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年 27卷 22期
刊出日期:2010-11-25

低碳产业创新
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法制与政策
低碳经济理论
低碳评价与预测
低碳市场建设
企业低碳发展
区域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理论
1 王艳;赵立雨;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低碳经济发展联动机制研究
低碳经济是未来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部分发达国家实践经验表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作为平台和支撑。从多中心治理理论角度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机制建设问题,认为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和公众等积极参与的联动机制,以便完善低碳经济的管理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2010 Vol. 27 (22): 1-3 [摘要] ( 793 ) [HTML 0KB] [PDF 75KB] ( 448 )
4 王曾;
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CO_2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53-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
基于我国1953-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一种把环境与现代内生增长理论结合起来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了碳排放与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城市化率、城乡收入差距、贸易开放度、最终消费率等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所谓的倒U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关系,但是"不同数据、不同模型会有不同结果"现象暗示着环境与收入水平间EKC的脆弱性。人力资本存量、贸易开放度对碳排放有正向促进作用;研发强度、技术进步、技术转移、最终消费率对减排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将碳排放置于二元经济环境中的研究发现,城市化率、城乡收入差距对碳减排也有促进作用,验证了"富人治理说"。
2010 Vol. 27 (22): 4-8 [摘要] ( 762 ) [HTML 0KB] [PDF 126KB] ( 437 )
9 李忠民;于江波;
低碳经济下政府与未IPO风险投资企业间的博弈研究
在工程BOT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未进行IPO的风险投资企业与政府间在融资期限、碳价格以及单位投资成本方面进行了博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融资期限越长、碳价格越高,风险投资更愿意投向低碳产业,而政府对未能进行IPO的风险投资的碳价格制定得越高,风险投资越愿意提高单位技术成本的投资。
2010 Vol. 27 (22): 9-11 [摘要] ( 756 ) [HTML 0KB] [PDF 80KB] ( 423 )
12 秦军;
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对比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低碳发展是人类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在自然界产生的碳足迹而推行的新型发展理念。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主要包括: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节能减排;加强国际范围内的低碳技术协作等。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提高我国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碳基金,开展碳金融交易;建立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等。
2010 Vol. 27 (22): 12-16 [摘要] ( 775 ) [HTML 0KB] [PDF 66KB] ( 410 )
17 柏振忠;成艾华;
低碳世界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研究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正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保障未来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径,也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构建世界发展新格局。低碳世界的快速发展在对我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为此,我国应做好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实现低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的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加强中长期低碳战略技术储备等方面的工作。
2010 Vol. 27 (22): 17-20 [摘要] ( 679 ) [HTML 0KB] [PDF 54KB] ( 516 )
21 林毓铭;
发展低碳经济与应对地球灾难
面对气候变暖的重大挑战,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达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共识,低碳经济不仅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方向,而且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之一。我国要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需要通过激励手段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引领消费领域的革命。
2010 Vol. 27 (22): 21-25 [摘要] ( 705 ) [HTML 0KB] [PDF 134KB] ( 380 )
26 王贤;谷立霞;王俊岭;
低碳经济范式下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研究
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是我国能源战略的核心,也是低碳经济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从能源消费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角度出发,构建了综合评价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为科学评价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程度、合理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0 Vol. 27 (22): 26-29 [摘要] ( 748 ) [HTML 0KB] [PDF 56KB] ( 387 )
区域低碳经济
30 刘钒;李明传;曾英武;
