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年 33卷 11期
刊出日期:2016-06-10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评价与预见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王节祥;田丰;盛亚
众创空间平台定位及其发展策略演进逻辑研究
在“双创”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众创空间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对于众创空间的内涵,实践界尚未形成共识,众创空间的理论定位及其发展逻辑成为紧迫的研究议题。通过对孵化器和平台研究的文献梳理,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明晰了众创空间双边创新型平台的定位,揭示了众创空间发展策略“基础架构-网络效应-生态系统”3个阶段的演进逻辑及各阶段关键行动选择。该研究为众创空间实践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行动框架,并在阐释众创空间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从政策层面指出了开展众创空间评价所应遵循的要义。
2016 Vol. 33 (11): 1-6 [摘要] ( 755 ) [HTML 0KB] [PDF 1453KB] ( 335 )
7 任迎伟;黄刚
涵盖关键创业要素的包容性创业体制构建
政府作为创业活动的支持者和创业服务的提供者,促进着整个社会的创业发展。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然而,“大众创业”不只是创业者和创业活动数量增加的问题,更是创业者和创业活动从精英阶层普及到社会大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包容性发展过程。通过引入包容性发展理念,从政府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个基于关键创业要素的包容性创业体制,明确了中国政府在促进包容性创业方面的关键举措,包括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扶持、财务支持和平台搭建等。
2016 Vol. 33 (11): 7-13 [摘要] ( 660 ) [HTML 0KB] [PDF 1240KB] ( 241 )
14 周娟;张玉
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基础研究主体
基础研究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德温特专利数据,通过对美国物理学领域13个类别各前500个专利权人的数据分析表明,公司是最主要创新主体,这种现象有其合理性。相较于美国,中国公司虽然也是主要专利权人,但其占比相对偏低,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明显偏高。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中国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在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凸显公司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主体地位。
2016 Vol. 33 (11): 14-18 [摘要] ( 616 ) [HTML 0KB] [PDF 1371KB] ( 318 )
19 谭春辉;程凡;麻晓杰
近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成果科研合作分析
以2000-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成果为数据源,对获奖成果完成人员之间以及完成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6%的获奖成果是通过人员间合作完成的,并以10人合作完成的成果最多; 76%的获奖成果是通过机构间合作完成的,且合作机构数量越多,获奖成果数越少;随着年代的推移,跨机构科研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以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一流高校,是高水平科研合作网络的核心节点。
2016 Vol. 33 (11): 19-24 [摘要] ( 570 ) [HTML 0KB] [PDF 1877KB] ( 242 )
25 郑继兴;刘静
社会网络视角下技术创新扩散系统构建研究
界定了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概念,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了技术创新扩散系统模型,分析了扩散源、中介通道、采纳者等相关节点之间的关联、互动关系,从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提出了敦促采纳者采纳技术创新成果、保障技术创新扩散系统有效运行的措施。
2016 Vol. 33 (11): 25-28 [摘要] ( 594 ) [HTML 0KB] [PDF 960KB] ( 230 )
区域科学发展
29 宋映铉;李顺成
区域创新力量对区域知识产出的影响
以中部地区8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角度对区域创新力量与知识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大部分城市区域创新力量对知识产出具有正向影响,但在进行分变量、分城市分析时所表现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此外,通过对主要自变量的GWR分析结果与绝对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区域创新相关变量绝对发展水平与区域知识产出之间的关系不大。这一结果表明,只有政府、企业和大学等创新主体在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并对其进行合理运作的前提下,区域创新力量对知识产出才能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对区域创新体系下层结构因素进行了分析。
2016 Vol. 33 (11): 29-35 [摘要] ( 645 ) [HTML 0KB] [PDF 1452KB] ( 287 )
36 杨勇;李忠民
发展新理念下中国“四化”同步发展趋势与特征分析
