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年 31卷 17期
刊出日期:2014-09-10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张振刚;余传鹏;崔婷婷;徐洋洋;李云健
基于软系统方法论的创新型企业研究开发院建设研究
创新型企业系统研发组织的结构、功能与制度安排等相关实体建设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开发院作为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组织技术创新的高级形式,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于广东13家创新型企业研发院建设实践,综合运用软系统方法论,从战略系统、活动系统、支撑系统三大层面,系统构建了企业研究开发院的建设框架,以期为更多创新型企业研究开发院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2014 Vol. 31 (17): 1-6 [摘要] ( 770 ) [HTML 0KB] [PDF 1836KB] ( 395 )
7 王海花;谢富纪;周嵩安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四维”协同框架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面临着重大机遇,将该系统战略工程落到实处迫在眉睫。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看,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面临的障碍为切入点,聚焦战略实施中的知识、创新主体、规则制度以及主体空间分布,构建“知识—组织—制度—空间”四维协同理论框架,并理清其运行机理和实现路径。
2014 Vol. 31 (17): 7-10 [摘要] ( 682 ) [HTML 0KB] [PDF 1387KB] ( 506 )
11 孟兆辉;李蕾;谭祖卫;刘春晓
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委托管理模式及激励约束机制比较分析
委托代理关系理论适用于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研究,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行效果。对我国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受托管理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将不同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受托管理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归纳为资本金型、直接管理型、委托管理型和代理投资型4种模式,并结合不同激励约束机制,对各种模式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最后,对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委托管理模式与激励约束机制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2014 Vol. 31 (17): 11-15 [摘要] ( 670 ) [HTML 0KB] [PDF 1285KB] ( 390 )
16 孙赵勇;任保平
技术研发分工视角下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技术研发分工视角,分别分析了基于技术市场交易、基于商业体系和基于研发优势的技术研发分工的形成条件及优势。在基于技术市场交易的研发分工中,知识产权制度、技术交易效率、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尤为重要。当技术交易效率低于临界值时,企业可通过技术市场引进技术创新中所需的技术,并转让本企业难以商业化的技术。基于商业体系的研发分工消除了创新企业的市场风险,其技术创新商业化应用率较高,且主要取决于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缺乏核心企业的商业体系难以展开研发分工。基于研发优势技术的研发分工充分发挥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不同类型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消除了技术创新中的技术风险。由于不同类型的技术具有不同程度的外部性,因而需要政府对不同类型的技术研发给予相应的矫正性补贴。
2014 Vol. 31 (17): 16-19 [摘要] ( 596 ) [HTML 0KB] [PDF 1158KB] ( 478 )
20 李薇;邱有梅
纵向伙伴关系维度的技术标准扩散效应研究
基于Stackelberg博弈模型,对技术标准的市场扩散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不仅揭示了技术标准独有特征——技术标准效应的变动机制,而且对市场机制与纵向合作机制在促进技术标准市场扩散方面的优越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论包括两个方面(含9个具体发现):在技术标准效应的变动机制方面,技术标准效应与市场不确定性水平成正比,与采用技术标准所需投入的专用资产投资水平成反比,与新技术对原有技术的替代率成正比,与技术标准持有企业对专用资产成本的分担比例成正比;在促进技术标准扩散效果方面,纵向合作机制相对于市场机制具有明显优势,表现为对于技术标准的市场需求量与网络外部性效应的提升,以及技术标准产业化过程中对专用性资产投资水平承受能力和对市场不确定性水平承受能力的增强。
2014 Vol. 31 (17): 20-26 [摘要] ( 520 ) [HTML 0KB] [PDF 1186KB] ( 351 )
区域科学发展
27 胡园园;顾新
区域科技创新环境下专利权质押分布差异研究
以2008-2012年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相关信息为依据,分析了我国专利权质押区域分布现状,并从区域科技创新环境的角度,运用多元层次回归分析法研究了我国东中西部专利权质押区域分布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相关科技政策落实情况对区域企业专利权质押数量有一定影响,企业科技活动以及相关科技投入产出与专利权质押呈负相关关系,并且东中西部地区各个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影响因素对专利权质押数量分布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2014 Vol. 31 (17): 27-31 [摘要] ( 695 ) [HTML 0KB] [PDF 1316KB] ( 287 )
32 曾铖;郭兵
基于两阶段效率视角的城市创新能力测算
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城市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在动态环境下有效率地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绩效。基于效率视角,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的两阶段效率模型,并选取国内20个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在创新能力效果评价的基础上,借助非参数的超效率DEA方法对创新能力进行了效率评价,并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创新效率与投入产出规模无关;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在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两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效率。最后,提出了优化对策。
