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年 28卷 11期
刊出日期:2011-06-10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屈仁均;孙林岩;叶琼伟;
“丛林”的反思——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探讨
管理理论的丛林让人迷失。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我们发现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原因并不在于管理理论本身,而在于人的方法缺陷及认识的局限。基于库恩的范式理论,为走出管理理论的丛林作了初步的尝试,认为众多的管理理论由3个基本的研究范式锚定,它们分别是科学主义范式、人文主义范式及系统思考范式。
2011 Vol. 28 (11): 1-5 [摘要] ( 784 ) [HTML 0KB] [PDF 1038KB] ( 402 )
6 毕娟;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政府科技管理定位研究
公共物品理论是政府进行科技管理的重要依据,对科技领域的界定是政府科技管理定位的基础。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可以将科技领域细分为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及私人科技领域。由于现阶段我国整体科技能力较差,需要政府不同程度地介入科技活动,对纯公共科技领域给予全面支持,对准公共科技领域给予深度扶持,对私人科技领域进行适度干预。
2011 Vol. 28 (11): 6-9 [摘要] ( 622 ) [HTML 0KB] [PDF 628KB] ( 352 )
10 那军;孙瑶;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要素的全球协同管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地理分散性。跨国公司必须实施技术创新要素的全球协同管理,才能实现技术创新的系统整合。跨国公司技术创新要素的全球协同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各类技术创新要素之间的全球协同;技术创新要素与非技术创新要素之间的全球协同。跨国公司应该据此制订相应的战略和措施。
2011 Vol. 28 (11): 10-14 [摘要] ( 936 ) [HTML 0KB] [PDF 688KB] ( 408 )
14 李红军;高茹英;任蔚;严海军;程海峰;张琰;曹姗;
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科技全球化下的国际科技合作呈现出从双边合作走向多边合作,从资金投入转向财、物、智全面投入的新特点。对比分析了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际科技合作的特点,并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论文产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提出对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启示。
2011 Vol. 28 (11): 14-18 [摘要] ( 680 ) [HTML 0KB] [PDF 814KB] ( 317 )
19 杜金沛;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的主流趋势
农业科技创新的繁荣发展有赖于创新主体的培育、发展和壮大。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严重依赖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不符合科技创新主体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对比研究,指出农业企业才是农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主体。农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作为一种主流趋势不是一时兴起的,也不是某个阶段的暂时现象,而是符合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的客观主流趋势。
2011 Vol. 28 (11): 19-22 [摘要] ( 658 ) [HTML 0KB] [PDF 671KB] ( 329 )
区域科学发展
23 王迪;聂锐;
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效应测度与区域比较
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以东部11省、市为例,采用产业结构贡献度的统计方法,研究了1996—2007年东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效应。认为东部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一,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2011 Vol. 28 (11): 23-26 [摘要] ( 664 ) [HTML 0KB] [PDF 428KB] ( 368 )
26 赵喜仓;陈晓阳;吴继英;
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产品竞争力研究
在全面、深入分析知识产权产品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知识产权产品及其竞争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构建了知识产权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模糊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思想引入评价中,依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测度知识产权产品竞争力。结果显示,2000-2007年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产品竞争力普遍不容乐观,但竞争力强度不断增加。最后提出了提升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2011 Vol. 28 (11): 26-31 [摘要] ( 693 ) [HTML 0KB] [PDF 897KB] ( 323 )
32 张明;
新创企业出生率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创企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区域就业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新创企业的出生率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尤其是东部和西部地区差异较大,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通过回顾大量文献,分析了测度新创企业出生率区域差异的方法,研究了新创企业出生率区域差异的现状,探讨了造成区域新创企业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途径,总结了缓解新创企业出生率区域差异、促进落后地区加强创业的启示。
2011 Vol. 28 (11): 32-36 [摘要] ( 663 ) [HTML 0KB] [PDF 740KB] ( 289 )
37 文宗川;张璐;
基于“四元主体模型”的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依据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构建了四元城市创新体系模型,形成以四元创新主体为核心的集散知识、技术的网络创新体系,说明城市创新体系四元模型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四元模型的变化趋势,阐释变化过程中主导驱动元素扮演的角色、作用和地位。
2011 Vol. 28 (11): 37-39 [摘要] ( 708 ) [HTML 0KB] [PDF 556KB] ( 364 )
40 成燕;梅姝娥;
