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年 29卷 23期
刊出日期:2012-12-10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苏玉娟;
国际金融危机后民生科技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研究
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是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及催生新产业的契机和动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的民生科技越来越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视。民生科技作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领域,它通过引起科技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的变革,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实现中国经济从依靠出口拉动的外向型经济,向依靠投资、消费拉动的内向型经济转型,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节能、环保、低碳、安全和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工业经济形态向民生经济形态转变。
2012 Vol. 29 (23): 1-5 [摘要] ( 762 ) [HTML 0KB] [PDF 1119KB] ( 247 )
6 王雪莹;
国际财政科技投入的新特征和新趋势
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一步体现出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促进作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因而近年来世界各主要国家普遍把财政科技投入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从投入总量、投入结构、投入方式、绩效评估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主要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新特征与新趋势作研究总结,为我国财政科技支撑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完善提供借鉴。
2012 Vol. 29 (23): 6-9 [摘要] ( 727 ) [HTML 0KB] [PDF 720KB] ( 300 )
10 胡援成;吴江涛
科技金融的运行机制及金融创新探讨
虽然我国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间良性协同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的资金比例仍然偏低。基于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无论以债权介入还是以股权介入,均寄希望于从科技创新的未来收益中获得回报。因此,良好的商业模式和盈利前景是科技企业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前提。而知识产权与商业模式的评估依赖于战略眼光和市场敏锐度,缺乏统一的标准。只有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衔接科技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政府,实现金融资本与科技企业的结合。
2012 Vol. 29 (23): 10-13 [摘要] ( 641 ) [HTML 0KB] [PDF 942KB] ( 420 )
14 张翀;龚艳萍
专利引证形式下标准化技术的演变路径研究
在知识产权主导的高新科技领域,技术标准与专利技术的结合成为相关产业内技术研发的主要特征。专利技术的发展一般具有累积性和连续性,所以技术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依赖和牵制关系。鉴于此,为了以直观的图谱表征专利之间的关系,采用专利引证分析法刻画了标准化技术演变的3个重要维度:网络外部性、代际性和技术溢出,并通过对目标技术图谱的考察,挖掘出技术发展路径、技术偏转和技术生命周期等技术信息。最后,对技术研发者提出了政策建议。
2012 Vol. 29 (23): 14-17 [摘要] ( 599 ) [HTML 0KB] [PDF 1097KB] ( 201 )
18 王森;杜建国;周绿林
三种创新策略选择下的企业创新行为演化博弈研究
采用演化博弈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3种策略选择下的企业创新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创新机会回报与模拟创新控制条件下,博弈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要优化选择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放弃创新的企业比例,并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2012 Vol. 29 (23): 18-20 [摘要] ( 681 ) [HTML 0KB] [PDF 1170KB] ( 225 )
区域科学发展
21 丁明磊;周密
德国私营技术转移机构的营运模式及其启示: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的经验借鉴
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是全球著名的技术转移机构。通过对以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为代表的德国私营技术转移机构营运模式的分析,在总结其市场定位、组织结构、服务网络、政府支持4方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技术转移机构功能定位、加速服务网络建设和国际化进程、推进机构建设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完善非营利组织相关制度法规4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2012 Vol. 29 (23): 21-23 [摘要] ( 653 ) [HTML 0KB] [PDF 876KB] ( 497 )
24 马涛;姜丽芬;陈家宽
新形势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战略转型研究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必须尽快转型。回顾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多年来建设的成效,分析了其面临的新形势,结合国内外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最新发展态势,提出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今后战略转型的基本思路和相应保障措施。
