批量销售才是企业实现价值的根本。目前针对高新产品市场销售阶段的科技中介服务还是空白,结合南京的区域特点,从市场的价值实现阶段切入,试图探寻一种新的科技中介服务模式——高新产品营销协助中心,以促进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2010 Vol. 27 (21): 21-23 [摘要] ( 755 ) [HTML 0KB] [PDF 146KB] ( 427 )
24 张伟;
供应链中的收益共享博弈与契约设计
从博弈的角度探讨了供应链中的收益共享契约设计问题。应用LF博弈方法研究了供应商与零售商在收益共享机制下的博弈过程,得出了满足双方最优决策的博弈均衡解,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收益共享契约,给出了双方能够接受契约的参数范围。
2010 Vol. 27 (21): 24-26 [摘要] ( 682 ) [HTML 0KB] [PDF 160KB] ( 391 )
科技法制与政策
27 郑文范;刘晓宇;
我国R&D经费投入现状及“十二五”期间投入目标探析
R&D投入强度是一个国家具备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它对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增强整体科技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十一五"R&D投入强度偏低原因的分析,对我国R&D经费占GDP比重没有达到计划目标的问题有了明确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十二五"期间我国R&D投入进行了预测,为确保我国R&D经费投入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2010 Vol. 27 (21): 27-32 [摘要] ( 693 ) [HTML 0KB] [PDF 183KB] ( 395 )
33 谭敬川;汪贤裕;
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两种努力的激励
基于企业经营者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可以将经营者的管理行为分为工作努力和创新努力。研究了企业所有者如何通过激励管理者来同时实施两种努力;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模型,得到了任务互替、任务强互补、任务弱互补3种情况下的激励契约;模型结果显示,随着企业经营者能力的变化——从强互替性到弱互补性,同时激励经营者实施两种努力变得越来越容易。
2010 Vol. 27 (21): 33-35 [摘要] ( 697 ) [HTML 0KB] [PDF 170KB] ( 328 )
36 刘雪凤;
知识产权治理中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基于参与主体多元化的视角
知识产权治理提倡知识产权领域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主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企业和社会,在各方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应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良好互动的合作关系。然而,知识产权管理者、创造者、传播者、运用者等诸多的参与主体有自身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多种角色中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构建一种利益平衡机制,使各方的利益得到有力的保护并达到均衡,是知识产权治理中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从知识产权治理的概念出发,论证了多元化参与主体的合理性与依据,并探讨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创造者与传播者、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管理者与创造者、传播者、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自律与他律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南北国家知识产权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
2010 Vol. 27 (21): 36-41 [摘要] ( 660 ) [HTML 0KB] [PDF 145KB] ( 325 )
42 苏芳;
创新网络中的组织学习机理研究及政策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组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图形演示法,构建了创新网络中组织学习的主体关系模型和动力模型,分析了其中的组织学习机制,并研究了组织学习的行为过程。为保证组织学习实现"促进知识流动"、"增加知识存量"和"激发知识创新"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组织学习能力的具体措施。
2010 Vol. 27 (21): 42-46 [摘要] ( 761 ) [HTML 0KB] [PDF 281KB] ( 370 )
区域科学发展
47 蔡玮;
管理创新对园区集群网络结构特征的影响研究
全面探讨了影响园区集群网络结构特征的前因:采用4个园区229个企业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均对网络规模和网络开放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组织创新对关系质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3个因素对关系强度影响均不显著,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对关系质量影响不显著。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2010 Vol. 27 (21): 47-52 [摘要] ( 747 ) [HTML 0KB] [PDF 177KB] ( 380 )
52 蔡志坚;
农村信息化背景下农户技术接受模型及实证研究
基于农村信息化背景构建我国农户信息技术接受模型,并利用LISREL8.7软件对模型进行路径分析与假设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农户行为影响其对农村信息技术的接受和采纳。具体包括:①农户对技术使用的自信度不仅影响农户对技术的有用感知和易用感知,还直接影响农户的技术使用意向;②农户获利感知、耕作土地面积是影响农户技术使用意向的最主要因素;③有用感知通过获利感知间接地影响技术使用意向,易用感知对技术使用意向的影响不显著。
2010 Vol. 27 (21): 52-55 [摘要] ( 758 ) [HTML 0KB] [PDF 189KB] ( 512 )
56 于喜展;隋映辉;
