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更多
官方微信
欢迎扫码关注科技进步与对策微信公众号
用户社群
QQ群1(已加满):209477643
QQ群2(已加满):2425732
QQ群3(已加满):209477886
微信扫码加入用户社群,入群后修改群名称为姓名和单位,并仔细阅读群公告内容。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年 33卷 3期
刊出日期:2016-02-10

产业技术进步
科技法制与政策
科技管理创新
企业创新管理
区域科学发展
人才与教育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综述
   
科技管理创新
1 李飞;邵怀中;邹晓东;陈劲
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范式:开放式颠覆创新理论框架
制造型企业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稳定与繁荣。中国制造型企业通过创新探索与实践,初步实现了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国产化,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自然会重点关注突破性创新方法。通过阐述突破性创新特征,说明其在发展中国家使用时遇到的障碍,并通过文献和案例研究讨论了一种新的技术创新策略——开放式颠覆创新。这一方法有助于企业成功获得创新性产品或服务,借助基于核心能力的技术和业务多元化战略适应市场变化,通过持续性创新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开放式颠覆创新不仅是对中国企业30多年来创新实践的理论提炼,也是适用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新范式。
2016 Vol. 33 (3): 1-6 [摘要] ( 546 ) [HTML 0KB] [PDF 1775KB] ( 337 )
7 高锡荣;柯俊
基于能级跃迁的创新转型激发模型
将创新转型比作量子受激跃迁过程,结合创新转型演进特点,将创新转型的演进节点划分为5种状态:原始封闭状态、模仿状态、创新式模仿状态、模仿式创新状态、自主创新状态,并运用量子跃迁模型模拟创新转型的状态演进。当受到外界创新刺激因素的刺激足够时,便会诱发创新状态的跃迁,且跃迁概率由外界创新刺激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时间共同决定。结果显示,可充分运用不同的外界刺激因素组合获得最佳创新转型效果。
2016 Vol. 33 (3): 7-11 [摘要] ( 490 ) [HTML 0KB] [PDF 1368KB] ( 278 )
12 朱少英;齐二石
产学研联盟关系品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在西方关系联结理论基础上,引入中国社会特有的“关系”变量,构建了包括西方关系变量、中国本土关系变量和信任在内的产学研联盟关系品质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并利用117份有效样本数据,对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西方关系联结中的社会性联结与结构性联结对信任有显著正影响,但功能性联结对信任影响不显著;中国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对信任有显著正影响,其中,工具性关系影响效果较大;信任对产学研联盟伙伴间关系品质有显著正影响。
2016 Vol. 33 (3): 12-17 [摘要] ( 614 ) [HTML 0KB] [PDF 938KB] ( 254 )
18 佘力焓;朱雪忠
专利审查高速路的利益架构及我国的完善策略
目前全球专利申请激增,专利审查高速路缓解了传统审查方式存在的审查资源和审查速度不适应性问题。有效节省成本、缓解审查积压、提高工作效率是构建专利审查高速路的初衷,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考虑审查协作过程中形成的利益结构,平衡各国不同的利益诉求,注重公平和效率,促使该审查协作模式长期稳定运行。
2016 Vol. 33 (3): 18-21 [摘要] ( 448 ) [HTML 0KB] [PDF 750KB] ( 282 )
22 陈强;刘园珍
中美科技合作历程回顾、动机比较与分歧分析
中美建交之后便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目前科技合作已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美科技合作划分为“起步与发展-波折-深入发展”3个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中美两国科技合作的背景与动机、形式及特点,最后分析了中美双方在合作中的分歧。
2016 Vol. 33 (3): 22-25 [摘要] ( 636 ) [HTML 0KB] [PDF 791KB] ( 341 )
区域科学发展
26 赵玉林;汪美辰
产业融合、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提升
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和趋势,是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变量,研究湖北省产业发展所处的融合、集聚状态及其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关政策,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价值。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态势进行测算,采用区位熵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聚状态进行测度,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产业融合、产业集聚对先进制造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贡献。结果表明,湖北省处于融合非集聚状态,产业融合对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度低,不仅制约了湖北省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还挤出了产业融合的竞争优势提升效应。
2016 Vol. 33 (3): 26-32 [摘要] ( 1194 ) [HTML 0KB] [PDF 1366KB] ( 333 )
33 牛盼强
基于产业知识基础与制度匹配的上海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近几年,上海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与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完善有关。通过理论研究提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与产业知识基础和制度发展相匹配。基于该理论,对上海区域创新体系、产业知识基础与制度现状进行剖析,得出上海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存在与产业知识基础配置类型和制度营造不匹配等问题。最后,提出上海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思路与具体建议。