2012 Vol. 29 (23): 24-27 [摘要] ( 575 ) [HTML 0KB] [PDF 787KB] ( 363 )
28 张国会;于浩
北京TRIZ方法推广模式研究
推广以TRIZ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方法,对北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科技北京”具有重大意义。根据TRIZ方法的理论特点,借鉴TRIZ方法推广实践经验,结合北京科技创新具体情况,探讨了北京TRIZ方法的推广模式,提出了北京的TRIZ方法推广路径。
2012 Vol. 29 (23): 28-33 [摘要] ( 656 ) [HTML 0KB] [PDF 1605KB] ( 241 )
34 邢李志;关峻
区域产业结构网络的介数攻击抗毁性研究
根据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结合复杂网络理论的建模思想,构建了一类有向加权网络——区域产业结构网络,运用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数据研究了该网络的一系列特征值。在研究网络的路径问题时,考虑到网络边权是一种相似权,进而转向研究网络的最长路径及其蕴含的产业经济意义。根据最长路径构成的矩阵概念,构建了衍生的产业结构网络——产业间最强关联网络,并从介数攻击角度研究了网络的抗毁性。最后,证实了该网络作为一种无标度网络,在节点随机失效和介数蓄意攻击时分别呈现出稳健性和脆弱性等特征。
2012 Vol. 29 (23): 34-38 [摘要] ( 558 ) [HTML 0KB] [PDF 1789KB] ( 360 )
39 许峥嵘;杜佩
港口经济与临港区域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临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发展,港口经济的发展会带动临港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临港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港口的发展。选取我国13个港口1990-2010年的全港货物吞吐量和其所在城市同期的GDP、就业人口、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5项经济指标数据,利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分析了相关数据的平稳性和协整性,建立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各城市区域经济指标与港口吞吐量的相互影响程度,最后根据模型结果提出了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2012 Vol. 29 (23): 39-43 [摘要] ( 583 ) [HTML 0KB] [PDF 851KB] ( 245 )
44 贾海成;
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关联分析
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这种互动效应在不同地区间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综合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和脉冲响应分析,对天津和上海两个物流节点城市现代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考察,探讨了两市物流业发展的特点和差异,为区域物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2012 Vol. 29 (23): 44-49 [摘要] ( 813 ) [HTML 0KB] [PDF 1554KB] ( 458 )
50 邱蓉;姚剑虹
贵州农业产业化可持续性研究
贵州农业产业化在指标数据上表现出较差的可持续性,这些指标包括农村人口中的恩格尔系数、农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例、农村经济中的非农活动收入、农村劳动力人口中从事非农劳动的数量、农业种植结构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改善可持续性需要找准途径,即在依托国家农业补贴的基础上,狠抓农业招商引资,着重借力于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依靠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依靠农业专业组织,形成市场合力,提高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等。
2012 Vol. 29 (23): 50-53 [摘要] ( 556 ) [HTML 0KB] [PDF 881KB] ( 245 )
产业技术进步
54 李雪冬;江可申;魏洁云
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与外资溢出影响分析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我国高技术产业外资占比较大,不同细分行业中外资溢出存在差异,不同溢出途径对其影响不同。利用2004-2009年中国高技术行业数据,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实证研究高技术行业内外资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考察外资技术进步对内资的影响,并根据外资溢出途径采用灰关联法进行关联排序。
2012 Vol. 29 (23): 54-59 [摘要] ( 646 ) [HTML 0KB] [PDF 1185KB] ( 300 )
60 严焰;徐超
海洋高技术产业海陆交汇产业链构建及评价
选择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作为海洋高技术代表性产业,分别构建海陆交汇产业链,并在此框架下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计算它们与产业链中海陆相关产业之间的实际关联度。结果表明,我国当前海洋生物医药业与陆域产业联动发展相对较弱,需加大科研投入;海洋电力、海水利用产业与陆域产业联动发展较好,但与海洋相关产业的统筹发展较弱。
2012 Vol. 29 (23): 60-64 [摘要] ( 584 ) [HTML 0KB] [PDF 1589KB] ( 278 )
65 姜照华;李鑫
生物制药全产业链创新国际化研究
全产业链创新的发展模式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生物制药全产业链创新战略可以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以沈溪生物制药产业园为例,构建了经济模型,提出了发展目标及促进园区发展的措施。