基于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以湖北省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低碳经济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路径之一,是构建"两型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目标。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低碳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以湖北省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探讨了技术创新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并在分析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东湖示范区建设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2010 Vol. 27 (22): 30-33 [摘要] ( 848 ) [HTML 0KB] [PDF 108KB] ( 612 )
34 曹国华;罗成;
重庆市域碳票交易实现路径研究
森林固碳因其投资少、成本低、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对碳交易市场特别是碳汇交易市场的讨论逐步升温。分析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国内背景,说明了重庆市域的碳汇碳源状况,提出了通过开展"碳票"交易实现重庆市域内"碳冲抵"的设想。
2010 Vol. 27 (22): 34-38 [摘要] ( 750 ) [HTML 0KB] [PDF 87KB] ( 414 )
38 邱楷;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与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互动探讨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学必须全面加强科技工作,提升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参与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在搞好服务和作出贡献的过程中,赢得社会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自身更快更好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产生双向共赢的效果。
2010 Vol. 27 (22): 38-41 [摘要] ( 791 ) [HTML 0KB] [PDF 75KB] ( 328 )
42 谭江涛;章仁俊;王群;
奥斯特罗姆的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总体分析框架述评
渔场、森林和水资源的破坏与流失已经成为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但仅仅明白这些公共资源消逝的原因还是远远不够的,当前科学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概念化的语言,科学地描述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奥斯特罗姆开发了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用来鉴别影响自主治理的可能性,以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此后她又对这个框架作出了动态扩展,使原来社会生态系统总体分析框架更有解释力。
2010 Vol. 27 (22): 42-47 [摘要] ( 922 ) [HTML 0KB] [PDF 328KB] ( 685 )
48 姚延婷;陈万明;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农业生产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总值的因素及这些因素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程度,发现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柴油量、化肥施用量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结合农业生态系统特征,提出了基于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增加农业碳汇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2010 Vol. 27 (22): 48-51 [摘要] ( 723 ) [HTML 0KB] [PDF 182KB] ( 577 )
52 程克群;马友华;栾敬东;
低碳经济背景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应用——以安徽为例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一批循环型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然而,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循环农业在目前运行的环境下,并不能充分实现"低碳经济"的内涵和要求。以安徽省为案例,对现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循环农业模式与主体功能区相结合的崭新理念和运作方式。在不同的功能区内选择和创新使用不同的循环农业模式,必将为低碳经济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0 Vol. 27 (22): 52-55 [摘要] ( 746 ) [HTML 0KB] [PDF 55KB] ( 625 )
低碳城市建设
56 周潮;刘科伟;陈宗兴;
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研究
建设和发展低碳城市是实现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支撑因素。基于低碳城市与空间结构的概念及二者的关联性,在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低碳发展理念观的3种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以促进城市低能耗发展,为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提供动力机制。
2010 Vol. 27 (22): 56-59 [摘要] ( 814 ) [HTML 0KB] [PDF 52KB] ( 422 )
60 刘军;
国外低碳城市的建设经验及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但是我国快速城市化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面对日益趋紧的碳约束,低碳城市建设是必然趋势。首先总结了国外在城市规划、能源、交通、建筑和公民意识等方面的低碳城市建设经验,然后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提出了我国实现低碳城市化建设的建议。
2010 Vol. 27 (22): 60-63 [摘要] ( 828 ) [HTML 0KB] [PDF 111KB] ( 521 )
64 安文;史路平;
建设蓝色江苏低碳城镇带的战略构想
城镇化进程滞后是蓝色江苏工业化的重要瓶颈,其根源之一是以往苏北发展政策面临逆城市化和低碳革命两大机遇的迟疑。分析认为,应认识到逆城市化是蓝色江苏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同时要避免碳基城市化的覆辙,制定并实施蓝色江苏低碳城镇带的建设战略。
2010 Vol. 27 (22): 64-66 [摘要] ( 742 ) [HTML 0KB] [PDF 44KB] ( 500 )