2014 Vol. 31 (17): 32-39 [摘要] ( 561 ) [HTML 0KB] [PDF 1503KB] ( 237 )
40 李寒娜;
政府财政支出对服务业技术效率提升的影响
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SFA),使用1997-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 同时利用樊纲的市场化指数研究结果,对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特别是对以政府财政支出来衡量的政府行为对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给予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政府财政支出带来的正外部性作用促进了长三角经济圈的服务业技术效率,提升了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这一结论支持了有关建立长三角地区经济管理局的政策建议。
2014 Vol. 31 (17): 40-44 [摘要] ( 518 ) [HTML 0KB] [PDF 1198KB] ( 260 )
45 郭元源;池仁勇;金陈飞
从集群网络位置看科技中介分类
科技中介是集群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网络结点的基本属性。以中心度、结构洞为测量维度,将科技中介分为基本型、冗余型、边缘型、桥接型4类,并以29个浙江省典型产业集群为例,对集群内的91家科技中介进行类型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科技中介的整体网络地位较高,但不同类型、不同产业间存在较大差异。
2014 Vol. 31 (17): 45-49 [摘要] ( 558 ) [HTML 0KB] [PDF 1527KB] ( 288 )
产业技术进步
50 刘磊;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创新生态系统的冲突及进化
总结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开拓—扩张—调整三个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光伏产业发展模式失败的实质——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创新生态的要求与传统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冲突,据此进一步探讨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传统创新生态系统进化的可能性和途径。
2014 Vol. 31 (17): 50-54 [摘要] ( 631 ) [HTML 0KB] [PDF 1309KB] ( 279 )
55 李捷;霍国庆;孙皓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决定因素分析
在广泛文献调研基础上,基于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的决定性因素。研究表明,集群式发展是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发展模式,然而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集群趋势明显,但集群效应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尚处于成长期,产业集群内部还存在多种不确定性,科技创新成本下降是集群效应得以更好发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应该从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重视产业集群软环境建设、提升产业价值链等方面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
2014 Vol. 31 (17): 55-59 [摘要] ( 566 ) [HTML 0KB] [PDF 1430KB] ( 325 )
60 胡慧芳;
供给与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今中国经济领域炙手可热的新词汇,也是一个需要被不断完善和深化的产业经济概念。在全面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3个基本理论假设进行层层递进的分析,提炼更为严谨和精准的研究视角。结果表明:供给与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通过刻画供给与需求的特殊作用机制及其动态匹配关系,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迥异于传统成长机理与演化规律是一条有效研究路径。
2014 Vol. 31 (17): 60-64 [摘要] ( 563 ) [HTML 0KB] [PDF 1168KB] ( 325 )
65 钟晟;徐刚;邹鑫
文化创新促进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我国正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在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文化创新能够重塑区域文化品牌形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和提升产业价值链,是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瓶颈期,应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探索成为以制造业为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新区典范。
2014 Vol. 31 (17): 65-69 [摘要] ( 587 ) [HTML 0KB] [PDF 1327KB] ( 252 )
70 陈慧女;周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变迁及策略选择
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正在从传统的布什线性模式向巴斯德平面交互模式转变。巴斯德模式符合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要求,是当前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模式,也是未来发展方向。巴斯德模式的基本性质和特征都不同于布什线性模式,相应地,也需要对巴斯德模式下农业科技创新方向进行调整,并据此进一步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行完善。
2014 Vol. 31 (17): 70-74 [摘要] ( 539 ) [HTML 0KB] [PDF 1327KB] ( 364 )
企业创新管理
75 刘海建;
成熟企业战略转型成长盲点研究
成熟企业转型十分困难,为什么曾经十分“聪明”的企业最后却表现得相当“不聪明”?基于组织缺陷视角,系统探讨了成熟企业转型成长盲点的成因、表现与克服机制,最后提出了一个综合理论分析框架。研究结论颠覆了传统组织“万能”的前提假设,对于分析大型成熟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盲点形成以及如何克服盲点具有重要意义。
2014 Vol. 31 (17): 75-79 [摘要] ( 649 ) [HTML 0KB] [PDF 1354KB] ( 352 )
80 张建宇;李逢源
企业吸收能力内涵拓展与构念重造