我国县域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2009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县的科技进步与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数据分析表明,科技进步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县,科技进步对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均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科技投入的正向影响也较大,而社会发展水平对科技投入的影响很小。研究还发现,我国目前即使是这些科技进步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县(市),其科技的投入产出率也不是很高。
2011 Vol. 28 (11): 40-43 [摘要] ( 676 ) [HTML 0KB] [PDF 466KB] ( 325 )
产业技术进步
43 李遵白;杨德林;吴贵生;
新一代主导产业之物联网预测
新一代主导产业的正确选择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终确定起着重要作用。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和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承担了中国科协"新一代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研究"课题,自2009年6月开始,针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半年多的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工作,对其发展情况分别进行了理论预测与调查问卷预测,研究结果将对国家层面的相关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2011 Vol. 28 (11): 43-46 [摘要] ( 725 ) [HTML 0KB] [PDF 632KB] ( 305 )
47 盛永祥;田立新;马少辉;
基于不同产业的产学研人员匹配关系研究
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产业类型不同,产学研合作中的企业人员和研究人员组合匹配关系也不一样。基于演化博弈的方法,以各类人员选择进入某产业作为战略和利润函数,并以这两种函数作为效用函数,展开对产学研人员匹配关系的分析。研究发现,在一个国家两个产业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均衡点成立的效用函数等式关系;根据此等式关系,找到了均衡点,并对这些均衡点展开分析说明,发现有些均衡点是稳定的,有些是不稳定的;同时在给定的参数值的基础上,计算出这些均衡点的各种数值,说明这些均衡中存在一个帕累托均衡点;通过引入稳定点的转移成本,计算出各个稳定点之间的转移成本,证明了这个帕累托均衡点是可以实现的。
2011 Vol. 28 (11): 47-50 [摘要] ( 695 ) [HTML 0KB] [PDF 504KB] ( 322 )
51 曹亚东;杨东涛;杨晶照;
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江苏制造业为例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的应用正逐渐成为一种战略行为,而其战略意义在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理论和文献回顾,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AMT应用中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不可或缺,并通过实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中介作用进行研究,得到了一些推进AMT应用和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意义的结论。
2011 Vol. 28 (11): 51-54 [摘要] ( 680 ) [HTML 0KB] [PDF 624KB] ( 308 )
55 李晓锋;王双双;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培育——以天津市新能源产业为例
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正确识别和培育,直接关系到该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地位,关系到区域经济的走势。从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视角,揭示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勾画出其识别模式,并以天津市新能源产业为例进行了实例剖析,提出了相应培育措施。
2011 Vol. 28 (11): 55-58 [摘要] ( 763 ) [HTML 0KB] [PDF 683KB] ( 468 )
59 王海燕;
武汉城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分析
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范围的界定大同小异。武汉城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并存,机遇和挑战同在。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比较全面的保护。武汉城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应当包括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011 Vol. 28 (11): 59-62 [摘要] ( 780 ) [HTML 0KB] [PDF 768KB] ( 362 )
企业创新管理
63 陈海波;
企业R&D投入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企业创新调查数据
以江苏省企业创新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调研数据的特点,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影响企业R&D投入绩效的微观关键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企业规模、高新技术企业分类变量、企业家创新意识分类变量、R&D人员投入、R&D经费支出是影响企业R&D投入绩效的关键因素。为此,提升企业R&D投入绩效,应强化政府对企业R&D活动的支持和引导,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确保高技术产业R&D活动的投入力度,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企业R&D人员的创新活动,提升企业家的创新意识。
2011 Vol. 28 (11): 63-66 [摘要] ( 700 ) [HTML 0KB] [PDF 639KB] ( 319 )
67 刘井建;
动态能力视角下的资源创造模式及新创企业策略选择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与回顾,首先剖析了资源基础观的理论意义与不足,提出了动态能力在新创企业成长中的作用及二者的耦合机制,重点分析了动态能力的6种资源创造模式,并进一步阐释了新创企业的选择策略。最后,提出了研究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借鉴意义。
2011 Vol. 28 (11): 67-70 [摘要] ( 622 ) [HTML 0KB] [PDF 633KB] ( 302 )
71 周子学;江乾坤;王泽霞;
R&D投资、IT投资与企业业绩间的相关性实证研究——来自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经验证据
结构资本包括创新资本和流程资本,前者主要源于R&D投资,后者主要源于IT投资。通过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R&D投资、IT投资与企业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研究发现:①R&D投资对企业业绩具有非线性效应,最优R&D投资点为5.48%;②IT投资对企业业绩的非线性效应不显著;③R&D投资与IT投资之间的协同效应没有发挥出来,且各种滞后效应均不存在。
2011 Vol. 28 (11): 71-76 [摘要] ( 840 ) [HTML 0KB] [PDF 909KB] ( 318 )
77 张霞;王林雪;曾兴雯;
基于创业企业成长的创业能力转化机制研究
