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年 31卷 6期
刊出日期:2014-03-25

产业技术进步
军民融合创新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梅姝娥;吴玉怡
价值网络视角下技术交易平台商业模式研究
基于商业模式和价值网的理论与方法,对技术交易平台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技术交易平台商业模式设计的必要性;基于价值网视角,在梳理技术交易平台功能的基础上,构建了技术交易平台价值网,分析了技术交易平台商业模式构成要素。
2014 Vol. 31 (6): 1-5 [摘要] ( 719 ) [HTML 0KB] [PDF 1381KB] ( 324 )
6 赵武;孙永康;朱明宣;高樱
包容性创新:演进、机理及路径选择
包容性创新将以往受社会排斥的低收入群体纳入到创新活动中,同时整合创新参与主体的各项资源与能力,从而使低收入群体的创新能力获得提升与发展,并分享创新成果。包容性创新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及创新驱动发展一脉相承。探讨包容性创新的历史演进,梳理包容性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揭示包容性创新的内涵和机理,归纳其特征,分析包容性创新的制约因素,提出包容性创新的发展路径。
2014 Vol. 31 (6): 6-10 [摘要] ( 687 ) [HTML 0KB] [PDF 1014KB] ( 582 )
11 游达明;朱思文
突破性技术创新中隐性知识吸收过程及规律研究
隐性知识吸收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关键,隐性知识吸收过程包括多方利益的博弈和知识形式的转化。首先分析了隐性知识的层次结构和吸收流程,根据企业的不同条件提出了三种隐性知识吸收动力模型假设,比较了不同状况下企业参与隐性知识吸收的得益差异和策略选择,揭示了隐性知识吸收过程中的知识变化规律。研究结论显示,博弈得益值是企业参与隐性知识吸收、选择不同策略的主要动力;企业隐性知识吸收呈现“风景图象”的变化规律。
2014 Vol. 31 (6): 11-15 [摘要] ( 768 ) [HTML 0KB] [PDF 817KB] ( 422 )
16 张克群;郝娟;周为;江彦若
技术多样化与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探讨技术多样化与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关系,运用美国制药产业共116家公司1996-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结果显示,技术多样化与创新绩效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非相关技术多样化与创新绩效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相关技术多样化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
2014 Vol. 31 (6): 16-19 [摘要] ( 667 ) [HTML 0KB] [PDF 593KB] ( 307 )
20 马德芳;叶陈刚;王孜
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协同效应研究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对企业来说缺一不可,在社会责任目标导向下,二者更容易发挥协同效应,科技创新对文化创新具有一定的渗透提升作用,文化创新对科技创新具有推动导向功能。为了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协同发展,企业需要把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培养创新人才,优化创新制度环境,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等。
2014 Vol. 31 (6): 20-22 [摘要] ( 645 ) [HTML 0KB] [PDF 622KB] ( 254 )
区域科学发展
23 芮雪琴;李环耐;牛冲槐;任耀
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创新能力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基于2001-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科技人才聚集和创新能力进行度量,对科技人才聚集的规模、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人才聚集规模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没有直接的互动关系,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可以促进科技人才聚集规模扩大;而科技人才聚集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呈螺旋上升态势。因此,仅通过科技人才聚集不能达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目的,应该在科技人才聚集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2014 Vol. 31 (6): 23-28 [摘要] ( 564 ) [HTML 0KB] [PDF 1343KB] ( 836 )
29 徐顽强;段萱
从定位重叠到科技协同
区域整合进程中缺乏协同,导致城市群及区域经济发展从产业生态到功能定位的高度重叠,推高了整合预期中集群效用的边际递减风险。从区域整合视角,考察和解析了“中三角”城市群发展路径,运用区域整合理论中的新功能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判断了其发展阶段,基于协同理论提出了“中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优化路径。
2014 Vol. 31 (6): 29-35 [摘要] ( 597 ) [HTML 0KB] [PDF 2796KB] ( 268 )
36 林玮;张向前
闽台创新型人才培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创新型人才是实现闽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要素,协同创新是促进两岸经济互补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为闽台共同培育创新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前,闽台两岸面临创新型人才缺口等挑战,需要通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育协同创新机制,完善闽台两岸政府人才交流政策、发挥闽台两岸社会机构的信息服务作用、拓宽闽台两岸高校之间的师生互动渠道、建立闽台两岸企业之间的员工交流机制、开辟闽台两岸校企合作人才培育路径,形成政府、社会机构、高校和企业四位一体的长效合作机制,提升闽台创新型人才培育绩效,促进两岸社会经济发展。
2014 Vol. 31 (6): 36-40 [摘要] ( 658 ) [HTML 0KB] [PDF 1131KB] ( 250 )
