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年 27卷 8期
刊出日期:2010-04-25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林海芬;苏敬勤;
管理创新过程效力提升机理探析:基于知识治理视角
在提出管理创新过程效力并揭示知识活动与管理创新过程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得出通过提高知识管理水平能够提升管理创新过程效力的结论。引进知识治理这一新理念和方法,从组织更高层面建立基于知识治理的提升管理创新过程效力的模型和不同创新阶段的知识治理机制匹配表。
2010 Vol. 27 (8): 1-6 [摘要] ( 813 ) [HTML 0KB] [PDF 1145KB] ( 886 )
7 米建华;谢富纪;蔡宁;
创业投资促进技术创新集群的机制及路径研究
在对创业投资促进技术创新集群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创业投资促进技术创新集群的机制,指出其机制在于创业投资实现了技术创新的人才聚集、技术聚集和资本聚集,提出了创业投资促进技术创新集群的两种路径:主导技术创新项目驱动集群和多项目共同驱动集群,并对创业投资促进江苏光伏技术创新集群的形成进行了案例分析。
2010 Vol. 27 (8): 7-9 [摘要] ( 770 ) [HTML 0KB] [PDF 1261KB] ( 606 )
10 申夫臣;侯合银;
基于SCP范式的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发展分析
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对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首先从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市场结构;接着从运营机制和产品差异化两个方面分析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市场行为,并讨论了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市场绩效;最后总结了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的特点、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
2010 Vol. 27 (8): 10-15 [摘要] ( 738 ) [HTML 0KB] [PDF 1835KB] ( 732 )
15 江永众;章群;苗淼;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形成与促进机制研究
在回顾科技中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构建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形成的因素,阐述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形成机制;最后从完善组织机制、重视外部环境建设、增强造血机能、发挥推动和引导机制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0 Vol. 27 (8): 15-19 [摘要] ( 742 ) [HTML 0KB] [PDF 1238KB] ( 538 )
20 史四卿;曹国;
基于AHP模型的知识资本风险规避研究
知识资本风险是企业投资于知识形成的企业资本,在运营中所带来的实际收益与投资前决策预期的收益之间的偏离;分析了知识资本风险在资本化期、存续期和创新期的风险形成机理和风险规避策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降低知识资本风险的可能途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为规避知识资本风险,应坚持以人为本和知识创新,提高企业的人员素质。
2010 Vol. 27 (8): 20-24 [摘要] ( 745 ) [HTML 0KB] [PDF 1210KB] ( 590 )
25 尹红;钟书华;
国内外府际科技共建比较与完善
府际科技共建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进行科技资源整合、互动沟通的重要举措,是科技管理政策与机制的创新。从共建主体、共建形式、资金投入等方面,比较分析国内与国外府际科技的现状与特点,并从3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府际科技共建的思路。
2010 Vol. 27 (8): 25-28 [摘要] ( 750 ) [HTML 0KB] [PDF 1118KB] ( 509 )
29 詹晓阳;刘家真;
论我国电子政务管理系统中电子公文文档的协同管理策略
基于3个地区57个机构的调研与数据分析发现,应用较早且极其普遍的电子办公系统大都缺乏文件管理功能,致使许多电子公文文档失去行政管理依据或导致无效归档,使机构保存的电子文件失去再利用价值,造成电子信息资源浪费。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0 Vol. 27 (8): 29-31 [摘要] ( 710 ) [HTML 0KB] [PDF 1102KB] ( 380 )
32 曾晓文;陈莲芳;严良;
大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Partnering模式研究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对项目运作效益有重大影响。分析了大型高速公路项目选择伙伴模式的必要性,并通过鹰瑞项目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认为,要使鹰瑞项目向Partnering模式转化,还需要采取进一步明晰各方权利—义务—责任、加强信任和合作、加强沟通协调、优化激励模式、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加大投入等措施。
2010 Vol. 27 (8): 32-35 [摘要] ( 807 ) [HTML 0KB] [PDF 1202KB] ( 575 )
科技法制与政策
36 汝鹏;苏竣;
金融危机下的科技政策调整:西方国家的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
面对金融危机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西方国家以科技发展作为重要应对手段,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加强科技管理,加大科技投入,重视能源和气候变化,加强人才教育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我国"十二五"科技规划制订中,应该以史为鉴,以邻为镜,改善科技决策机制,提高投入强度,积极发展能源和低碳科技,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对我国的科技发展作出战略性、前瞻性的部署。
2010 Vol. 27 (8): 36-40 [摘要] ( 815 ) [HTML 0KB] [PDF 1149KB] ( 588 )
40 赵兰香;刘琢琬;
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风险研究——以ATP计划的废除为例
从计划评估的角度,通过对美国联邦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典型案例ATP进行研究,发现该计划被废除主要是因为制度合理性以及执行有效性方面的争议,进而得出结论:我国制定类似的计划应具备项目的针对性、互补性、有效性以及公平性等基本特性。
2010 Vol. 27 (8): 40-45 [摘要] ( 713 ) [HTML 0KB] [PDF 1169KB] ( 575 )
46 李发福;
我国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外围制度困境