2016 Vol. 33 (3): 33-37 [摘要] ( 565 ) [HTML 0KB] [PDF 922KB] ( 345 )
38 张近乐;葛晶
多场耦合下军民融合产业嵌入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在利用文献元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军民融合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两系统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陕西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探究了多场耦合下军民融合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与机理。
2016 Vol. 33 (3): 38-42 [摘要] ( 599 ) [HTML 0KB] [PDF 932KB] ( 217 )
43 王文寅;梁晓霞
创新驱动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创新驱动战略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创新的基点和重点是科技创新,而创新驱动能力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能力,还应体现为驱动能力,即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创新能力。实证研究表明,包括山西省在内的全国各地区创新驱动能力与其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教育、知识支撑及科技创新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2016 Vol. 33 (3): 43-49 [摘要] ( 663 ) [HTML 0KB] [PDF 1577KB] ( 283 )
产业技术进步
50 喻登科;周荣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要素网络模型及要素共享机制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是我国的战略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使命是要素集聚与协同共享,其本质是知识网、社会网、物联网、价值网四网融合。要素网络相互协同,共同作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据此,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要素网络概念,研究其结构和内在关系,构建理论框架模型,并从动力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对全要素网络共享机制进行全面阐释。
2016 Vol. 33 (3): 50-56 [摘要] ( 672 ) [HTML 0KB] [PDF 1619KB] ( 348 )
57 田博文;田志龙;史俊;韩丽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化发展研究
对物联网产业技术标准化过程的发展阶段、参与主体和网络属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化过程被分割成多个子阶段,在环环相扣、同步上升的子阶段中建立技术标准化子目标和微观运作机制,子目标和微观运作机制产生于多方参与主体的互动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化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呈现出数量多、类型多、产业链覆盖面广的发展趋势,基于众多参与主体互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化具有节点多、强弱地位各有不同、存在多种网络结构和结构洞等网络属性。
2016 Vol. 33 (3): 57-65 [摘要] ( 772 ) [HTML 0KB] [PDF 3130KB] ( 279 )
66 胡大立
我国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战略风险及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为我国成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扮演着“打工者”角色,被长期锁定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这种低端锁定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给我国产业集群带来了巨大的战略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是理论界和实践人士必须研究并解决的重大课题。首先,阐述了我国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客观事实;其次,研究了全球价值低端锁定导致的战略风险;最后,提出了规避战略风险,实现战略转型升级的路径。
2016 Vol. 33 (3): 66-71 [摘要] ( 644 ) [HTML 0KB] [PDF 1181KB] ( 321 )
72 武建龙;刘家洋
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演进风险及应对策略
结合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为例,分析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演进过程,研究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3个演进阶段依次存在的系统脆弱性风险、盲目扩张风险和匹配依赖风险,并围绕创新驱动、创造需求及利用环境3个方面提出风险应对策略,旨在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降低创新风险,进行创新生态系统升级提供理论指导与策略支持。
2016 Vol. 33 (3): 72-77 [摘要] ( 735 ) [HTML 0KB] [PDF 1473KB] ( 531 )
78 于泳波;彭华涛
创意产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力与均衡投入
解释了创意产业与智力资本投入的内涵,探讨了基于智力资本的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系统,揭示了智力资本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因果联系,构建了创意产业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模型与智力资本均衡投入模型,并得出了相应的函数解,最后提出了提高创意产业价值创造能力的若干建议。
