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年 31卷 15期
刊出日期:2014-08-10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夏保华;张浩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民生技术发明机制研究
探究民生技术发明运行机制对我国民生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发明是在我国科研条件极端落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获得成功的,该项民生技术发明的成功和其研发运行机制有着密切联系。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视角,分析杂交水稻技术发明过程,探讨组织管理机制和协同合作机制在民生技术发明中的重要作用。
2014 Vol. 31 (15): 1-4 [摘要] ( 618 ) [HTML 0KB] [PDF 1058KB] ( 319 )
5 田剑;王丽伟
在线创新竞赛中解答者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现代期望价值理论视角,收集225个有效样本数据,应用层级调节回归模型探讨在线创新竞赛中,解答者参与动机、创造性自我效能与空闲时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内外部动机对解答者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解答者创造性自我效能较强时,内外部动机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更强;当空闲时间较多时,创造性自我效能对外部动机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更显著。
2014 Vol. 31 (15): 5-9 [摘要] ( 556 ) [HTML 0KB] [PDF 1234KB] ( 296 )
10 王玉峰;叶海燕;许珺
技术跨越的思想渊源及其逻辑主线研究
当前技术跨越问题的理论研究纷繁、凌乱,部分研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技术跨越的概念从提出到完善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性。如果遵循这一内在逻辑,可有效减少当前研究的凌乱局面,提高研究效率。这一逻辑性要求技术跨越的理论研究依次围绕跨越思想的渊源或由来、技术跨越的涵义、技术跨越的可能性和机会、技术跨越的产生机理、技术跨越的影响因素等议题展开。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是理解技术跨越理论的关键,也是技术跨越中其它相关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014 Vol. 31 (15): 10-14 [摘要] ( 570 ) [HTML 0KB] [PDF 1169KB] ( 219 )
15 董丽丽;
国际技术经营新趋势下我国技术转移战略研究
技术经营是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致力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主张企业通过共享和购买外部专利等方式实现科技成果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技术经营从战略层面将管理方法引入技术转化过程,实现了技术与经营的有效结合。近年来,专业从事发明与发明投资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迅速崛起,成为国际技术经营发展的新趋势。探讨了技术经营公司崛起给我国技术转移工作带来的启示;同时,从技术战略层面分析了我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014 Vol. 31 (15): 15-18 [摘要] ( 537 ) [HTML 0KB] [PDF 1060KB] ( 306 )
19 田华;肖瑜
竞争性资助与非竞争性资助关系研究
以我国竞争性资助与非竞争性资助的缘起为背景,对Y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涉及竞争性资助和非竞争性资助的项目数量、经费数额、对科研工作影响及两者之间关系等,访谈对象包含讲师、副教授和教授3个层级。发现存在研究经费总体不足;竞争性资助来源过多,单项金额不足,人员费低;非竞争性资助数额小且不稳定;竞争性经费远高于非竞争性经费,两者的转化和互补关系很弱等问题,据此提出国家和重点实验室两个层面的改革建议。
2014 Vol. 31 (15): 19-23 [摘要] ( 671 ) [HTML 0KB] [PDF 1521KB] ( 282 )
24 王林;沈坤荣;吴琼;秦伟平
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企业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新产品开发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分析了企业内部存在的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论证了环境动态性对这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以374家企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并且企业同时采用这两种创新将会产生更好的新产品开发绩效,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探索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
2014 Vol. 31 (15): 24-29 [摘要] ( 687 ) [HTML 0KB] [PDF 1195KB] ( 761 )
区域科学发展
30 潘锡杨;李建清
区域协同创新的“火箭模型”及其机理研究
根据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地位和功能,提出了区域协同创新的“火箭”结构模型,主要包括由地方政府和终端用户构成的“制导系统”,由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的“箭体结构”,以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代表的“推进系统”3个部分,其目的在于整合区域内分散的创新资源,实现“知识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之间无缝对接。最后,通过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的案例,研究了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如何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14 Vol. 31 (15): 30-34 [摘要] ( 640 ) [HTML 0KB] [PDF 1263KB] ( 285 )
35 李庆华;
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演化与影子价格研究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在科技活动方面的投入大量增加,如何评价其产出效率并发现约束科技活动效率提高的瓶颈因素,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运用Malmquist-DEA指数法对2009-2012年内地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动态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影子价格法对约束创新效率提升的瓶颈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FDI在我国存在知识溢出正效应,当增加FDI投入指标时,创新效率值得到帕累托改善;②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存在明显梯度特征,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效率高,中部地区效率低;③金融危机后,24个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提高,主要是通过外部技术进步实现的,而内部资源配置与科技管理水平基本不变;④制约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提高的瓶颈要素是R&D投入,科研机构与高校的R&D投入对于企业科技创新具有正向溢出效应。