2012 Vol. 29 (23): 65-68 [摘要] ( 626 ) [HTML 0KB] [PDF 1058KB] ( 334 )
企业创新管理
69 杨婷;李随成
战略采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网络关系嵌入为中介变量
目前,采购已日益成为全球领先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焦点,战略采购可以通过企业与供应商间的交互作用来促进与企业创新相关的信息共享,且采购部门的独特地位以及敏锐的市场判断力也会对企业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网络关系嵌入作为中介变量,构建战略采购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选取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的大型制造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战略采购和网络关系嵌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战略采购直接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由信任、信息共享和共同解决问题等嵌入机制所组成的网络关系嵌入在战略采购正向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起到不完全中介作用。
2012 Vol. 29 (23): 69-75 [摘要] ( 549 ) [HTML 0KB] [PDF 1992KB] ( 249 )
76 裴小兵;倪宁宁
基于创新方法的企业集成创新三维模型研究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产品需求,低效的管理和繁琐的业务流程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最大制约因素。尽管集成理论提供了集成管理要素和业务流程的二维模型,但管理和流程的效率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于创新方法这一改善工具集,构建了集成创新方法、管理要素及业务流程的三维模型:通过管理要素和业务流程的集成,化解了管理中的界面冲突问题;通过创新方法和管理要素的集成,量化了模糊的管理问题,将管理过程标准化;通过创新方法和业务流程的集成,优化了资源配置,使流程精简化,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和企业利润持续增长的目的。
2012 Vol. 29 (23): 76-79 [摘要] ( 599 ) [HTML 0KB] [PDF 1274KB] ( 254 )
80 李庆满;杨皎平
集群视角下中小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的构建与治理研究
首先,对技术标准联盟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其次,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标准联盟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再次,论述了集群视角下中小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构建的动因;然后,以辽宁锦州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例,探讨了联盟成员的选择、联盟的治理构架和性质;最后,提出了中小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的治理机制。
2012 Vol. 29 (23): 80-84 [摘要] ( 591 ) [HTML 0KB] [PDF 1049KB] ( 240 )
85 王旭;徐向艺
生命状态干扰下公司规模对成长性的影响研究
选取高科技中小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非线性视角实证检验了公司规模与成长性之间的关系,验证了公司生命状态的两个维度——成长阶段和生存风险对公司规模与成长性关系的显著干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成长期的公司比成熟期具有更高的成长性,生存风险对公司的成长性产生显著的抑制效应;对公司的生命状态进行控制后,公司员工、资产与销售规模均与成长性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变动关系。高科技中小上市公司在扩张过程中存在从规模报酬递增到递减的演化规律,应寻求最优的员工、资产和销售规模,以实现公司绩效最大化和可持续成长。
2012 Vol. 29 (23): 85-89 [摘要] ( 528 ) [HTML 0KB] [PDF 802KB] ( 195 )
90 孙锐;姚苏秦;刘闲月
集群式创新网络中企业创新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特殊的时空情景,其复杂的网络叠加拓宽了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渠道,提升了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但是网络的传播使得创新者的创新利好可视化,模仿等创新不作为的投机策略也将出现,并损害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甚至是集群整体的创新绩效。运用演化博弈工具分析集群企业在不同情景中的创新策略,通过重复性博弈探讨动态互搏中的均衡状态。
2012 Vol. 29 (23): 90-93 [摘要] ( 606 ) [HTML 0KB] [PDF 926KB] ( 265 )
94 罗公利;边伟军;李静
科技创业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山东省调查数据的分析
由于在技术、市场和管理方面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科技创业企业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山东省科技创业企业的调查,提出了影响科技创业企业成长的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系数法对各指标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排序。结果表明,企业风险等12项二级指标因素对科技创业企业成长均有影响,但差异较大。其中,企业资源、企业管理水平影响最为显著。
2012 Vol. 29 (23): 94-99 [摘要] ( 580 ) [HTML 0KB] [PDF 942KB] ( 240 )
100 王亚新;
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讨