“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概念后,学术界对“四化”同步机理与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关于“四化”同步测度的研究成果较少,且现有研究要么是关于一个或几个典型年份的测度,要么是局限于全国或者城市的测度。基于此,从全国、四大区域、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3个维度测度了2001-2013年的“四化”同步指数。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各地区“四化”同步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发展新理念提出后,“四化”同步指数上升到一个较高水平,但区域“四化”同步水平与省域“四化”同步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且出现了一些典型的“四化”不同步省区和一些低水平“四化”同步省区。因此,应深入把握“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工业化为动力,信息化为手段,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保障,促进全国及各地区“四化”同步发展。
2016 Vol. 33 (11): 36-41 [摘要] ( 514 ) [HTML 0KB] [PDF 1165KB] ( 222 )
产业技术进步
42 章新蓉;梁正伟;陈煦江
政府补助时序模式抉择
对中国2007—2014年516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时序分组发现,政府补助均能通过R&D投资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中介效应。其中,在“事中补助”模式中本期补助经本期R&D投入对本期企业绩效的总效用最优,但中介效应较差;上期补助经上期R&D投入对本期企业绩效的总效用稍差,但中介效用最优,因此最符合政府补助的政策导向初衷;而“事前补助”模式总效用和中介效用较差。结论有效论证和解决了政府补助时序模式抉择的争议,也为政府补助模式选择和政策倾向提供了决策参考。
2016 Vol. 33 (11): 42-47 [摘要] ( 648 ) [HTML 0KB] [PDF 934KB] ( 316 )
48 徐娟
新常态下产业政策转型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技术进步特征,符合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转换要求。针对厂商的直接补贴和针对消费者的间接补贴是政府扶持新兴产业的主要政策工具,因而被广泛应用。基于实物期权理论构建了供给端与需求端补贴下企业投资决策模型,比较了两种政策工具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不同补贴方式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政府应根据产业发展阶段和市场现状组合使用这两种补贴方式。当产业处于初创期时,政府可以直接对投资行为进行补贴,以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当产业发展至成熟阶段,产能可能出现过剩时,政府应适当减少甚至取消对投资者的直接补贴,提高研发补贴比例,增加企业有效供给;同时,加大对消费者的补贴力度,在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的基础上,扩大新兴市场产品需求。研究成果对于缓解目前我国供需结构不均衡的局面具有借鉴意义。
2016 Vol. 33 (11): 48-54 [摘要] ( 580 ) [HTML 0KB] [PDF 1620KB] ( 237 )
55 朱斌;陈丽霞
整合能力模型框架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证研究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后发国家和地区获取后发优势的战略途径。以福建省工程机械产业为对象,通过问卷设计和调查,运用整合能力框架模型分析工程机械产业在设计、工艺、生产、服务核心价值链环节上的各分能力水平,归纳总结出企业整合能力特征,为福建省在实践中制定新的创新策略,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效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借鉴。
2016 Vol. 33 (11): 55-60 [摘要] ( 596 ) [HTML 0KB] [PDF 1905KB] ( 188 )
企业创新管理
61 孙秀丽;赵曙明;蒋春燕
制度支持、公司创业与企业绩效
以制度支持为切入点,探索了公司创业能否在政府和企业竞争优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提出了一个有调节变量的中介模型,检验了不正当竞争和技术能力在整个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京津冀地区285家企业样本的实证结果基本支持了假设模型:制度支持显著增强了企业绩效,公司创业在二者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不正当竞争对制度支持与公司创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创业的中介效应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技术能力对制度支持与公司创业、公司创业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创业的中介效应都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2016 Vol. 33 (11): 61-67 [摘要] ( 628 ) [HTML 0KB] [PDF 1434KB] ( 218 )
68 赵莉;俞学燕;易邱璐
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路径被动锁定成因与应对策略研究
由于技术起步较晚,相比于发达国家企业,我国企业属于后发企业。虽然我国企业凭借早期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学习,大大提高了自身技术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但企业技术创新速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后发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结合技术发展阶段,深入挖掘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路径被动锁定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帮助后发企业消除技术创新障碍。
