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年 28卷 7期
刊出日期:2011-04-10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王浩伦;侯亮;王其亮;
产品平台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要研究产品平台产品族的发展演变规律,演化过程和影响演化的因素是关键。在产品平台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产品平台两种过程演化方式,即需求拉动模式和技术推动模式,并提出了产品平台产品族的综合作用模式。根据演化的影响方式的不同,将产品平台演化因素归纳为基础因素、能动因素和约束因素,提出了产品平台演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整合模型。最后,通过案例作了证明。
2011 Vol. 28 (7): 1-4 [摘要] ( 706 ) [HTML 0KB] [PDF 766KB] ( 406 )
5 李煜华;柳朝;胡瑶瑛;
基于博弈论的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联盟信任机制分析
技术创新联盟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由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活动的高风险、高投入以及高技术特点,其创新活动需要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因此,技术创新联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信任机制是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提高复杂产品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重要途径。运用博弈论方法,通过对联盟内企业间一次性博弈和重复博弈的分析,阐释了复杂产品技术创新联盟中信任机制的形成机理。基于此,引入法律、信誉和情感等外部作用因素,构建了建立外部作用约束下的复杂产品技术创新联盟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博弈模型,提出了建立联盟信任关系的对策。
2011 Vol. 28 (7): 5-8 [摘要] ( 741 ) [HTML 0KB] [PDF 559KB] ( 452 )
9 汪建成;胡志新;
基于技术引进的集成创新机制——来自我国优秀企业的多案例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后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至关重要。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格兰仕、广日电梯、奇瑞汽车以及中集集团如何通过由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集成创新的集成创新模式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最后,在案例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对其它后发企业的有益启示。
2011 Vol. 28 (7): 9-14 [摘要] ( 736 ) [HTML 0KB] [PDF 905KB] ( 426 )
15 纪建明;张东生;
基于TRIZ的管理冲突矩阵构造方法研究
应用TRIZ理论于管理领域,仿照TRIZ中的由39个技术参数构造技术冲突矩阵的方法,并根据管理系统的特征,提出了构造管理冲突矩阵的思路与方法,给出了36个一般管理参数和相应的一般管理冲突矩阵。基于问题驱动和基于能力的思维方法,给出了管理冲突的层次结构和管理冲突树,将管理冲突区分为一般管理冲突和领域管理冲突,相应地区分了一般管理参数和领域管理参数、一般冲突矩阵和领域冲突矩阵,由此形成了构造管理冲突矩阵的方法论。
2011 Vol. 28 (7): 15-19 [摘要] ( 690 ) [HTML 0KB] [PDF 701KB] ( 475 )
20 王怡;武博;
研究联合体的概念界定与优势分析
研究联合体(RJVs)作为一种有效的合作创新模式,已引起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然而,其概念如何界定、与其它合作创新模式相比的区别与特征优势等问题尚无定论。在广泛研究国内外RJVs分析文献与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对其概念从合作主体、面向客体以及特有性质三方面进行了科学界定,并讨论了其性质和类型划分;同时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了RJVs较COD以及CLA等其它合作创新模式的特征优势,从而为将RJVs在我国由理论层次带入实践应用奠定基础。
2011 Vol. 28 (7): 20-25 [摘要] ( 799 ) [HTML 0KB] [PDF 943KB] ( 399 )
区域科学发展
26 吴先慧;吴海燕;陆强;杨武;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深圳为例
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体系(RIS)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研发投入、经济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和创新政策六大因素为基础的RIS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以深圳1998—2009年度的创新活动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分析了RIS六大影响因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及作用。结果表明上述六大影响因素均与深圳RIS创新产出正相关。鉴于深圳是我国目前第一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该实证分析结果对我国目前广泛兴起的RIS构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2011 Vol. 28 (7): 26-31 [摘要] ( 796 ) [HTML 0KB] [PDF 955KB] ( 440 )
32 马向阳;汪书宇;陈琦;郑春东;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区域管治模式创新及其综合评价研究——以滨海新区为例
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对滨海新区的区域管治模式创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滨海新区区域管治模式的纵向及横向对比,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区域管治的内涵,指出了滨海新区区域管治的创新方向。对管治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并尝试建立了滨海新区区域管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011 Vol. 28 (7): 32-38 [摘要] ( 687 ) [HTML 0KB] [PDF 1177KB] ( 410 )