2014 Vol. 31 (15): 35-39 [摘要] ( 602 ) [HTML 0KB] [PDF 1110KB] ( 330 )
40 杨勇;刘敏
广东省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未来发展问题研究
从管理机制、影响效应、领域选择依据、商业模式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功能等5个方面对广东省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广东省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未来发展的思路,以期对广东省未来经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并对全国各省市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的改进与优化发挥启示与引导作用。
2014 Vol. 31 (15): 40-43 [摘要] ( 752 ) [HTML 0KB] [PDF 1188KB] ( 304 )
44 张冀新;李荣
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域融合度测算及路径选择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实现区域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平台之一,但相比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的区域融合优势亟待发挥。在国家大学科技园非均衡布局基础上,援引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38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数据,从资源集聚融合、园区互动融合、经济链接融合3个方面,选取20个相对指标,比较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区域融合度,并运用K均值聚类法划分区域融合路径模式。结果表明,不同城市间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融合度呈现出明显差异,融合结构呈现非均衡性;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区域融合优势与城市经济规模并无正相关性。
2014 Vol. 31 (15): 44-47 [摘要] ( 630 ) [HTML 0KB] [PDF 1266KB] ( 528 )
产业技术进步
48 邱密;李建军
荷兰Rondeel协同创新主体及机制研究
协同创新是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重要形式。正是得益于众多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和功能互补,作为基础研究成果的Rondeel理念才得以成功解决其产业化推广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法律、融资和社会问题被应用于家禽养殖农户生产经营的创新实践。我国要实现以创新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除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外,还必须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及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激励中充分考虑农业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独特功能和作用,以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协同推进提供多层面服务支持和社会资本。
2014 Vol. 31 (15): 48-52 [摘要] ( 669 ) [HTML 0KB] [PDF 1099KB] ( 201 )
53 李富有;尹海凤
金融支持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基础,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核心支持作用。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时期的特征,构建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理论模型,结合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对我国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金融支持每增加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值0.641%。在长期内,金融支持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在短期内只存在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单向格兰杰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促进我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2014 Vol. 31 (15): 53-58 [摘要] ( 626 ) [HTML 0KB] [PDF 1245KB] ( 333 )
59 王启万;朱虹;吴作民
集群品牌创建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生态视角
集群品牌创建关键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创建和发展集群品牌。基于品牌生态系统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构建了集群品牌关键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然后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宏观系统、产业环境、品牌载体、品牌企业4类因素正向影响品牌市场因素,宏观系统因素还通过品牌载体因素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品牌市场因素,资源环境因素通过品牌企业因素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品牌市场因素。
2014 Vol. 31 (15): 59-64 [摘要] ( 585 ) [HTML 0KB] [PDF 1586KB] ( 341 )
65 熊中楷;胡金辉
消费者低碳意识和政府碳税下低碳技术选择
在已有的低碳技术选择研究中,主要讨论碳税等调控策略对技术选择的影响,均未考虑消费者低碳意识对低碳技术选择的影响。首次在考虑消费者低碳意识和政府碳税的情况下,研究制造商的低碳技术选择问题,比较在消费者有无低碳意识两种市场条件下制造商的最优决策差异。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消费者低碳意识、政府碳税对制造商盈利及其低碳技术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消费者低碳意识较强时,采用低碳技术比不采用对制造商更有利;随着政府碳税水平的逐步提高,制造商对于低碳技术将经历一个由不采用到采用又到不采用的过程。
2014 Vol. 31 (15): 65-71 [摘要] ( 641 ) [HTML 0KB] [PDF 1391KB] ( 251 )
企业创新管理
72 梁磊;赖红波;吴泗宗
基于双种群演化理论的本土集群内企业转型升级与高端突破研究