对已有的关于创业企业成长的理论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创业能力是影响创业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在创业能力内涵和维度界定基础上,论述了创业能力整合与创业企业成长的关系。提出了创业能力整合能有效地促进创业企业成长,为创业企业二次生命周期循环提供动力和源泉,给创业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详细论述了创业能力整合与转化过程,分析了创业能力转化的支撑条件和转化机制,为创业企业实现创业能力整合提供方向。
2011 Vol. 28 (11): 77-80 [摘要] ( 642 ) [HTML 0KB] [PDF 742KB] ( 389 )
81 卢光松;卢平;
企业颠覆性技术路线图制定研究
为分析潜在颠覆性技术的识别与路线图制定,首先简要评述了颠覆性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的研究进展,然后讨论了如何在企业层次系统性地识别潜在颠覆性技术选项,描述了如何评价这些技术选项的潜在颠覆性和对企业的战略重要性。最后,着重于颠覆性技术与持续性技术之间的根本性差异,深入分析了制定颠覆性技术路线图需要注意的诸如利益关联者、技术、市场、基础设施、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等多方面问题。
2011 Vol. 28 (11): 81-86 [摘要] ( 653 ) [HTML 0KB] [PDF 829KB] ( 358 )
87 刘胜强;刘星;
上市公司负债水平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
以2004—2008年连续披露R&D支出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业上市公司的平行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Daniel Hoechle提出的稳健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不同成长机会下的负债水平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负债水平与企业R&D投资之间并不是一种先增后减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而是"双负"型关系。但这种"双负"型关系在不同成长性企业中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
2011 Vol. 28 (11): 87-90 [摘要] ( 697 ) [HTML 0KB] [PDF 670KB] ( 459 )
91 钟雪飞;
基于社会责任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致力于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基于社会责任的视角,审视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策略,打造企业的创新力、企业文化力和企业学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 Vol. 28 (11): 91-94 [摘要] ( 804 ) [HTML 0KB] [PDF 748KB] ( 352 )
科技法制与政策
95 邓社民;
中国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与法律保护的未来走向——纪念《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3周年
通过回顾我国近、现代知识产权发展的历史,提出了对策建议。我国应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谈判和制定,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使知识产权保护的天平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在国内应围绕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现有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加强具有我国特色的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等资源的立法保护,以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审判体制作为改革的重点,展开知识产权的全方位法律保护。
2011 Vol. 28 (11): 95-98 [摘要] ( 656 ) [HTML 0KB] [PDF 787KB] ( 260 )
99 林培锦;
权力与利益视角下的学术同行评议制度优化研究
作为学术评价系统中最为普遍和盛行的组织制度或方法,同行评议的合法性与公正性历来存在争议。考察与其相关的主体权力的产生及相互间的制约与博弈过程,可以大致了解同行评议制度设计的依据与逻辑;现实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又引发了同行评议对学术伦理的挑战。因此,在协调好权力结构时设计一个良性的制度框架,并就利益冲突问题提出相关治理策略,是完善和优化同行评议制度的关键。
2011 Vol. 28 (11): 99-103 [摘要] ( 737 ) [HTML 0KB] [PDF 773KB] ( 348 )
103 张群卉;
出口管制对一国技术领先优势的影响
一国为保持科技领先地位和经济优势,保护国家安全,往往会对部分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实行出口管制。然而,对这些高新技术产品实行出口管制是否真能达到上述目的?以Grossman和Helpman的水平创新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北国和南国的创新—模仿模型。通过分析出口管制政策对模仿率的影响来分析出口管制政策对北国技术优势领先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佳管制强度,当管制的强度弱于最佳值时,加强管制有利于保持和扩大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先优势;当管制的强度强于最佳值时,加强管制反而会削弱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先优势。
2011 Vol. 28 (11): 103-106 [摘要] ( 663 ) [HTML 0KB] [PDF 668KB] ( 306 )
107 周小刚;李丽清;贾仁安;
我国垄断性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制约机制反馈分析和管理对策研究
电力、能源、通讯、金融、交通等重要垄断性国有企业的科技发展具有资金优势、人才优势、设备优势以及企业职工待遇好等特点,科技发展具有良好的积淀基础。但依据运筹学中的图论理论和新提出的主导增长反馈基模逐步产生制约上限的顶点赋权图法,通过对某垄断性国有企业科技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垄断性国有企业科技发展存在三大负反馈制约问题。在垄断性国有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的市场化改革趋势下,依据新提出的消除制约垄断性国有企业科技发展上限的原理,建立了解决上述三大问题的战略管理对策,并已在某垄断性国有企业有效实施,进一步揭示了对策实施的有效性。
2011 Vol. 28 (11): 107-111 [摘要] ( 744 ) [HTML 0KB] [PDF 703KB] ( 363 )
评价与预见
111 赵琳;范德成;
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及动态演化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分析
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不仅有利于改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绩效,同时也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影响。运用因子分析定权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5个行业在1996-2008年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根据测算结果,基于横向视角,比较了在不同年份中5个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性;基于纵向视角,描绘了各个行业在1996-2008年间技术创新效率的动态演化状况。
2011 Vol. 28 (11): 111-115 [摘要] ( 648 ) [HTML 0KB] [PDF 729KB] ( 345 )