我国众多企业正在遭受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困扰。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只是其众多发展路径选择之一。企业对于发展路径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各种环境的刺激,因此要使企业走创新之路,就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虽然企业也有自己的制度和动力机制,但它们是受外部宏观制度环境制约的。合理的外部制度环境可以转化为有效的引导和驱使企业选择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正向压力,而这些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探讨了我国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产权制度、劳动用工、职称评定、退休待遇、资源环境以及金融等外围制度困境。之所以称其为外围制度,是因为它们并不直接规定和指导企业创新活动,也不参与创新要素的直接分配,而只是影响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进而影响各种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参与的态度和成本。
2010 Vol. 27 (8): 46-50 [摘要] ( 690 ) [HTML 0KB] [PDF 1123KB] ( 552 )
51 周永红;
开放型创新模式的衍生性制度要素及约束条件
经济全球化和生产要素传统运动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开放型创新模式的优势,由资源性要素衍生的制度性要素支撑和扩散。构建有效的开放型创新的制度性要素体系以及充分实现其功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
2010 Vol. 27 (8): 51-54 [摘要] ( 695 ) [HTML 0KB] [PDF 1269KB] ( 575 )
55 董新平;叶彩鸿;
宁波市科技政策实施现状及分析——基于313家企业的问卷调查
针对宁波市2000年以来实施的各类科技政策满意度、偏好度开展了问卷调查,对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采用AHP模型对现阶段宁波市企业政策需求进行了定量研究,就改善现行政策结构、完善政策体系提出了若干建议。
2010 Vol. 27 (8): 55-58 [摘要] ( 673 ) [HTML 0KB] [PDF 1179KB] ( 505 )
区域科学发展
59 池仁勇;李海华;
地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比较
从分析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出发,通过建立融资、信息、技术、法律等服务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比较研究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市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框架及其完善程度,为优化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0 Vol. 27 (8): 59-62 [摘要] ( 720 ) [HTML 0KB] [PDF 1250KB] ( 521 )
63 朱传宝;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协同管理研究
针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只注重"聚集"、不注重"联合",缺乏从战略层到操作层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管理的现状,对产业集群的协同管理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产业协同管理的概念,并研究了产业集群的协同管理机制,包括协同管理的形成机制、协同管理的运行机制和群体决策机制等。通过协同管理,使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挥最大的关联效应和协同效应。
2010 Vol. 27 (8): 63-66 [摘要] ( 707 ) [HTML 0KB] [PDF 1503KB] ( 571 )
67 蔡莉;
我国三大经济带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解
根据高技术产业引领发达经济体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优势减小,人力资本价格升级及金融危机的背景,运用基本份额偏离法分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带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格局,并以两段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影响竞争力格局的基础要素的作用大小。分析说明,京津冀地区将凭借人才、文化、政治、战略等内源性优势,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迈向国际经济舞台的先锋。
2010 Vol. 27 (8): 67-70 [摘要] ( 700 ) [HTML 0KB] [PDF 1178KB] ( 598 )
71 张宝辉;
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
通过对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基础进行分析,研究其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并构建保证区域装备制造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明确了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建设的重点。
2010 Vol. 27 (8): 71-75 [摘要] ( 680 ) [HTML 0KB] [PDF 1124KB] ( 467 )
76 刘伟;李丹;
金融危机背景下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对青岛市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业绩影响差异很大。调查发现,R&D投入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强。从R&D投入强度、R&D人员比例和R&D经费投入增长3个方面对2008年青岛市新认定的12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情况作了分析,认为整体R&D投入偏低。给出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010 Vol. 27 (8): 76-78 [摘要] ( 917 ) [HTML 0KB] [PDF 1103KB] ( 611 )
产业技术进步
79 余守文;
一级方程式(F1)赛车产业创新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分析框架,全面地解构了F1赛车产业领域内的创新。F1赛车产业创新涉及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材料创新和制度创新5个方面,创新动因主要有竞争压力、重要知识激发、预期利润压力、赛车产业集群和规则的变动等。
2010 Vol. 27 (8): 79-83 [摘要] ( 678 ) [HTML 0KB] [PDF 1128KB] ( 494 )
84 黎丽;邵云飞;
产业集群集中度测量研究——以成都装备制造业为例