2016 Vol. 33 (11): 68-72 [摘要] ( 528 ) [HTML 0KB] [PDF 895KB] ( 275 )
73 李金生;宋丹丹
技术范式演进下企业动态创新能力模型研究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追求自主创新和顺应技术范式演进已成为企业赢得持续技术竞争优势的新趋势。从技术范式演进视角,分析了企业技术范式的演进机理,从旧技术范式产生-形成、新旧技术范式并存、新技术范式形成3个阶段分析了技术范式演进阶段存在的创新能力发展风险,并指出企业在技术范式演进中应依次培育动态知识创造能力、动态项目管理能力和动态商业创新能力。构建了基于技术范式演进的动态创新能力模型,并针对该模型应用提出了管理建议。
2016 Vol. 33 (11): 73-79 [摘要] ( 581 ) [HTML 0KB] [PDF 1287KB] ( 219 )
80 李远东
吸收能力、创新绩效与信息化障碍
把吸收能力分为潜在吸收能力与实现吸收能力,构建了信息化障碍、潜在吸收能力、实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河南省209家中小民营企业为对象,研究了信息化障碍对潜在吸收能力、实现吸收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实现吸收能力对潜在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间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②信息化障碍对潜在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间接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③潜在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间接效应只有在信息化障碍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才比较显著。
2016 Vol. 33 (11): 80-85 [摘要] ( 537 ) [HTML 0KB] [PDF 1127KB] ( 228 )
86 翟森竞;高维和;谭云清
朋友角色导向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将企业作为社会人的影响纳入研究范围,可对其竞争优势的获取给出更全面的解释。基于动态能力视角与组织角色视角,对企业的朋友角色导向如何影响产品创新绩效进行探讨,分析朋友角色导向对产品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以及环境动态性对该促进作用的进一步调节作用,提出研究假设。收集上海市256家制造商的数据,利用分层回归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朋友角色导向不仅会直接促进产品创新绩效(即直接作用)的提升,还会增强战略柔性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即调节作用);环境动态性对朋友角色导向的调节作用会产生进一步线性调节作用,而对其直接作用却有非线性倒U型调节作用。此外,朋友角色导向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大于战略柔性这一具体动态能力的作用。研究展示了企业社会人属性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明晰了环境动态性对朋友角色导向影响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调节作用,将朋友角色导向融入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获取的解释体系之中,同时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些新启示。
2016 Vol. 33 (11): 86-94 [摘要] ( 595 ) [HTML 0KB] [PDF 1482KB] ( 271 )
科技法制与政策
95 李良成
政策工具维度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策分析框架研究
从政策工具角度出发,构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三维分析框架,即政策工具维度(包括供给、需求、环境面政策工具)、创新驱动主体维度(包括政府、企业、高校与研发机构、中介组织)、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维度(包括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产业化与商业化3个阶段)。以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为例,运用政策分析工具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关政策进行了分析。
2016 Vol. 33 (11): 95-102 [摘要] ( 841 ) [HTML 0KB] [PDF 1609KB] ( 316 )
103 张迎春
法律背景差异下非专利实施主体规制选择
非专利实施主体在促进授权专利实施运营的同时可为自身谋取高额利润。美国部分非专利实施主体通过购买大量专利进行组合并向专利实施主体收取高额许可费或赔偿金,从而阻碍了技术创新,并出现了专利滥诉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中国学者提出应借鉴美国的规制措施,预防非专利实施主体对技术创新及专利诉讼造成的不利影响。但是,中美两国在不同的法律背景下,非专利实施主体对各国产生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规制措施也应有所不同。
2016 Vol. 33 (11): 103-107 [摘要] ( 453 ) [HTML 0KB] [PDF 983KB] ( 202 )
评价与预见
108 夏恩君;赵轩维
众包系统中企业众包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根据开放式创新原理和长尾理论,阐述众包系统的运作机理,提出了众包系统能力概念,从发包方、网络平台及社会大众3个方面构建了众包能力三螺旋模型。构建了企业层面的众包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企业搜索获取能力、吸收同化能力、商业化能力、研发投入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及创新管理能力6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指标选取,给出了测度众包系统能力的模糊积分评价方法与步骤。
2016 Vol. 33 (11): 108-113 [摘要] ( 519 ) [HTML 0KB] [PDF 1089KB] ( 308 )
