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年 31卷 22期
刊出日期:2014-11-25

产业技术进步
军民融合创新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人才与教育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周焯华;秦佳良;刘程军
新技术开发中利益相关者异质性对风险认知的影响
风险管理是新技术开发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技术的认可度受到次要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这些利益相关者不容易被识别,他们担心的问题也难以解决。传统通过估算概率来减少不确定性的方法不起作用,需要采用一些启发式的方法来理解并解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问题。在技术创新管理理论、研究与实验开发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风险和社会判断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概念模型。利益相关者的风险认知不同,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概念模型认为,当不完全信息程度低时,主要利益相关者对具体技术创新的态度是“标准”的,次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潜在危险”的。
2014 Vol. 31 (22): 1-6 [摘要] ( 714 ) [HTML 0KB] [PDF 1154KB] ( 240 )
7 张信东;武俊俊
政府R & D资助强度、企业R & D能力与创新绩效
近年来随着政府科技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上市公司普遍接受了政府R&D资助,同时其有效性问题也备受关注。从企业的角度,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政府R&D资助强度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R&D资助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先增加,而当资助强度达到一个临界点后,作用效果就会降低,这种作用效果在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中更明显。
2014 Vol. 31 (22): 7-13 [摘要] ( 654 ) [HTML 0KB] [PDF 1061KB] ( 257 )
14 江积海;张烁亮
基于价值网的科技金融平台运作模式研究
科技金融平台是金融交易主体与其生存发展的内外环境之间,通过信用流动和货币循环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且能够自动调节的整体运营机制。①归纳了现有协同规则缺乏、策略机制欠缺、运营主体不明、商业模式不足、项目发现滞后5大瓶颈问题;②从价值网视角,重构了科技金融平台,并使用价值网PARTS模型,从科技金融平台参与者和涵盖范围等方面,分析了科技金融平台体系结构;③从平台价值增值过程、参与者耦合规则、参与机构合作竞争策略等方面,重点分析了科技金融平台运作机制。研究表明,应用价值网重构科技金融平台,有利于全面分析平台存在的问题,清楚呈现科技金融平台框架及其运作模式。
2014 Vol. 31 (22): 14-18 [摘要] ( 638 ) [HTML 0KB] [PDF 1263KB] ( 228 )
19 张燕航;
技术轨道解锁研究
在DL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随机涨落因素、非线性反馈作用以及轨道转换成本,并加入风险因素,构建了技术轨道解锁模型,分析了不同的锁定情形。针对不同锁定情形,提出了帮助企业解除轨道锁定的政策建议。
2014 Vol. 31 (22): 19-21 [摘要] ( 524 ) [HTML 0KB] [PDF 467KB] ( 269 )
22 范定祥;
实验室经济及其模式选择研究
实验室经济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实验室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研发,企业再将研发成果迅速产业化,可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基于创新理论、共生理论以及企业能力观阐释了发展实验室经济的理论依据,并从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动力机制以及管理运营等方面厘清了实验室经济与产学研合作的内在差异,最后探讨了企业如何依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技术和资金实力以及创新技术特征来选择发展实验室经济的适宜模式。
2014 Vol. 31 (22): 22-25 [摘要] ( 584 ) [HTML 0KB] [PDF 769KB] ( 238 )
26 刘立;王博
中日韩低碳技术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通过对1970年以来中日韩低碳专利技术研发主体和技术领域演变进行研究,探讨中日韩三国低碳技术市场化程度和产业结构演化情况。对中日韩三国低碳技术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理清各国所采取的低碳经济技术路线和动力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中日韩低碳技术合作方向和领域,明确适用于我国发展阶段的基于产业网络的低碳技术产业化和研发合作模式。
2014 Vol. 31 (22): 26-30 [摘要] ( 668 ) [HTML 0KB] [PDF 1164KB] ( 278 )
产业技术进步
31 周明;李欢
基于宏观视角的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技术创新,特别是产业技术创新直接影响一国的产业竞争力和国家未来,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途径,而产业技术创新更多表现为依托团队的合作创新。借鉴典型发达国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的成功经验,如日本和美国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体制机制与宏观公共政策,分析我国创新团队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层面提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建议,如采用旗舰护航制、技术研究组合等创新团队体制来获取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同时加强支持合作创新的法律体系建设。
2014 Vol. 31 (22): 31-35 [摘要] ( 594 ) [HTML 0KB] [PDF 1312KB] ( 254 )
36 乔辉;刘林青