67 刘中文;髙朋钊;张序萍;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模式研究
从低碳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入手,结合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与实践,在低碳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重点对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分别从政府、企业、市场和公众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要制定城市规划、加强监管,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生产低碳产品,加快形成统一的碳金融和碳交易市场体系,公众要养成低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最后,从政策、组织、市场、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实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的保障体系。
2010 Vol. 27 (22): 67-70 [摘要] ( 802 ) [HTML 0KB] [PDF 105KB] ( 582 )
低碳产业创新
71 叶征;
后哥本哈根时代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三维分析——兼论低碳咨询业的作用和前景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发展低碳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总体目标,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政策、资本、技术这3个维度共同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从这3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以及前景,提出低碳咨询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纽带;然后,分析了我国低碳咨询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其规模小、发展水平低,没有发挥其本应该发挥的作用;最后,结合国外低碳咨询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为我国低碳咨询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2010 Vol. 27 (22): 71-76 [摘要] ( 811 ) [HTML 0KB] [PDF 80KB] ( 444 )
77 谷立霞;王贤;
基于全要素协同的高碳产业低碳化创新系统研究
高碳产业低碳化是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从产业创新理论视角,提出了基于全要素协同的高碳产业低碳化创新系统的构建方式,进而提出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创新系统建设的策略。
2010 Vol. 27 (22): 77-80 [摘要] ( 785 ) [HTML 0KB] [PDF 192KB] ( 377 )
81 李健;徐海成;
低碳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的选择,低碳产业成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从产业低碳化、低碳技术产业化和低碳产业规模化角度出发,研究了低碳产业的特征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针对我国低碳产业运作机制不合理、产业标准不成熟、技术创新不足、节能减排难度大、面临新国际贸易规则等问题,提出了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2010 Vol. 27 (22): 81-84 [摘要] ( 703 ) [HTML 0KB] [PDF 51KB] ( 425 )
85 罗茜;皮宗平;
环保产业创新集群形成路径研究——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的实例分析
通过对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的实例分析,认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在前期政府单边推进的作用下,已进入到创新集群的形成发展期,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博弈合作的框架下,形成了知识共享和学习机制,以改进型创新为主的创新成果大量涌现,推动了环保产业集群的升级,对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0 Vol. 27 (22): 85-90 [摘要] ( 728 ) [HTML 0KB] [PDF 131KB] ( 441 )
91 徐蕾;王秀荣;黄立新;侯玉梅;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市场、政策和技术是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成长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根据对这个系统动力机制的模拟和对现实情况的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建议。
2010 Vol. 27 (22): 91-95 [摘要] ( 716 ) [HTML 0KB] [PDF 110KB] ( 453 )
96 段向云;张英华;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物流业低碳化发展路径
在探讨低碳物流发展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炼出发展低碳物流的主成分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了我国发展低碳物流的路径,并具体提出了实施对策。
2010 Vol. 27 (22): 96-99 [摘要] ( 725 ) [HTML 0KB] [PDF 122KB] ( 469 )
100 董千里;董展;关高峰;
低碳物流运作的理论与策略研究
在阐述货运物流化、物流高级化观点的基础上,运用物流集成思想,分析了低碳物流运作理论基础及其模式要点,指出方案统筹规划和运作监控管理是实现低碳物流运作的重要保障,论证了货运物流化是实现低碳物流运作的重要途径。最后,从物流集成方案规划与运作监控方面,提出设计低碳物流的两条主要思路和四项运作策略,以降低货运能源消耗及企业运输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并举。
2010 Vol. 27 (22): 100-102 [摘要] ( 695 ) [HTML 0KB] [PDF 42KB] ( 365 )
企业低碳发展
103 杨云飞;
温室气体减排对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从分析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对企业的影响入手,提出了企业应对的策略——创新策略和补偿策略;再根据企业实施应对策略范围的不同,提出了6种基本的策略矩阵模型,以及基于基本策略的3种复杂组合策略,涵盖了企业应对商业策略的主要模式。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应对策略的特点及主要形式,探讨了其对企业成本和竞争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应对温室气体减排策略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2010 Vol. 27 (22): 103-106 [摘要] ( 795 ) [HTML 0KB] [PDF 53KB] ( 665 )
107 刘家海;
