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年 30卷 7期
刊出日期:2013-04-10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林明华;杨永忠
创意产品:文化、技术与经济的融合物
创意产品的本质是文化、技术与经济的有机融合。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资源,是内容创意的生成之源,其借助现代生产技术将具有市场潜力的内容创意转化成真实的创意产品。因此,文化是创意产品的内核,技术是创意产品的实现手段,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是创意产品生成过程的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从文化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提升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2013 Vol. 30 (7): 1-5 [摘要] ( 730 ) [HTML 0KB] [PDF 1658KB] ( 375 )
6 关欣;乔小勇;孟庆国
信息化发展对科技进步的影响作用机理及地区性差异研究
采用2005-2009年我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信息化发展对于科技进步的影响作用以及地区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发展指数体系与科技进步指数体系内在要素之间存在正向影响作用,且作用关系具有显著的地区性差异。根据研究结论,分析了调控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要素,并基于地区差异提出了推动科技进步的具体实施策略。
2013 Vol. 30 (7): 6-11 [摘要] ( 850 ) [HTML 0KB] [PDF 915KB] ( 310 )
12 刘婷;李瑶
响应型和先动型市场导向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探讨了企业响应型和先动型市场导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需求不确定性与关系能力对其影响的调节作用。基于210家制造企业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响应型和先动型市场导向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需求不确定会减弱响应型市场导向的正向作用,加强先动型市场导向的正向作用;企业关系能力作为有效补充,能加强先动型市场导向对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对响应型市场导向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无明显调节作用。
2013 Vol. 30 (7): 12-16 [摘要] ( 666 ) [HTML 0KB] [PDF 761KB] ( 252 )
17 阿布力孜·布力布力;张新国
消费者创新性与新产品创新性行为关系研究
为了减少消费者创新性与新产品采用行为关系的分歧,在对消费者创新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消费者固有创新性对新产品采用行为只有很弱的影响,与新产品采用缺乏直接关联;特定领域创新性与新产品采用行为存在正向显著关系;替代性创新性对新产品采用行为没有直接影响;特定领域创新性对消费者固有创新性与新产品采用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结论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创新性与新产品创新性行为之间的关系,还可为新产品营销实践提供参考。
2013 Vol. 30 (7): 17-21 [摘要] ( 740 ) [HTML 0KB] [PDF 800KB] ( 328 )
22 裴小兵;蒋伟;皇甫丹丹
并行产品开发进度管理研究
并行模式下的新产品开发在设计制造上游就开始考虑下游的影响因素,优化了产品开发流程,但也产生了大量的实时反馈信息,导致产品开发中某些局部流程反复执行,给进度管理带来了困难。为了有效地开展并行产品开发的进度管理,在研究并行产品开发流程的基础上,对制定进度计划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改进了传统的布尔DSM模型,并据此提出了产品开发过程中各个任务及项目总持续时间的计算方法,优化了并行产品开发进度计划的制定方法。最后,讨论了基于企业网络的可实现进度管理的应用系统。
2013 Vol. 30 (7): 22-25 [摘要] ( 782 ) [HTML 0KB] [PDF 1600KB] ( 268 )
区域科学发展
26 张仁枫;王莹莹
承接产业转移视角的区域协同创新机理分析
企业、高校、政府和技术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配合与作用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是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体现。除依赖政府推力外,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还需要通过区域创新提升自身的能力来产生“吸引力”。区域创新能力不强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和承接产业转移效率低下的重要内在因素。利用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外来创新能量,再加强区域内和区域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与联系,推动地区创新能力的发展,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可以将这两种力量合二为一,从而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
2013 Vol. 30 (7): 26-30 [摘要] ( 720 ) [HTML 0KB] [PDF 1194KB] ( 377 )
31 谢波;
资源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
基于1990-2010年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资源型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资源型产业集聚等因素对该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根据被解释变量的不同特征,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两种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资源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说明我国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但东部地区并不明显;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全国总体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在东、中、西部有所差别。(2)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在东部、中部和西部表现为依次减弱;在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产业集聚显著地“挤出”区域技术创新。