基于城市创新的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关联对接与结构演化
基于城市创新形成的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远离平衡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共生发展的复杂系统。城市创新与产业集群在依存空间、创新系统、功能目标及生态特征等方面的关联对接,是集群生态系统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系统内各要素联系互动形成的"两层四群"网络结构,决定着系统功能。在非线性作用下,各要素竞争协作,形成了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推动了系统的演化发展。
2010 Vol. 27 (21): 56-60 [摘要] ( 771 ) [HTML 0KB] [PDF 205KB] ( 405 )
61 陈昕;黄清珍;
技术创新对江苏、浙江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研究
选取了1990-2008年共19年的统计数据,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索洛"余值法"来测定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创新贡献率。数据模型计算出的结果显示,浙江省和江苏省皆为集约型经济。浙江省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江苏,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江苏省的经济增长则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和资本投入两个因素。从技术创新对经济贡献率的发展趋势来看,两省的技术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虽然有所波动,但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从对两地区专利授权指标的比较来看,浙江地区从业人员的人均专利授权比率远高于江苏,验证了以上分析。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认为江苏应该加大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鼓励"产学研"结合,扶持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从而实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标。
2010 Vol. 27 (21): 61-64 [摘要] ( 698 ) [HTML 0KB] [PDF 206KB] ( 395 )
65 李明珍;徐进;
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机制探讨——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共享平台的构建与示范
分析了软科学研究资源的内涵和共享的必要性,并以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共享平台为例,提出了构建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机制的七大关键机制,即政策引导机制、战略联盟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技术支撑机制、资源使用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
2010 Vol. 27 (21): 65-68 [摘要] ( 719 ) [HTML 0KB] [PDF 209KB] ( 433 )
产业技术进步
69 陆立军;赵永刚;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
加强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是提升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关节点。基于企业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及专家咨询,对浙江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现状、困难与不足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加强其研发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及政策建议。
2010 Vol. 27 (21): 69-73 [摘要] ( 738 ) [HTML 0KB] [PDF 132KB] ( 598 )
74 吴骏;
湖北高新区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抓好高新区建设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归纳提炼出高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五大动力机制的基础上,对比找出了湖北高新区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2010 Vol. 27 (21): 74-76 [摘要] ( 682 ) [HTML 0KB] [PDF 128KB] ( 495 )
77 卢万合;刘继生;那伟;
基于脆弱性分析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研究——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
在分析辽源市产业脆弱性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提出了辽源市接续产业的发展模式;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了辽源市新的主导产业;结合辽源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辽源市亟待升级改造的传统优势产业,并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确定了适于植入的高新技术产业。最后,探讨了辽源市接续产业发展的保障条件。
2010 Vol. 27 (21): 77-80 [摘要] ( 639 ) [HTML 0KB] [PDF 159KB] ( 632 )
81 曹如中;高长春;曹桂红;
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
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二者在结构功能、运行机理、演化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众多的相似性。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类似于生物群落的进化现象,创意产业创新生态链中各主体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与交换。创意产业创新生态链包括横向产业生态链和纵向产业生态链,其演化规律包括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的创意化。决策部门必须不断完善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