企业间资源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武汉市青山区工业企业为例
企业间资源耦合是一种用系统理论指导资源优化利用的思想。资源耦合的价值模型表明:耦合后的资源会出现价值的增值,也带来政府税收和社会环境的效益。资源耦合的动力主要基于耦合价值的增值、政策的支持与约束。武汉市青山区工业企业资源耦合实践证明:在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其它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同时,也可以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由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将视野从企业的局部转向区域的大系统,推动企业间资源耦合,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0 Vol. 27 (22): 107-111 [摘要] ( 779 ) [HTML 0KB] [PDF 130KB] ( 352 )
112 陈默;王晓莉;吴林海;
R&D投入能力、企业特征、政府作用与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研究
以江苏苏南地区的212家工业出口企业为例,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了工业出口企业低碳生产意愿与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78.8%的工业出口企业具有低碳生产意愿,而企业的R&D投入能力、销售规模、管理者年龄、所有制性质等企业特征,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体系等外部因素与低碳生产的现实意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验证了目前国外研究结论对中国工业出口企业基本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虽然是以出口工业企业为案例,但由于出口工业企业的层次总体高于非出口企业,其研究结论在较高的层次上揭示了影响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现实意愿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2010 Vol. 27 (22): 112-116 [摘要] ( 712 ) [HTML 0KB] [PDF 90KB] ( 479 )
低碳法制与政策
117 徐莉;朱同斌;余红伟;
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机制研究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兼顾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重任务。通过建立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对政府激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最优化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的激励契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政府一方面应根据企业可观测的努力程度来制定不同的激励契约,另一方面需要考虑不同任务间的相关性对企业激励的影响。
2010 Vol. 27 (22): 117-120 [摘要] ( 737 ) [HTML 0KB] [PDF 62KB] ( 310 )
121 操小娟;李和中;
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激励政策的决策模型及案例分析
在公共政策中,模型的分析方法非常普遍,许多西方学者运用模型对环境政策进行分析,以便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效果。对于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激励政策而言,其模型应当以精英理论为基础,同时考虑政策系统中的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因素。该模型的合理性为我国典型城市低碳发展激励政策的实践所证明。
2010 Vol. 27 (22): 121-125 [摘要] ( 832 ) [HTML 0KB] [PDF 73KB] ( 702 )
126 胡晓岑;黄栋;邓华国;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城市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研究
首先根据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城市政府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需求,包括制度环境的变迁、行动团体的缺失、城市政府的领导者对可再生能源预期收益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等制度需求。然后基于上述分析,分别从制度变迁的需求和供给层面详细地探讨了城市政府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上的政策。在制度需求层面,政府可以运用自己的力量促进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技术、市场规模等因素的变化,从而影响制度变迁;在制度供给层面,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地实施制度供给,解决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度短缺的问题。
2010 Vol. 27 (22): 126-129 [摘要] ( 726 ) [HTML 0KB] [PDF 53KB] ( 408 )
低碳市场建设
130 肖奎喜;蓝芳;徐世长;
碳本位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新趋势——兼论中国的应对策略
当前,低碳经济成为了各国追逐的热点,由此引申出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新一轮变更的话题。以碳信用为货币基准的"碳货币"的"碳本位"货币体系,将是未来货币体系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分析碳本位货币体系的含义、碳货币的属性,考察碳本位货币体系所具有的优势,并探讨碳本位货币体系将遇到的潜在问题,同时提出了我国应对碳本位货币体系的策略。
2010 Vol. 27 (22): 130-134 [摘要] ( 919 ) [HTML 0KB] [PDF 63KB] ( 459 )
135 严琼芳;洪洋;
国际碳基金:发展、演变与制约因素分析
通过碳基金的界定及缘起的介绍,并从数量与规模、股东结构、设立与管理模式、地理分布、投资方式、投资对象6个方面分析了碳基金的运行机理、演变历程及其原因,探讨了制约国际碳基金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展望了碳基金未来的发展前景。
2010 Vol. 27 (22): 135-139 [摘要] ( 697 ) [HTML 0KB] [PDF 261KB] ( 393 )
140 李凯风;
我国碳金融体系构建的难点及解决对策分析
中国碳金融的发展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系统学的高度把碳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放到国家战略发展的层次,从碳金融环境体系、碳金融调控体系、碳金融监管体系、碳金融组织体系、碳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业务体系和碳金融工具体系7个子系统来构建我国的碳金融体系,争取国际碳交易定价的主动权和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参与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