39 刘京;仲伟周;
我国高新区扩散功能不足的表征、原因及对策研究
通过高新区的率先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新区的扩散效应不明显、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孤岛经济"、"体制回归"和"边界阴影"等现象大量存在。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高新区经济位势不高、扩散渠道不畅和高新区周边地区承接能力不强。针对我国大部分高新区扩散功能不足的表征和原因,提出了5点对策建议。
2011 Vol. 28 (7): 39-42 [摘要] ( 724 ) [HTML 0KB] [PDF 669KB] ( 383 )
43 段存广;高国武;
科技园区企业集群演化动力与模式分析
科技园区企业集群系统存在着自组织与他组织两种动力作用机制,根据集群演化不同阶段动力作用的相对强度,科技园区企业集群可分为自组织和他组织两种基本演化模式。但并不是说科技园区集群演化只有自组织或他组织一种力量推动,实际是自组织与他组织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两种驱动力在集群演化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类型园区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强度有所差异。地方政府作为重要的他组织力量,参与科技园区企业集群演化是一个因势利导的过程,在集群演化的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应根据集群自组织的耗散结构特征,遵从集群自组织规律,促进科技园区企业集群化发展。
2011 Vol. 28 (7): 43-46 [摘要] ( 639 ) [HTML 0KB] [PDF 682KB] ( 508 )
47 叶新云;
物联网科技园区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与前期开发战略
物联网科技园区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前期开发战略,是涉及物联网经济、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科技园区发展、建设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传统的产业园区理论主要从产业经营角度,分析一般科技园形成的经济动因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较少有专门研究物联网科技园区建设管理方面的论文。主要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物联网科技园区建设的管理运作模式及其前期开发的战略定位,并以广州家电业物联网科技园区为个案进行了分析。其相关探索对区域经济发展、物联网产业发展和科技园区建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11 Vol. 28 (7): 47-50 [摘要] ( 783 ) [HTML 0KB] [PDF 723KB] ( 398 )
51 李建标;汪敏达;任广乾;
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协同和制度谐振的视角
首先,从产业协同演进和制度谐振的视角建立了科技服务业发展动因的一般理论:其它产业为科技服务业提供市场和中间产品,科技服务业为其它产业提供科技服务,良好的制度促成了企业家对科技服务业的投资,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协同。其次,以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为例,分析了其发展历程和行业现状。北京市科技服务业通过服务贸易和高新技术产业获得市场,发展稳健,具有规模大、效率高的特点。北京市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产业政策促进了科技服务业发展,形成了产业和制度的谐振。
2011 Vol. 28 (7): 51-56 [摘要] ( 1236 ) [HTML 0KB] [PDF 1053KB] ( 534 )
57 荣梅;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山东省科技投入与服务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技投入对服务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依据山东省2001—2008年的统计数据,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作为工具,对科技投入各指标与山东省服务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东省科技投入与服务业经济增长呈现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科技人员比R&D经费支出对山东服务业经济增长影响更大。
2011 Vol. 28 (7): 57-60 [摘要] ( 649 ) [HTML 0KB] [PDF 601KB] ( 382 )
产业技术进步
61 王国红;吴晓明;唐丽艳;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技术集群产学研集成创新研究
基于3个维度的邻近度——地理邻近度、知识邻近度、组织邻近度,从系统动力学视角提出了高技术集群产学研集成创新的基本分析框架,建立了高技术集群产学研集成创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在提高知识邻近度或组织邻近度时,高技术集群产学研创新能力确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若能使得两种邻近度同时得到提高,集群的产学研创新能力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2011 Vol. 28 (7): 61-66 [摘要] ( 722 ) [HTML 0KB] [PDF 807KB] ( 475 )
67 胡蓓;杨辉;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产业集群对创业者的孵化作用
通过文献分析和半结构化访谈,对产业集群特点、创业者社会资本和创业者成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社会资本视角梳理分析出产业集群促进创业者成长的3条途径,即机会识别、资源获取和知识传播,结合对产业集群特点的分析,建立了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产业集群对创业者的孵化作用模型,对于解释产业集群对创业者的影响和孵化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下一步的实证检验打下了基础。
2011 Vol. 28 (7): 67-69 [摘要] ( 651 ) [HTML 0KB] [PDF 529KB] ( 391 )
70 李振华;赵黎明;
区域科技孵化网络的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