2016 Vol. 33 (3): 78-82 [摘要] ( 570 ) [HTML 0KB] [PDF 1104KB] ( 206 )
企业创新管理
83 米黎钟;谢曼
开放式创新过程挑战管理机制
基于精益思想视角,应用探索性研究方法,探讨开放式创新过程的挑战管理机制。通过文献分析,将开放式创新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析了3个阶段中面临的挑战及对应的精益化管理方法,进而提出研究命题,初步构建了应对开放式创新挑战的精益化管理机制。最后,通过典型案例研究,论证了提出的研究命题和理论机制,从而为深度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为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6 Vol. 33 (3): 83-88 [摘要] ( 658 ) [HTML 0KB] [PDF 1260KB] ( 256 )
89 贾旭东;衡量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虚拟企业实体化动因研究
虚拟企业具有快速整合资源响应市场需求的优势,已在企业界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一些虚拟企业开始进行实体经营,呈现虚拟企业实体化现象。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1家中国本土的典型企业为案例展开研究,发现盟主企业试图提高其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是该现象产生的根本动因,据此提出了“供应链控制力”的概念。进一步研究发现,供应链控制力受到质量控制力、技术控制力、信息控制力、成本控制力、时间控制力、渠道控制力6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构建了“供应链控制力的轴承模型”,并初步提出了供应链控制力的量化测评公式。
2016 Vol. 33 (3): 89-95 [摘要] ( 651 ) [HTML 0KB] [PDF 2373KB] ( 275 )
96 李随成;武梦超
供应商整合能力对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的影响
整合供应商以获取外部资源、技术与能力是制造企业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研究供应商整合能力对创新类型的影响及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梳理和评述,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供应商整合能力对渐进式创新、突破式创新有正向影响,且更利于促进突破式创新;技术动态性负向调节供应商整合能力与渐进式创新间的关系,正向调节供应商整合能力与突破式创新间的关系;市场动态性的调节作用与技术动态性正好相反;供应基复杂性对供应商整合能力与渐进式创新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但其正向调节供应商整合能力与突破式创新间的关系。
2016 Vol. 33 (3): 96-102 [摘要] ( 755 ) [HTML 0KB] [PDF 1249KB] ( 423 )
103 韩瑾;党兴华;石琳
不同管理风格下创业投资参与程度对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创业投资参与程度对企业绩效具有双重效应,以中国创业投资市场为研究背景,运用CVSource数据库2000-2014年的大样本数据,使用多变量回归模型,研究不同管理风格下创业投资参与程度对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管理风格下VC参与程度与企业绩效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在VC参与程度达到最优值之前,随着参与程度的增加,企业绩效随之提升,VC参与程度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效应;但超过最优值后,随着VC参与程度的增加,企业绩效却呈递减趋势,VC参与程度对企业绩效具有抑制效应。
2016 Vol. 33 (3): 103-108 [摘要] ( 571 ) [HTML 0KB] [PDF 926KB] ( 201 )
科技法制与政策
109 张武军;徐宁
新常态下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撑与法律保障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以创新驱动为重要特征,努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增长模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变革提供了明确的导向,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与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存在现实落差,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未充分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允许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拥有自主权、加大科技成果完成者分成比例、允许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等,体现了政策创新和突破。但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运用的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分析了新常态下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先进经验,从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2016 Vol. 33 (3): 109-112 [摘要] ( 536 ) [HTML 0KB] [PDF 785KB] ( 280 )
113 杨晨;宋晶晶
PPP视角下专利运营模式探析
中国正面临如何培育专利运营业态、激活专利运营市场,以抗衡“专利流氓”创意掠夺,保障产业经济安全的问题。以产业创新链为主线,探索专利运营内涵、专利运营模式构成模块;针对政府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依托政府资源、撬动社会资本、整合市场资源培育专利运营业态的困惑,运用PPP系列制度供给机制,从产权契约、SPV组织架构和治理机制3个维度,尝试构建专利运营PPP模式,意在为政府撬动运营资源发挥资源整合乘数效应,以及实现专利运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目标”提供理论支持。
2016 Vol. 33 (3): 113-118 [摘要] ( 535 ) [HTML 0KB] [PDF 1280KB] ( 318 )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
119 阮平南;李会琼;刘晓燕