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多集中在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系统、中小企业集群方面,对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对集群集中度测量方法比较的基础上,选取区位商法对成都装备制造业集群集中度进行测量,发现除交通运输制造业集中度比较高之外,其总体产业集群优势较低,且内部结构不合理。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0 Vol. 27 (8): 84-87 [摘要] ( 1722 ) [HTML 0KB] [PDF 1150KB] ( 638 )
88 张琰飞;吴文华;
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生态属性研究
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具有明显的生态特征,联盟生态主体之间的合作共生、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3种关系共存,联盟成员、联盟管理和联盟环境的变化会导致联盟生态发生变迁。为我国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010 Vol. 27 (8): 88-92 [摘要] ( 687 ) [HTML 0KB] [PDF 1122KB] ( 556 )
93 柏振忠;
农业技术引进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研究
在论证技术引进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对其贡献发挥的制约,指出应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加强技术"引进后"工作、拓宽信息渠道以及引进先进管理机制等途径,增强技术引进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力。
2010 Vol. 27 (8): 93-96 [摘要] ( 780 ) [HTML 0KB] [PDF 1212KB] ( 519 )
97 于敏;
农业科技进步评价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因此如何评价农业科技进步的现状及作用,对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了建立农业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和选择综合指标体系法的原因的基础上,介绍了农业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及赋权方法,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宁波市的9个县(市、区)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2010 Vol. 27 (8): 97-99 [摘要] ( 662 ) [HTML 0KB] [PDF 1150KB] ( 470 )
100 张朝华;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注重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具有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高度重视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我国目前存在农业科研的财政投入水平很低,对农业教育重视和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服务支持力度过低,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偏低等问题。公共服务理论的新发展和国外实践经验要求我们强化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主导地位,结合国情完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服务资金支持,发挥农业高等院校在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2010 Vol. 27 (8): 100-103 [摘要] ( 765 ) [HTML 0KB] [PDF 1117KB] ( 815 )
104 毛磊;
演化博弈视角下创意产业集群企业创新竞合机制分析
产业集群中存在着大量的企业竞合行为,它是影响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以创意产业集群为例,在阐释集群企业创新竞合机理的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构建了创意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战略竞合选择过程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对策略的选择进行了演化动态稳定性分析,最后得出了竞合过程的演化结果主要受合作收益、合作成本以及采取合作创新策略成功的概率3个因素影响的结论。
2010 Vol. 27 (8): 104-106 [摘要] ( 797 ) [HTML 0KB] [PDF 1207KB] ( 519 )
企业创新管理
107 李健;吴飞同;
经济危机下企业技术创新路径演变模型——基于SECI模型的研究
路径理论和知识理论是技术创新研究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基于SECI模型中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转化的视角,剖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造和路径演变关系的内在机理,构建了知识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路径演变模型。
2010 Vol. 27 (8): 107-110 [摘要] ( 776 ) [HTML 0KB] [PDF 1149KB] ( 547 )
111 孟琦;韩斌;
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的协同动力模型构建
阐述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的协同动力机理,基于组织资本剖析,形成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的战略、结构和文化动力要素,并确立联盟熵为战略熵、结构熵和文化熵,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的协同动力模型。
2010 Vol. 27 (8): 111-113 [摘要] ( 699 ) [HTML 0KB] [PDF 1099KB] ( 506 )
114 郑秀杰;杨淑娥;
提高我国企业声誉机制作用效率的对策研究
从分析传统的声誉机制作用机理研究的不足入手,具体探讨了影响企业声誉机制作用效率的4个因素,即声誉惩罚机制的有效性、市场中进行声誉管理企业的比例、声誉信息的可靠性和声誉标准,并从这4个影响因素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我国企业声誉机制作用效率的对策。
2010 Vol. 27 (8): 114-119 [摘要] ( 640 ) [HTML 0KB] [PDF 1166KB] ( 495 )
120 汤亚非;
我国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出现状研究
