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 |
石喜爱1,季良玉2,程中华2 |
1.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
|
Influence of "Internet+"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
|
摘要 在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互联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驱动力量,识别其演化特点及内在机理,关系到制造业发展驱动方式的转变和国家战略的实现。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参与程度、金融发展水平等条件下,“互联网+”能够促进中国制造业向高度化和合理化进行转型升级;分区域比较结果显示,“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
关键词 :
互联网+,
转型升级,
面板数据,
区域比较
|
|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7314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开放项目(SK20160090-1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6ZDIXM018) |
作者简介: 石喜爱(1991-),男,江西鄱阳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制造业发展;季良玉(1988-),女,河南信阳人,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制造业发展与创新管理;程中华(1983-),男,山东泰安人,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
[1] |
邬丽萍,柴陆陆. 跨境垂直专业化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7): 43-48. |
[2] |
王磊,谭清美,陆菲菲. 产业创新平台发展回顾与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7): 154-160. |
[3] |
魏津瑜,孙学珊. “互联网+”环境下集群创新趋势与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6): 15-19. |
[4] |
崔祥民. 集群企业转型升级资源需求差异性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4): 111-114. |
[5] |
邱国栋,郭蓉娜. 基于“互联网+创投”嵌入及机制设计的创新系统升级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21): 1-6. |
[6] |
陈红花1,臧树伟2,罗小根1.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创新开放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21): 133-140. |
[7] |
王玉荣,李宗洁. 互联网+场景模式下反向驱动创新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20): 7-14. |
[8] |
孙德升,刘峰,陈志.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新微笑曲线理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15): 49-54. |
[9] |
熊立,赵建彬,谢奉军. 二元文化机制推动转型升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10): 9-14. |
[10] |
潘清泉;鲁晓玮. 创业企业创新投入、高管过度自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1): 98-103. |
[11] |
金青;李菼;宋非凡. 苏南工业企业面向工业4.0的新产品模型与制造范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7): 48-56. |
[12] |
赵振. “互联网+”下制造企业服务化悖论的平台化解决思路[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6): 76-83. |
[13] |
胡大立. 我国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战略风险及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3): 66-71. |
[14] |
戚耀元;戴淑芬;葛泽慧.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创新系统耦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3): 76-80. |
[15] |
曾繁华;侯晓东;吴阳芬. “双创四众”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及创新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3): 44-50. |
|
|
|
|