国家产业创新视角下产业技术研究院角色研究
在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且存在诸如运行机制不完善、定位不明晰、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和前瞻作用不明显、资金投入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利用明茨伯格提出的角色分析法,结合相关理论,逐一剖析产业技术研究院角色定位,筛选了国内有代表性的若干家典型机构,通过内容分析,进一步提炼其在实际运作中所扮演的一些角色。
2014 Vol. 31 (22): 36-39 [摘要] ( 636 ) [HTML 0KB] [PDF 730KB] ( 270 )
40 陈雪梅;田涛
基于契约视角的产业园区公共产品治理机制研究
对不断涌现出的成功的新型产业园区(产业社区)中管理者与企业间关系的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创新创业的配套服务提供给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和企业家而已。研究认为,产业社区真正的独特作用是园区管理者通过与企业建立契约关系,利用公共产品供给的协调和治理机制,有效解决园区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可以通过园区管理者和企业之间关于公共产品的定价模型来理解这一点。
2014 Vol. 31 (22): 40-45 [摘要] ( 596 ) [HTML 0KB] [PDF 1062KB] ( 271 )
46 孙峰;王有志;余景亮
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产出效率与对策
医药制造业一直是我国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关键性产业,具有高资源投入、高科技创新水平、高经济社会效益等特点。基于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及研发投入产出效率,根据1996-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全国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产出弹性进行测算,根据计算结果对各省市医药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梯次划分,探寻我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现状与规律,提出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发展对策。
2014 Vol. 31 (22): 46-50 [摘要] ( 577 ) [HTML 0KB] [PDF 937KB] ( 328 )
企业创新管理
51 何中兵;谭力文
集群企业有效时空战略研究
以探求集群企业在产业集聚时空环境中的有效竞争战略为主线,依据关于产业集聚与战略管理的主要解释范式,系统梳理了关于集群企业环境、角色以及战略选择之间的核心概念与主要命题的内在联系,通过整合与深化集群企业竞争时空与时空战略的相关理论,认为创造共享价值是集群企业最有效的时空战略。在文献述评中,提出了时空战略的构念,对集群企业、集群企业共享价值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适当的置换与拓展。
2014 Vol. 31 (22): 51-56 [摘要] ( 541 ) [HTML 0KB] [PDF 893KB] ( 219 )
57 何建洪;贺昌政;胡冬云
技术能力、战略创新导向与创新型企业形成研究
以既有技术能力对创新型企业的影响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技术能力中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对创新型企业的显著影响,进而探讨企业创新导向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扰动作用,并应用调研数据对该作用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战略创新导向在技术能力作用于创新型企业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强的战略创新导向会强化技术能力对创新型企业的正向作用,弱的战略创新导向则会弱化技术能力对创新型企业的作用。企业在致力于构建技术能力基础的同时,还需要提高战略创新导向与技术能力的匹配性,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2014 Vol. 31 (22): 57-62 [摘要] ( 629 ) [HTML 0KB] [PDF 917KB] ( 231 )
63 黄磊;刘则渊;姜照华
企业合作创新系统风险源形成机理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
由主体元胞复合形成复合元胞是风险源的形成机理。根据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和元胞自动机理论,构建了企业合作创新系统风险源形成机理的不同层次间“复合元胞”自动机模型,为合作创新风险分析提供基于元胞自动机动力系统模型分析的理论基础。
2014 Vol. 31 (22): 63-69 [摘要] ( 600 ) [HTML 0KB] [PDF 1772KB] ( 403 )
70 田富俊;李兆友
企业技术创新柔性激励动因与机制设计
柔性是企业有效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为提高内外部环境适应力,企业应将柔性思想引入企业管理中,不断增强企业柔性。在既往文献的基础上,解析了柔性激励的基本内涵,探讨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柔性激励的4个动因,即技术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绩效的难以评价性、技术创新人员需求的差异性以及技术创新过程的协同性需求。在此基础上,从激励物提供机制、激励过程管理机制、技术创新激励环境响应机制、技术创新成果评价机制以及技术创新人员日常管理机制5个方面,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柔性激励机制设计思路与策略。
2014 Vol. 31 (22): 70-73 [摘要] ( 786 ) [HTML 0KB] [PDF 737KB] ( 262 )
科技法制与政策
74 赵林海;
基于创新系统功能-结构耦合分析的系统性科技创新政策架构研究
系统失灵理论是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的立足点。提出创新系统功能-结构耦合分析法作为创新政策分析的基础,把创新系统结构分析、创新系统功能分析、系统失灵和系统性政策工具整合起来,构造一个系统性科技创新政策架构。阐明政策制定者应用这个架构辨识系统失灵问题并找出解决已知问题的系统性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的流程。系统性科技创新政策架构应被视为一种决策支持工具,供政策制定者应对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时使用。