区域科技孵化网络是一个涉及大量行为主体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基于自组织演化理论,研究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自组织演化的基本原理,指出合作竞争是区域科技孵化网络自组织演化的动力来源。根据承担功能的不同,把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分成了核心网络、辅助网络和外部网络3个层次,分析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由核心网络向辅助网络、外部网络自组织演化的过程。研究表明,当核心主体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且大部分核心主体共享某些辅助主体和外部主体时,网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将不断提高。
2011 Vol. 28 (7): 70-73 [摘要] ( 673 ) [HTML 0KB] [PDF 609KB] ( 371 )
74 于丽英;戴玉其;
基于投入产出法和平衡计分卡的创新集群识别方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基于创新集群的内在涵义并依据OECD的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了以最大值法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法相结合的价值链集群识别方法,并借助平衡计分卡构建了价值链集群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PCA/DEA复合评价模型进行识别,将创新集群识别方法用于上海创新集群的识别,并根据定量分析的结论提出创新集群发展策略。
2011 Vol. 28 (7): 74-79 [摘要] ( 720 ) [HTML 0KB] [PDF 847KB] ( 324 )
80 李新波;韩伯棠;王宗赐;
基于我国制造业标准与专利效益对比研究
基于1999-2008年我国8个制造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数据,采用岭回归和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对比了不同行业标准与专利作用的区别。实证研究发现,在高新技术行业,专利的作用大于标准(如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而在传统的制造业行业,标准具有显著优势(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这与标准和专利在这些行业的不同作用有显著关系,最后综合8个行业的数据,分时段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分析。
2011 Vol. 28 (7): 80-83 [摘要] ( 612 ) [HTML 0KB] [PDF 633KB] ( 369 )
84 张静;张宝文;
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采用非参数DEA的曼奎斯特(Malmquist)指数法,对1990—2008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对2006—2008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区域比较。研究表明,1990—2008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年平均增长率和累积增长率分别为3%和154.5%。其中,农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和累积增长率分别为2.4%和143.9%,农业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和累积增长率分别仅为0.1%和102.1%。从区域结构看,辽、闽、鲁、晋、吉、赣、豫、蒙、滇、陕、甘11个省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呈现负增长,其余的19个省份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均呈现正增长,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存在着显著差异。
2011 Vol. 28 (7): 84-88 [摘要] ( 765 ) [HTML 0KB] [PDF 682KB] ( 419 )
89 刘涛;张志强;雷明;
农业低碳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基于动态博弈分析的视角
政府、农户与消费者在农业低碳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三者的动态博弈围绕低碳农产品的供给展开,农业低碳经济是三者利益目标动态博弈均衡的结果。在影响农业低碳经济运行的诸多因素中,政府的低碳政策有效性、低碳农产品供给主体自身的成本收益以及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的接受度具有决定性意义。农业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保证低碳农产品政策供给的有效性,提高农户生产低碳农产品的期望以及消费者购买低碳农产品的期望。
2011 Vol. 28 (7): 89-92 [摘要] ( 686 ) [HTML 0KB] [PDF 645KB] ( 368 )
93 郎付山;陆迁;王景琳;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衰退风险探讨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并且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态势,但是,也有许多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由于区位、结构、政策、市场等因素而面临衰退风险。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与其它产业集群一样,存在生命周期。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萌芽、发展、稳定和创新发展阶段的衰退风险的不同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和识别途径,为更加科学合理规划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避免和减缓集群衰退,提供了理论参考。
2011 Vol. 28 (7): 93-97 [摘要] ( 590 ) [HTML 0KB] [PDF 848KB] ( 356 )
企业创新管理
98 兰斓;
不同规模企业自主创新速度及影响因素对比研究
技术创新速度是衡量企业技术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从动态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技术创新速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开始,对企业自主创新速度进行了分类评述,并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影响各自自主创新速度的差别因素进行了评述。