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退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退出会影响网络稳定性甚至导致网络瓦解。以电真空材料和蓄电池行业专利数据为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统计分析法,从个体层、关系层和网络层3个维度对影响企业退出网络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资源能力越强、节点中心度越高、规模和密度越大,越能降低企业退出意愿;有合作历史经验的企业更倾向于留在网络中。
2016 Vol. 33 (3): 119-125 [摘要] ( 518 ) [HTML 0KB] [PDF 2962KB] ( 231 )
126 邢青松;上官登伟;梁学栋;邓富民;王永锋
协同创新知识属性多维分析与CCT治理模式研究
日趋强化且严格的产权与专利保护对协同创新异质主体知识共享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社会属性视角,从法律、创新、外部和商品4个方面对专利和产权保护下异质主体知识属性进行了分析,揭示了4种属性对协同创新知识共享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契约-章程-信任(contract-constitute-trust, CCT)”的协同创新知识共享治理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在共享高度、广度和深度3方面的正向作用,以期抑制知识外部属性和法律属性的不利影响,改善知识共享环境,提升异质主体间的信任度和知识共享水平,最大程度地发挥知识创新价值溢出的商品属性。
2016 Vol. 33 (3): 126-132 [摘要] ( 576 ) [HTML 0KB] [PDF 1902KB] ( 227 )
133 游静
偏好反转对协同知识创新决策的影响
基于协同知识创新决策风险性,引入行为经济学偏好反转理论,从知识积累视角构建偏好反转影响下的知识创新模型。将协同知识创新决策从单纯的选择决策拓展为选择/放弃决策,在不同决策背景下对模型进行演算。结果发现,当协作方对创新资源投入分摊比例较低时,主体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预期较低,而在偏好反转的影响下,放弃决策对预期收益的退出定价可能较高,从而使背离放弃决策相比进入选择决策更有利于协同创新。研究结论解释了当前较多的协同知识创新联盟尽管没有实现科技政策调整的预期效果,但未大规模解体且力趋稳定合作的现象。
2016 Vol. 33 (3): 133-138 [摘要] ( 462 ) [HTML 0KB] [PDF 867KB] ( 198 )
人才与教育
139 张忻;詹浩;韩争胜
高校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高校创新团队是应对复杂科研环境、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其持续创新能力对团队发展和高校的社会贡献力具有重大意义。阐述了高校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内涵,结合文献回顾及专家意见,识别出高校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表现形式;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高校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团队成员自身因素、团队环境以及团队外部因素对高校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的两方面——持续知识创新和持续成果转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016 Vol. 33 (3): 139-145 [摘要] ( 587 ) [HTML 0KB] [PDF 1819KB] ( 258 )
146 唐朝永;牛冲槐
科技型人才聚集系统组织化与劣质化机理研究
复杂环境下,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是组织创新实现的基本途径。以已有研究为基础,分别界定了科技型人才聚集系统及其组织化与劣质化概念,探讨了科技型人才聚集系统熵值变化的影响因素。借鉴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了开放条件下科技型人才聚集系统熵值模型与人才聚集效应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边际熵值与边际负熵概念,分析了科技型人才聚集系统组织化和劣质化实现的作用机理。
2016 Vol. 33 (3): 146-150 [摘要] ( 539 ) [HTML 0KB] [PDF 1035KB] ( 249 )
151 马璐;朱双
团队中成员相对地位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
以88个工作团队587名员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团队中相对地位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相对地位(RLMX)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团队关系差异程度(DLMX)大会强化RLMX对组织公民行为的正向影响;员工社会比较倾向(SCO)强,会削弱RLMX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积极影响,且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另外,不管是DLMX的正向调节还是SCO的负向调节,交互效应对组织指向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都大于对个人指向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2016 Vol. 33 (3): 151-155 [摘要] ( 574 ) [HTML 0KB] [PDF 1006KB] ( 275 )
综述
156 杨晓;谭乐
团队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内涵、测量、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团队领导—成员交换关系(TLMX)是领导—成员交换(LMX)理论在团队层面新近拓展的构念之一,指团队中LMX关系的集中趋势或总体质量水平。对仅有的15篇TLMX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后发现:①TLMX的测量指标有两类:LMX均值和中位数;②实证上,DLMX、领导者的时间压力、控制幅度和道德行为对TLMX具有显著影响。理论上,领导行为(变革型领导、服务型领导与资源获取行为)会影响TLMX;③TLMX能够影响团队效能、团队冲突等团队状态,有助于提升团队感情承诺、团队工作满意度、团队创新和团队绩效等团队产出。基于此,未来应多使用中位数对TLMX进行测量,以拓展其影响因素研究,进一步探索TLMX对个体和团队态度与行为的作用机理。
2016 Vol. 33 (3): 156-160 [摘要] ( 571 ) [HTML 0KB] [PDF 799KB] ( 303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