116 陈伟;康鑫;冯志军;田世海;
基于群组决策特征根法的高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评价指标识别
由于高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评价影响因素多,涉及内容广,因此评价指标识别是高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水平评价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当前高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开发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高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评价初选指标。运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对高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评价初选指标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进行识别,构建了高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水平的测度和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新的思路。
2011 Vol. 28 (11): 116-119 [摘要] ( 675 ) [HTML 0KB] [PDF 650KB] ( 322 )
120 耿文龙;叶春明;陆静;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区域专利保护水平评价研究
从区域专利保护程度的影响因素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区域专利保护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专利保护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有效分析。
2011 Vol. 28 (11): 120-122 [摘要] ( 606 ) [HTML 0KB] [PDF 513KB] ( 397 )
123 池仁勇;杨潇;
我国区域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指数平滑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经济增长速度方程测算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运用三次指数平滑方法,提取我国技术进步贡献率和技术进步速度的趋势规律。结果显示:我国整体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区域间技术进步贡献率差异明显。通过分析技术进步速度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关系,建立VAR模型,揭示了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以及外商投资水平对技术进步以及对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上述变量在区域间的差异,决定了技术进步贡献率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
2011 Vol. 28 (11): 123-129 [摘要] ( 802 ) [HTML 0KB] [PDF 1107KB] ( 375 )
130 张满银;温世辉;韩大海;
基于官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评价
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分析了我国官产学研合作的背景,根据最近几年的数据,运用数据包络法,测算了我国各省市的创新效率和规模收益及创新效率,发现黑龙江、浙江、湖北、江苏、天津、上海、四川、北京、安徽、湖南、广东、重庆、陕西、甘肃等区域的创新效率相对较高,其它区域的创新效率一般甚至较低,最后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2011 Vol. 28 (11): 130-133 [摘要] ( 672 ) [HTML 0KB] [PDF 621KB] ( 325 )
134 原毅军;叶娇;
中国省际软件外包产业科技支持能力评价研究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著名的软件外包国家之一,包括几个比较著名的国家级产业外包基地,各省都致力发展软件外包产业。从区域科技支持的角度,建立了区域科技对软件外包产业支持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区域内各科技支持因素进行归类,并对中国省际区域间科技发展对软件外包产业的支持能力进行量化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促进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1 Vol. 28 (11): 134-138 [摘要] ( 620 ) [HTML 0KB] [PDF 662KB] ( 276 )
人才与教育
143 刘长义;谢荣见;
基于技术员工流动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分析了技术员工流动途径下知识的外溢过程,建立了此途径下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模型。并以293份调研问卷为样本,借助于SPSS15.0和Amos7.0分析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离职员工为知识载体,深入剖析了知识跨组织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和知识转移过程,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2011 Vol. 28 (11): 143-147 [摘要] ( 644 ) [HTML 0KB] [PDF 0KB] ( 130 )
148 李锡元;刘艺婷;
基于心理过程的企业创新团队运作机制研究
从创新产生的心理过程出发,以武汉市50个科技创新团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组织激励、创新动机、团队创新氛围3种因素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方式。实证结果发现,组织激励、创新动机、团队创新氛围对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通过依次检验,证实了创新动机在组织激励和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根据所得结论,从激励体系、成员甄选、文化营造等方面,对创新团队的建设提出了一些管理建议。
2011 Vol. 28 (11): 148-152 [摘要] ( 810 ) [HTML 0KB] [PDF 860KB] ( 293 )
152 李诗夏;李祖超;
引领拔尖创新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创新
当代拔尖创新人才价值观具有多元、矛盾、自主、实用的新特征,把握拔尖创新人才价值观的正确方向,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领拔尖创新人才价值观转型。具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与拔尖创新人才认同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与拔尖创新人才主体作用发挥相结合,从而实现引领的实效性。
2011 Vol. 28 (11): 152-155 [摘要] ( 774 ) [HTML 0KB] [PDF 678KB] ( 445 )
综述
156 刘青海;
演化经济学框架下环保技术扩散研究——以熔炼压缩炼铁技术的扩散为例
在分析传统框架下扩散模型的局限性及环保技术扩散的特殊性的基础上,以SRT的扩散为例,尝试用演化经济学的框架来探讨环保技术的扩散问题。技术的扩散是技术竞争的动态演化、企业家和异质采用者、制度和政治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一个更广泛的演化经济学的框架来理解技术扩散,特别是环保技术的扩散是很有必要的。
2011 Vol. 28 (11): 156-160 [摘要] ( 625 ) [HTML 0KB] [PDF 677KB] ( 326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