转型升级是本土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较多关注升级过程中本土企业遭受在华跨国企业打压而陷入的“低端锁定”或“升级悖论”。基于演化理论视角,通过构建模型来阐释本土企业与在华跨国企业双种群演化和竞争均衡。结果发现,传统集群内企业升级过程中会与在华跨国企业形成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双种群演化态势,从而为后续集群内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和赶超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14 Vol. 31 (15): 72-75 [摘要] ( 616 ) [HTML 0KB] [PDF 1172KB] ( 250 )
76 邢蕊;王国红
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技术学习动态关系研究
从系统整体视角提出了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技术学习动态关系的基本分析框架。通过构建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技术学习决策、外部技术获取、技术吸收与技术创新四个子系统的因果关系模型,揭示了在技术学习机制下,企业创业导向、技术整合能力、知识存量和创新收益之间的多重反馈关系。综合运用因果回路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创业导向和新创企业技术学习系统的动态演化模型进行分析,识别了系统演化的动力要素,提出了系统演化的两条主导路径:技术学习能力主导型演化路径和创业导向主导型演化路径。
2014 Vol. 31 (15): 76-83 [摘要] ( 601 ) [HTML 0KB] [PDF 2571KB] ( 284 )
84 杨东涛;苏中锋;褚庆鑫
创业企业创新成长的政商环境影响机理研究
以制度理论为基础,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交互视角入手,构建了企业外部关系和政府支持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商业关系有助于促进创业企业科技创新,从而加快其成长速度;而政治关联则具有负向影响,当政府支持程度较高时,商业关系的促进作用和政治关联的抑制作用都显著增强。
2014 Vol. 31 (15): 84-88 [摘要] ( 614 ) [HTML 0KB] [PDF 1078KB] ( 272 )
89 汪传雷;许冰凌;潘珊珊
企业特征与企业创新策略动态选择
将企业创新方式分为模仿创新、二次创新、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4种类型,从企业规模大小、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和行业类型3个企业特征出发,探讨不同特征企业对创新策略选择的差异问题,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不同企业特征与企业创新策略选择之间存在不同关系。
2014 Vol. 31 (15): 89-94 [摘要] ( 558 ) [HTML 0KB] [PDF 1095KB] ( 227 )
95 周森;李柏洲
企业智力资本与技术能力关系研究
合理利用企业智力资本、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绩效的关键。阐述了企业智力资本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工作控制与团队自省的调节作用,构建了层次回归模型。通过374份企业调查问卷,应用因子分析并结合层次回归分析统计方法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企业智力资本对技术能力存在正向影响,同时工作控制能力和团队自省能力在智力资本与技术能力作用路径间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
2014 Vol. 31 (15): 95-99 [摘要] ( 683 ) [HTML 0KB] [PDF 1195KB] ( 213 )
100 张玉明;李江娜;陈栋
信息不对称、云融资模式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
融资约束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而云融资模式的开放、透明与海量信息等特征可有效化解该问题。在解析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根源、云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搭建了基于融资需求云、云融资服务平台、中介服务云、资金供给云和政策支持云的5要素云融资模式,分析了云融资模式的5阶段运作流程。研究发现,云融资模式能够将分散、海量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信息集聚起来,使投资方的投资变得信息对称、风险可控,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014 Vol. 31 (15): 100-103 [摘要] ( 643 ) [HTML 0KB] [PDF 1344KB] ( 222 )
科技法制与政策
104 肖久灵;汪建康
新加坡政府培育中小微企业能力政策研究
在经济转型时期,新加坡政府为了提升中小微企业的竞争能力、生产力以及创新能力,制定与实施了能力发展津贴政策。这种政策以津贴形式对品牌发展、业务创新与设计、商业策略拓展、质量与标准提升等方面的合格项目提供成本补助,有效促进了企业转型以及能力提升。通过对能力发展津贴政策提出背景、主要内容、协同政策的分析,促进了对这一政策的深入了解,可为我国地方政府有效制定相关促进政策提供借鉴。
2014 Vol. 31 (15): 104-108 [摘要] ( 650 ) [HTML 0KB] [PDF 1264KB] ( 332 )
109 郑毅;
科研腐败法律规制与治理研究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设计缺陷是当前科研腐败的一大成因,具体体现在科研资源配置、内外部监管、绩效评价与问责机制3个层面。以科技计划经费腐败治理为切入点,从立法完善、管理制度及体系优化、法律与制度落实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治理科研腐败的相关举措。
2014 Vol. 31 (15): 109-113 [摘要] ( 638 ) [HTML 0KB] [PDF 1176KB] ( 246 )
114 张亚明;刘海鸥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梯度培育策略
在系统梳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角色、演化阶段及所处区域3个维度,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梯次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层次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自主创新选择方式上呈现较大的梯次性,以此深入探讨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梯度培育策略。
2014 Vol. 31 (15): 114-117 [摘要] ( 734 ) [HTML 0KB] [PDF 1197KB] ( 260 )
评价与预见
118 翟启江;
美国先进技术计划绩效评估实践及对中国863计划绩效评估的启示
对美国先进技术计划的绩效评估进行了系统介绍与分析,具体包括绩效评估管理机制、绩效评估方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绩效评级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开展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绩效评估的建议。
2014 Vol. 31 (15): 118-122 [摘要] ( 643 ) [HTML 0KB] [PDF 1086KB] ( 310 )