2013 Vol. 30 (7): 31-36 [摘要] ( 749 ) [HTML 0KB] [PDF 1158KB] ( 309 )
37 刘姗姗;王倩
长三角城际技术进步、技术扩散及其空间局限性分析
应用DEA-Malmquist方法对1997—2010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等相关指数进行测算,并以各城市的真实GDP为权重,加权平均求得长三角城市群的均值。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是增长的,且主要是由其技术进步引起的。采用非线性广义最小二乘法,从地理空间和经济空间两个维度,对长三角城际技术扩散及其空间局限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实无论从地理空间还是从经济空间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均存在着从上海、南京和杭州向其它城市扩散技术,而且这种扩散具有显著的地理空间和经济空间局限性。
2013 Vol. 30 (7): 37-42 [摘要] ( 613 ) [HTML 0KB] [PDF 1176KB] ( 294 )
43 李海超;范诗婕
东北地区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状况及构建策略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构成入手,分析了东北地区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现状和影响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策略。
2013 Vol. 30 (7): 43-46 [摘要] ( 689 ) [HTML 0KB] [PDF 1089KB] ( 260 )
产业技术进步
47 邢李志;关峻
基于Floyd改进算法的北京产业结构网络强关联模糊聚类分析
根据复杂网络建模理论,采用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构建产业结构网络模型,并改良传统的Floyd算法构造强关联矩阵,使该矩阵具有收敛性、唯一性、最优化和无标度等特点,从经济技术信息传递快速性角度出发,描述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关系,最后运用北京市连续8年的4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产业部门强关联模糊聚类分析。
2013 Vol. 30 (7): 47-52 [摘要] ( 705 ) [HTML 0KB] [PDF 1757KB] ( 279 )
53 甄晓非;谢律威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影响因素研究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猛,其高科技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进行持续的研发和投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影响要素,并采用典型的知识密集区数据作为对比和研究对象,验证了上述影响要素的存在。结果显示,重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环境建设,推动国家基础投资建设,对现阶段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3 Vol. 30 (7): 53-56 [摘要] ( 759 ) [HTML 0KB] [PDF 769KB] ( 342 )
57 吕文娟;和金生
基于技术引进的技术能力发展比较研究
从知识类生物模型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企业基于技术引进方式的技术能力发展路径。以高铁产业与汽车产业的技术能力发展过程为例,对两大产业技术发展的成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只有在具备本体现有知识、外界知识源、学习与催化3个基本构件后,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增长。在此基础上,需经历创意发酵吧、熟化发酵吧和扩散发酵吧3个阶段,实现知识增长发酵,最终获得真正的技术能力。
2013 Vol. 30 (7): 57-62 [摘要] ( 664 ) [HTML 0KB] [PDF 1543KB] ( 259 )
63 张朝岩;高宏伟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基本内涵、关键因素及政策取向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是打破“被动俘获式”技术发展模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发展模式的新思路,强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之间,基于本地市场需求、自然资源禀赋、知识积累以及文化背景,进行交流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强调本地产业集聚、产业关联和公共创新条件等政府可控制环境变量对产业创新的关键作用。在继承和集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关键因素,给出了支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政策建议。
2013 Vol. 30 (7): 63-66 [摘要] ( 664 ) [HTML 0KB] [PDF 1258KB] ( 327 )
67 胡伟;刘宇
基于服务供应链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研究
制造业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服务业从分散走向集成的过程也是服务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从供需角度研究了企业在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在探讨服务供应链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知识服务需求特征,构建了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供应链模型。对知识服务主体、服务流程、管理要素和供应链集成运作进行了分析,提出从市场角度进行知识要素的有效创新及应用,以提高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资源配置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2013 Vol. 30 (7): 67-71 [摘要] ( 738 ) [HTML 0KB] [PDF 1981KB] ( 265 )
72 陆瑶;徐利新
个体嵌入品牌与产业集群品牌协同演化研究