41 甘丹丽;
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当前中国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针对过去城镇化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揭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以科技创新缩小城市半径,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等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对策。
2014 Vol. 31 (6): 41-45 [摘要] ( 636 ) [HTML 0KB] [PDF 933KB] ( 385 )
46 郭红侠;赵功强
宁夏科技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相关问题研究
科技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是科技创新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探讨了科技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定义,明晰了科技创新管理主体演变过程,分析了宁夏现行科技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2014 Vol. 31 (6): 46-50 [摘要] ( 613 ) [HTML 0KB] [PDF 1353KB] ( 262 )
产业技术进步
51 李进兵;邓金堂
论后发大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因子累积演进
后发大国试图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改变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位置,实现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成为其唯一途径。后发大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市场需求和组织制度等因子是一个累积演进过程,既包括各因子间的内部演进,又包括因子之间的协同演进,巴西乙醇燃油发展正体现了这一演进历程。
2014 Vol. 31 (6): 51-56 [摘要] ( 565 ) [HTML 0KB] [PDF 1374KB] ( 317 )
57 张文彬;蔺雷;廖蓉国
架构能力引领的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通过研究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核工程)案例,提出一种以企业架构能力引领的复杂产品系统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广核工程基于自身架构能力,从技术、管理和组织等多个维度与产业链相关主体展开协同创新,有效掌控产业链,并显著提升了整个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了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核心企业引领的后发追赶。对国内其它基础薄弱、产业配套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的复杂产品系统行业具有借鉴意义。
2014 Vol. 31 (6): 57-62 [摘要] ( 617 ) [HTML 0KB] [PDF 1871KB] ( 549 )
63 张亚明;刘海鸥
协同创新驱动下的云计算行业服务框架
在当前“服务主导逻辑”盛行、用户体验需求不断增长、软件向服务转变的大背景下,划时代的“云计算”技术初露端倪并带来了全新的资源使用与服务创新模式,催生了新的协同服务形态。通过剖析协同创新驱动下的云计算服务问题,提出云计算行业服务框架,探讨了协同创新驱动下的云计算服务理念及运行机制,最后以设计服务云为例,深入解析了云计算这一颠覆性服务模式创新的时代价值。
2014 Vol. 31 (6): 63-68 [摘要] ( 629 ) [HTML 0KB] [PDF 2322KB] ( 276 )
69 王元地;史晓辉
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以专利作为技术创新能力衡量指标,分别采用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结构指标和自相关指标对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绝对指标看,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从相对指标看,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空间分异程度不大,西部地区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排名明显升高;从结构指标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新能源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特化类,只有北京、天津、江苏、上海和辽宁5个东部沿海省市属于新能源发明专利特化类,表明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具有实质价值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强;从自相关指标看,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空间依赖性,近邻效应显著。
2014 Vol. 31 (6): 69-72 [摘要] ( 602 ) [HTML 0KB] [PDF 1501KB] ( 430 )
企业创新管理
73 易开刚;孙漪
民营制造企业“低端锁定”突破机理与路径
民营企业制造的“低端锁定”困境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普遍缩影。讨论了智能制造对民营企业制造“低端锁定”困境的突破机制及突破路径。前者根据“低端锁定”本质和成因论证了智能制造在打破“低端锁定”路径依赖本质的同时,也能解锁“低端锁定”的要素成因和产业成因;后者从企业内部技术与生产方式变革及外部政策支持两方面提出了民营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路径。
2014 Vol. 31 (6): 73-78 [摘要] ( 683 ) [HTML 0KB] [PDF 1350KB] ( 418 )
79 李平;杨凤鲜
企业技术融合创新模式及其选择问题研究
融合创新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系统的过程。按照内外部技术的不同比重,融合创新可分为:复制式融合、改良式融合、嫁接式融合等3种模式。对3种融合创新模式进行比较;从企业创新资源和能力、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阶段和外源技术特点等维度分析融合创新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企业融合创新模式的选择模型。