2014 Vol. 31 (22): 74-79 [摘要] ( 605 ) [HTML 0KB] [PDF 938KB] ( 222 )
80 姜军;武兰芬
核心技术及关键产业演变研究
以中国专利权人的美国发明专利为基础,根据美国专利分类和产业分类,分3个阶段对1981-2012年间中国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的发展和演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的专利集中度越来越高,并且其发展都呈现向高科技领域集中的趋势。依据专利视角的分析结果,提出通过核心技术专利布局促进关键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2014 Vol. 31 (22): 80-83 [摘要] ( 594 ) [HTML 0KB] [PDF 576KB] ( 210 )
84 吴琨;翟立琪
AVS专利联盟与华为自主创新关系研究
随着专利联盟在市场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也日益凸显,但关于专利联盟与企业自主创新关系的研究较少且观点对立,同时缺乏本土研究。以AVS专利联盟和其联盟成员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以联盟前后专利申请量、研发投入、销售收入等为指标,探讨了专利联盟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联盟成立后联盟成员仍能保持较高的创新积极性。
2014 Vol. 31 (22): 84-88 [摘要] ( 715 ) [HTML 0KB] [PDF 1375KB] ( 229 )
军民融合创新
89 严剑峰;包斐
军民融合型国家科技创新系统体系构成与运行研究
军民融合型国家科技创新系统是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内在动力。从国家创新系统(NIS)的视角出发,对我国科技创新系统发展现状、构成及问题进行了描述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括政府、军方、国家实验室、军方实验室、大学及产业界共同构成的军民融合型国家科技创新系统——“六边形”模式,并分析了“国防需求牵引”、“市场需求牵引”和“科技自由探索驱动”三种动力机制下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关键环节及政策建议。
2014 Vol. 31 (22): 89-96 [摘要] ( 467 ) [HTML 0KB] [PDF 2126KB] ( 277 )
97 彭春丽;黄朝峰
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产业融合分析
基于产业融合分析框架,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可视为包括技术融合、需求融合、企业融合和制度融合在内的产业融合的特殊表现形式。其中,技术融合是起点,企业融合是实现途径,需求融合是重要拉动力,制度融合是外部推动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典型产业——核能产业为研究对象,从技术融合、企业融合、需求融合和制度融合等方面,分析核能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夯实技术基础、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园、建立需求拉动机制以及完善军民融合制度建设等一些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建议。
2014 Vol. 31 (22): 97-101 [摘要] ( 491 ) [HTML 0KB] [PDF 836KB] ( 184 )
评价与预见
102 郑世珠;
面向区域创新发展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地方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更是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的前期培育。分析了开展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提出了面向区域创新发展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评价指标体系。
2014 Vol. 31 (22): 102-105 [摘要] ( 634 ) [HTML 0KB] [PDF 699KB] ( 191 )
106 孔婷;孙林岩;冯泰文
营销-制造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探讨营销-制造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以及新产品上市速度的中介效应,明晰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营销-制造整合对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利用214家制造企业的调研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分析、技术开发、产品测试和产品商业化阶段的营销-制造整合对新产品上市速度有显著促进作用;新产品上市速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提升作用;新产品上市速度对市场分析和技术开发两个阶段的营销-制造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对产品测试和商业化两个阶段的营销-制造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不具有中介效应。
2014 Vol. 31 (22): 106-111 [摘要] ( 614 ) [HTML 0KB] [PDF 835KB] ( 229 )
112 周祥军;
初创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绩效门限效应研究
初创企业具有经营时间较短、规模较小、资源匮乏等劣势。传统关于初创企业研发强度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忽略了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基于初创企业的特殊性,以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为门限变量,构建研发强度与绩效关系的面板门限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对研发投入强度与绩效关系的影响存在双门限效应。当初创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小于门限值17%时,研发投入强度与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当初创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介于门限值17%~45.7%时,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当创业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高于门限值45.7%时,两者呈显著负相关。