产业集群品牌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性生态系统。首先界定了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内涵,从微观角度,依据对嵌入品牌的直接作用程度,将系统划分为4个层次,即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阐述了产业集群品牌与嵌入品牌生态系统的CAS特征与机制;系统研究了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微观竞合机制,揭示了产业集群品牌与嵌入品牌协同进化机理。
2013 Vol. 30 (7): 72-77 [摘要] ( 652 ) [HTML 0KB] [PDF 1417KB] ( 516 )
企业创新管理
78 方放;
技术标准设定动因下的高技术企业专利开发研究
高技术产业中专利开发直接影响技术标准的设定。结合通常性的专利化问题,考虑高技术产业和技术标准设定的特性,技术标准设定驱动下的高技术企业专利开发应着力于3个方面:专利信息搜寻和分析、专利类型选择、专利竞赛中R&D投资水平决策。研究结论有助于参与技术标准设定的高技术企业明确专利开发战略,为我国高技术企业成功实施追赶战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2013 Vol. 30 (7): 78-83 [摘要] ( 661 ) [HTML 0KB] [PDF 997KB] ( 285 )
84 王良;刘益;张磊楠
转型业务流程外包中企业间竞合关系类型、知识共享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在转型业务流程外包领域,如何协调与发包方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杂关系以实现创新绩效成为中国接包方企业的重要管理问题。基于竞合理论与中国情境建立概念模型,揭示了“竞合关系类型——知识共享——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与作用效果,还揭示了中国接包方企业的组织文化和吸收能力对上述路径的调节作用。
2013 Vol. 30 (7): 84-89 [摘要] ( 1572 ) [HTML 0KB] [PDF 1223KB] ( 270 )
90 宋增基;王宏军;张宗益
高科技企业创始人特征、持股和公司业绩关系研究
深圳创业板的启动引起了社会公众对高科技企业及其创始人的广泛关注。选取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析高科技企业创始人特征、持股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创始人年龄和持股的增加,不仅公司业绩减少,而且增加了公司业绩下滑幅度;创始人兼任CEO对公司业绩起着积极作用,也降低了公司业绩下滑幅度,但创始人学历与公司业绩没有明显的关系;在创始人持有高股权条件下,创始人的某些特征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采用Oaxaca分解法,发现创始人特征差异能解释39%公司业绩下滑幅度的差异,表明创始人特征对公司业绩下滑幅度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2013 Vol. 30 (7): 90-96 [摘要] ( 616 ) [HTML 0KB] [PDF 844KB] ( 292 )
97 王馨;艾庆庆
基于网络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得到普遍认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势在必行,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和战略管理搭建起桥梁。根据企业在网络中的结构分布,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内网利益相关者和外网利益相关者。外网利益相关者主要通过网络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选择产生影响,内网利益相关者则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和投射作用于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选择;利益相关者的网络状态与结构差异使得企业选择的社会责任战略不同。这不仅为企业选择合适的社会责任战略提供了思路,同时也给企业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带来启示。
2013 Vol. 30 (7): 97-100 [摘要] ( 684 ) [HTML 0KB] [PDF 1096KB] ( 358 )
科技法制与政策
101 涂舒;
直觉式创新的制度困境及改革对策
直觉式创新是基于直觉能力、超常型默示知识和长期实践积累形成的超范式创新,是对技术创新、社会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综合。运用实然分析法,发现在以直觉式创新为主导的原始创新中,我国存在着教育定位扭曲、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配置不合理、产权“空心化”等方面的制度困境。推进直觉式创新,需要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改革,这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JP〗
2013 Vol. 30 (7): 101-105 [摘要] ( 528 ) [HTML 0KB] [PDF 1483KB] ( 260 )
106 汪江桦;冷伏海;王海燕
美国科技规划管理特点及启示
回顾了美国科技规划发展历程,从科技战略规划、国家科技计划和科研机构计划3个层面,对美国科技规划的制定方法和组织实施进行了案例分析,总结了美国科技规划管理的特点和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规划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制定和有效实施我国科技规划的几点建议。
2013 Vol. 30 (7): 106-110 [摘要] ( 642 ) [HTML 0KB] [PDF 877KB] ( 282 )
111 杨芳;樊明方
创新视域中我国大学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原本是现代大学的天然功能和使命,但现行大学管理体制中的一些因素却遮蔽了这种天然功能,突出体现在管理模式的行政化和集权化倾向,具体表现为教育教学资源配置行政化、高校人员结构行政化、评价和激励机制扭曲化等。要发挥大学的创新功能,就必须对现行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在管理理念上以“学术主导”代替“行政主导”,在举措上逐步取消大学行政级别,实现大学管理的职业化,构建多层次管理体系,打破权力集中,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成立各级各类专家委员会,以院系为本,赋予院系在教师评聘上的自主权。
2013 Vol. 30 (7): 111-113 [摘要] ( 580 ) [HTML 0KB] [PDF 764KB] ( 237 )
114 姚飞;李建英;王大海
基于大学衍生企业创业的专利权制度比较研究