2014 Vol. 31 (6): 79-83 [摘要] ( 608 ) [HTML 0KB] [PDF 1215KB] ( 304 )
84 蒋晓荣;加海娜
基于关系视角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合作创新研究
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创新的主要群体,是未来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对外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关系是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合作创新的有效方式之一。探讨了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面临的严峻挑战,分析了基于关系视角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合作创新的必要性,并指出应该通过强化关系收益、培养企业间信任、总结合作经验、发展专有性投资,形成企业间关系承诺,促进企业间合作创新。
2014 Vol. 31 (6): 84-86 [摘要] ( 719 ) [HTML 0KB] [PDF 564KB] ( 277 )
87 吴怡萍;蔡恒进
自我肯定需求视角下的企业成长研究
企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必然存在一个缺口,企业必须寻求额外的资源供给才能满足总的自我肯定需求。总结了对新领域的扩张和占领、技术创新与品牌效应、透支未来及兼并与重组4种额外资源涌现方式。4种方式之间可以共同作用,企业应抓住机会灵活运用一种或多种资源涌现方式,才能获得持续性成长。
2014 Vol. 31 (6): 87-89 [摘要] ( 570 ) [HTML 0KB] [PDF 592KB] ( 307 )
军民融合创新
90 谢玉科;卢周来
国防工业基础军民融合边界研究
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过程中,国防工业中哪些领域可以通过融合式发展转移给市场,哪些领域必须保留在国防工业内部而不能交给市场?这个问题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军用产品(服务)及军事采办的基本特征,并依据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交易环境不确定性程度两条标准,划出国防工业基础军民融合的边界。同时,探讨了政府在实践中如何运用 “融合边界”,将军事采办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在军方、国防工业基础和民用工业基础之间进行有效配置。
2014 Vol. 31 (6): 90-94 [摘要] ( 611 ) [HTML 0KB] [PDF 1187KB] ( 326 )
95 郭尚芬;杨波;沈全华
军民融合式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研究
军民融合式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起支撑作用,协同创新是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论述了基于大型科研项目合作建立军民融合式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形式,以及由此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能。
2014 Vol. 31 (6): 95-97 [摘要] ( 564 ) [HTML 0KB] [PDF 651KB] ( 541 )
科技法制与政策
98 张永凯;
金砖国家研发创新能力及科技政策激励分析
在界定研发创新能力内涵和衡量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研发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对金砖国家的研发创新投入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依据专利申请量、科技期刊论文发表数量以及高科技产品出口量等指标考察金砖国家研发创新产出能力;分别对金砖国家科技政策对研发创新的激励作用进行剖析。
2014 Vol. 31 (6): 98-102 [摘要] ( 624 ) [HTML 0KB] [PDF 1088KB] ( 271 )
103 郭金明;杨起全;王革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监察体系对我国科技计划法制化监管的启示
首先考察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监察长办公室的性质使命、职责权力以及工作流程;其次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监察长办公室的不同监察案例,包括一般审计案例、行政处罚案例、民事诉讼案例以及刑事诉讼案例等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监察体系的启示,提出了加强我国科技计划法制化管理的具体建议。
2014 Vol. 31 (6): 103-106 [摘要] ( 689 ) [HTML 0KB] [PDF 776KB] ( 264 )
107 刘媛;
欧洲专利保险制度:发展、困境及启示
为了解决阻碍创新等问题,欧洲专利制度进入到改革轨道,专利保险制度因其功能和作用而成为其中一环。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受欧盟委托的CJA咨询公司先后于2003、2006年提出两份报告,制定了强制专利保险方案,但遭到强烈反对,至今无法推进。丹麦近年实行的PatentEnforcer完全由私营保险公司运作,已推广到其它3个国家,为欧洲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我国在修改《专利法》的过程中,应当总结欧洲的经验教训,坚持专利制度促进创新的原则,结合我国国情,采用政府、保险公司、企业等齐头并进的方式构建专利保险制度。
2014 Vol. 31 (6): 107-111 [摘要] ( 650 ) [HTML 0KB] [PDF 944KB] ( 269 )
评价与预见
112 李柏洲;徐广玉
基于方法集的合作创新企业知识转移风险评价
为了实现对合作创新企业知识转移风险全面、合理评价,提出基于方法集的合作创新企业知识转移风险综合评价模型。首先,分别应用因子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投影寻踪、集对分析、证据理论对知识转移风险进行单一评价;然后,使用KENDALL-W协和系数对单一评价的排序结果进行事前一致性检验,以符合一致性检验的评价方法构成方法集;再者,分别使用算术平均值法、Borda法、Copeland法对单一评价的排序结果进行组合评价,根据事后检验结果,选定最合适的组合评价结果作为最终结果;最后,应用该模型对黑龙江省30个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组合评价,评价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2014 Vol. 31 (6): 112-117 [摘要] ( 630 ) [HTML 0KB] [PDF 1101KB] ( 319 )
118 黄鲁成;黄斌