2014 Vol. 31 (22): 112-117 [摘要] ( 648 ) [HTML 0KB] [PDF 1032KB] ( 206 )
118 刘洪;蔡伟
基于熵值TOPSIS模型的各地区科教实力综合评价
通过建立我国科教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赋权的TOPSIS模型,对2012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科教实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市)科教投入占地区财政投入的比例大体相近,但科教产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对此,提出了促进科教事业平衡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4 Vol. 31 (22): 118-121 [摘要] ( 550 ) [HTML 0KB] [PDF 694KB] ( 243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122 邵文武;黄训江
竞争企业间学习内在逻辑研究
企业凭借组织学习获取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各类知识,并通过与自身知识融合,形成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频繁的竞合互动为竞争企业间的知识扩散提供了平台,在对竞争企业知识扩散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陷入竞合行为困境下的竞争企业学习策略、阶段特征及知识扩散绩效等问题,揭示了竞争企业间学习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竞争企业内在学习逻辑整合框架模型,并指明了未来可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
2014 Vol. 31 (22): 122-127 [摘要] ( 589 ) [HTML 0KB] [PDF 1345KB] ( 218 )
128 李民;周晶;高俊
CoPS知识创造效果实证研究
基于经典知识创造螺旋过程模型(SECI模型),提炼CoPS知识创造的6种模式,分别从个体、项目和企业3个层面分析知识创造效果。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方法验证了CoPS的6种知识创造模式与3个层次创新绩效的关系:知识表出化、知识反思内化、知识实践内化对个体绩效具有显著直接影响;项目绩效受知识社会化和知识系统化直接影响;组织绩效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知识联结化、知识系统化。
2014 Vol. 31 (22): 128-135 [摘要] ( 565 ) [HTML 0KB] [PDF 1690KB] ( 253 )
136 李全喜;董睿;余光胜
供应链企业间多任务知识转移激励机制及有效性研究
在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过程中,需针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采取不同的治理机制,以实现整体转移效果最优化。基于这两类知识特性,建立了隐性知识价值可验证时的供应链企业间多任务知识转移模型,研究了两类知识转移效果影响因素。并指出,供应链节点企业应根据两类知识各自的成本结构,结合自身和环境特征,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进而提高供应链知识转移水平。此外,还对导致多任务知识转移激励机制失效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为确保知识转移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4 Vol. 31 (22): 136-141 [摘要] ( 577 ) [HTML 0KB] [PDF 922KB] ( 316 )
人才与教育
142 杜鹏程;倪清;贾玉立;王成城
差错如何成为企业的“有用资源”
以417名创新型企业员工为对象,建立差错反馈、差错学习和员工周边绩效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正向差错反馈对差错学习及周边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差错学习在差错反馈与员工周边绩效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2014 Vol. 31 (22): 142-147 [摘要] ( 668 ) [HTML 0KB] [PDF 945KB] ( 201 )
148 顾婷婷;杨德才;时磊
技术生态演化视角下人力资本推动自主创新机制研究
运用技术生态演化理论构建了人力资本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机制,从理论上解释了人力资本必须达到一定门槛才能推动自主创新的原因,同时证明了人力资本积累门槛并不是推动自主创新的唯一因素,自主创新的实现是人力资本和技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通过对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一理论,并对中国人力资本推动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2014 Vol. 31 (22): 148-153 [摘要] ( 588 ) [HTML 0KB] [PDF 1245KB] ( 320 )
综述
154 郝琳娜;侯文华;刘猛
众包创新模式问题分析及研究展望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化产品的迅速发展,企业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其中众包创新模式凭借大众的智慧和独特的创新能力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首先,通过对众包定义、分类及典型案列的分析,探讨了众包创新模式适合何种类型的创新任务,明确了众包创新模式潜在的商业价值;其次,通过对众包创新模式现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从行为学、心理学和企业决策角度及国家政策制定等方面对众包创新模式的研究提出了5个问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激励理论及博弈理论等相关知识对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给出了建议。
2014 Vol. 31 (22): 154-160 [摘要] ( 653 ) [HTML 0KB] [PDF 1217KB] ( 417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