2010 Vol. 27 (21): 81-85 [摘要] ( 674 ) [HTML 0KB] [PDF 161KB] ( 539 )
85 陈云萍;
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形成模式
物流与集群的耦合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对物流产业集群的构念及其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物流产业集群,企业共同分享因区位集中带来的诸多便利,进而形成了市场导向优势、资源整合优势、协作竞争优势和快速满足优势。由于这些竞争优势的存在,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在此集聚,并在集聚过程中自然地进行着各种形成模式的选择,从而进一步强化这种竞争优势,形成良性循环。
2010 Vol. 27 (21): 85-90 [摘要] ( 781 ) [HTML 0KB] [PDF 278KB] ( 434 )
企业创新管理
91 马海燕;马子坤;
全球价值链治理、组织学习与代工企业升级关系研究
在全球价值链情境下,代工企业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受到处于强势地位的"链主"的影响和制约。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既能够直接影响代工企业升级,也可以通过影响代工企业链条中的组织学习绩效而间接影响代工企业升级;代工企业领导阶层的主观意向会影响升级成功的可能性,并能减弱价值链治理模式对企业升级的影响。因此,为实现本土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权利位阶的提升必然需要提倡企业升级。同时,企业在升级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还要充分考量约束条件和风险因素,并要有意识地推动价值链治理模式向对自身有利的方向转变。
2010 Vol. 27 (21): 91-95 [摘要] ( 717 ) [HTML 0KB] [PDF 147KB] ( 424 )
95 彭向;蒋传海;
差异化产品市场中企业R&D合作网络研究
对轮辐模型进行简化变形,引入到三阶段动态博弈框架中,研究了差异化产品市场中企业间R&D合作网络与企业研发激励、创新程度以及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R&D网络结构的稳定性问题。主要结论为:在差异化产品市场中,R&D网络密度越高,则企业的研发激励越小,利润越高;创新程度与社会福利在中等R&D网络密度上实现最大化;空网络是策略性不稳定的网络结构,完全网络是策略性稳定的网络结构。此外,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则企业利润越大,社会福利越小。
2010 Vol. 27 (21): 95-98 [摘要] ( 774 ) [HTML 0KB] [PDF 202KB] ( 331 )
99 程斌武;胡东海;
产品生命周期与中小企业切入国际产业链的战略模式——襄樊博亚与天宇朗通模式的比较分析
通过出口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产品来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实现从"制造基地"到"创造基地"的国际分工,是改善中国国际贸易格局、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能否成功切入国际产业技术合作链,则是实现技术产品出口的前提条件。选取襄樊博亚与天宇朗通这两个典型企业,通过对其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切入国际产业链的战略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根据产业技术与市场发展的趋势、节奏,通过对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前段产品的进口替代,发起率先性的技术追随与功能赶超行动,可以构造国内市场的先动优势;而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后段以低成本来发挥和塑造后发优势,有可能会因需求差异导致产品不被纳入国际产业链。
2010 Vol. 27 (21): 99-103 [摘要] ( 768 ) [HTML 0KB] [PDF 172KB] ( 409 )
104 刘建国;
基于组织—环境匹配性的企业战略风险形成过程
以环境变量为战略风险的主导逻辑,从组织与环境关系的角度,构建了战略风险形成的识别框架,分析了战略风险生成的二类前因,认为环境不确定性和组织调适的结构惰性及其调适的非均衡机制是战略风险融发的根本动因。
2010 Vol. 27 (21): 104-107 [摘要] ( 709 ) [HTML 0KB] [PDF 254KB] ( 401 )
108 梁松;史本山;
公司控制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为了探讨公司控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控制给公司绩效带来的影响,利用来自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控制(包括人力资源控制、财务控制和内部运营控制)与市场绩效之间存在正向显著且积极的影响;而对大多数公司而言,包括外部运作控制和价值链控制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控制机制,都还处在建立、健全或者逐步完善的阶段,还不足以对公司绩效产生特别显著的影响。
2010 Vol. 27 (21): 108-112 [摘要] ( 671 ) [HTML 0KB] [PDF 257KB] ( 345 )
112 叶琼伟;宋光兴;谭继江;
商务智能(BI)在电子商务企业中应用的实证研究——以YNYY药业连锁企业为例
首先阐述了商务智能(BI)在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中应用的意义,提出了商务智能(BI)在电子商务企业中应用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时间维、信息价值维和技术维的视角对商务智能(BI)的应用进行了多维分析;最后以YNYY药业连锁企业零售门店补货系统为例,对商务智能的应用进行了实证分析。
2010 Vol. 27 (21): 112-115 [摘要] ( 846 ) [HTML 0KB] [PDF 346KB] ( 619 )
评价与预见
116 杨剑;杨锋;
国家主体性科技计划实施效率的DEA评价