对吸收能力构念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了现有构念在认识上存在的局限。针对现有局限,从时间、空间(知识维度)和行为(逻辑维度)3个维度对吸收能力构念进行了重新架构。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识别、内化和释放3个阶段;在空间上表现为多样性和专用性;在行为上表现为探索和开发。只有将上述3者融合,才能真正使吸收能力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基础。
2014 Vol. 31 (17): 80-85 [摘要] ( 587 ) [HTML 0KB] [PDF 1495KB] ( 229 )
86 张新国;吕晶晶
社会责任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创新能力低的企业面临着原材料价格攀升、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压力不断上升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巨大的挑战之下,如何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企业走出困境的可行选择。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那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够激发知识型员工高度的组织认同感和科技创新意识,在和谐的创新氛围下,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从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
2014 Vol. 31 (17): 86-90 [摘要] ( 685 ) [HTML 0KB] [PDF 1160KB] ( 342 )
91 李支东;刘文
企业产品创新:复杂性—依赖性与网络嵌入性
基于企业资源理论,沿循“复杂性—依赖性”逻辑范式,研究产品创新网络嵌入性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利用345家制造型工业企业的有效样本数据,借助SPSS及AMOS数理分析工具,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创新资源的不足造成了创新企业的外部依赖性并引致了相应创新网络。具体来说,突破性产品创新复杂性越高,产生的资源缺口越大,对互补性资源的外部依赖性就越高;渐进性产品创新复杂性越低,产生的资源缺口越小,对互补性资源的外部依赖性就越低。产品创新的新颖性不同,所形成的创新网络也不同。
2014 Vol. 31 (17): 91-95 [摘要] ( 474 ) [HTML 0KB] [PDF 1458KB] ( 488 )
96 苏屹;姜雪松
高技术企业云创新系统构建与保障措施研究
以云创新为基础,从企业获取创新源到产品加工、生产、销售、实现利益的过程入手,构建高技术企业云创新系统,初步确定云创新系统的相关主体,明确各主体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技术企业云创新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保障云创新系统顺利运行的相关措施,为推动云创新系统良性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014 Vol. 31 (17): 96-99 [摘要] ( 506 ) [HTML 0KB] [PDF 1170KB] ( 280 )
100 陈敏灵;党兴华;武雪晴
中国科技型企业境内上市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科技型企业上市对可持续创新的金融支持及长远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我国科技型企业上市方式选择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及验证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CV Source数据库以2005-2011年境内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科技型企业数据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我国科技型企业境内上市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VC支持情况、研发能力、发展能力与运营能力等是影响我国科技型企业境内上市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科技型企业上市方式选择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2014 Vol. 31 (17): 100-105 [摘要] ( 642 ) [HTML 0KB] [PDF 1149KB] ( 268 )
科技法制与政策
106 佘力焓;朱雪忠
专利审查国际协作制度完善及中国的策略
全球专利申请量激增,各国专利审查机构面临着审查积压的压力,一直协同努力建立各种信息共享的专利审查国际协作模式。在解决审查积压问题、加速审查的同时,应重视专利审查质量。协调实体法的差异性,保障专利申请文件的质量有助于专利审查质量的稳定性。中国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专利审查国际协作,预设发展态势,确定立场,把握谈判方向,争取在全球专利审查制度的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2014 Vol. 31 (17): 106-110 [摘要] ( 557 ) [HTML 0KB] [PDF 1563KB] ( 267 )
111 李研;郝君超
关于完善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完善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实现科技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从决策学的一般理论出发,阐述了科技决策咨询的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科技决策咨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发达国家科技决策咨询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的政策建议。
2014 Vol. 31 (17): 111-115 [摘要] ( 627 ) [HTML 0KB] [PDF 1123KB] ( 450 )
评价与预见
116 程钧谟;张金山;蒋兵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有关后发企业技术追赶问题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探讨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在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维度分析提炼出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能力的4个一级指标,即技术、企业其它能力、外部环境和资源可获得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分解为16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用专家打分法和AHP法对制造业这一典型行业的技术追赶能力指标进行了重要性排序,分析了不同指标对后发制造企业技术追赶能力的影响程度。
2014 Vol. 31 (17): 116-119 [摘要] ( 628 ) [HTML 0KB] [PDF 1104KB] ( 315 )