2011 Vol. 28 (7): 98-101 [摘要] ( 696 ) [HTML 0KB] [PDF 585KB] ( 367 )
102 蒋天颖;程聪;
基于资源整合观的高新技术企业战略决策研究
从资源整合框架与整合路径两个角度,对高新技术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进行了理论研究。其中,资源整合框架包括企业类型与资源整合内容两个方面,资源整合路径包括资源整合方式与资源整合区域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战略决策的三维模型,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类型与资源整合方式间、资源整合内容与资源整合区域间的战略决策关系。研究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类型与资源整合方式间的战略决策关系是一一对应的,而资源整合内容与资源整合区域之间呈现出多重交叉的关系。
2011 Vol. 28 (7): 102-106 [摘要] ( 721 ) [HTML 0KB] [PDF 845KB] ( 361 )
107 门玉英;颜慧超;盛建新;张晓;汤华波;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从全球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及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着手,探讨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及其与知识产权的紧密关系。同时,以湖北省为例,针对中小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过程中所呈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政策建议。
2011 Vol. 28 (7): 107-110 [摘要] ( 776 ) [HTML 0KB] [PDF 683KB] ( 629 )
111 杨波;刘伟;
从CRM到客户并购:客户创新源管理发展趋势
在现代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中,企业产品线的改进需要客户的参与。对客户作为创新源进行管理经历了4种方式: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参与、客户集成和领先用户集成,它们在客户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品创新的强度上由弱到强。未来客户创新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客户并购,将外部客户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通过客户并购可以降低与客户进行合作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开发成本。客户并购适合于那些基于产品平台生产模块化的复杂产品的大企业。
2011 Vol. 28 (7): 111-114 [摘要] ( 777 ) [HTML 0KB] [PDF 580KB] ( 399 )
科技法制与政策
115 罗敏光;刘雪凤;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研究
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选择,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设置有利于平衡专利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技术传播。从经济学、伦理学和法哲学的角度来看,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政府应借鉴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我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体系,实现专利社会及其经济功能。
2011 Vol. 28 (7): 115-119 [摘要] ( 619 ) [HTML 0KB] [PDF 886KB] ( 527 )
120 王巍;赵宏;朱春红;马涛;
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税政策研究
自主创新能力正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核心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把自主研究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这就需要财政政策、贸易政策、关税政策等方面的积极推动。我国已经出台了支持自主创新的新关税政策,但由于政策比较宏观,有些政策没有给出细则,致使在税收监管和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从我国现行的关税政策出发,以天津市特别是滨海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实证,提出了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税政策调整措施。
2011 Vol. 28 (7): 120-123 [摘要] ( 761 ) [HTML 0KB] [PDF 692KB] ( 374 )
124 杨海瑶;
自主创新战略下我国技术市场地方立法检视
技术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而技术市场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规范作指引。目前我国没有对技术市场予以国家立法,地方性技术市场条例成为规范技术市场活动的主要规章。通过梳理现存的地方技术市场相关法规,对各地技术市场条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如对条例的适用范围、技术交易行为的规范、技术交易的禁止行为、违法行政责任等基本问题缺乏明确规定。
2011 Vol. 28 (7): 124-128 [摘要] ( 639 ) [HTML 0KB] [PDF 777KB] ( 342 )
129 宋东林;付丙海;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法律制度建设研究
从法律引导的激励机理入手,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法律政策已经取得的成绩,重点剖析了法律的不完善之处并提出了立法构想,最后提出了促进高校专利转化的政策建议。
2011 Vol. 28 (7): 129-132 [摘要] ( 620 ) [HTML 0KB] [PDF 738KB] ( 406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133 朱勇;
基于价值创造的知识管理路径分析