基于农业技术物品的经济学属性,根据我国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是跟随型和模仿型,领先型技术创新非常少的实际,提出建立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必须体现农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要求,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通过契约约定联盟组织中的关键问题,同时注重发挥政府政策对于战略联盟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从而规避机会主义行为,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
2012 Vol. 29 (23): 100-103 [摘要] ( 570 ) [HTML 0KB] [PDF 804KB] ( 276 )
科技法制与政策
104 王霞;郭兵;苏林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上海市科技政策演进分析
由于科技政策文本所包含信息的非量化,使得其研究多采用定性方法,缺乏逻辑严谨的定量工具。采用内容分析法,将定性信息定量化,研究了上海市1998-2010年出台的192条科技政策。通过分析政策的特点和演进趋势,结合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充分发挥税收优惠等间接性资助政策的作用,注重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合使用。
2012 Vol. 29 (23): 104-107 [摘要] ( 535 ) [HTML 0KB] [PDF 1219KB] ( 296 )
108 高华云;
高新技术开发区制度需求和供给分析
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制度需求主要有开放、自由的科研体制,数量众多且专业化强的风险投资公司,股权激励、扁平的组织结构和网络化的生产结构等企业制度,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完善的市场体制等。这些制度的供给主体主要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3个层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制度供给在3个层次都会遇到障碍。解决制度供给障碍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央政府加快市场化改革,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则要打破部门利益,从主导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2012 Vol. 29 (23): 108-113 [摘要] ( 672 ) [HTML 0KB] [PDF 1138KB] ( 239 )
114 吴胜华;陈翔;秦正雨
安徽省专利制度运行绩效评估研究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十一五”期间专利制度在安徽的运行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在宏观层面,专利制度有力激励了安徽的发明创造,有效推动了安徽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成效甚微,同时发明创造结构不甚合理;在微观层面,安徽在专利密度、专利效率和专利强度等指标上稳居中部六省第一,但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于上述评估结果,提出了安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的几点建议。
2012 Vol. 29 (23): 114-118 [摘要] ( 577 ) [HTML 0KB] [PDF 2395KB] ( 255 )
119 姚禄仕;许欣
创新型企业高管薪酬激励政策研究
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合理的薪酬体制是创新型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对中部地区66家创新型企业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了创新型企业高管薪酬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创新型企业高管的薪酬与公司业绩、公司规模、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呈显著正相关;与公司成长性呈负相关,与高管持股比例、国有股比例、企业创新能力无显著相关关系;然后针对高管薪酬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总结了创新型企业薪酬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适合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2 Vol. 29 (23): 119-122 [摘要] ( 536 ) [HTML 0KB] [PDF 757KB] ( 215 )
评价与预见
123 尹伟华;袁卫
我国区域R & D投入绩效评价研究
根据区域R&D活动过程的复杂性,将区域R&D活动过程分解为科技研发过程和经济转化过程,运用规模报酬不变的关联网络DEA模型,对我国区域R&D投入绩效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R&D投入的整体效率和两个子过程效率普遍偏低,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转化过程效率低下是导致我国区域R&D投入绩效偏低的主要原因,且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两过程效率的一高一低或双重低效。
2012 Vol. 29 (23): 123-127 [摘要] ( 548 ) [HTML 0KB] [PDF 1013KB] ( 195 )
128 杨晓冬;武永祥
我国东、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针对我国近年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的特点,应用非参数统计估计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评价了东、中部地区的创新绩效水平。通过建立与高技术产业相关联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将东部11个省(市)、中部8个省(市)作为决策单元,以2008-2009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分阶段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分析,得出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中部迅速,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形成东西过渡型发展趋势等结论。同时,针对DEA方法评价绩效的不足进行了改进。最后,结合研究成果对发展高技术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出针对性建议。