2010 Vol. 27 (22): 140-145 [摘要] ( 671 ) [HTML 0KB] [PDF 208KB] ( 403 )
146 郑勇;
对我国面临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的思考——我国应尽早建立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目前已成为欧美等国实现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化手段之一。虽然我们有非常丰富的碳减排资源和极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但是我国的碳交易发展非常落后,目前还没有设立相关的碳期货及碳交易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创新产品。面临全球碳交易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谋划,探索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的可行性,以掌握碳交易及其定价的话语权。
2010 Vol. 27 (22): 146-149 [摘要] ( 689 ) [HTML 0KB] [PDF 84KB] ( 595 )
149 丁浩;张朋程;霍国辉;
自愿减排对构建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作用和对策
自愿减排指自愿碳减排市场中,个人、企业、政府为了对自己排放的温室气体作出抵偿,力图实现"碳中和",而购买碳信用额的一种交易模式。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自愿减排是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前的有力尝试,具有重要意义。从自愿碳减排的角度,分析了自愿碳减排在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自愿碳减排现状,分析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10 Vol. 27 (22): 149-151 [摘要] ( 749 ) [HTML 0KB] [PDF 41KB] ( 466 )
152 张伟;
低碳新产品的市场占有模型研究
虽然低碳新产品比高碳旧产品更有市场潜力,但并不是每一种低碳新产品都能成功地占领市场。在创新扩散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低碳新产品的市场占有模型,从理论上揭示了低碳新产品市场占有的三类典型状态(低碳新产品完全占有市场、低碳新产品被挤出市场、低碳新产品与高碳旧产品共同占有市场)及其本质。
2010 Vol. 27 (22): 152-155 [摘要] ( 688 ) [HTML 0KB] [PDF 91KB] ( 292 )
156 张齐武;徐燕雯;
排污权与排放权的价格评估
论证了排污权估价的必要性,研究表明排污权可以视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市场化条件下,对排污权进行专业估价、评估其公允价值是存在市场需求的,有利于撮合交易和改善行政管理;开展排放权衍生品交易呼唤专业估价师与经纪人的出现。研究认为当前排污权估价不宜采用市场比较法,运用成本法相对较稳妥,收益法在排污收费制度取消或排放税率确认之后才能适用。
2010 Vol. 27 (22): 156-159 [摘要] ( 767 ) [HTML 0KB] [PDF 57KB] ( 377 )
低碳评价与预测
160 胡大立;丁帅;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消费方式的一次大革新,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作为支撑,建立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能效、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产业链,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人类生活消费方式低碳化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从低碳经济的内涵以及产业链路径的角度出发,遵循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2010 Vol. 27 (22): 160-164 [摘要] ( 858 ) [HTML 0KB] [PDF 83KB] ( 1090 )
165 马军;周琳;李薇;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
构建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低碳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是低碳政策制定的重要事实依据。首先,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以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科技发展、社会支撑和环境支撑5个指标全面反映低碳经济综合发展情况;然后,根据德尔菲法综合确定指标层的各指标权重,用线性加权法得出低碳经济综合值的大小;接着以东部沿海6省市为样本对象,具体评价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碳含量。除了上海处于中碳经济的环境中,其它5省的经济发展碳含量都非常高,处于高碳经济的环境中。最后给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建议。
2010 Vol. 27 (22): 165-167 [摘要] ( 752 ) [HTML 0KB] [PDF 44KB] ( 739 )
168 张晶;王丽萍;
基于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低碳经济实证研究
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和测度指标的研究,指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利用,所以能源的利用效率就成为评价低碳经济的重要指标。然后以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为评价指标,用超效率DEA方法对徐州市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结果看,徐州市1998-2008年工业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正处于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期,但转型速度相对缓慢,其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同处江苏省的苏州市,且工业原煤投入存在较多冗余。针对此结论,提出了加速徐州市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2010 Vol. 27 (22): 168-171 [摘要] ( 764 ) [HTML 0KB] [PDF 115KB] ( 373 )
172 殷克东;王冰;王冰;
山东省节能减排水平综合评测研究
设计构建了区域节能减排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AHP方法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方法,对山东省17地市节能减排水平做综合评测;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动态分析和结构分析,对山东省节能减排水平进行了梯度划分及动态评价,反映了节能减排水平的发展变化规律,为山东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0 Vol. 27 (22): 172-176 [摘要] ( 1527 ) [HTML 0KB] [PDF 146KB] ( 333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