调查了我国大中型企业2002—2006年的新产品产出情况。我国大中型企业5年共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4289.3亿元,大中型企业制造业的医药、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5个行业是新产品的主要生产者,电子及通信设备在制造业新产品开发中排列第一;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略有下降,其中内资企业新产品产值占60.1%,港澳台和外资占39.9%;新产品出口逐年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100687亿,其中内资企业占60%,港澳台和外资企业占40%;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内资企业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国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量逐年增多,但内资企业新产品各项产出指标所占比例均偏低,因此内资企业要增强忧患意识,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2010 Vol. 27 (8): 120-123 [摘要] ( 682 ) [HTML 0KB] [PDF 1108KB] ( 455 )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
124 毛牧然;陈凡;
网络技术负向价值的表象、析因与消解
任何技术都有价值的二重性,网络技术也不例外。透过网络技术在生态、社会和人本三个层面负向价值的表象,分析了导致网络技术负向价值产生的主客体原因,并针对这些主客体原因探讨了综合运用技术、法律和伦理方法来消解网络技术的负向价值以及这些消解方法之间的关系。
2010 Vol. 27 (8): 124-127 [摘要] ( 649 ) [HTML 0KB] [PDF 1124KB] ( 448 )
128 李广培;周小亮;
人与自然和谐视角下技术创新本质、动因的经济学探析
在市场机制下,存在着滋生负外部性的技术创新"失灵"问题,其原因首先是技术创新本质及创新动因的某种程度的非生态理性,包括唯商业价值论的技术创新本质观和源于企业本质与竞争机制、自然生态的共有资源属性、市场需求与技术路径方面的技术创新动因的非生态理性。
2010 Vol. 27 (8): 128-132 [摘要] ( 817 ) [HTML 0KB] [PDF 1136KB] ( 579 )
133 陈峰;
技术预见活动所体现的科学发展观——以《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为例
简述了技术预见活动在全球的开展情况,以《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为例,介绍了技术预见活动的步骤和使用方法,分析了技术预见活动过程所体现的科学发展观。
2010 Vol. 27 (8): 133-136 [摘要] ( 759 ) [HTML 0KB] [PDF 1158KB] ( 642 )
评价与预见
137 周梅华;徐杰;王晓珍;
地区科技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以江苏省13个城市为例
从地区科技、经济基础环境和产业发展现状等几个维度构建了地区科技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科技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呈明显的南强—中弱—北更弱的阶梯分布特征,与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格局基本上吻合。
2010 Vol. 27 (8): 137-140 [摘要] ( 777 ) [HTML 0KB] [PDF 1283KB] ( 699 )
141 张振;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研究
知识型企业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的关键是对人的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运用和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价问题。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并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源价值指数的概念,为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2010 Vol. 27 (8): 141-144 [摘要] ( 707 ) [HTML 0KB] [PDF 1183KB] ( 472 )
145 陈琼娣;
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院校科研效率的实证分析
高校在我国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毋庸置疑,重点院校的地位则更为突出。应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估了28所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院校的科研效率,同时引入DEA"超效率"模型对它们的科研效率进行了排名。
2010 Vol. 27 (8): 145-148 [摘要] ( 723 ) [HTML 0KB] [PDF 1167KB] ( 658 )
149 田依林;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企业知识创新风险评价研究
在揭示企业知识创新全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知识创新风险评价模型。通过实践应用,证明构建的知识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可以为企业知识创新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010 Vol. 27 (8): 149-152 [摘要] ( 724 ) [HTML 0KB] [PDF 1154KB] ( 726 )
153 赵海燕;陈加奎;
基于超效率DEA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将超效率DEA方法引入到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中,随机抽取山东省不同地区的31个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大多数高新企业的绩效水平不高且差距较大,总量绩效和结构绩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效率值大小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据此提出改善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对策建议。
2010 Vol. 27 (8): 153-156 [摘要] ( 704 ) [HTML 0KB] [PDF 1145KB] ( 628 )
综述
156 石盛林;
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基于企业理论视角的回顾
1980年之前,战略管理实践和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研究彼此独立进行着。1980年以来,随着传统产业经济学、组织经济学、资源基础观、顾客价值基础观、演化经济学等企业理论的引入,战略管理思维起点在空间上呈现出"内部—外部—匹配"的钟摆式摇摆,在时间上呈现出由静态到动态的演变,研究主题涵盖了从战略形成、实施到评价的各个方面。从企业理论视角对上述演变过程进行了简要梳理,提出了以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为主导的整合研究思路。
2010 Vol. 27 (8): 156-160 [摘要] ( 762 ) [HTML 0KB] [PDF 1129KB] ( 602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