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管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管理风险构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科技型小微企业为调研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882份,运用SPSS20.0和AMO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证实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管理风险是一个四维度的构念,整体模型拟合度良好,指标体系结构合理。
2014 Vol. 31 (6): 118-122 [摘要] ( 653 ) [HTML 0KB] [PDF 1132KB] ( 305 )
123 黄科舫;向秦;何施
基于DEA模型的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以1990-2010年数据为基础,运用数据包络(DEA)分析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次对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评价,并针对如何提高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2014 Vol. 31 (6): 123-129 [摘要] ( 561 ) [HTML 0KB] [PDF 1645KB] ( 306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130 王伏虎;赵喜仓
知识获取、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间关系研究
对企业外部知识获取、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间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通过调研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知识获取、吸收能力和创新之间都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其中吸收能力是知识获取和创新之间的调节变量。
2014 Vol. 31 (6): 130-133 [摘要] ( 578 ) [HTML 0KB] [PDF 1132KB] ( 283 )
134 金昕;陈松
面向集团型企业的知识管控模型研究
总结国内外研究发现,以往研究的理论基础都来源于基于交易费用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较少从公司知识复制、能力扩展的角度深度剖析集团型企业知识管控模式。基于此,提出集团型企业知识管控模型,辨析了集团管控和知识管控之间的关系,通过国内外优秀集团型企业具体实践,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014 Vol. 31 (6): 134-138 [摘要] ( 488 ) [HTML 0KB] [PDF 1417KB] ( 249 )
人才与教育
139 胡志刚;钟灿涛;康旭东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论文发表特点分析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业务管理部门,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乃至理论水平都面临着巨大考验。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对高校科技处、科研处等科技管理部门发文情况的统计分析,揭示了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主要学术贡献和研究热点。结果表明,高校科技管理部门是科技管理领域一支规模不大但却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研究力量,研究热点集中在与自身业务密切相关的科技管理、知识产权、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等领域,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研究论文是管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范例。
2014 Vol. 31 (6): 139-145 [摘要] ( 615 ) [HTML 0KB] [PDF 2033KB] ( 215 )
146 吴保根;
大学科技园集群现象新解
大学科技园是一个知识密集基地,无论从产业集群、企业集群,还是创新集群角度来看,其集群现象的本质内涵都是知识集群,知识集群是集群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的综合。阐述了知识集群的内涵、特性、行为主体及动力成因等内容,同时结合理论阐述诠释了大学科技园集群现象。最后,以上海地区为例,对该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及知识集群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2014 Vol. 31 (6): 146-149 [摘要] ( 591 ) [HTML 0KB] [PDF 957KB] ( 340 )
150 盛晓娟;陈丹
基于结构方程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满意度分析
提高工程科技人才满意程度,可以提升其忠诚度,降低人才流失风险,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满意度的环境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寻宏观、微观及团队环境等因素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路径,并据此提出改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满意度的合理建议。
2014 Vol. 31 (6): 150-154 [摘要] ( 575 ) [HTML 0KB] [PDF 1180KB] ( 299 )
综述
155 林嵩;
创业倾向模型评述与展望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传统创业倾向研究中存在着创业事件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和创业倾向情境模型3类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模型。进入21世纪后,创业倾向研究逐渐开始脱离这3类传统经典模型的影响,其研究模型趋于复杂,研究线索趋于分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创业倾向研究框架的整合,关注特定区域宏观层面的情景要素对个体创业倾向的影响,以及扩大研究样本范围以得到更具普适性的研究结论。
2014 Vol. 31 (6): 155-160 [摘要] ( 651 ) [HTML 0KB] [PDF 1388KB] ( 269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