114 段万春;苏佳;杜元伟;王媛;高思扬
基于交叉效率的产品动态连续创新创意评价方法
为了在产品动态连续创新中对创意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首先结合创意产生过程,从创意困难程度、生产模式变化程度、原创性、可实施性等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充分考虑产品动态连续创新中创意评价问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交叉效率模型的创意评价方法,并通过聚类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为创意改进提供优化参考;最后,利用模拟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2016 Vol. 33 (11): 114-121 [摘要] ( 633 ) [HTML 0KB] [PDF 1902KB] ( 255 )
122 李旭彦;杨晓秋;宋英华
论文数据分析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评价中的应用探讨
通过论文数据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工作进行评价,具有客观、易操作、省时省力的优点。基于InCites数据库,从论文数量与引用情况、研究方向与特色、高引用论文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对3个光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2008-2012年SCI论文进行了分析,结果反映了3个实验室各自的研究特色和影响力差异。
2016 Vol. 33 (11): 122-128 [摘要] ( 482 ) [HTML 0KB] [PDF 1771KB] ( 252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129 钟竞;吴玥;罗瑾琏
团队成员自发外部搜索的知识整合过程研究
知识整合是将外部知识转换并整合到组织内部,将个别知识系统化并内化至组织成员心智中的过程。鉴于知识员工注重自我管理和工作自主性,针对团队成员自发外部搜索行为,分析外部搜索渠道及驱动因素,并系统归纳与个体知识分享、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知识整合相关的关键因素。依据组织学习动态模型,进一步构建了跨个人、团队和组织层次的知识整合框架,将团队成员自发外部搜索至知识整合的机制与直觉感知、解释说明、归纳整合与制度化4个组织学习动态阶段相对应。该模型框架有助于理解个体知识向团队知识乃至组织知识的涌现过程,为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2016 Vol. 33 (11): 129-135 [摘要] ( 660 ) [HTML 0KB] [PDF 1497KB] ( 259 )
136 张喜征;刘水林;谢悦;邹一凡
知识互补性视角下跨组织协同创新知识配置研究
通过收集小米手机产业链协同成员的知识特征数据,运用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得出其合作成员的知识背景及关联特征。然后,对小米手机产业链知识模块进行互补性划分,配置各模块形成 “小米4”系列手机产品的知识网络,并对配置效果进行了评价。
2016 Vol. 33 (11): 136-141 [摘要] ( 604 ) [HTML 0KB] [PDF 1877KB] ( 389 )
142 张宝生;张庆普
隐性知识流转网成员错时空合作的知识损失研究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网络型知识组织成员跨时空的隐性知识交互逐渐成为常态。时空交错的复杂性和隐性知识的默会性使这一过程存在不可避免的知识损失,如何减少合作过程中的知识损失成为网络型组织知识管理的难点。界定隐性知识流转网成员错时空合作的内涵,并进行分类和举例,运用种群生态模型对错时空合作的知识损失进行描述和解释,分析了知识损失与情境依赖性、知识共振性以及媒介还原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成员错时空合作知识损失的对策建议。
2016 Vol. 33 (11): 142-146 [摘要] ( 568 ) [HTML 0KB] [PDF 1108KB] ( 202 )
人才与教育
147 武学超
西方学者对模式3知识生产的多视角理论阐释
遵循科学知识生产逻辑演进规律,在模式1和模式2知识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模式3知识生产已初见端倪。近年来,西方学界从多视角对模式3知识生产进行了理论阐释。从高等教育学视角来看,泰勒学派强调模式3知识的缄默性,巴内塔学派强调模式3知识的不确定性;从知识哲学视角来看,昆尼曼学派强调模式3知识生产的道德伦理性;从创新生态学视角来看,卡拉亚尼斯学派强调模式3知识生产的创新生态系统性;从社会生态学视角看,吉门尼兹学派强调模式3知识生产的社会生态性。
2016 Vol. 33 (11): 147-151 [摘要] ( 639 ) [HTML 0KB] [PDF 852KB] ( 235 )
152 张洋磊
研究型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危机与创新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组织模式现状与危机进行阐释。结果发现,知识生产异质性及非等级化致使传统学术组织面临组织属性异化、系科发展桎梏、培养模式僵化等问题。为此,分类推进学科群建设,构建跨学科协同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与质量控制体系,是研究型大学融入国家创新战略、优化学科结构、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的重要措施与保障。
2016 Vol. 33 (11): 152-156 [摘要] ( 707 ) [HTML 0KB] [PDF 969KB] ( 291 )
综述
157 程芬;郭瑾;梁喜
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研究述评与展望
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动因、模式、绩效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展开综述,总结了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研究不足,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2016 Vol. 33 (11): 157-160 [摘要] ( 657 ) [HTML 0KB] [PDF 684KB] ( 253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