知识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其效能的发挥决定于企业能否清晰认识自身的价值创造活动并且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管理体系。企业的核心价值创造活动不仅以企业战略为导向,而且依赖于企业对价值链环节中核心价值创造过程的高效知识管理。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在简要回顾知识管理与战略管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的高效知识管理体系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分析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基础上构建了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相匹配的知识管理路径,为提升企业对核心价值创造活动的知识管理能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2011 Vol. 28 (7): 133-135 [摘要] ( 659 ) [HTML 0KB] [PDF 497KB] ( 409 )
136 徐建中;李荣生;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技术创新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对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并在总结提炼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管理的作用机理和作用路径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管理对其的能动效用,并提出了建立知识管理人员队伍、搭建知识管理基础平台、选择适合本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和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等措施,以促进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管理的融合。
2011 Vol. 28 (7): 136-139 [摘要] ( 708 ) [HTML 0KB] [PDF 668KB] ( 446 )
人才与教育
140 潘海生;周志刚;
大学集群竞争优势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大学集群是在地理上靠近、在组织上邻近的异质性知识网络组织。大学集群是经济竞争优势和知识竞争优势的结合体,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外溢优势是大学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区别所在。大学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内的资源共享、交流和整合,由于大学集群资源产权属性的差异,大学集群资源的整合呈现出以交易型缔约交易为主、多种交易类型并存的格局。不同交易类型对治理机制依赖性的不同,造成大学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2011 Vol. 28 (7): 140-143 [摘要] ( 605 ) [HTML 0KB] [PDF 755KB] ( 321 )
144 许俊斌;
基于人力资本的技术效率分解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简要介绍了技术效率的分解测量和衡量方法,然后引入了人力资本要素,利用1996—2008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影响技术效率的地区分权因素进行了检验。得出结论:全国技术效率存在损失,但是整体保持上升趋势,如果能消除全国技术非效率,则可以使投入节约近35个百分点;全国整体技术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是综合纯技术效率不理想;地区分权造成了产出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全国技术效率。
2011 Vol. 28 (7): 144-148 [摘要] ( 561 ) [HTML 0KB] [PDF 620KB] ( 358 )
148 殷永萍;
创意产业的创造力模型及其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创造力是影响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综述了创造力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创意产业的新特点,提出了一个整合个体创造力、团队创造力、园区合作创造力的创造力模型框架,并以山东省多家创意企业为调研对象,通过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模型及创造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创意产业快速提升创造力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2011 Vol. 28 (7): 148-151 [摘要] ( 689 ) [HTML 0KB] [PDF 695KB] ( 362 )
综述
152 曹衷阳;刘敏;张宏伟;
跨国公司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知识管理直接影响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持续竞争优势。学习能力、吸收能力、转换能力和利用网络的能力成为影响跨国知识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从跨国公司知识管理动因及优势、跨国公司知识分类、跨国公司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跨国公司知识管理机制与模式4个方面,对跨国公司知识管理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述评,为跨国公司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一定的学术基础,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
2011 Vol. 28 (7): 152-155 [摘要] ( 694 ) [HTML 0KB] [PDF 628KB] ( 445 )
156 张晓东;何攀;朱敏;
知识管理模型研究述评
当前,知识管理研究已从一般的介绍、评价转到实证与应用上来。从研究知识管理的模型入手,梳理出知识管理的演进脉络,对已有知识管理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与评价,提出了对象视角与方法视角互动的灵动模式,构建了知识管理综合模型并指出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2011 Vol. 28 (7): 156-160 [摘要] ( 702 ) [HTML 0KB] [PDF 859KB] ( 439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