大学衍生企业创业是提高专利转化率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专利权制度是影响衍生企业创业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杜拜法条件下的专利权安排一直是各国效仿的对象,但争议不断。通过对美国大学技术管理协会(AUTM)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文献回顾,发现现有大学所有制对大学衍生企业创业有积极影响,但受到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TTO)管理水平的制约;大学所有制并非专利制度的最佳安排,科研人员所有制更有利于衍生企业创业。研究结果对我国政府与大学科研管理者、科研人员有启示作用。
2013 Vol. 30 (7): 114-117 [摘要] ( 645 ) [HTML 0KB] [PDF 789KB] ( 339 )
评价与预见
118 龚光明;张柳亮
基于GRA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成长性研究
在以往成长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广大的投资者、经营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2013 Vol. 30 (7): 118-122 [摘要] ( 802 ) [HTML 0KB] [PDF 897KB] ( 379 )
123 欧光军;刘思云;蒋环云;成厚进
产业集群视角下高新区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实证研究
建立高新区的本质是发挥技术创新规模效应,提升技术创新效率。但目前我国多数园区的协同效应并未显现,未能实现由产业簇群向创新簇群转变。为深化对高新区协同创新能力的认识,运用系统原理,结合产业集群的特点,构建集群系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评价。发现多数园区综合能力较差,尤其在环境协同因子、内生协同因子和协同动机因子等方面能力欠缺。
2013 Vol. 30 (7): 123-128 [摘要] ( 718 ) [HTML 0KB] [PDF 878KB] ( 353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129 刘国新;曾款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团队内部知识粘滞因素研究
团队是成员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主要组织形式,减小团队内部的知识粘滞性对发挥知识价值、提高团队整体效率有重要作用。分析了团队内部的基本运行模式,总结了团队内部的主要粘滞性因素和使团队运行与发展的动力源,结合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模型,实现了模拟与仿真,根据仿真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动力学是研究团队内部知识粘滞因素的有效手段,知识粘滞在团队内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建立团队内部共享激励机制有利于减小团队内部的知识粘滞。
2013 Vol. 30 (7): 129-133 [摘要] ( 668 ) [HTML 0KB] [PDF 1783KB] ( 314 )
134 王斌;
基于知识网络结构的知识转移速度异变机理研究
运用知识网络理论、知识转移理论和技术扩散模型,探讨了知识网络中知识转移速度异变问题。按照疏密关系和强度关系将知识网络分为弱关联疏网、弱关联密网、强关联密网、强关联疏网等4种模式,认为在不同知识网络模式作用下,知识转移速度和加速度发生异变,并构建了知识转移速度异变机理模型。
2013 Vol. 30 (7): 134-138 [摘要] ( 613 ) [HTML 0KB] [PDF 1104KB] ( 320 )
139 刘岩芳;袁永久
面向知识创新的研究型大学内部知识整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增强内部知识整合效果对研究型大学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探求研究型大学内部知识整合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296份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与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组织环境对知识整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同的知识特性对知识整合的影响不同,既有正面的促进,也有负面的阻碍;知识主体的知识整合意愿、整合能力及人际网络关系对知识整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2013 Vol. 30 (7): 139-145 [摘要] ( 743 ) [HTML 0KB] [PDF 2245KB] ( 311 )
人才与教育
146 张楚筠;
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模式选择及机制设计
归纳和梳理了我国科研资助机构资助科技创新团队的模式及格局,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团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借鉴美国、欧盟、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科研资助机构资助科技创新团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科技创新团队资助的模式选择和机制设计。
2013 Vol. 30 (7): 146-150 [摘要] ( 643 ) [HTML 0KB] [PDF 1169KB] ( 284 )
151 吴成锋;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关键耦合域分析
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系统的耦合对象和实现主体进行了分析,并在深入阐述技术创新主要过程涉及的人才的基础上,以关键耦合域为研究主线,详细分析了不同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和人才管理系统耦合的关键耦合域及耦合内涵,提出了各耦合域间的交互关系模型。
2013 Vol. 30 (7): 151-155 [摘要] ( 721 ) [HTML 0KB] [PDF 1268KB] ( 215 )
综述
156 石乘齐;党兴华
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述评及展望
技术创新网络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但具有很高的失败率,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的规律及趋势缺乏掌握。从演化动因和演化形态两方面对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展示了有关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文献进行评述,总结了当前研究的趋势及不足,并指出了新的研究议题。
2013 Vol. 30 (7): 156-160 [摘要] ( 694 ) [HTML 0KB] [PDF 740KB] ( 317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