123 王玉燕;林汉川;吕臣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战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企业推行转型升级战略势在必行。通过简略回顾企业战略与竞争优势理论,梳理中国企业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进展,设计与构建出包括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结构优化、智能化率、绿色驱动等六大类要素的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战略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专家打分法和AHP方法,计算相应的指标权重。最后,对中国企业如何有效推进转型升级战略提出对策建议。
2014 Vol. 31 (15): 123-127 [摘要] ( 708 ) [HTML 0KB] [PDF 1317KB] ( 349 )
128 王茂祥;李东
创新型企业评价方法改进与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通过对创新型企业基本特征的分析以及对现有创新型企业评价方法的梳理,提出了创新型企业建设的两类改进型评价方法。其一是基于创新绩效的改进型评价方法,通过将创新项目转化为向客户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进而转化为其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由此进行企业创新成效评估;其二是基于创新过程的改进型评价方法, 通过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从创新活动的过程管理与创新成果两方面来综合评价企业创新成效。这两种评价方法可互为补充,综合应用。考虑到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在分析企业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研发能力、创新系统化管理以及创新成果产出与应用等方面,对创新能力提升路径进行了探讨。
2014 Vol. 31 (15): 128-132 [摘要] ( 678 ) [HTML 0KB] [PDF 1207KB] ( 474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133 廖益;易树平;李发权
基于知识活动元素的设计型知识工作认知过程探析
借鉴SRK认知模型,将知识活动元素划分为基于技能、基于规则和基于知识3类活动元素,建立了设计类知识工作个体认知模型。采用原案分析法,从观察实验中获取反映产品设计认知过程的量化数据,进而对设计型知识工作认知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基于知识的活动是该类知识工作过程中的主体活动,基于规则的活动是控制该类产品设计质量或效率的关键因素,而基于技能的活动对基于知识的活动有重要驱动作用。研究表明,知识活动元素能够解析相对复杂的设计型认知工作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设计型知识工作效率。
2014 Vol. 31 (15): 133-138 [摘要] ( 616 ) [HTML 0KB] [PDF 1161KB] ( 237 )
139 葛秋萍;余青
知识转移效用下沉睡知识激活的障碍因素研究
一国或一企业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对知识存量的利用方式和应用效率。无论是从自主创新效用的经济维度、知识分配力,还是从投入产出比角度考量,知识转移都是我国创新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绩效低下的原因包括科技体制缺陷、企业管理低下和知识本身的微观特性等。基于此,从改变创新范式、提高激励机制、激活再利用沉睡知识等方面探讨了提升知识转移绩效的方法,使粗放型的知识转移模式向集约型利用方式转变。
2014 Vol. 31 (15): 139-141 [摘要] ( 581 ) [HTML 0KB] [PDF 1042KB] ( 217 )
142 朱霞;路正南
KIBS企业嵌入强度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针对当前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互动关系研究的不足,引入关系强度概念,探讨了在创新网络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嵌入关系强度、组织学习能力、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江苏省科技型小微企业为样本,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嵌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关系强度(包括强关系和弱关系)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强关系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绩效有明显促进作用,弱关系对渐进性技术创新绩效有明显促进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在关系强度与技术创新绩效间发挥中介调节作用。
2014 Vol. 31 (15): 142-146 [摘要] ( 612 ) [HTML 0KB] [PDF 1139KB] ( 450 )
人才与教育
147 牛冲槐;牛夏然;牛彤;王聪
人才聚集对区域创新网络影响的实证研究
人才是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根本,人才聚集效应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主体在相互作用中实现资源互补、知识共享、技术合作,从而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发展。鉴于此,提出了人才聚集与区域创新网络衡量标准,构建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二者的结构方程模型,采集我国内地31个省区的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人才聚集对网络规模、网络开放度、网络链接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人才聚集是带动网络主体协调发展和提升创新网络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2014 Vol. 31 (15): 147-152 [摘要] ( 661 ) [HTML 0KB] [PDF 1509KB] ( 221 )
153 吴义刚;
创业拼凑、网络耦合与企业家集聚外部性研究
企业家创业活动是一个资源搜寻、连接和整合拼凑的过程,而企业家社会网络的范围与性质决定了企业家创业拼凑的效率与取向。受制于个人社会网络的 “排它性”,企业家创业拼凑只能在个人网络边界内进行选择,这导致潜在机会和经济资源的闲置。企业家集聚将“弱连接”的个人网络嵌入到“强连接”的群体网络中,形成耦合效应,使创业拼凑空间进一步拓展,潜在机会和经济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释放,企业家个人及其集聚区域的创业活动更加活跃。
2014 Vol. 31 (15): 153-155 [摘要] ( 606 ) [HTML 0KB] [PDF 1051KB] ( 352 )
综述
156 陈赛君;陈智高
国外领域交叉性研究:综述与启示
领域交叉研究(CDR)要求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集成以解决复杂问题、促进知识创新。这种综合集成的程度和特征通常称为领域交叉性,领域交叉性研究(RID)是对CDR的反思,能够为CDR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综述了国外RID在基本概念和理论、CDR的意义与重要性、CDR的障碍、RID分析方法、领域交叉性指标等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进展,并对我国RID发展提出了建议。
2014 Vol. 31 (15): 156-160 [摘要] ( 620 ) [HTML 0KB] [PDF 1124KB] ( 356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