国家科技计划有效促进了我国科学、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实施的效率,有必要对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主体性科技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各个计划均具有在不增加拨款的前提下增加产出的巨大潜力。因此,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使拨款能更有效地转化为科技人才与科研成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2010 Vol. 27 (21): 116-118 [摘要] ( 698 ) [HTML 0KB] [PDF 152KB] ( 328 )
119 何志勇;陈伟;
基于技术获取目标的海外并购文化风险综合评价研究
在企业融入全球化趋势的过程中,海外并购是我国进入国际市场、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方式。文化风险的管理效果直接影响到海外并购绩效水平,而对文化风险的综合评价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以企业海外并购文化风险为研究对象,借助可拓物元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技术获取目标的海外并购文化风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拓物元评价模型。通过实例验证,发现该模型可以有效评价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文化风险。
2010 Vol. 27 (21): 119-123 [摘要] ( 746 ) [HTML 0KB] [PDF 173KB] ( 354 )
124 程克群;潘成荣;王晓辉;
主体功能区的环境评价与政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以安徽省为案例,对其主要环境区域进行评价,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阐述了各类功能区与环境的关系,对于各项环境政策在不同主体功能区实施的政策总体取向和实施力度进行分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适用安徽省主体功能区实施的环境政策体系基本思路及框架设计方案。
2010 Vol. 27 (21): 124-128 [摘要] ( 724 ) [HTML 0KB] [PDF 113KB] ( 336 )
128 赵树宽;赵鹏飞;
我国汽车技术供应链的组织效率评价研究
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技术供应链已经成为我国汽车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模式。在对技术供应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汽车技术供应链的组织效率及其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2010 Vol. 27 (21): 128-132 [摘要] ( 781 ) [HTML 0KB] [PDF 239KB] ( 424 )
人才与教育
133 沈华;汪朗峰;
我国高技术产业研究人员创新特征因素研究
从高技术产业的演化规律出发,基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利用双密度依赖模型和密度依赖模型,根据研究人员与产业利润、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了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特征,结果发现研究人员对产业利润的增长并未直接产生促进作用,新产品开发投入也表现出了减少研究人员数量的需求,现有的研究人员对研发投入有着较强的增长需求。
2010 Vol. 27 (21): 133-139 [摘要] ( 766 ) [HTML 0KB] [PDF 315KB] ( 422 )
140 涂振洲;陈昌权;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企业研发团队绩效管理研究
企业研发团队绩效管理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应用"输入—过程—输出"模型,研究影响研发团队绩效管理的各类因素,提出了研发团队绩效影响因素框架模型,在此基础上借助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基于SD的研发团队绩效管理模型。
2010 Vol. 27 (21): 140-145 [摘要] ( 824 ) [HTML 0KB] [PDF 397KB] ( 446 )
146 李耘涛;刘妍;
高校科研型团队学术生态系统机制构建研究
高校科研型团队是承担高校科研工作的主体,从剖析高校科研型团队学术生态系统内涵与要素入手,分别针对高校科研型团队学术生态系统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宏观环境中的各个要素,提出相应处理机制,以推动高校科研型团队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2010 Vol. 27 (21): 146-149 [摘要] ( 762 ) [HTML 0KB] [PDF 164KB] ( 342 )
150 陈洪转;刘思峰;方志耕;何丽芳;
科技工作者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对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调研和对美国、英国等科研较发达国家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的分析,结合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通过调研、统计分析,从科技工作者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剖析了问题存在的根源,同时基于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对策。
2010 Vol. 27 (21): 150-152 [摘要] ( 840 ) [HTML 0KB] [PDF 105KB] ( 422 )
综述
153 郭立新;陈传明;
国外战略决策过程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
以战略决策过程研究为主题,对1993年以来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性回顾,并对该时期的研究状况和结论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从理论构建和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局限,提出了后续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向,力图为国内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10 Vol. 27 (21): 153-160 [摘要] ( 834 ) [HTML 0KB] [PDF 244KB] ( 501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