120 王守文;徐顽强;颜鹏
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在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环境、投入、运行、成果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产业竞争力7个方面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评价模型。通过综合评价和分类排序,为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确定研发内容、进行研发投入时提供优化侧重点。
2014 Vol. 31 (17): 120-125 [摘要] ( 629 ) [HTML 0KB] [PDF 1318KB] ( 247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126 李金生;赵圆圆
高技术企业组织记忆与知识创新能力关系研究
在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研究中,组织记忆的作用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首先,梳理了组织记忆与组织创新关系的研究进展;其次,分析了组织记忆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分类;再次,构建了组织记忆与知识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剖析了组织风险在二者关系间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风险低时组织记忆(行为类组织记忆、文化类组织记忆、规则类组织记忆、系统类组织记忆)正向作用于知识创新能力;组织风险较高时,组织记忆对知识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发生改变(增强或减弱)。
2014 Vol. 31 (17): 126-131 [摘要] ( 611 ) [HTML 0KB] [PDF 1151KB] ( 309 )
132 苑婧婷;唐书林
文化嵌入对集群核心企业知识溢出的影响机制研究
文化嵌入是影响集群核心企业知识溢出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从相关概念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文化嵌入如何通过影响集群核心企业知识溢出发生、知识溢出渠道,从而影响知识溢出效率,以及具有不同倾向的文化特质对知识溢出影响的区别,指出文化嵌入过度是造成知识溢出效率递减的原因。由此提出,集群核心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文化嵌入程度,选择具有相似文化特质的配套企业进行合作交流来提高知识溢出效率,防止文化过度嵌入给集群带来的负面效应。
2014 Vol. 31 (17): 132-137 [摘要] ( 544 ) [HTML 0KB] [PDF 1149KB] ( 278 )
人才与教育
138 刘兵;李嫄;龚晓娜
科技型中小企业高管团队群体动力源研究:能力构成与权力分配孰轻孰重
对我国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高管团队是企业获取动态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战略领导核心。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高管团队的群体动力源,从高管团队的能力构成和权力分配视角出发,探索了它们对高管团队群体动力系统5个维度的驱动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能力构成对共享战略认知、团队内聚力和团队效能感3个维度的群体动力源作用显著,而高管团队权力分配对团队理念冲突和团队人际冲突两个维度的群体动力源作用显著,并且二者在团队理念冲突、团队人际冲突和团队内聚力维度上存在交互作用。
2014 Vol. 31 (17): 138-143 [摘要] ( 572 ) [HTML 0KB] [PDF 1428KB] ( 240 )
144 游小珺;杜德斌;张斌丰;范斐
美国高水平高校科研经费边际效益估算与空间差异分析
科研经费是影响高校科研实力的关键因素,高校科研经费配置的优劣决定其能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发挥有效作用。借鉴科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及保罗·罗默(Paul Romer)的内生增长模型,构建了高校科研经费边际效益测算模型,利用美国145所高水平高校2011年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等相关科研资源投入与产出数据,对美国高水平高校科研经费边际效益进行测算及校际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基尼(Gini)系数与锡尔(Theil)指数进行区域差异程度的量化及解析,得出结论:①美国高水平高校大部分属于高投入低效益型(Ⅳ型)和低投入高效益型(Ⅱ型),哈佛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属于高投入高收益型(Ⅰ型);②美国9大区域高水平高校科研经费边际效益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属于合理范围,而中大西洋、中西南部和中东北部3个区域的内部差异是造成美国高校整体差异的主要原因;③美国高水平高校科研经费边际效益的校际与空间差异是基础研究强度、人才素质、培养方式等高校内部因素及区域经济形势、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科研环境等高校外部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反映。中国可借鉴美国高水平高校科研发展的经验,提升高校科研经费配置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
2014 Vol. 31 (17): 144-150 [摘要] ( 618 ) [HTML 0KB] [PDF 1633KB] ( 320 )
综述
151 胡洪浩;
海归创业研究前沿与展望
海归创业是新兴经济体及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特有的经济现象与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学者们的关注。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国内外海归创业研究的现状和理论进展进行了系统回顾,重点对微观层面的7个热门研究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对海归创业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4 Vol. 31 (17): 151-155 [摘要] ( 586 ) [HTML 0KB] [PDF 1243KB] ( 310 )
156 刘春艳;王伟
面向协同创新的产学研知识转移研究现状及展望
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从产学研知识转移的含义、过程、渠道、模式、影响因素、绩效评价、产学研知识转移与协同创新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综述,总结了协同创新环境下产学研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分析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2014 Vol. 31 (17): 156-160 [摘要] ( 622 ) [HTML 0KB] [PDF 1138KB] ( 320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