2012 Vol. 29 (23): 128-131 [摘要] ( 559 ) [HTML 0KB] [PDF 701KB] ( 238 )
132 杨道现;
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在探讨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现状的前提下,着重分析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构造了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基于OWA算子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根据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的不可定量性和不可知性,提出利用语言标度与灰度相结合的评价标度进行评价,从而建立了一套科学可行的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最后给出了提升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
2012 Vol. 29 (23): 132-136 [摘要] ( 554 ) [HTML 0KB] [PDF 947KB] ( 226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137 孟庆敏;梅强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的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在开放式创新的大环境下,单个制造企业越来越不可能完全依赖自身完成产品的全部创新活动,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的知识转移成为提高企业知识存量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总结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知识转移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知识转移活动进行调查,将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分为信息搜寻与匹配、合作模式及利益分配谈判、知识转移与创新3个阶段,阐述了各阶段的互动内容,总结了关键影响因素,并从政府、科技服务业、制造企业3个层面提出了建议。
2012 Vol. 29 (23): 137-140 [摘要] ( 613 ) [HTML 0KB] [PDF 1273KB] ( 215 )
141 闫俊周;
分布式创新的知识粘性形成机理及削弱对策研究
全球化意味着存在分布式创新,分布式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实现知识共享,而知识粘性的产生严重制约了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成为分布式创新的阻碍。通过分布式创新在地理上的高度分散性、网络中公司的多样性和组织松散性等特性分析,构建了分布式创新知识粘性形成机理模型,认为空间距离加大、知识吸收能力差和创新网络的不稳定性导致了分布式创新知识粘性的产生。基于此,建立了分布式创新知识粘性削弱模型,提出通过构建分布式创新知识交流与共享平台、加强分布式创新知识治理、培育分布式创新实践社群等制度安排来削弱知识粘性的影响,从而提高知识转移效率,提升分布式创新能力。
2012 Vol. 29 (23): 141-145 [摘要] ( 613 ) [HTML 0KB] [PDF 1170KB] ( 225 )
146 陈文春;
团队知识整合方式的构建与测量
团队知识整合是团队学习的重要过程,是组织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从高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境出发,结合知识管理理论以及实际调研,对团队知识整合方式的内涵与过程作了清晰的界定,明确了团队知识整合方式的构成体系,即系统式整合与协调式整合。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团队知识整合方式的测量量表,通过对来自高科技企业不同团队的279名成员的问卷调查,检验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2 Vol. 29 (23): 146-150 [摘要] ( 628 ) [HTML 0KB] [PDF 1117KB] ( 239 )
151 宋寒;张冬梅;李宇雨
研发外包中价值不可验证的隐性知识共享激励
收益共享是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研发外包中服务商隐性知识价值难以验证,收益共享难以实现。对此,建立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努力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模型的求解分析表明,当服务商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努力成本存在替代关系时,模型将回归于一般的单任务模型;当存在互补关系时,客户对显性知识的激励同样能激励隐性知识共享,且激励效果随互补性的增加而越发有效。此时,客户最优的显性知识共享激励系数与成本相关系数、隐性知识共享努力成本系数正相关,而与显性知识创造共享努力成本系数、服务商风险规避度、方差负相关。
2012 Vol. 29 (23): 151-154 [摘要] ( 617 ) [HTML 0KB] [PDF 655KB] ( 147 )
综述
155 程絮森;殷国鹏;Gwendolyn Kolfschoten
新兴建导式团队协作研究述评与前沿问题展望
新兴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团队协作在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中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社会各界也迫切需要提高团队协作效率。近年来,在国际上兴起了协作工程学(Collaboration Engineering)这一新兴的交叉领域,它吸引着众多的学者来进行建导式协作(Facilitated Collaboration)等协作工程学方面的研究。介绍了国际上关于建导式协作系列研究的学术方向,引入了思想利丝(Thinklets)的概念,并对其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和相关资料作了相应综述和讨论,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并针对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2 Vol. 29 (23): 155-160 [摘要] ( 721 ) [HTML 0KB] [PDF 1181KB] ( 265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